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如今,我国的德育存在着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空泛、方法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本德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学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德育必须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不同的身心特点、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
日本中小学的德育强调培养独立的、具有主体意识和丰富个性的日本人,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德育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二)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融合德育的内容借鉴日本德育的方式,学校德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外,还应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使任课教师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渐提升道德水平,成为既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
此外,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普遍较高。
因此,学校不应错过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时机。
合理设计课外活动,向学生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内容,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潜移默化地将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三)重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日本中小学德育并不是把学生关在课堂内进行道德灌输,而是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日本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借鉴日本这一做法,对于我国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视道德内化日本中小学德育通过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着重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作者:李佳晨来源:《商情》2019年第16期【摘要】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社会都在进行深刻的大变革时期,学习借鉴日本高校道德教育优秀经验,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发展和德育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道德教育启示一、日本战后高校道德教育内容二战后,战败的日本被美军占领,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受美国影响颇深。
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使日本的文化教育也发生了变化,在道德教育方面,主要是进行民主主义教育,国体教育和个性教育。
1.民主主义教育战前的日本实行的是军国主义体制,专制主义思想浓厚,战后的日本被美国占领后,在美国的影响下教育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其中民主的思想传播最为深远,1947年日本公布“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民主主义教育体制。
民主主义教育简单来说就尊重多元化,反对独裁,尊重个人尊严和价值,共建和平国家与社会,这是民主主义教育的重点。
2.国体教育国体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无论哪个国家,爱国主义教育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就在全社会盛行,二战后,日本教育应走“民主化”道路,取消军事教育和国教。
尽管如此,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遗留的民族主义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的爱国主义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具体来说,日本的爱国主义主要是虔敬天皇、忠诚国家以及注重本国传统和文化教育等。
3.个性教育1947年3月,日本教育基本法提出:“教育应培养完美人格为目的,培养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尊重勤劳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
1986年又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培养人们拥有宽广的心胸,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培养人们具备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二、日本的道德教育特色1.倡导共同价值观,增强认同感日本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使日本人民在生存和發展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一个富有忧患意识,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大和民族。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下文将从坚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日本战后坚持进行道德教育,认识到培养德育意识的重要性。
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和实践的基础,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引导。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英勇、善良、审美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我们也应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日本战后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以道德为基础塑造学生的人生观。
在日本,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更关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他们强调将道德教育融入课程,将道德教育纳入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感受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这使得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对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我们也应将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中,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让他们真正理解并坚守人民的核心价值观。
日本战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还要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日本高校,他们开设了一些社会实践课程和课外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需要他们的责任和作用。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我们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式,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日本高校德育教育对我国高校品德教育的启示作者:王珊珊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07期摘要: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一直被众多国家所重视,日本尤为突出。
二战后,日本根据本国的基本情况不断调整本国德育教育内容,特别是高等学校德育教育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研究日本高校德育教育的特色及实施的渠道,对于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文对日本高校德育特色和主要渠道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内容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德育教育;日本;高校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40—03前言纵观世界各国,日本人的综合素质在众多国家中可谓名列前茅,日本的犯罪率也很低,这些都跟日本的德育教育分不开。
日本从幼儿教育开始,就会以点滴渗透的方法来逐步实行德育教育。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规定:高等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完整的人格,勤劳并且有责任感,热爱真理,有正义感的人,最后一点才是身心健康。
《教育基本法》把个人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一个合格的青年大学生首先要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
日本高校的德育教育不仅强调正确的目标和内容,更加重视科学的方法,因此,日本高校德育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强调德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注重德育课程的灵活性与渗透性。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日本德育教育的“内外兼修”1.珍视民族精神和文化历史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面积狭小但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祖先大多数都是“孔孟之徒”,所以,时至今日在日本的小学和初中教科书中依然有很多孔孟的文章,根据孔孟的儒家思想发展而来的皇国神道和武士道精神一直作为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至今,而日本民众也以这种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精神。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对日本社会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重建和改革任务,而道德教育被视为重建社会秩序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通过道德教育,日本社会得以重建道德伦理,弘扬传统美德和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道德教育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借鉴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迈向更加健康和成熟的发展方向。
1.2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高校存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新颖性和个性化,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兴趣。
一些学校思政教育缺乏足够的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学生缺乏对社会的真实认知和情感体验。
部分高校在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上存在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动力。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和提升。
要想加强思政教育的效果,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融入,加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思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目前已输出605个字】2. 正文2.1 借鉴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经验借鉴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种做法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借鉴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经验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还可以加强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日本“三位一体”德育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郭丽霞,李芳(曲阜中医药学校,山东曲阜273199)[摘要]日本“三位一体”的德育途径联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德育改革和探索中,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日本;“三位一体”德育模式;启示[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51-0194-02日本的道德教育是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这种“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在日本得到了成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种德育模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一、“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日本开展道德教育谋求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化的道德教育。
在“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中三者各自既起着不同的作用,又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力量。
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部分内容。
(一)学校道德教育1.“道德时间”“道德时间”是日本学校特有的一种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
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设到初中毕业,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这种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阅读、交流、视听、角色扮演和实际锻炼等教学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2.各学科的道德渗透日本学校中各学科教学也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
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科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也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
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音乐和图画科,一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艺术家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会引起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
因此,各学科的教学已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3.“特别活动”“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思政教育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日本在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道德教育,强调了人的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以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才为目标。
这与我国思政教育的目标极为相似,都是培养具有高度思想道德素质、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通过德育的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意识,以实现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日本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在日本的道德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社会责任感,并将之贯穿始终。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也应借鉴这一经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主人公精神,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的需要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才能培养出贡献社会的知识型人才。
三、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日本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新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而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创新,勇于创造,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在思政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并注重创新创造。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摘要:中日两国均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作为体系形成教育法律法规。
日本的德育目标因其历史文化背景而呈现独特的特点,借鉴日本学校德育的优良做法有利于我国德育体系的分析与发展。
关键词:日本德育比较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03-01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未间断。
尤其是教育方面,近年来两国大量互派留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各学校之间更是互派访问团队,极大地推动着两国教育政策与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1999年至今,日本文部科学省陆续修订并实施各教育阶段的《学习指导要领》,其中对于学校的德育同样提出了相应的规定与要求。
1 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1995年11月23日,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其中强调“高等学校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德育的特点如下。
1.1 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为中心,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爱国主义是我国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当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首要任务。
高校开展德育的基本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整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厚、最淳朴的感情,它是通过千百年厚重历史的积淀巩固起来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了解祖国的发展历史,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信念。
我国高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即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做政治思想合格的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希望,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日本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生活化”理念的启示摘要道德教育“生活化”取向已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国外德育改革经验也印证了这个事实并成为了我们当今德育改革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试从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三方面的“生活化”理念,解读出日本德育生活化理念对我国当今道德教育改革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日本道德教育生活化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 Moral Objectives,Content, Approach "Life" Concept――Impressions after Reading Wang Lirong's "Comparative Studyof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Japan and China"GONG Shuai(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0)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life" orientation alread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oral reform foreign experience also confirms this fac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our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from the Japanes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bjectives,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pproach in three areas of "life" philosoph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living in Japan today for our moral education reform.Key words Japan; moral education; life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是针对两国道德教育现状与学生道德生活现状提出的。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日本是一个曾经经历过战争的国家,在战后的复兴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为我们今天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道德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中心。
在日本,对学生进行负责任的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学生被要求去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了解他们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并根据这些情况,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责任。
这种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也使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从而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对于我们的思政教育来说,我们也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作为教育的核心。
其次,道德教育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日本的道德教育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非常重要。
在教育中,学生被鼓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关系。
这种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团结、互助和平等“肩并肩”的共同体意识,也使他们更关注自我、他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的和谐。
第三,道德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日本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会把很多实际的问题放在学生面前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观察。
这种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我们的思政教育也应该重视这一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在面对社会复杂问题时,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最后,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在日本,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这种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包容心,也能够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交流的了解,帮助学生成为厚道、开放和多元的个体。
对我们的思政教育来说,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综上所述,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是很多的。
日本德育的特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
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日本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表现在日本德育方面发生了三次大改革,显而易见,这三次德改都源于国际和平民主力量的大力推崇和支持。
其中,1947年,日本首次德改以开设社会课为主,完全取代了日本在战前的修身课和军国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根本性地变革了日本的德育课程。
1958年,日本给中小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即是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以开设德育课为形式的新的教育体制,这对日本来说是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1977年,日本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大纲中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的首要位置,强调了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这标志着日本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为此,本文将以二战为时间轴,分析日本的德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期给我国的德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1 日本德育的特点 1.1 道德教育的“隐性化”表现在日本“心灵的教育”,不仅可以看出日本重视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日本在德育培养和德育内化上的态度。
大部分日本人一直认为日本课程中并没有设置道德教育,然而从大家的反映中却恰恰可以看到这表现出了日本德育的“隐性”和“内化”,他们只不过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罢了。
这种无形的教育更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日本的德育课程中,从战前的军国主义道德教育到战后的个性发展道德教育的转变,可以看出“心灵的教育”在德育课及其他课程中的传授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科注重理解德育的价值,理科则着重培养德育的判断。
这种“无形的”“隐性化”的教育,往往会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
① 1.2 道德教育理论来源的多元化有着统一民族传统的日本重视吸收多种思想文化。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校思政教育更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德育培养,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而在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思政教育体系。
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经历了日本战败的国家重建期,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出新的一代公民,重塑国家的道德风貌。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日本的道德教育在多方面呈现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和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强调了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技能,更加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一点对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也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
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注重了尊重个体差异和多元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种统一的人格,更加重视了尊重个体差异和多元文化。
这一点对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也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文化,让他们在尊重差异中形成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思维。
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给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充分借鉴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丰富和完善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让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重视情感和品德培养,更加重视实践教育和社会参与,更加尊重个体差异和多元文化。
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学术交流中日两国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及其启示意义孟长青(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道德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协调作用,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历来被各国政府所重视。
日本有着先进的现代教育体制,又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道德教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吸取借鉴。
通过对德育内容的对比,可以分析出中日两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异同,并据此归纳出日本学校德育的可取之处,从中借鉴有益经验。
关键词:中日;学校德育;内容;比较;借鉴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2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124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1]39。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日本的道德文化在数千年来深受中国影响,因此其学校德育的内容与中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国家性质和具体国情之间的巨大差异,中日两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又有显著区别。
这就需要我们对日本学校德育进行深入研究与比较,取长补短,为我国的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汲取力量。
一、中日两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一)中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中国的学校德育涵盖了世界观与历史观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政治观与法治观教育等方面,且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学校德育内容,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当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旋律,是贯穿学校德育的主线。
爱国主义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包括爱护祖国的壮美河山、历史文化与骨肉同胞,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尊严,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等。
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一致性。
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一、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1.兼顾民族传统和外来文化,恰当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成功把握,是日本德育工作因势利导,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
自1968年明治维新以来,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史进程。
“二战”后日本的学校德育课程把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同时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
日本对东西方思想的大量吸收引进,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根据国情加以改造,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
例如,儒家的许多思想如“忠”、“孝”、“礼”等都被吸收消化后成为日本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处于核心地化的“仁”这一范畴,却从来没有被日本人完全接受过,反而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忠”代替了“仁”的地位,并重新解释为“对自己领主的无限忠诚”。
日本政府就利用它来为自己培养了历代的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忠臣良民。
2.特别重视团体主义教育,强调同家利益至上团体主义是日本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特征。
团体主义在国家层面就是国家主义,日本公民教育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日本人总是认为日本是一个很弱和易受攻击的国家。
”生存危机时刻激励着日本举国上下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
日本历来重视团队精神,重视团体主义教育,要求团队给其成员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要求对其所属的团队忠诚和奉献。
3.渗透德育于其他课程之中在日本学校中,除了专门的德育课和特设的德育活动时间之外,学校还把其他课程渗透于德育之中。
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内容上与德育联系起来,联系各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生动具体,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
德育,其实存在于每一门课程和课程的每个部分之中,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样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
二、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固德育工作的启示l.继续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时代转换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我们现在在很多方面竟然比不上其他东亚国家;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如今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比比皆是。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思政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在这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出更有责任感、正直、公正的社会人才。
这种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做法给予了日本的年轻一代极大的影响,形成了日本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化。
我们可以从日本战后的道德教育中看到,重视道德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更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在日本,道德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也贯穿于整个社会。
各个层面的组织和机构,都非常注重对道德教育的推广和弘扬。
这种社会氛围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而正是这种积极的影响,成就了日本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从日本的道德教育中可以看到,道德教育需要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
道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和口号,它需要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
在日本,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成为了日本社会的一部分。
而正是这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的教育方式,使得日本的道德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影响着每一个日本人的行为和思想。
从日本的道德教育中可以看到,道德教育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道德教育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日本,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关于“说教”,更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课程和实践来进行。
而这种多种形式的创新,才使得日本的道德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战后的日本在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这些成就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战后的日本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公民意识。
日本教育制度中设置了道德科目,并且教师被要求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这种综合性的道德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也得到了必要的道德修养。
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也应如此,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道德修养的目标。
在道德教育中日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批判精神。
日本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使得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也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表达空间,鼓励他们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日本的道德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他们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还要深入到情感和行为层面上。
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日本的道德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育的开展。
他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课外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也需要将实践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社会的复杂性和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战后的日本在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对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批判精神,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从知识层面上深入到情感和行为层面上;将实践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日本德育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德育教育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它既提倡敬老、尊师、有
礼貌、乐于奉献,又强调遵章守礼、忠孝以及自制力的重要性。
日本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仁学”,即以仁愿作为准则,不断克服个人心理,勇于承担责任,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基本的仁慈来彼此相处。
随着
日本德育教育的实施,有效地培养了中国人的家庭文明,以及每个人
的职业道德和国民修养。
日本德育教育的最大启示是要培养良好的性格,把“仁学”作为准则,尊重别人,坚持自律,把尊重、宽容、勇
敢等素质注入到个人品质里面,特别是在遇到挫折时要能坚持和不畏
艰难,以保证未来的健康发展。
日本德育教育还应该强调自我尊重和维护自己的尊严,要自觉保
持自己的尊严,避免被人笑话、侮辱或者轻视,需要培养一种内在的
强大,来克服自我的恐惧,自觉提高自己的价值意识。
同时,日本德
育教育也敦促孩子们在实践中去认识、体验、感悟,通过实践激发孩
子们的智慧,以及培养他们自身的情感。
总之,日本德育教育所传递的信息是:尊重他人、珍视生命、以
仁慈的心态看待世界、自觉克服自身的心理,勇于承担责任。
我们从
中可以学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品质,继续把
仁学作为基础,用实际行动去发展,以改善当下的社会,为未来的健
康发展做打算。
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摘要]中日两国均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作为体系形成教育法律法规。
日本的德育目标因其历史文化背景而呈现独特的特点,借鉴日本学校德育的优良做法有利于我国德育体系的分析与发展。
[关键词]日本德育比较教育启示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未间断。
尤其是教育方面,近年来两国大量互派留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各学校之间更是互派访问团队,极大地推动着两国教育政策与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1999年至今,日本文部科学省陆续修订并实施各教育阶段的《学习指导要领》,其中对于学校的德育同样提出了相应的规定与要求。
一、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
1995年11月23日,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其中强调“高等学校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德育的特点如下:
1.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为中心,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
爱国主义是我国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把握
当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首要任务。
高校开展德育的基本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整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厚、最淳朴的感情,它是通过千百年厚重历史的积淀巩固起来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了解祖国的发展历史,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信念。
我国高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即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做政治思想合格的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希望,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
我国德育目标的制订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德育目标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这里所指出的“两课”是指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
3.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3]。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思想世界,三者互相作用,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在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中,应始终渗透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培养,高校德育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三观,使他们懂得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和信念的前提下,正确和理性地认识社会、看待社会问题,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树立正确的行动指南。
二、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1.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作为首要目标,但培养方式应全面有效
我国的德育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特色以及国情,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而培育一批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培养途径上,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辅导
员等专任的德育工作者,借助日常管理,结合党团组织的建设为德育提供有效的平台。
日本的德育同样重视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在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把教育内容编成教材进行授课的同时,将德育渗透进各学科的教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爱国主义。
具有特色的是,日本学校利用专门的道德时间集中展开道德实践,通过生活指导、课外活动等方式全面性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2.在强调明确指导思想的同时,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作为指导,为促进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而颁布实施的。
中国高校的德育,旨在让学生培养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日本学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和意见,重视他们的感受、想法以及对事务的看法”[4]。
日本学者认为,为贯彻尊重个性原则,有必要适度地接受、包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如果在学校里强制规定某些特殊行为,就不可能实现尊重个性,并且必须对每个学生在家庭及社区中所养成的行为模式给予尊重。
因此,需要尽量从宽广的视野出发来选择判断善恶的标准。
这也是如今进行教育改革的靶向所在。
[5]可以说,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日本德育,甚至是整个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主攻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3.应在德育过程中树立学生独特的国际社会观念
中国德育本着既反对崇洋媚外,也反对盲目排外的原则,引导学生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成果,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依托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伟大事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需要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同时也是世界稳步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
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使其真正跨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同时也为日本人国际社会整体化印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既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又存在具有资本主义特点的价值观念,其形成的统一体影响着日本国民的国际社会观念。
当代日本学生正通过学校等不同渠道积极走出国门,这必将推动日本国内国际社会整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3]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z].19951123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z].19980610
[4][日]早田惠美.社会化による個性化をめざす道徳教育の創造:「自己形成」メディアとしての体験活動を通して[d]. 兵库県:兵庫教育大学学術情報リポジトリ,2002:19
[5][日]茂木喬.道徳教育の進め方についての一考察:総合的
で伸びやかな人格形成を[j]. 千葉敬愛短期大学紀要,2004,26:30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