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5.29 KB
- 文档页数:2
2018, 33(3) 173眼科学报Yan Ke Xue Bao眼科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龙婷,赵秋雅,邢怡桥,杜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武汉 430060)[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眼科手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的阳性菌构成及药物敏感性。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住院的3 205例患者,按照入院疾病不同,分为3组行眼分泌物细菌培养,对阳性菌株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 205例患者眼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率为8.33%。
其中白内障患者1 435例,阳性率为9.13%。
青光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总数分别为870,900例,阳性率分别为10.11%,5.3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与白内障组(P=0.0008)、青光眼组(P=0.000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白内障与青光眼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细菌菌种的阳性株以革兰阳性细菌为多,占77.90%,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占革兰阳性菌的66.83%。
药敏检查结果示绝大多数菌株都对红霉素耐药,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敏感;对妥布霉素及环丙沙星的敏感性稍低。
结论:术前常规结膜囊无菌化极为重要,尤其是眼前节手术(如青光眼、白内障)术前。
[关键词] 结膜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Conjunctival bacterial flora culture before eye surgeryLONG Ting, ZHAO Qiuya, XING Yiqiao, DU Lei(Eye Center, Renmin Hosi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6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njunctival bacterial flora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pattern in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2018, 3 205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the Eye Center of People’s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s. The preoperative conjunctival cultures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s of 3 205 eye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3 205 eyes, 267 (8.33%) had positive cultures. The number of cases of cataract, glaucoma and retinal detachment was 1 435, 870 and 900, respectively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9.13%, 10.11%, 5.33%.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observed in the retinal detachment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with cataract and glaucoma (both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taract and glaucoma groups (P>0.05). Gram-positive bacterium (G+) (77.90%) was the most common bacterial isolate, mainl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66.83%). Most of the strains were resistant to erythromycin, sensitive to vancomycin, gentamicin and amikacin.收稿日期(Date of reception):2018–04–11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杜磊,Email: du-lei@doi: 10.3978/j.issn.1000-4432.2018.05.07View this article at: /10.3978/j.issn.1000-4432.2018.05.07眼科学报, 2018, 33(3) 174正常人结膜囊中存在细菌[1],多为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这些细菌不能通过机体的防御屏障,一般不致病,但在手术过程中,结膜囊细菌可能进入眼内导致术眼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将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甚至造成眼球的严重破坏。
白内障摘除手术前使用国产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的抑菌作用及对角膜上皮的影响分析发表时间:2020-11-06T08:49:02.084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19期作者:唐丽兰黄小婉姚楚容罗懿林勤(通讯作者)[导读] 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应用国产5%聚维酮碘对结膜囊抑菌作用及角膜上皮的影响。
(深圳市眼科医院深圳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应用国产5%聚维酮碘对结膜囊抑菌作用及角膜上皮的影响。
方法:2018年2月-2020年1月,从在本院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患者中选择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
对照组术前应用安尔碘Ⅲ冲洗结膜囊,试验组使用国产5%聚维酮碘冲洗,比较两组抑菌效果和对角膜上皮的影响。
结果:试验组冲洗后带菌率为5.40%,低于对照组的21.62%,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角膜上皮损伤发生率为2.70%,低于对照组的5.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白内障摘除手术患者,术前使用国产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抑菌作用理想,且不会增加对角膜上皮造成损伤率,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
【关键词】白内障摘除术;国产5%聚维碘酮;结膜囊;抑菌作用;角膜上皮【中图分类号】R77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9-0064-02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白内障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多接受白内障摘除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利于患者病情恢复,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较高,多由于结膜囊病原体感染所致,若控制不当会加速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导致眼球丧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1-2]。
为了预防结膜囊炎症情况,临床多采取术前冲洗方式,但冲洗溶液选择尚存争议,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使用。
本文分析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国产5%聚维酮碘对结膜囊抑菌作用及角膜上皮的影响,报道如下。
护理干预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护理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我院7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种方案实施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住院时间数值低于对照组,视力数值、满意度评分数值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结论:护理干预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护理中的效果显著,稳定了负面情绪,提高了视力,加快了康复速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254-02白内障与青光眼均为临床上常见眼科疾病,这两种疾病均会对患者的眼部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发病后,视力会降低,生活质量会变得极差,这两种疾病形成合并疾病后,危害性更大,稍微处理不善,就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产生失明,应及时为其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优质的护理服务,应给予重点关注[1]。
本文为探讨护理干预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护理中的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我院7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中22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51-83岁的年龄范围,(63.23±1.28)岁的平均年龄;观察组中23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51-82岁的年龄范围,(63.22±1.27)岁的平均年龄。
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本研究所有的患者均需要满足WHO中关于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诊断标准[2],所有本研究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精神疾病者;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常规检查,预防感染,心电监护等操作。
结膜囊冲洗液对白内障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发生眼内炎症的比例较低,约为0.1%左右,一旦发生会直接导致患者的视力功能降低,严重的患者还需要将眼球摘除,因此对眼内炎症的预防十分重要。
临床对眼内炎症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对眼内炎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正确地进行手术,手术前给予抗生素的预防等等。
使用结膜囊冲洗是临床预防白内障眼内炎的一种方法,使用的冲洗液在临床也有较多研究。
本文针对结膜囊冲洗液对白内障患者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给予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白内障;结膜囊冲洗;眼内炎;眼科眼科患者发生手术后炎症的总发生率为0.093%左右[1],其中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眼内炎为0.082%,尽管其发病率较低,但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
患者如出现眼内炎症,会导致视力降低,失明,甚至需要摘除眼球 [2]。
因此,对眼内炎的临床预防十分重要。
目前临床发现,眼内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均有关系,例如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手术使用的器械,手术的方法以及患者自身结膜囊菌群和细菌数量等。
其中患者自身结膜囊菌群是最常见的感染源。
1.白内障手术及患者结膜囊情况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致盲因素,我国每年有120 万人罹患白内障,其中有50%以上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3]。
因此如何预防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感染十分重要。
正常健康者结膜囊内有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此外还包括有类白喉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非溶血性链球菌,四联消化球菌、脑膜炎球菌等,一般多为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由于泪液中溶菌酶等因素,结膜囊内细菌数量较少。
但在发生眼部外伤或手术后可能会导致眼内的炎症。
对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手术后早期感染多由于结膜囊细菌感染。
临床学者调查显示,白内障手术患者在手术前细菌培养阳性率达到13.86%—— 17.34%[4],而此类患者,可能在手术后发生眼内炎。
2 结膜囊冲洗在本院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本院常用的结膜囊冲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
白内障术前结膜嚢细菌培养结果分析【摘要】目的调查白内障病人结膜囊内细菌情况及以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情况。
方法将216例(287只眼)眼部无感染,结膜囊外观清洁,泪道冲洗通畅的白内障住院患者,分别于入院未用抗生素的滴眼液前(用药前)、手术消毒前(用药后)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
结果未用抗生素眼液滴眼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76.6%,经洛养沙星滴眼液滴眼及生理盐水洗眼后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35.9%。
用药前后有显著差异性,同时药敏试验结果:敏感药为阿莫西林(青霉素类),洛美沙星,庆大霉素,头孢西丁钠,阿米卡星等。
结论正常结膜囊可能有细菌,术前用敏感抗生素滴眼,可减少结膜囊细菌,防止感染有很大作用,故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白内障术前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结膜囊;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随着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高科技渗透到眼科手术领域.使之内眼手术广泛开展.但眼内感染仍是眼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结膜囊可存留细菌而无炎症表现,这些细菌是术后眼内炎的主要来源。
因此,对内眼手术特别是白内障手术病人,为预防和及早有效治疗眼内炎,在术前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就本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287份标本进行了培养,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我科216例(287只眼)住院的白内障患者进行了细菌培养并对其阳性结果作了药敏试验,观察其结膜囊细菌学分布情况。
其中男105例,女111例,年龄60岁-94岁,平均70岁。
患者入院后眼部未作任何处理之前(用药前)即作结膜囊细菌培养,然后用洛美沙星眼水滴眼4次/d,连续3d,及结膜囊行生理盐水冲洗2次(用药后)再次做结膜细菌培养。
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操作者用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签清洁患者眼睑周围皮肤,嘱患者向上注视,用无菌棉签向下压下睑皮肤,充分暴露下方结膜囊。
无菌棉拭子蘸生理盐水后放入结膜囊内轻轻扭转擦拭取材,自一端向另一端水平方向涂拭穹窿结膜,旋转棉签往返1次,注意不要遗漏内眦部,已集标本的棉拭子涂布划线于血琼脂平板上(在酒精灯下进行),然后将标本放置于37c恒温箱培养12h.48h.72h,然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如出现菌落生长,则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培养并做菌敏试验,分析培养出细菌对常用药物如阿莫西林、洛美沙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西丁等等药物敏感情况。
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作者:冯小成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围术期白内障患者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方法择取我院2012.05——2013.05期间眼科的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参考对象。
结果组200例患者,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的现象,手术切缘通过3天细菌培养,仅1例患者发生细菌生长。
结论在围术期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感染预防,能够使术后眼内发生感染的机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白内障;围术期;预防;控制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3-02白内障手术治疗后的眼内炎是一种比较少见却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会对患者视力产生致命性的影响,甚至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因此,规范手术操作管理,在围术期做好感染的预防,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机率,还会对医疗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的总结及推广围术期白内障患者的感染预防及控制的方法,现针对我院2012.05——2013.05期间眼科的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2.05——2013.05期间眼科的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均实施超声乳化或是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
其中女性患者103例,男性患者97例。
年龄均在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69.83±4.65)岁。
全部患者均没有对手术治疗影响术后愈合的其他慢性疾病。
1.2 方法1.2.1 术前预防及控制准备:术前对患者既往史、身体状况以及检查报告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做好相关记录。
术前3天滴入0.3%浓度的氧氟沙星,每天滴4-5次。
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
术前1天,冲洗泪道及结膜囊,术前30分钟,冲洗泪道及结膜囊,降低泪道及结膜囊中的细菌量,部分患者修剪眼睫毛,预防感染的发生。
手术室准备:术前1个小时,把净化空调机开成低速运转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