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钼矿地质特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保定涞源大湾钼矿特征及找矿标志钼是一种有色金属,是我国六大优势有色金属矿之一,广泛用于钢铁化工行业,我国对钼的需求量正逐年增长。
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河北保定涞源县大湾钼矿的矿区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总结了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为钼矿勘探与开采提供了参考。
标签:大湾钼矿矿区特征找矿标志1矿区地质特征1.1 矿区构造大湾锌钼矿区主要形态为断裂和褶皱,矿床位于断块的中部的挤压褶皱带以及次级北北东向、北西西向的断层复合部的顶垂体下部。
支家庄白岗岩处断层区域,走向北北东方向,倾向南东,倾角40到60度,沿顶垂体西侧边缘3千米,断层距离大于600米,以此划定了顶垂体的西部界限,沿断裂带方向先后有斑岩即二长、花岗和流纹等次火山岩侵位,主导了次级构造。
(1)顶垂体构造顶垂体是一特殊的构造形式,即可承载早期的构造形迹,又可承受后期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集合了变形和侵入接触构造,改造和建造等形式。
其内部北北东向褶皱弯曲,次级北北东向为纵向断层,北西西向为横向断层发育,呈现为滑脱构造形式。
(2)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由愁尖向斜、北叉背斜和支家庄背斜等形式构成,轴向北北东方向,延伸一到两千米,平行展开分布,构成了滑脱挤压带,为控矿构造。
愁尖向斜:轴处愁尖,北北东向延伸,向南西方向倾伏。
核部地层为厚层状白云岩和地层石白云岩,两翼区域为泥钙质条带白云岩。
西翼角度较缓约25度到60度,东翼角度较陡约45度到67度,轴面略微向南东方向倾斜。
北叉背斜:地层处高于庄组,褶皱的中心轴由南岔到芦草洼北北东方向延伸1.5前面。
南段紧闭,北段宽缓,为菱形,可能受到花岗岩的挤压,中部呈倒转,深部核部主要由片麻岩组成,轴面向西倾斜50度到60度,为可控制锌钼矿。
支家庄背斜:地层位置同上,褶皱的中心轴沿顶垂体的东接触一带展开分布,与北叉背斜平行,由桦树背到荞麦地延伸2千米,向南西方向倾没,属支家庄铁矿控矿构造。
(3)断裂构造矿区边界深大断裂为主断裂,除此之外,矿区还有20多条的断裂层,主要发育为北北东和北西西方向,它们是由北西西-南东东方向区域构造应力场挤压和拉张作用产生的,属于北北东方向乌龙沟断层系列。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陕西洛南县景村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常 昊,钱焕亭(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地质勘查院,陕西 西安 710119)摘 要:景村钼矿位于秦岭褶皱系北缘的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纸房-永丰褶皱束东段中部,主体由中元古界宽坪群变质火山岩系和浅海相泥砂质碳酸岩夹中基性火山岩系组成,区内构造活动强烈,钼矿体主要分布蟒岭花岗岩体西侧外接触带的中元古界宽坪群广东坪岩组第一岩性段透闪石化斜长阳起片岩中。
已找到了数条隐伏钼矿体,矿床达到中型规模。
分析了景村钼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认为该钼矿床与岩浆热液有成因联系,属于岩浆后期高 ̄中温热液矿床。
关键词:钼矿;地质特征;洛南;景村中图分类号:P619.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23-0106-3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Jingcun molybdenum mine, Luon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CHANG Hao, QIAN Huan-ting(Northwes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allurgical Geology Bureau, Xi'an 710119, China)Abstract: Jingcun molybdenum mine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east section of Zhifang Yongfeng fold bundle in the Caledonian fold belt of the northern Qinling Mountain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fold system. 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Middle Proterozoic KUANPING group metamorphic volcanic rock series and the shallow marine argillaceous carbonate rock with the middle basic volcanic rock series. The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area is strong. The molybdenum ore body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Guanping group of the Middle Proterozoic outside the contact zone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mangling granite body The first lithologic member of the petrofabric is diorite plagioclase Yangqi schist. Several concealed molybdenum ore bodies have been found and the deposit has reached a medium sca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Jingcun molybdenum deposi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olybdenum deposit is related to magmatic hydrothermal solution and belongs to the late magmatic high middle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deposit.Keywords: molybdenum min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uonan; Jingcun北秦岭构造带,作为是东秦岭钼矿带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在陕西省境内蟒岭花岗岩体周边相继发现了姚官坪~阳沟、火镰沟~西沟、寺沟、马河、马头山、景村、南台、潘河等多处以钼为主的中小型多金属矿床(图1),而蟒岭岩体周边已成为北秦岭构造带的重要矿集区之一。
内蒙古卓资县大苏计钼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作者:王宝彦来源:《西部资源》2014年第06期摘要:大苏计钼矿位于内蒙古卓资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内蒙古台隆凉城断隆。
该区北侧以东西向乌拉特前旗——集宁深大断裂与阴山断隆为界,南邻岱海——黄旗海北北东向断陷带,西侧以北北东向河曲——呼和浩特深断裂与河套断陷盆地为界,三个断裂所组的三角形区域内,为一独特的多金属成矿区域,也是凉城断隆的大部分。
主要出露太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
本文主要针对矿区的地质情况,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矿区内的地质特点,找矿标志,根据已知的物、化探异常和已发现的矿体情况,进行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根据矿床产出的地质特征及结合我国类似矿床的对比分析,该矿床定名为壳源斑岩型钼矿床。
关键词:凉城断隆钼矿成矿地质特征潜力分析壳源斑岩型钼矿床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一)区域构造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内蒙古台隆凉城断隆。
(见图1)区域上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
矿区所在部位为凉城羊圈湾复背斜北东端,复背斜轴向北东向,复背斜南侧为走向北东的中生代断陷带,即岱海黄旗海断陷带。
复背斜轴部为老地层集宁群,南东翼被岱海黄旗海断陷带所隔,北西翼为大榆树——后房子挤压破碎带。
轴部以及翼部被太古代酸性岩体大面积侵位,使集宁群地层支离破碎。
由于岩体的侵位,褶皱已不完整。
断裂以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为主,并与其相配套的北西向、北东向两组剪性、张性断裂较发育,其中尤以北西向一组较发育。
断裂以北东走向者规模较大,一般大于10km。
断裂形成时期应早于燕山期,燕山期又有继承性活动。
尤其是在太古代花岗岩发育的广大地区,也遭受明显的挤压破碎,多数花岗岩体普遍具有碎裂结构。
(二)区域地层出露太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1 太古界集宁群(ArJ)太古代地层区划为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阴山地层分区,大青山地层小区。
分布于集宁、凉城一带的深变质的浅色岩石组合,分为两个岩组,下部片麻岩组(ArJ1)和上部变粒岩大理岩组(ArJ2)。
中国钼矿资源特征及其成矿规律概要引言钼矿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钼矿资源的一般特征,并探讨其成矿规律。
钼矿资源特征地理分布中国钼矿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中国钼矿的主要产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西南地区的主要产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份;华北地区的主要产区包括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份。
矿石类型中国钼矿主要以钼矿石形式存在,常见的矿石有辉钼矿、钼闪石和钼铜矿等。
其中,辉钼矿是最常见的钼矿石,钼的含量较高,在中国的钼矿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矿床类型中国钼矿矿床类型多样,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蚀变型、砂岩型和热液型等。
其中,矽卡岩型和斑岩型是中国钼矿的主要矿床类型。
矽卡岩型钼矿矿床分布广泛,形成于岩浆侵入过程中,富集了大量的钼元素;斑岩型钼矿矿床则是在斑岩侵入过程中形成,富含钼矿石。
钼矿成矿规律成矿控制因素钼矿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壳演化和流体作用等。
地质构造对于钼矿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构造活动会导致岩浆上升和成矿物质富集。
岩浆活动是形成钼矿的关键因素,岩浆中富集的钼元素在地壳演化过程中会富集形成钼矿石。
成矿过程钼矿的成矿过程通常经历岩浆活动、矿质输运和成矿作用三个阶段。
岩浆活动阶段是形成钼矿矿床的起始阶段,岩浆中所携带的钼元素通过热液活动实现富集和沉淀。
矿质输运阶段是指钼矿石通过流体的输运和迁移形成矿体。
成矿作用阶段是指热液流体在矿体形成后对其进行改造和调整的过程。
成矿规律中国钼矿成矿规律主要受到构造和岩浆活动的控制。
东北地区的钼矿多与中生代花岗岩、变质岩和拉旗山岩等有机岩体相关;西南地区的钼矿则多与侵入岩有关,例如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辉绿岩等。
此外,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钼矿矿床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热液作用和矿物赋存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中国钼矿资源广泛分布,矿床类型多样。
内蒙古卓资县大苏计钼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摘要:大苏计钼矿位于内蒙古卓资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内蒙古台隆凉城断隆。
该区北侧以东西向乌拉特前旗――集宁深大断裂与阴山断隆为界,南邻岱海――黄旗海北北东向断陷带,西侧以北北东向河曲――呼和浩特深断裂与河套断陷盆地为界,三个断裂所组的三角形区域内,为一独特的多金属成矿区域,也是凉城断隆的大部分。
主要出露太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
本文主要针对矿区的地质情况,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矿区内的地质特点,找矿标志,根据已知的物、化探异常和已发现的矿体情况,进行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根据矿床产出的地质特征及结合我国类似矿床的对比分析,该矿床定名为壳源斑岩型钼矿床。
关键词:凉城断隆钼矿成矿地质特征潜力分析壳源斑岩型钼矿床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一)区域构造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内蒙古台隆凉城断隆。
(见图1)区域上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
矿区所在部位为凉城羊圈湾复背斜北东端,复背斜轴向北东向,复背斜南侧为走向北东的中生代断陷带,即岱海黄旗海断陷带。
复背斜轴部为老地层集宁群,南东翼被岱海黄旗海断陷带所隔,北西翼为大榆树――后房子挤压破碎带。
轴部以及翼部被太古代酸性岩体大面积侵位,使集宁群地层支离破碎。
由于岩体的侵位,褶皱已不完整。
断裂以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为主,并与其相配套的北西向、北东向两组剪性、张性断裂较发育,其中尤以北西向一组较发育。
断裂以北东走向者规模较大,一般大于10km。
断裂形成时期应早于燕山期,燕山期又有继承性活动。
尤其是在太古代花岗岩发育的广大地区,也遭受明显的挤压破碎,多数花岗岩体普遍具有碎裂结构。
(二)区域地层出露太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1 太古界集宁群(ArJ)太古代地层区划为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阴山地层分区,大青山地层小区。
分布于集宁、凉城一带的深变质的浅色岩石组合,分为两个岩组,下部片麻岩组(ArJ1)和上部变粒岩大理岩组(ArJ2)。
钼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初探摘要:钼是发现得比较晚的一种金属元素,1792年才由瑞典化学家从辉钼矿中提炼出来。
由于金属钼具有高强度、高熔点、耐腐蚀、耐磨研等优点,因此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利用。
本文以山口钼矿为例,分析其矿床的地址特征与成因,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找矿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钼矿矿床;地址特征;成因分析1.钼矿矿床大地构造及区域地质背景山口钼矿位于上杭-云霄深断裂成矿带中部,其北西部为福建省紫金山铜金矿主要成矿带,南东部为平和钟腾斑岩铜矿成矿带。
区内断裂发育,侏罗系火山岩广泛分布,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基性-中酸性岩体、斑岩体侵入活动频繁,中低温热液蚀变发育,土壤铜、钼、金、铅、锌等异常星罗棋布,矿化现象普遍,已发现有铜、铅、锌、钼等矿化点多处。
具较好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寻找斑岩型钼铜矿床、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钼铜矿床的构造环境,该地区物化探异常明显。
1.1区域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火山构造分布广泛,褶皱不明显,总体呈单斜构造。
主要有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断裂。
断裂构造往往作为不同时代沉积层的边界。
北西向与北东向构造的交汇部位常控制着区内火山机构的分布。
近东西向断裂为张性断裂,常见基性-中酸性岩脉及钼铜等多金属矿化沿断裂分布,与成矿关系密切。
火山构造主要受政和-大埔北东向断裂带及上杭-云霄北西向断裂带控制,火山构造以火山喷发形式出现,即五湖火山喷发盆地。
保存有白叶湖岽破火山、天子岽层状火山、大雪岽火山机构等几个火山机体。
火山喷发形式以中心式喷发为主,发育有环状断裂和辐射状断裂。
1.2区域地球物理特征根据1/5万航磁成果,区域共圈出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四组一级构造断裂带,推测隐伏中酸性侵入体四处。
其中,区域推测的山口隐伏中酸性侵入体位于山口钼矿矿床内。
1.3区域地球化学理特征根据1/5万土壤测量(团村-兰地,面积250km2)成果,在山口村附近发现铜异常1处,钼异常2处。
某钼矿地质特征分析
【摘要】阐述了内蒙古赤峰市宋家房地区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及矿化蚀变的特征,对本区钼多金属矿的含矿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区东部和东北部的火山沉积岩及与之接触的花岗斑岩为赋矿母岩,是进一步寻找钼矿床的有利地段。
同时亦应重视本区萤石矿的寻找工作。
【关键词】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1.地质特征
宋家房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南部红山乡双合旺村西侧,距克旗直距50 余km。
大地构造位置属内蒙中部地槽褶皱系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褶皱带之多伦复背斜中段北翼,系一轴向北东并向北东倾伏的背斜轴部,中间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两翼为下二叠统大石寨组。
在成矿区划上该区位于河盛源—托河铀、钼成矿带南端的西北边缘,该带呈北东向沿天太永、河盛源、托河、纪家营子一带展布,长约90km,宽20-30km。
区内分布的主要为一燕山晚期(γ53-1)花岗岩体,只在北部、东南部有少量的下二叠统大石寨组(P1d)地层出现。
该套地层由流纹质凝灰岩、凝灰岩、流纹岩、安山岩和少量含铁质石英粗面岩组成。
流纹质凝灰岩主要分布于南部,肉眼观察灰黑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镜下观察可见脉状穿插结构,流动构造。
其中的岩屑主要为粗安岩屑、硅质岩屑等,约含5%;晶屑主要是石英、条纹长石及更长石等,约20%。
岩屑和晶屑均呈棱角状分布,其余为隐晶质和少量不透明矿物。
少量流纹质凝灰岩则可见更长石蚀变为绢云母、黑云母后析出铁质变成绿泥石的现象。
北东向构造主要为张性断裂,断面直立,走向30-50°,以东部的断层F2为代表。
断面无挤压痕迹,两侧岩石完整,张性特征明显。
从切割关系判断,该类张性断裂晚于东西向构造而形成。
断层F3位于东南部,走向与F2相同,向北东延伸至被第四系覆盖,向南西方向延至区外。
在其破碎带上,因出露有限,未能观察到明显的断裂面,但构造角砾岩的张性特征甚为明显。
岩浆岩。
从较大的范围上讲,本地区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期次多,范围广,形式多样。
但表现在区内却相对简单,只有燕山晚期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豆腐房岩体)。
除南、北边缘及东部少量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外,区内大部为该岩体所占据,系西面一较大岩体的东延部分。
在区内该岩体被以银钉扣河为标志的东西向断裂F1分割为南、北两部分。
岩性上两者相同,且有着相同的变化规律,即越靠近中部即F1断裂,岩石的结晶程度越高,矿物颗粒越大,以晶粒粗大的黑云母花岗岩或斑状花岗岩为主;向南、北两侧,则结晶程度变低,岩石晶粒变小。
在北部及东北部与大石寨组接触的地方则以花岗斑岩为主,其中的花岗岩渐变为细晶花岗岩。
在北部靠近银钉扣河即断裂F1的地方,由于受断裂影响,具有较明显的动力变质现象,常见有构造角砾岩和糜棱岩。
其中的花岗斑岩为灰白色,具肉红色调,块状构造。
镜下观察为斑状结构,粒状镶嵌结构。
其中的斑晶1-5mm,为石英和条纹长石,多呈半自形晶体存在。
基质成分与斑晶相同,唯晶粒较小且为他形,并有少量的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
黑云母呈片状,沿解理有铁质析出,颜色变浅。
构造破碎带内的糜棱岩为灰白至肉红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
其中的石英和长石呈碎斑状,镜下见波状消光,定向排列,部分石英呈脉状,沿裂隙充填。
除上述花岗岩体之外,在大石寨组中常见有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的细晶花岗岩脉侵入其中,肉眼所见为肉红色,主要为石英和钾长石,暗色矿物少见。
2.蚀变作用及其分布特征
2.1 主要蚀变带及其特征
(1)蚀变带ALT1:赋存于花岗斑岩体内,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陡,约80°,宽度变化较大,10~100cm不等,延长约30m。
主要有硅化、云英岩化和绿泥石化。
石英脉白色,不连续团块状,脉体破碎,呈断续的小透镜体存在,夹断层泥。
围岩为花岗斑岩,含有较多的石英斑晶,在与围岩接触的地方,含有较多的绢云母和白云母而成为云英岩。
蚀变带中的石英脉有黑色、乳白色两种。
黑色者半透明,解理发育;乳白色者致密块状,有围岩成分充填并见绿泥石化。
在与石英脉接触的围岩中常见1-5mm宽的石英细脉,可见明显的赤铁矿化和角闪石化现象。
(2)蚀变带ALT2:位于断层F2西侧,仅靠银钉扣河北岸,走向260°,倾向南,倾角35°,被F2 切断,自F2向西延伸约20m,宽2-5m。
此带硅化明显,石英脉呈黑色团块状,时断时续,带内的角砾中具石英细脉,细脉1-3mm,可见绿泥石化、云英岩化,并见有赤铁矿化,偶见镜铁矿。
(3)蚀变带ALT3:走向260°,近直立,地表所见长32m,宽2-3m。
硅化明显,为次生石英岩,灰黑色,致密块状,连续分布。
伴有强烈的云英岩化,以绢云母、金云母为主,石英次之,浅绿色,通常位于次生石英岩的外侧。
局部见有角闪石化。
(4)蚀变带ALT4:走向255°,长约20m,宽0.3m,只见硅化,石英乳白色,块状。
(5)蚀变带ALT5:此为一宽5m 的构造破碎带,走向280°,倾向北东,近直立。
围岩系灰白色花岗斑岩,除硅化外,还有明显的萤石化。
带内可见数条宽10-15cm 的萤石细脉。
萤石呈紫色,有的浅绿色,常呈小晶簇出现,单个晶体1-5mm,晶形完好。
该带向东西向延伸20m未见尖灭,两端为第四系覆盖。
此外,沿裂隙还有明显的绿泥石化现象。
(6)蚀变带ALT6:位于东北角的大石寨(P1d)组凝灰岩内,近东西向延伸,长约30m。
此带的主要特征是硅化、萤石化和赤铁矿化。
萤石紫色,脉状分
布,偶见晶洞。
赤铁矿褐灰色,呈鳞片状集合体。
2.2 蚀变作用的空间分布
从上述蚀变带特征可以看出,区内主要的蚀变作用有云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角闪石化和萤石化。
云英岩化主要见于靠近F1 的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内,颜色从浅灰色、灰色到灰黄、黄绿色,中粗粒结构,粒径1-5mm,通常为鳞片变晶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白云母,有时可见交代残余长石类矿物。
硅化是本区比较普遍的蚀变现象,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种为石英化,以石英脉产出,同时伴有角闪石化、黑云母化和赤铁矿化等其他蚀变现象。
另一种为次生石英岩化,形成致密块状的次生石英岩。
绿泥石化在区内比较普遍,但强度不大,多与其他蚀变共生。
角闪石化主要发育在石英脉的外侧,晶体发育较好,常呈集合体出现。
萤石化出现在该区北部,与硅化伴生,但硅化较弱。
萤石紫色或浅绿色,晶体发育较小,沿构造破碎带呈细脉状出现,脉宽不足10cm,晶粒一般1-5mm,晶形较好。
赤铁矿化主要发育在东北部大石寨组(P1d)有石英脉发育的破碎带中,分布在石英脉的外侧。
赤铁矿灰褐色至黑色,呈块状或鳞片状集合体。
偶见镜铁矿或磁铁矿,显弱磁性,亮灰色。
值得说明的是本区既没有见到通常与铅锌矿化伴生的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黄铜矿等,也未见铅锌矿化出现。
3.含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为查清上述矿化蚀变带的含矿情况,对这些蚀变带进行了系统采样、化学分析,代表性样品的分析结果。
根据结果,并结合对邻区的调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区内蚀变带受东西向构造控制,所发现的矿化蚀变带均呈近东西向延伸。
(2)有意义的钼矿化分布于本区北部和东北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的花岗斑岩及凝灰质火山岩中。
ALT6及其附近地区应予重点关注。
(3)本区除钼矿床之外,在北部地区还有可能发现有意义的萤石矿床。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编.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