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中国地理 练习题五

  • 格式:doc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练习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读产品

名称单位国内平均水平国外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千克标煤/千瓦时392 316

吨钢可比能耗千克标煤/吨781 646

水泥综合能耗千克标煤/吨181 124.6

乙烯能耗千克标煤/吨1212 714

载货汽车油耗升/百吨千米7.6 3.4

1.对上表分析不正确的结论是()A.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产品单耗差距(%)最大的是乙烯能耗

B.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C.我国重点行业产品单耗大

D.按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目前我国的节能潜力巨大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是()A.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能耗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明显滞后

B.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尤其是重点行业工艺落后所占比重较高

C.我国能源资源品质差,热效率低

D.管理水平低,与节能密切相关的统计、计量、考核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损失浪费严重

3.当前持续发生的能源“三荒”再次告诫我们,中国并不是一个能源富裕的国家,节能降耗至关重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措施有()

①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②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提高全社会的资

源节约意识,倡导公众参与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于2010

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在全国引

起广泛热议。“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

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

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

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

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

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下图为海水西调

入疆构思图,据此回答4~6题。

4.据图分析,“引渤入新”调水线路不经过下面哪个地形区()A.华北平原B.内蒙古高原 C.塔里木盆地D.河西走廊

第Ⅰ类

第Ⅱ类

第Ⅲ类

第Ⅳ类

◆◆

浙江

山东

广东

天津

北京

江苏

上海

吉林

四川

辽宁

河北

安徽

福建

江西

内蒙古

广西山西

黑龙江

湖南

河南

陕西

湖北

甘肃

贵州

青海

云南

宁夏

西藏

新疆

0 5 10 15 20 25 30 35

5

10

15

20

25

30

35

2003年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

1

9

8

5

5.有关“引渤入新”调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调水沿线会加重盐碱化程度B.塔里木盆地将成为外流区

C.可以加剧输水地区水循环D.可以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

6.图中A、B、C三地自然带递变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和热量C.海拔D.水分

通常根据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的变化,可以把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动态类型划分为四种: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较低水平波动型和低水平下降型。读下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各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说法,不正确

...的是()A.图中第Ⅰ类地区属于高水平稳定型

B.低水平下降型地区多分布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C.1985-2003年间,位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是新疆

D.1985-2003年间,位次上升最明显的地区是甘肃

8.目前广东、江苏、山东等省提出从“速度东部”向“效益东部”转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效益东部”应加强的措施是

()

① 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工业② 发展科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③ 引进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④ 改进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下图中,甲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是EF河段河床示意图,丙是河流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9---11题。

甲乙丙

9.甲图中AB段河流流向可能是

A.西北流向东南 B.东南流向西北 C.由东流向西 D.由南流向北

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