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起源中国古代广告史 共42页
- 格式:ppt
- 大小:481.50 KB
- 文档页数:42
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标题: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从最初的口头宣传、实物展示,到后来的文字广告、招牌广告,再到现代的多媒体广告,这一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一、古代商业广告的起源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当时的商人主要通过口头宣传和实物展示来推销自己的商品。
例如,商人在市场上摆出各种货物,顾客可以通过看、摸、闻等方式了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这就是最早的实物展示广告。
此外,商人还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向潜在客户介绍自己的商品,这就是最早的口头广告。
二、古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到了周朝,随着文字的出现,商业广告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商人开始在商品上刻字,用来标识商品的产地、制造商等信息,这就是最早的书面广告。
到了汉朝,商业广告的形式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招牌广告和灯笼广告。
商家会在店铺门口挂上招牌,上面写着店名和经营范围,以吸引顾客;同时,商家也会在晚上点亮灯笼,既方便顾客寻找店铺,又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三、古代商业广告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发展的高峰时期。
此时,商业广告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招牌广告和灯笼广告外,还出现了壁画广告、戏剧广告等多种形式。
其中,壁画广告是最具特色的一种。
商家会在店铺内外绘制精美的壁画,以此来吸引顾客的眼球。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还能传达出商家的品牌形象和经营理念。
四、古代商业广告的衰落与复兴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商业广告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商业广告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
清朝末年,上海等地的商家开始采用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这标志着中国商业广告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五、现代商业广告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商业广告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商业广告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广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广告形式不断创新,广告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广告的发展历史从现有资料看,中国广告的雏形起源于商周时代,据《周记》记载,当时凡是进行交易,都要“告子士”,而交易则需要以铭文的形式刻于青铜器上。
比如西周格伯簋就记述了格伯用4匹好马与倗生交换土地30田的交易。
到战国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商品交换变得极为频繁,各地的特产如北方的马匹、南方的鱼、东方的盐、西方的皮革等都可以在中原市场上买到。
在这种商业大发展的前提下,广告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一种促销手段。
虽然没有现代种种先进的广告媒介,但人们可以通过销售现场广告如声响广告、实物广告、幌子广告等来对自己的商品进行宣传。
声响广告。
声响广告在古时有着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古时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大屏幕,商人们只能靠自己的一张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比如《韩非子》记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这就是一种现场叫卖广告。
这种声响广告,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从事各种行业的经营者,按照他们的经营方式、特点和经营对象、服务对象的不同,在叫卖的腔调、内容等方面都有不同,特别是后来这种声响广告又增加了吹打乐器,使其表现能力更为丰富,传播效果更为广泛。
声响广告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广告形式之一,也是内涵最丰富的广告形式之一,比如清代《燕京杂记》中就有记载说,京城里常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他们的吆喝声悦耳动呼,韵律感觉强,很是吸引人。
今天,老北京吆喝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的传统民俗文化。
直到今天,声响广告仍然是广大商家使用最为广泛的广告形式,我们常见的商家挂个大喇叭不停地叫卖就是声响广告的新形态。
实物广告。
声响广告虽然有很好的表现效果,但实际运用中却有各种限制,比如时间方面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运用,比如效果方现可能有人对声响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有人可能不了解拨浪鼓声代表着货郎来了。
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实物广告,店里卖什么,就把商品的实物放在店铺门口,路人一见就知道店铺的经营范围。
绪论:一、广告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广告的定义:广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影响舆论,博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反应。
广告信息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其中包括报纸、杂志、电视、无线电广播、张贴广告及直接邮寄等,传递给它所想要吸引的观众或听众。
广告不同于其他传递信息形式,它必须由刊登广告者付给传播信息的媒介以一定的报酬。
《经济大辞典》对广告的定义:广义的广告指唤起人们注意某项特定事务的一种手段;狭义的广告指通过各种媒介向用户或消费者宣传商品或劳务,以促进销售或扩大服务的手段。
总结:纵向来看:广告史中说的广告,既包括社会广告,也包括经济广告,这将广告的历史延伸到人类诞生之初;横向来看:与广告相关的一切事物,均是广告研究的对象。
其中,重点是商业(经济)广告及其与之有关的事物。
二、无论中外,广告史的研究对象以经济广告为主,与市场经济的内容紧密结合。
(一)经济广告出现的三个条件:(1)人类有互通信息的需要;(2)人类有剩余商品交换的需要;(3)具有产生广告手段和形式的物质条件(二)思考: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分别是什么时候,什么内容?(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形成了以原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同时促成经常性交换的出现。
(2)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相关史料:“社会广告”大约出现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初期;“商品广告”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
现存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文字广告,是距今3000多年前,一个埃及奴隶主悬赏寻找一个逃奴的传单广告,文字是手抄的,大致内容是:哈普店里的奴隶逃跑了,希望各界合力缉捕 。
中国古代广告概述一、中国古代广告的起源中国古代广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周时期。
《周礼》中记载的“列市”即为古代市场的雏形,而“肆”则是商家集中交易的场所。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广告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包括口头叫卖、幌子招牌、彩楼、酒旗等。
二、古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历程自秦汉至隋唐时期,古代商业广告逐渐发展壮大。
汉代的“市楼”广告形式具有代表性,商家在市楼上展示商品,吸引顾客。
隋唐时期,广告形式更加丰富,包括市鼓、旗帜、灯笼等。
到了宋代,广告形式趋于成熟,商家开始使用招牌、幌子、绣球等广告手段。
三、古代广告的主要形式古代广告的主要形式包括口头叫卖、幌子招牌、彩楼、酒旗、灯笼、市鼓等。
此外,还有“影戏”广告,即利用影子表演来展示商品。
另外,宋代开始出现“说合子”广告,商家通过唱诵等方式宣传商品。
四、古代广告的特点和影响古代广告多以口头和视觉形式为主,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同时,古代广告多与商家的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古代广告对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现代广告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古代广告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古代广告的局限性在于其传播范围有限,主要限于当地市场。
此外,古代广告的制作技术也较为简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尽管如此,古代广告仍然在当时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中国古代广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代广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首先,古代广告是中国商业文化的体现,反映了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其次,古代广告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后世的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最后,古代广告也为现代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现代广告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总之,中国古代广告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古代广告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商业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为现代广告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代广告发展历程先秦——商业广告的萌芽时代在先秦时代,商品交易行为很少,史籍中对于商业广告的记载不多。
最早的广告记载出现在西周时期,基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在经济方面实行官方为主、民间商业为辅的“工商食官”制度,“工商食官”制度对于市场交易的地点和时间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周礼》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国,这种按照销售者身份不同对于市场交易时段的划分,证明了当时市场交易的频繁。
除对于交易时间的规定之外,“司市” 还规定商贾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要“以陈肆辨物而平市”,“辨物” 指的是标明商品名称和商品价格的标签,这个简单商标性质的“辨物”,便是简单的标签广告,虽然悬挂这种标签广告的初衷并非为了推销商品,而是管理者的硬性规定,但客观上却起到了广告的作用,有了这种“辨物”的帮助,购买者对商品名称,商品价格一目了然,可以迅速进行购买。
在政府规定的市场上,管理机构“陈肆辨物”的规定创造了最早的商标广告,民间交易中同样渗透着一些原始的广告行为,《诗经. 卫风》中便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记载,对于这首诗,读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爱情悲剧上,而忽视了这句诗对于市场交易的记载,更不会想到,抱着的布把布的优点缺点真实地展示出来,起着实物广告作用。
和“辨物”成为商标广告相同,抱布者“无心插柳”,却起到了实物广告的实际效果。
众所周知,成语“挂羊头卖狗肉”是一个贬义词,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但从市场交易角度来看,挂羊头卖狗肉实质上是一则很好的实物幌子广告,羊头用来起到标志作用,让行人懂得店铺所从事的行业。
“挂羊头卖狗肉”最早出自《晏子春秋》,却和羊和狗都没有关系,实际上是“挂牛头卖马肉”,《内篇.杂下第六》记载“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国,虽然文章只是用来悬牛头卖马肉来比喻一些官员的奸佞行为,并非记录种客观存在的市场行为,但通过这个比喻可以说明,在晏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类似悬挂牛头的悬物幌子广告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