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走向现代化的改革 专题4 日本明治维新课件 岳麓版选修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30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嘉奖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冲突,促进北魏社会的进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心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峻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贤惟才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肯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展。
②克里米亚战斗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训练、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乐观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 .时间C .参加者 D .地点答案:C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8)日本的明治维新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