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四 玉米穗分化的形态特征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37
玉米形态结构实验报告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玉米的形态结构对于进行玉米的栽培、研究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玉米不同部分的观察和测量,了解其形态结构特点。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的材料为鲜嫩的玉米植株。
实验过程如下:1. 取一个完整的玉米植株,去除外层的硬壳。
2. 将剥去硬壳的玉米植株切成若干段,以便于观察不同部分的形态结构。
3. 用显微镜观察和测量玉米的不同部分,包括种子、茎、叶片和花序等,在观察的同时记录下各部分的特点和测量结果。
4. 将观察和测量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玉米种子玉米种子是玉米植株生长和繁殖的重要部分,其特点如下:- 形状为长圆柱形,两端尖锐。
- 表面光滑,颜色多为黄色或白色。
- 种子的大小和重量因品种而异,一般为5-15mm长,2-5mm宽。
玉米茎玉米茎是玉米植株的主要支撑和输送水分养分的部分,其特点如下:- 玉米茎呈柱状,高度可达数米。
- 表面光滑,有纵向的凹槽和凸起。
- 玉米茎内部有坚韧的韧皮纤维,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强度。
- 玉米茎的直径因品种而异,一般为2-5cm。
玉米叶片玉米叶片是玉米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的重要器官,其特点如下:- 玉米叶片为线形或披针形,有长短两种。
- 叶片的边缘有锯齿状的结构。
- 叶片表面有一层透明的表皮,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
- 叶片呈绿色,叶脉清晰可见。
玉米花序玉米花序是玉米植株进行繁殖的重要部分,其特点如下:- 玉米花序呈穗状,由许多花序的排列组成。
- 花序上的每个花粒都拥有自己的花被和雄蕊。
- 玉米花序上的花粒一般为黄色或白色。
- 玉米花序上的雄蕊有长丝和短丝之分,分别对应于柱头和雌蕊的位置。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测量,我们了解到玉米的形态结构特点如下:- 玉米种子呈长圆柱形,两端尖锐,大小和重量因品种而异。
- 玉米茎为柱状,表面光滑,内部有坚韧的韧皮纤维。
- 玉米叶片为线形或披针形,有锯齿状的边缘。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适用专业:农学专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作物系-------------目录实验一作物冠层结构的分析 (1)实验二小麦穗分化过程的观察 (7)实验三小麦植株形态的观测 (8)实验四玉米形态特征观察 (9)实验五玉米类型识别及生产效能分析 (10)实验六大豆播种质量和苗情调查 (11)实验一作物冠层结构的分析一、目的与意义作物冠层结构是作物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作物群体的物质生产及经济产量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作物冠层诸指标也成为评价作物群体结构优劣及探讨不同群体生产能力大小的重要依据。
通过本项综合试验,使学生掌握与冠层结构有关的诸指标的涵义,并学会这些指标的测定和求算方法,用测定结果对作物群体结构进行评价和比较。
二、测定对象选择生育正常,生长均匀的接近最高叶面积指数期的水稻和大豆群体,分别代表禾谷类作物群体和阔叶作物群体。
三、试验内容3.1作物叶面积指数的测定方法测定叶面积指数是在测定单叶面积、单株叶面积的基础上,再根据单位土地面积内的作物株数,就可以计算叶面积指数。
仪器设备米尺;剪刀;铺有湿纱布的带盖搪瓷盘;天平;叶面积仪;皮尺(50m)。
测定方法首先应调查单位土地面积上(每平方米或若干平方米)的作物实有株数。
根据地块大小和地势等,按对角线五点式定点法或三点式定点法确定3~5处有代表性的观测点。
每一观测点的大小,因作物而不同,如玉米、高梁等高秆作物,可取20-30 m2,稻、麦、大豆等到矮秆作物可取2-5 m2,每观测点可用尺量取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可顺垄取段计算。
确定测点后,分别查出每观测点内的实有株数,并计算出每平方米内的植株数。
在查出株数后,在各测点内再选有代表性的若干植株,如玉米、高粱可选3-5株(共9-25株),水稻、小麦等可选5-10株(共15-50株),测定单株叶面积。
为了测定单株叶面积,首先应测定单叶面积。
在测定单叶面积时,可采用长宽系数法或叶面积仪法进行离体或活体的单株叶面积测定。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形态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观察玉米的生长周期,了解其生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3. 掌握植物形态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生长旺盛的玉米植株、玉米穗、玉米籽粒。
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剪刀、镊子、酒精灯、烧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物台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玉米外部形态观察- 取玉米植株,观察其整体形态,包括株高、叶片排列、叶色等。
- 观察玉米叶片的形态,包括叶片的形状、大小、叶脉等。
- 观察玉米穗的形态,包括穗长、穗宽、穗轴形态等。
- 观察玉米籽粒的形态,包括籽粒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2. 玉米内部结构观察- 取玉米籽粒,用剪刀沿中线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 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了解其颜色、质地等。
- 观察玉米籽粒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
- 使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和胚,观察其细胞结构。
3. 玉米生长周期观察- 观察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记录其生长周期中的关键阶段,如发芽、分蘖、拔节、抽穗、开花、结果等。
4. 玉米形态与生长条件的关系观察- 观察不同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情况,分析其形态与生长条件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外部形态观察结果- 玉米植株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一般在1-2米之间。
- 玉米叶片为长条形,排列为互生,叶色为绿色。
- 玉米穗为长圆锥形,穗长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穗宽约5-10厘米。
- 玉米籽粒为长椭圆形,颜色为黄色或白色,大小不一。
2. 玉米内部结构观察结果- 玉米籽粒的胚乳为白色,质地细腻,含有丰富的淀粉。
- 玉米籽粒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胚根发育成根,子叶储存营养物质。
- 显微镜下观察玉米籽粒的胚乳和胚,可见胚乳细胞呈多边形,胚细胞呈长方形。
3. 玉米生长周期观察结果- 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大约需要90-120天。
实验一、小麦穗分化过程观察1、小麦生产发展基本概况:①分布在45ºS~67ºN,主要集中在20~60ºN和20~40ºS。
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前苏联、北美和欧洲。
其中,前苏联、中国、美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和巴基斯坦面积最多;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小麦面积在全世界小麦总面积中比重虽较小,单产水平却很高。
面积、总产、进出口综合考虑,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是中国、前苏联、美国、印度、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这7个国家小麦面积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70%左右,小麦产量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65-70%。
世界每年小麦进出口额约各为1亿吨左右。
亚洲、非洲为净进口,其他洲为净出口。
主要出口因为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77-80%。
主要进口国为前苏联、中国、意大利、埃及、日本,占世界总进口量的44-50%。
②最大的小麦生产国是中国,约为4亿亩,总产1亿吨,近几年略有下降。
1998年至2002年我国小麦的产量分别是1.0973亿吨、1.1388亿吨、9964万吨、9387万吨、8933万吨。
2、穗的构造穗轴:穗轴节片组成,每节着生一小穗小穗:两个护颖,3-9朵小花,结实3-4粒;每穗120—160朵小花小花:内外颖各1个,雄蕊3个,雌蕊1个每一穗上有20—30个小穗,15—25个小穗结实,基部1-3和顶倒1-2小穗结实率低3、4、根据幼穗分化过程和生产上应用的需要,可将幼穗分化发育过程分为七个时期:①伸长期:小麦出苗后到幼穗分化前,茎顶端生长锥宽度大于长度,呈半圆形突起,称为初生期。
初生期内生长锥主要分化叶片、节及节间的原始体。
生长锥基部的叶原基原始体分化完毕,幼穗开始分化。
生长锥开始伸长,长度显著大于宽度,称为生长锥伸长期。
此期春性品种一般为3叶1心,半冬性品种4叶1心。
②单棱期(穗轴节片原基分化期)已伸长的生长锥自下而上出现分节的环状突起,这是苞叶原基,苞叶原基在小穗原基分化出现后退化。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玉米研究实验。
本文将对近期进行的一项玉米研究实验进行总结。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2. 探讨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3. 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300个自交系玉米,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的种植环境。
2. 实验方法:(1)田间试验:在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分别种植300个自交系玉米,观察其生长情况,记录雄穗分枝性状。
(2)室内分析:对田间试验获得的玉米雄穗样本进行室内分析,包括雄穗分枝数、雄穗分枝角度等指标。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通过对300个自交系玉米的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发现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规律。
其中,有不到1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数上表现稳定一致,8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上表现一致性较差,变幅超过5个分枝。
这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规律复杂。
2. 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发现雄穗分枝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具体来说,雄穗分枝数较多的玉米品种产量较高,而雄穗分枝数较少的品种产量较低。
这说明雄穗分枝性状对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3. 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以下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1)选择雄穗分枝数稳定的自交系进行育种,提高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稳定性;(2)在育种过程中,注重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协调,选择雄穗分枝数适中且产量较高的品种;(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玉米雄穗分枝性状,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结论本次玉米研究实验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具有明显的遗传规律,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育种策略,有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简述玉米雄穗、雌穗的分化过程, 雌雄穗分化的异同点。
玉米雄穗和雌穗是植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的分化和发育过程。
下面是简要的简述:
分化过程:
在玉米生长期中,雄穗和雌穗开始发育。
雄穗开始形成花丝和花粉,并且会逐渐长出雄蕊。
雌穗则开始形成穗柄和穗头,并且会逐渐长出雌蕊。
在雄穗和雌穗分化的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的玉米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异同点:
1. 形态上:雌雄穗的形态和结构相似,但是雄穗的花丝和花粉比雌穗更为细长。
2. 功能上:雌雄穗的功能相似,都用于产生种子。
不同的是,雌穗上的花粉会授粉给雄穗上的花丝,从而使种子形成。
3. 时间上:雌雄穗分化的时间不同。
雄穗分化时间比雌穗晚,一般在玉米生长后期,而雌穗分化时间比雄穗早,一般在玉米生长期的前期。
4. 生物学特性上:在生长过程中,雄穗和雌穗的生理特性也有所不同。
例如,雄穗的生长速度比雌穗快,并且雄穗上的花序轴更容易生长出毛发和芒草。
玉米雄穗和雌穗的分化过程和生理特性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了它们在植物生殖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植物生殖器官,以及更好地进行育种和栽培。
玉米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形态观察是植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可以了解其生长发育过程,加深我们对植物生命活动的理解。
本实验以玉米(Zea mays)为对象,通过观察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植株的形态特征,探究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
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形态观察方法,认识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 了解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及其特征,进一步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3. 掌握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 成熟玉米种子- 盆栽土壤- 盆栽容器- 水源2. 玉米种子的发芽观察1. 在准备好的盆栽容器中,均匀地撒上一层盆栽土壤;2. 将玉米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再撒上一层薄土覆盖种子;3. 保持盆栽土壤湿润,防止种子干燥;4. 观察并记录玉米种子的发芽情况:出现裂口、根长、胚轴升长等。
3. 玉米幼苗的生长观察1. 当玉米种子萌发并长出幼苗后,保持土壤湿润;2. 观察并记录幼苗生长的变化:出现真叶、叶片扩展、茎长伸展、根系发达等。
4. 玉米的成熟期观察1. 当玉米植株长至一定高度后,形成粗壮的茎干;2. 观察并记录玉米植株的茎高、叶片的形态特征;3. 注意观察玉米植株是否开花结实,以及结实的玉米粒数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1. 玉米种子的发芽阶段表现为种皮裂口,呈现根长和胚轴升长的特点;2. 玉米幼苗生长阶段表现为叶片扩展、茎干伸展和根系发达的特征;3. 成熟阶段的玉米植株具有较高的茎高和叶片的形态特征,出现开花结实现象;4.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不同玉米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差异。
通过本次玉米形态观察实验,我们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过程,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对玉米植株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观察,我们了解到了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形态特征。
在种子发芽阶段,玉米种子经过裂口、根长和胚轴升长等过程进行生长;幼苗生长阶段,玉米表现为叶片扩展、茎干伸展和根系发达等特征;成熟期表现为茎高增加、叶片形态明显,并能开花结实。
玉米雄穗和雌穗分化过程嘿,朋友,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玉米呢?你知道玉米的雄穗和雌穗是怎么分化出来的吗?今天呀,我就来给你好好讲讲这个超级有趣的过程。
玉米从播种开始,就像是一场奇妙的生命之旅。
最初,它就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土壤里默默吸收着水分和养分,就像一个小婴儿在妈妈肚子里吸收营养一样。
慢慢地,它开始发芽,破土而出,那嫩绿的小芽就像是大自然给世界的一个小惊喜。
当玉米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雄穗的分化就开始了。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魔法表演。
最开始是生长锥的未伸长期。
你可以想象生长锥就像一个小小的指挥部,这个时候它还比较小,表面很光滑,就像一颗圆润的小珠子。
它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作,但是呢,里面却在悄悄酝酿着大变化。
接着就进入了生长锥伸长期。
哇,这个时候可不得了了!生长锥就像突然被注入了活力,开始迅速地伸长。
它就像一个小春笋,蹭蹭地往上长。
这时候它的长度不断增加,而且表面开始出现一些棱状的凸起,就好像是给这个小指挥部穿上了带棱的铠甲,看起来特别酷。
我就想啊,玉米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在规划自己未来的模样了呢?然后是小穗分化期。
这就像是在组建一个个小团队一样。
在生长锥的每个棱上,都会开始分化出小穗原基。
这些小穗原基就像一个个小士兵,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它们是未来雄穗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盖房子的小砖块一样重要。
你看,玉米多聪明啊,每一个小穗原基的位置都安排得恰到好处,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建筑师精心设计的一样。
这时候我就特别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它怎么就能让玉米这么有秩序地进行分化呢?再之后是小花分化期。
这个时候,每个小穗原基又开始分化出两个小花原基。
这两个小花原基就像一对双胞胎,它们有着相似的命运,但是又各自有着独特的使命。
其中一个小花原基会发育成正常的小花,而另一个呢,有时候会退化。
这就有点像人生啊,有时候两个人起点一样,但是最后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这个小花分化的过程中,还会形成花药、花丝等结构。
玉米雌雄穗分化的异同点玉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殖特征表现为雌雄穗分化。
雄穗是指玉米植株的花序,通过它们的花粉传播来进行授粉;而雌穗则是玉米植株的雌花序,通过它们接受传播的花粉来进行受精。
雌雄穗的分化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雌雄穗分化的异同点。
雄穗和雌穗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
雄穗通常较为细长,花序上排列着许多花粉囊,而花粉囊则含有大量的花粉。
而雌穗则相对较短且较粗壮,花序上排列着大量的柱头,柱头表面皱褶状,其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花粉。
雌雄穗的差异源于玉米植株的遗传特性和激素调控机制。
雌雄穗分化过程中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
雄穗的分化通常较早,一般在玉米植株生长的早期开始出现,而雌穗的分化则相对较晚,在玉米植株生长的中后期出现。
此外,雄穗的分化通常集中在植株的顶部附近,而雌穗则分布在植株的中间到底部位置。
这样的差异有利于玉米植株的繁殖和种子传播。
玉米雌雄穗分化过程中的差异还可以从植物的生物学功能和生态适应上进行解读。
雄穗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释放花粉,从而完成授粉过程,保证种子的形成和传播。
因此,雄穗的分化早且数量较多,以便增加花粉的产量。
而雌穗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来自雄穗的花粉,促进受精和种子的形成。
因此,雌穗的分化相对较晚且数量较少,以避免自花传粉和过度受精。
综上所述,玉米的雌雄穗分化在形态、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显著的异同点。
这种分化的差异源于玉米植株的遗传特性和激素调控机制,以及植物的生物学功能和生态适应。
了解雌雄穗分化的异同点有助于深入了解玉米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繁殖机制,从而为玉米的种植和育种提供指导意义。
玉米报告玉米播种1. 玉米品种:郑单9582. 播种密度:4500株/亩行距:60cm 株距:0.5cm(间苗最后株距0.25m)3. 播种日期:2013年4月16日(土壤5cm深度的温度稳定通过12℃)4. 播种技术:a. 播深:5~6cmb. 播种距离:每隔大约5cm播种一粒,在生长过程中观察、间苗最终形成株距25cm。
5. 播种观察:1)播种第四天(2013年4月19日)观察时玉米尚未萌发,玉米种子无明显变化。
2)播种的第七天(2013年4月23日)玉米种子已经萌发,胚根长度约为种2013年4月23日观察的玉米种子萌发情况6. 玉米发芽率观察:观察日期:2013年5月7日播种了54粒出苗51棵,发芽率为51/54*100%=94.4%。
玉米幼苗性状考查1.玉米幼苗的形态观察(2013年5月14日):2.玉米考苗记录生长锥:雄穗生长锥:雌穗整株幼苗情况行了连续的观察,观察过程中对玉米的生长动态有了详细的了解,对玉米该生长阶段内的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还对玉米进行了间苗、中耕松土等实践操作,学到了一些实际生产中的重要弄湿操作。
但是由于假期没能对玉米成熟前的生长动态有持续的观察,对于这段观察的空白还要继续学习。
在假期中,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玉米授粉的高峰期,参与了玉米的授粉操作,对于玉米的花期和成熟前期也有一定的认识,只是没有进行详细的考查记录。
玉米成熟植株性状考查1.考查项目:1)穗位高度:指乳熟期地面到植株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2)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3)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玉米经济性状考查1.考查项目:果穗长度(cm):指最上部果穗去除苞叶后包括秃尖的长度。
穗粗(cm):指果穗中部的最小直径。
单株有效穗数:平均一株结实的穗数(每穗结实30粒以下的不计)。
果穗长度:果穗基部至顶端的距离(cm)。
秃尖长度: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分的长度(cm),并计算秃尖率(秃尖长占果穗长度的百分数)。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1.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
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
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玉米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生长发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外形特征。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玉米在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
第一阶段是种子发芽期。
在这个阶段,玉米种子会脱落外壳,发芽生长。
我们可以观察到,种子发芽后,会长出一根嫩绿色的幼苗。
这个幼苗由一个坚实的胚芽和一对嫩绿色的子叶组成。
子叶会展开,向外延伸,以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阶段是幼苗期。
在这个阶段,玉米幼苗会逐渐变高,叶片也会逐渐变大。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幼苗的叶片是呈剑形,长而尖,颜色为嫩绿色。
幼苗茎身上有很多细小的绒毛,这是保护幼苗不受伤害的一种适应性特征。
第三阶段是苗期。
在这个阶段,玉米植株会形成多叶期,叶片的数量逐渐增多。
同时,茎身也会逐渐变粗壮,高度也会进一步增加。
苗期的玉米植株叶片颜色转变为深绿色,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光合作用能力。
在这个阶段,玉米植株会增加养分吸收,为后期的生长打下基础。
第四阶段是拔节期。
在这个阶段,玉米植株会进入拔节期,茎身急速伸长,节位逐渐增多。
同时,玉米植株的叶片逐渐展开,呈现出真正的玉米特征。
拔节期的玉米植株会呈现出浓绿色的叶片,茎身变得粗壮有力。
第五阶段是抽穗期。
在这个阶段,玉米植株会形成花序,抽穗并开花授粉。
抽穗期的玉米植株会在其茎顶部长出一根高大、向上延伸的穗,穗上分布着大量的花序。
花序由雄花和雌花组成,雄花位于穗的顶部,雌花位于穗的中下部。
第六阶段是籽粒形成期。
在这个阶段,玉米植株的花序会逐渐凋谢,同时会结实,形成玉米籽粒。
籽粒的形成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在籽粒形成期,玉米植株的果穗会逐渐变粗壮,籽粒内部逐渐充实。
最终,玉米植株进入成熟期。
在这个阶段,玉米植株的果穗完全成熟,籽粒内部充实而丰满。
此时,外面的果皮会变为金黄色、乳白色或其他颜色,果穗的顶部会变得干燥,呈现出全面成熟的特征。
通过对玉米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