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 格式:pptx
- 大小:548.14 KB
- 文档页数:31
【第40讲商鞅变法】之小船创作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日趋活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4.军事上: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知识点二秦国变法的具体原因1.各国改革或变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改革:发展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②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使魏国率先强盛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②楚国吴起变法,使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裁免冗吏,奖励军功等。
2.必要性:秦国偏居关中,落后于中原,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可能性: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和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历史机遇:晋国分裂;中原众多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5.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知识点三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2)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本单元共三节内容,本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实际重新整合教材,计划用2课时完成新课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这一时代特征;知道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通过对变法的评价,培养学生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
通过情景创设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作用,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改革路上必然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追求理想、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成效。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功过。
【教学设计思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该重视透过历史学习,开展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
因此,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运用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二:商鞅变法教案历史文化学院历史1002班王伟强1005014207【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能力目标: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情感价值目标: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具体措施。
2、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从商鞅变法的结果分析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采取讲述法对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具体措施进行讲解;采取讲解法对商鞅变法的改革进行逐一讲解;利用讨论的形式,师生互动讨论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采取图标示意法(徙木立信,舌战群臣等)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
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二、商鞅简介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三、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和大变革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
2、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
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大变革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确立起来,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
在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这一时期法家的代表有商鞅等人。
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概况四、改革概况1、商鞅变法的时间:第一次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公元前350年2、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法家理论3、商鞅变法的目的(宗旨):富国强兵4、商鞅变法的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5、商鞅变法的措施: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目录课标要求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