戊午上高宗封事(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 格式:docx
- 大小:14.53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如:赵王少,不能蚤起。
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
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
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文言文阅读训练:胡诠《戊午上高宗封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亦于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
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
今丑虏,则犬豕也。
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伦注之议乃日:“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J 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唯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
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
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
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
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日:“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随非愎谏,已自可见。
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
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干,谩不敢可否事。
桧日“虏可和”,近亦日“可和”;桧日“天子当拜”,近亦日"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日:“已令台谏侍从议矣”。
呜呼!参赞大攻徒”鱼如⅛通龙虎⅛熊折2上御您史?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节选自胡诠《戊午上高宗封事》,有删改)材料二:皇统二年二月,宋主遣端明殿学士何铸等进誓表日:“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
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每年皇帝生辰并年目,遣使称贺不绝。
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J(节选自《金史•宗弼传》,有删改)[注]王伦,宋朝大臣。
绍兴七年(∏37年),宋徽宗和宁德后死于金国,王伦任迎奉梓官使,出使金国,答应割地议和。
《戊午上高宗封事》译文臣谨按:王伦本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因为家贫没有生计,就四处钻营,巧言令色,阿谀奉承,以此来谋取私利。
在靖康年间,他做了金人派遣的间谍,为金人传递情报,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祸患。
等到他回到宋朝,竟然还能得到高官厚禄,这实在是令人愤慨。
如今,他又以“和议”为名,前往金国,实际上是为了出卖国家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
他所提出的“和议”条件,简直是荒谬至极,丧权辱国。
他竟然说可以放弃土地,向金人俯首称臣,还说要每年向金人进贡大量的财物。
这是何等的耻辱!这岂不是要把我们大宋的江山拱手送给敌人,让我们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吗?臣以为,金人贪婪成性,野心勃勃,他们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的求和而停止侵略的步伐。
相反,他们会认为我们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犯我们的领土,掠夺我们的财富。
而且,如果我们答应了他们的无理要求,那么我们将会失去民心,将士们也会失去斗志,国家的安危将无法保障。
此外,王伦所说的“和议”,根本就是一个骗局。
金人向来不讲信用,他们经常出尔反尔,背信弃义。
我们怎么能相信他们会遵守所谓的“和议”约定呢?如果我们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放松了警惕,那么一旦金人再次发兵入侵,我们将措手不及,后果不堪设想。
再者,我们大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们曾经为了保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如今,我们怎么能在敌人面前屈膝投降,丧失气节呢?我们应该继承祖先的遗志,奋发图强,抵御外敌,保卫我们的家园。
臣恳请陛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王伦的谗言所迷惑。
我们应该坚决拒绝金人无理的“和议”要求,加强国防建设,整顿军队,选拔贤能之士,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百姓的安宁,让大宋的江山永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遭受外敌的欺凌。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清楚您所提到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的具体原文内容,以上译文只是基于常见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情境进行的创作。
《戊午上高宗封事》一、单项选择题1.胡铨在《戊午上高宗封事》中,称之为“狎邪小人,市井无赖”的人是()A.王伦B.刘豫C.秦桧D.孙近2.下列人物生活于南宋的是()A.胡铨B.刘勰C.汪琬D.张岱3.《澹庵文集》的作者是()A.柳宗元B.欧阳修C.胡铨D.李密4.下列作家为文理直气壮、质朴刚健的是()A.王粲B.归有光C.宗臣D.胡铨5.《戊午上高宗封事》中的“高宗”指的是()A.宋高宗B.唐高宗C.清高宗D.汉高宗二、多项选择题1.《戊午上高宗封事》文中“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这里的“三人”指的是()A.王伦B.秦桧C.孙近D.刘豫2.下列属于“南宋四名臣”的有()A.李纲B.赵鼎C.文天祥D.胡铨三、填空题1.《戊午上高宗封事》的作者是胡铨,他字邦衡,号________,南宋庐陵人。
2.胡铨为人耿直坦白,为文亦理直气壮,质朴刚健。
有文集《________》传世。
四、词语解释题1.专务诈.诞.,欺罔天听..。
诈:诞:天听:2.一旦金人改虑,捽.而缚之。
捽:3.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然.怒。
怫然:4.倘不得已而用兵,则我岂遽出..敌人下哉!遽出:5.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
万乘:五、翻译题1.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
2.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敌,曾无童稚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耶?3.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凌夷,不可复振,可为恸哭流涕长太息矣!4.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
5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精析]A《戊午上高宗封事)“臣谨案: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
”2.[精析]A胡铨是南宋名臣、文学家,庐陵“五忠一节”之一;刘勰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汪琬是清初散文家;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3.[精析]C《澹庵文集》的作者是南宋名臣胡铨。
4.[精折]D胡铨为人耿直坦白,平生所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及策论、奏疏等,有《澹庵文集》行世,为文亦理直气壮,质朴刚健。
第一篇: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被动句一、何谓“词类活用”(一) 定义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就叫做“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将军身被坚执锐。
手剑而叱之。
(《史记·陈涉世家》)2.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名词的使动用法《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戊午上高宗封事》(二)活用和兼类的区别命: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左传·隐公元年》)弃君之命。
(《左传·宣公二年》)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兼类:固有、固定、经常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主语把宾语看成是友风而子雨。
孟尝君客我。
《荀子·赋篇》名词所表《战国策·齐策》示的人或事物。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二、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为动词1.名词用为一般动词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六年》)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六年》)(二)名词作状语我们在教室上课。
我们明天爬泰山。
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范雎至秦,王庭迎。
赵襄王郊迎甘罗。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史记·甘茂列传》)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词类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具体而言,它包括:A: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B: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C: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D:12.数词活用。
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A.使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④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B.意动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④君子病无能焉病:以……为病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⑥孟尝君客我。
以……为客C.一般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建房子住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特点:副词(介宾短语) +名词名词+代词名词+名词 (不是并列结构,不是偏正结构)名词+介宾短语动词+而+名词规律: 一、名词不带宾语,带的话一般活用为动词二、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那么名词如果出现在副词后边就要活用为动词。
三、“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前面的,“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④粪土当年万户侯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⑥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⑦日将暮,取儿槁葬⑧履至尊而至六合⑨序八州而朝同列。
⑩吾师道也2.名词用作状语A.表比喻其一犬坐于前。
天下云集响应。
B.表工具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文言句式: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戊午上高宗封事》被动句
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戊午上高宗封事》状语后置
今丑虏则犬也《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戊午上高宗封事》宾语前置,如何主,怎样的君主
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则桧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矣《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夫管仲,霸者之佐耳《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桧,大国之相也《戊午上高宗封事》判断句
古今异义:
漫不敢可否事(《戊午上高宗封事》古义:赞成或反对;今义:可以吗
词类活用: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戊午上高宗封事》使动用法,使……变成臣妾、刘豫臣事丑虏,南面称王《戊午上高宗封事》名作状,像臣子那样
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戊午上高宗封事》名作动,像臣子一样侍奉他
愿断三人头,竿之藁[gao]街《戊午上高宗封事》名作动,悬挂
通假字:
异时豺狼无厌之求(《戊午上高宗封事》厌通“ 餍”,满足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矣。
(《戊午上高宗封事》)“被”通“披“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