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猪淘汰的基本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种猪的选留和淘汰原则周传臣(黑龙江省兰西县种猪场 151500)种猪的生产性能关系到整个猪群的生产水平,优良的种猪才能繁殖出良好的后代,要想获得大量优质的仔猪,必须有高质量的种猪群。
在生产实践中,要合理的选留后备公、母猪,及时淘汰不合格的种猪,才能有效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1 后备母猪的选留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产仔数是养猪增加效益的关键,好的母猪产仔数多,泌乳能力强,母性好,所产仔猪个体的初生重大,活仔和健仔数多,可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选留后备母猪要遵循以下要点:①选留后备母猪的父、母代生产性能要良好。
无论是纯种母猪还是杂交母猪,要从生产性能好、护仔性强、泌乳能力高、每胎产活仔猪数10头以上的母猪后代中选留后备母猪。
②在同窝仔猪中挑选断奶重大,发育良好的仔猪留作后备母猪。
根据所需要的后备母猪的数量进行大比例的选留。
从仔猪断奶,到2月龄、4月龄、6月龄分阶段进行选育、选留,确保选留的后备母猪生长性能、体型外貌、健康程度、发育状况符合后备母猪的要求。
③选留的后备母猪生殖器官发育要良好。
外阴形状为倒扣的梨形,不上翘,发情症状要明显,性情温顺。
不要选留外阴形状小而上翘的后备母猪,这样的母猪不利于配种。
④选留的后备母猪乳房发育要正常。
乳头在7对以上,没有瞎乳头或瘪乳头。
乳头排列整齐,分布均匀,应有3对乳头在脐部以前位置。
⑤选留的后备母猪生长到6月龄以上时,发情症状要明显,发情要有规律,身体结实,肢蹄良好,抗应激能力要强,基本上表现出了后备母猪的各项性能指标。
2 后备公猪的选留公猪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配种母猪产仔的数量和质量,()也可影响到后代的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
在生产实践中,后备公猪的选留尤其关键,选留后备公猪要遵循以下要点:①体型外貌要符合品种特征。
如毛色、耳型、头型、体型外貌等,必须符合本品种的种用要求。
②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睾丸形状发育明显,睾丸中等大小略微下垂,左右对称。
不要选留单睾丸、隐睾丸的公猪作为种用。
种公,母猪淘汰标准
1.0目的:
为保证猪场种猪健康无疾病,以提高种猪生产效率,减少种猪损失,,特制定该标准。
2.0范围:
适用于全场的所有种猪(包括后备猪)。
3.0相关职责:
1.配种分娩区主管根据种猪的健康状况,对有问题的种猪,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疑似传染病猪只除外),对治疗无效的猪只,应及时报告场领导,经同意批准后,尽快淘汰。
2.配种分娩区在上床,下床时,应对转入猪只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价,保证断奶母猪健康,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3.配种分娩区主管应参照种猪的生产纪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评价,对生产性能低的种猪,若有后备补充,应及时报告淘汰.
4.0操作标准
4.1操作程序
4.1.1确定达到淘汰标准后,由配种区技术员提出淘汰建议,报知区主任,同意后于当天写出淘汰报告交与办公室.。
断奶前1天由分娩区(班长以上)确定断奶头数,并检查母猪健康状况,进行膘情打分.
4.1.2办公室打出淘汰报告经场领导签字后发给公司,经公司领导同意后,区主管安排淘汰工作,最迟第二天淘汰.。
4.2具体标准:。
种猪的淘汰原则一、种公猪的淘汰原则种公猪的淘汰分为自然淘汰和异常淘汰。
自然淘汰通常是指对老龄公猪的淘汰,包括由于生产计划变更、种群结构调整、选育种的需要,而对公猪群中的某些个体进行针对性的淘汰。
主要有衰老淘汰和计划淘汰两种。
衰老淘汰是指生产中使用的公猪由于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年龄或使用年限较长(超过3年),年老体衰,性欲下降,精液品质不好,则应该淘汰。
计划淘汰是指为了适应生产需要和种群结构的调整,对公猪进行数量调整、品种更新、品系选留、疫病净化等,对原有公猪群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留和淘汰。
异常淘汰是指由于生产管理不当、使用不合理、疾病的感染或生理缺陷等因素造成的青年公猪在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而被淘汰,原因主要有:1.性欲低下,经调教及药物处理仍无改善的后备公猪;公猪由于过度使用或饲料中维生素A、E、矿物质等引起性腺退化、性欲低、厌配,经过加强饲养管理,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添加,适当的运动仍没改善则淘汰。
2.睾丸器质性病变(肿大、萎缩)的公猪,经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没有恢复正常的应淘汰。
3.精液品质差,与配母猪产仔数少的公猪应淘汰。
4.患过细小病毒、乙脑、伪狂犬等疾病的公猪应淘汰。
5.公猪由于运动、配种或其他原因(如裂蹄、关节炎等)造成肢蹄损伤,使公猪不能爬跨或爬跨时站立不稳,失去配种能力,经过治疗后没有改善的,则应淘汰。
6.公猪体况过肥或过瘦造成配种困难的,经过处理后,仍然没有明显改善者,则淘汰。
7.某些公猪形成恶癖,如自淫、咬伤母猪、攻击配种员等,应淘汰。
二、种母猪的淘汰原则母猪群要保持合适的年龄和胎次结构,才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性能。
理想的胎次结构为:后备母猪和第1胎次母猪比例为30%,2~6胎次母猪的比例为45~55%,6胎次以上的母猪比例低于20%(8胎次以上的母猪比例低于5%)。
母猪的淘汰分为自然淘汰和异常淘汰。
自然淘汰,包括衰老淘汰与计划淘汰。
衰老淘汰是指母猪使用年限太长,生产性能低于平均水平,则应淘汰。
龙源期刊网
种猪的淘汰标准
作者:
来源:《农村百事通》2015年第18期
种猪是养猪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种猪的淘汰与更新是养猪生产的重点环节,需要正确把握、科学管理,才能使生产良性循环,随意性、盲目性操作只会带来损失,笔者结合生产实际,提出种猪淘汰原则,供养殖户参考。
1.种公猪淘汰的标准
(1)公猪连续6周以上精液检查不合格的(如射精量少、精液密度低、死精或畸形精子数多),或有其他异常的应予以淘汰。
(2)患过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布氏杆菌病或其他严重传染病久治不愈的应予以淘汰。
(3)患有严重肢蹄病难以康复的、不能站立运动的应予以淘汰。
(4)后备公猪有生殖器官缺陷(如阴茎弯曲、包皮过长)而又不能通过手术矫正的应予以淘汰。
(5)后备公猪超过10月龄仍然不能配种和正常采精的应予以淘汰。
2.种母猪淘汰的标准
(1)经产母猪累计3胎次产活仔数窝均低于7头的应予以淘汰。
(2)母猪累计发生3次习惯性流产且不明原因的应予以淘汰。
(3)母猪配种后重复发情连续3次以上的应予以淘汰。
(4)母猪断奶后2个情期以上不发情的应予以淘汰。
(河北 ; 王艳)。
养猪场中种猪选留与淘汰标准说明近几年可以说是养猪业的丰收年,由于生猪价格的不断上涨,很多非专业人士加入到养猪的行列中来。
正因为非专业养殖者与普通养猪者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其开展或扩大养殖规模的引种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和选择上的误区,导致引进的种猪带有遗传疾患,繁殖性能低下,生产水平不高,部分种猪未达到使用年限不得不进行非正常淘汰等问题的发生。
同时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对于种猪是否需要淘汰、何时该淘汰没有明确标准。
这些方面都会导致养殖者在经济方面的严重损失。
故此在这里笔者根据多年的现场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各位养猪的朋友提供一个种猪选留与淘汰的原则,希望对大家在养猪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1 、种猪的选留1.1种猪选种的概念直接根据个体自身的体型外貌和外形结构对个体加以选留淘汰的选择方法。
1.2种猪选种的作用鉴别不同品种或个体间的差异;判断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健康状况及其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对个体的生产能力(生长性能、产肉力、繁殖力等)做出近似的判断。
1.3种猪选种的原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猪的外形结构与机能间是相互联系的,猪的外形不仅反映了猪的外部形态,也反映了猪的体质、机能、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种猪必须体形结实、结构适当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殖功能。
1.4种猪选种的重要性随着猪生长速度的加快和瘦肉率的提高,骨与腱的生长不同步,故肢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对品种品系的特征和肢蹄强健性等项目,必须根据外貌评定来选择。
虽然仅仅观察外貌不能真实知道猪的遗传素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一种辅助的选种方法。
1.5种猪选种的实施方法种猪选种时,人与被评定个体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以3倍于猪体长的距离为宜。
从猪的正面、侧面和后面,对个体各部位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和评定,再根据观测所得到的总体印象进行选择。
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
1.6种猪选种的基本要求种猪的体型外貌必须符合本品种特征。
种猪必须健康,无遗传缺陷。
凡患有萎缩性鼻炎、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喘气病等严重的疫病,以及后裔患有隐睾、单睾、赫尔尼亚、锁肛、骨骼畸形等遗传疾病的均不予选留(有些疾病需要通过实验室化验才能确定)。
一、淘汰猪标准1、体型标准:淘汰猪主要根据体型进行评估,包括外形、体积、肌肉质量等,养猪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应的标准。
2、年龄标准:成年母猪一般在第5-6胎时淘汰;公猪可在3-5岁左右淘汰;育肥猪根据体重和生长速度来确定淘汰时机。
3、健康标准:患有不可治愈的传染病、寄生虫等慢性病的猪应及时淘汰;受伤、残疾的猪也需要淘汰。
4、生产性能标准:根据生殖性能、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等方面考虑,可以决定淘汰时机。
5、品种标准:根据养猪场和养殖规模等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品种制定淘汰标准。
二、淘汰猪程序1、定期检查:养猪场应建立定期的淘汰猪检查制度,对所有猪只进行定期体检和评估,及时发现可能需要淘汰的猪只。
2、标识登记:对需要淘汰的猪只进行标识登记,包括猪只编号、体重、生长情况等信息,便于统一管理和跟踪。
3、审核评估:确定需要淘汰的猪只后,进行综合审核评估,包括体型、年龄、健康情况、生产性能等方面的考虑。
4、淘汰计划:制定淘汰计划,包括淘汰时间、数量、方式等,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5、执行淘汰:按照淘汰计划进行淘汰操作,并做好淘汰记录,保留相关资料备查。
6、淘汰后处理:对淘汰的猪只进行及时处理,可以选择出售、屠宰、处理等方式,根据不同情况处理。
三、淘汰猪方式1、出售:具有一定价值的淘汰猪可以选择出售,可以通过养猪场的销售渠道,也可以通过中间商销售。
2、屠宰:对淘汰的猪只进行屠宰,得到猪肉和其他副产品,可以用于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
3、处理:对某些不宜食用和不适合屠宰的淘汰猪可以进行处理,包括焚烧、填埋、发酵等方式。
1、淘汰猪的安排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2、养猪场应建立合理的淘汰猪管理组织架构,明确相关责任人和管理人员。
3、安排专人负责淘汰猪的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和效率。
五、淘汰猪处理方式选择1、对患有传染病和寄生虫的猪只,可以选择焚烧、填埋等方式进行处理,避免疾病传播。
规模养殖场猪只淘汰的原则与标准规模养殖场猪只淘汰的原则与标准摘要:在养猪生产中要合理的淘汰一些无价值的猪,保证得到合理的经济效益。
无价值猪主要是一些病弱僵猪,及时淘汰为好,否则浪费人力、药品、精力,最后收效很小。
关键词:无效猪只;淘汰;原则标准面对复杂的猪病,人们在滥用抗生素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场内病原菌的控制,即淘汰病弱猪。
由于病弱猪的存在,使场内持续感染、交叉感染成为可能。
淘汰病弱猪是为了减少病原菌在场内的繁殖和水平传播,是场内避免病原菌长期存在的方法之一。
消毒是为了杀灭滞留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但对病猪没有治疗作用,因此消毒工作应和淘汰病弱猪相结合,两者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如遇病不诊断,盲目去治疗,发现病猪后不做详细诊断,也不分析病情,盲目的治疗,最后一定是失败的结局,这样的教训有许多。
应掌握判断疾病的能力,对下列病猪需作淘汰处理:无法治愈的病猪;治疗费用较高的病猪;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病猪。
以下介绍了猪只淘汰的原则及标准。
1、无效猪只淘汰的意义1.1经过多年的养猪生产实践,发现要合理的淘汰一些无价值,饲养意义不大的猪(或称为无效猪只),才能得到合理的经济效益。
无效猪只主要是一些病弱僵猪,应当及时淘汰为好,否则不但浪费人力、药品、精力,而且最后收效甚微,决不能因小失大,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1.2 遇病不诊断或盲目去治疗,发现病猪,不作详细诊断,不分析病情,盲目治疗,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
应掌握判断疾病的能力,对无效猪只需作淘汰处理。
2、淘汰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做到绝不放过一头无效猪只,也不能盲目增加淘汰数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经济损失,严格把握好淘汰标准。
2.1 无法治愈的病猪;猪病种类很多,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猪的疫病,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另一类是普通病,包括内科、外科和产科疾病。
有许多猪病由于猪只本身体质和技术医疗水平等条件制约无法治愈,因此必须淘汰。
种猪留选标准及经济效益评估种猪包括种公猪和种母猪两种。
众所周知,猪的繁殖力高,表现在公猪射精量大 [后备公猪的射精量一般为(150-200)ml,成年公猪的射精量一般为(200-300)ml,有的高达(700-800)ml。
] ,总精子数目多(1.5亿/ml),配种能力强;母猪常年多次发情,任何季节均可配种产仔,而且是多胎高产。
工厂化养猪把种猪视为生产和哺育仔猪的机器,饲料是原料,产品就是活猪。
可见,种猪是基础,养好种猪是养猪生产的关键环节。
要实现养猪高效益,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种猪群,掌握科学的选配技术,这样才能持续、均衡地生产出质量优、数量多的活猪。
因此,要及时淘汰不合格的种猪,更换成性能更佳、体型更好、适合市场需求的种猪。
一、种猪的淘汰原则1. 公猪的淘汰原则:种公猪的使用年限一般控制在2年左右,种公猪年淘汰率在50%左右。
2. 种母猪淘汰原则:正常淘汰:对年龄较大、生产性能下降的种母猪予以淘汰。
①传统栏舍饲养,母猪一般利用7-8胎,年更新比例为25%。
②工厂化限位饲养,母猪一般利用6-7胎,年更新比例为30-35%。
二、种猪留选标准1.行业公认标准种公猪的留种比例,最好能实现10—20选1,至少不能低于5选1;也就是说,如果需要10头后备公猪,那么应该测定100—200头公猪,至少也得测50头,然后,从中选取EBV (遗传评估综合指数)值排前10名的留种。
种母猪的留种比例最好能实现5选1,最少不能低于3选1;也就是说,如果需要10头后备母猪,那么应该测定50头母猪,至少也得测30头,然后从中选取最优秀的10头留种。
2.政府关于种猪的留选规范标准种猪场按照职能划分为:种猪场分为原种猪场、一级种猪场、二级种猪场。
原种猪场具有制种和繁殖更新的能力;全面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性能选育提高、新品系选育、育种新技术创新和引进,并为一级种猪场提供优秀纯种猪。
除开展科研试验外,不允许进行品种间杂交生产。
种猪的淘汰与更新时间,你会计算吗?种猪是猪群增殖的基础,是整个养猪生产的核心。
由于种猪的使用是有年限的,自然交配时公猪一般不超过2年,母猪不超过8胎,采精公猪使用3——4年,母猪不超过8胎,而且种猪个体间生产性能差异很大。
因此,只有实行科学、合理的种猪淘汰与更新制度,才能实现稳定或提高种猪的生产水平,达到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目的。
那么,怎样淘汰与更新种猪呢?现以100头基础母猪为例,计算出种猪淘汰与更新的相关数据,猪场分娩指数为2.3,计算如下:公猪:在自然交配条件下,一般公母猪比例不应超过1∶20,则100头基本母猪需公猪为100÷20=5头。
年更新头数为5÷2=2.5头(即年更新2——3头)。
母猪:按一个有效生命周期繁殖8胎,每头母猪年产2.3胎计算,则母猪平均使用年限为8÷2.3=3.48≈3.5年。
年淘汰率为1÷3.5×100%=28.6%≈30%。
100头基本母猪的猪场年应淘汰、更新数为100×30%=30头,每月应淘汰与更新头数为30÷12=2.5头(如是大型猪场,还应算出每周淘汰、更新的头数)。
按照种猪淘汰的一般原则进行更新,上述数据为理论计算值,实际操作应按照以下原则对种猪进行淘汰与更新。
淘汰母猪的原则:一、淘汰年龄和体重已达到配种标准,但继续饲养2——3个情期后不发情的后备母猪。
二、淘汰断奶后60天确定不发情的母猪。
三、淘汰连续返情3——4次的母猪。
四、淘汰连续2胎产子数少于6头或死胎和弱子多或产子不均匀的母猪。
五、淘汰乳头少于6对、发育不正常、有翻奶头或瞎奶头或副乳头、泌乳力差的母猪。
六、淘汰母性不好、有恶癖、哺育率低的母猪。
七、淘汰采食缓慢、体躯过肥和过重、行动迟缓、皮肤无光泽、眼睛无神的母猪。
八、淘汰产生畸形后代的母猪。
九、淘汰患有疾病或伤残、年龄偏大、生产性能下降的母猪。
公猪的淘汰原则一般以利用年限为准进行淘汰,但对体躯笨重、精液品质差、配种成绩不理想、性情凶暴的公猪也应及时淘汰。
公猪去势技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公猪去势术,常被人们认为技术简单,操作方便。
但据实践证明,在去势中发生死亡的往往是公猪,母猪少见,故对公猪去势术不可忽视。
去势的年龄小公猪去势 (或称阉割)年龄以2月龄~3月龄为宜,在仔猪断奶期间即断奶前后2周内,不要阉割。
手术方法及操作步骤公猪去势术,常被人们认为技术简单,操作方便。
但据实践证明,在去势中发生死亡的往往是公猪,母猪少见,故对公猪去势术不可忽视。
去势的年龄小公猪去势 (或称阉割)年龄以2月龄~3月龄为宜,在仔猪断奶期间即断奶前后2周内,不要阉割。
1、保定:在保定小公猪时,术者右手握住猪的右后肢,左手抓住右侧膝前皱襞,使其左侧卧,背向术者。
以左脚踩住颈部,右脚踩住尾巴进行保定。
2、把握阴囊,固定睾丸:阴囊部剪毛,用3%来苏儿清洗消毒,再用5%磺酊消毒整个阴囊。
术者以左手拇指与食指把握阴囊,并以其余手指压紧右后肢,并挤压睾丸,将睾丸挤向阴囊底部,使阴囊壁绷紧,固定睾丸。
3、确定切口:术者右手持刀,于上侧睾丸处与阴囊缝平行切开阴囊壁,直达睾丸固有鞘膜,挤出睾丸。
4、刮断精索,摘除案丸:挤出睾丸后,左手拇、食指捏住睾丸,右手拇、食指撕开或剪开、割开鞘摸韧带,牵引睾丸并捻转数周,以拇、食指的尖端沿精索滑动挤搓,切断精索,摘除睾丸。
同法,仍在原切口内,在阴囊纵隔上,作一个切口,挤出另一侧睾丸,按同样方法摘除睾丸。
5、切口处理:将切口内的污血、液体等清理后,撒布磺胺粉,用5%片磺酊消毒切口及其周围,同时将包皮内的积液挤出,解除保定,让其自由活动。
注意八大问题:1、体健无病:在公猪去势前,经检查确定无任何传染病,对精神不振、消化不良、体质瘦弱者,暂不宜手术,侍康复后再进行。
2、.时间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晴朗温暖的天气作手术,刮风阴雨天不宜手术。
以早晨手术最好,也可在中午后阉割,这样可让阉割后的猪自由活动,有充分的时间观察其术后变化,以防意外。
3、注意人畜安全:去势前,将母、仔猪分开,老母猪圈一定要结实,防止手术过程中老母猪冲出圈舍咬伤他人。
淘汰公母猪肉认定标准
淘汰公母猪肉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年龄:在达到相应年龄或使用年限较长的情况下,公猪和母猪可能会因性欲下降、精液质量差或配种能力差而被淘汰。
对于公猪,通常在生产中使用的公猪如果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年龄或使用年限较长,可能被淘汰。
2.健康状况:如果公猪或母猪患有睾丸炎、副性腺炎或阳痰等疾病,且经过治疗没有恢复正常的,可能会被淘汰。
另外,如果公猪或母猪有严重的肢蹄问题,可能也会被淘汰。
3.遗传缺陷:如果后代有如阴囊疝、黑斑等遗传缺陷,且这些缺陷是由公猪原因造成的,那么该公猪可能会被淘汰。
4.行为习性:如果公猪或母猪有恶癖、性情凶暴、有攻击性,或者有严重肢蹄问题的,可能也会被淘汰。
5.其他因素:如果定期抽血送检,发现严重传染病的,可能会被淘汰。
此外,如果公猪体况过肥或过瘦造成配种困难,加强饲养管理后仍然没有明显改善的,也可能会被淘汰。
请注意,这些标准可能会因地区和具体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m w u■年(第42卷)第9期..................^55才能更好地利用钙。
在补钙的同时,应喂给适量骨粉或磷 酸钙,使鸡词料中钙磷比例保持在4:1的平衡状态。
6.2补充维生素一是在日粮中要添加适量Vc。
经研究,V C可以减轻 鸡的应激状态,而且还能增加蛋内容物。
V(:还可以活化 VD.,增加甲状腺活动机能和促进体内钙代谢,使钙从骨骼 中分泌出来,血液中的钙含量增加,从而提高蛋壳硬度及 产蛋量。
V,:的添加剂量以每千克词料50 mg为宜。
二是注意要补充乂…。
平养鸡除冬季外一般不易缺 乏,而笼养鸡则要注意补充。
V n,有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 作用,并能促进骨骼的正常钙化,有利于提高蛋壳质量和 产蛋率。
产蛋鸡每千克饲料应含VD500 [U,含量不足时,应添加鱼肝油或合成产品。
三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平 衡,可以提高钙磷利用率。
7其他事项7.1 减少应激各种应激因素都能影响鸡对钙的吸收利用。
应激因素可使蛋鸡产蛋过程和产蛋时间延长,蛋在蛋壳腺中长时 间存留而增加钙的沉积,从而使蛋壳颜色变得苍白。
因此.在词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应激,保持适宜的伺养密度 和舍温,这样既可使蛋壳颜色和质量有所提高,还能确保 鸡只高产稳产,增加饲养效益。
7.2注重饲料品质尤其购买全价词料时要注意质量。
目前市场上的蛋 鸡饲料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小型伺料厂为降低成本,在全 价饲料中大量添加石粉,使得含钙量超过4%。
喂这种饲 料,蛋壳和产蛋量均会受到影响,可使蛋壳质量变差,产蛋 率下降。
所以在购买全价蛋鸡词料时应选择正规大型厂 家生产的优质全价配合料。
7.3控制疾病如输卵管炎、变异传支、肠炎、新城疫等疾病可影响产蛋率和鸡蛋品质。
所以要加强词养管理,做好疫 情防护,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对钙质的吸收利用率。
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21-03-06)公猪去势冇法探讨及注意事顶鲁鑫,黄留柱,王小娟,刘斌,张院江,石峰(卢氏县农业农村局,河南卢氏472200)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公猪去势是养猪行业的一项基本工作,具有去除膻 味,改善猪肉品质,减少打斗,促进生长的作用,非种用仔 猪一般都去势,淘汰的种公猪也可去势。
淘汰公猪的屠宰流程一、前期准备。
这淘汰公猪要屠宰啊,得先把场地啥的都准备好。
那屠宰场得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就像咱们要迎接一个特别的客人似的,只不过这个客人有点特殊啦。
各种屠宰工具得检查好,可不能到时候掉链子啊。
刀具得锋利,要是钝钝的,那猪得多遭罪呀。
还有挂钩啊,容器啊之类的,都得准备妥当。
这工作人员也得做好准备呢。
穿上干净的工作服,就像咱们出门要穿得体面一样。
而且还得保持一个好的心情,虽然是屠宰工作,但咱也得怀着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头要被屠宰的淘汰公猪。
二、接收淘汰公猪。
当淘汰公猪被运到屠宰场的时候,可不能粗手粗脚的。
要温柔地把它从车上引导下来,就像哄小朋友一样。
要检查一下猪的健康状况,虽然是淘汰的,但也得确保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疫病啥的。
如果猪看起来特别紧张害怕,还得稍微安抚一下,给它点时间适应一下新环境。
三、击晕。
接下来就是击晕这一步啦。
这可很关键呢,要让猪尽可能快地失去意识,减少它的痛苦。
现在有很多击晕的方法,不管是用电击晕还是用其他的方式,都得操作熟练。
可不能让猪在那疼得嗷嗷叫,那多不忍心呀。
而且击晕的力度得掌握好,太轻了猪还清醒着,那可不行,太重了又怕有其他不好的影响。
四、放血。
猪被击晕之后呢,就得放血啦。
这就像给猪来一个快速的解脱。
要找准放血的位置,一刀下去,让血顺畅地流出来。
放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哦,血到处溅可不好,不仅脏,还可能有危险呢。
看着猪血一点点流出来,心里也会有点复杂的感觉,毕竟这是一个生命,但咱们也要知道这是在遵循正常的流程。
五、烫毛和脱毛。
放完血之后,就该给猪烫毛啦。
就像给猪洗个热水澡一样,不过这个热水澡的温度可得控制好。
太烫了猪皮都烫坏了,不烫的话毛又脱不干净。
烫好之后就开始脱毛,这就像给猪做一个全身的脱毛护理,把那些毛毛都弄掉,让猪变得光溜溜的。
这一步得仔细点,要是有毛没脱干净,后面处理起来就麻烦啦。
六、开膛破肚。
脱毛之后呢,就是开膛破肚啦。
这时候得小心翼翼的,就像打开一个神秘的宝盒一样。
种猪淘汰原则与更新计划一、种猪淘汰原则1.后备母猪超过8月龄以上不发情的。
断奶母猪两个情期(42天)以上或2个月不发情的。
2.母猪连续二次、累计三次妊娠期习惯性流产的。
3.母猪配种后复发情连续两次以上的。
4.青年母猪第一、二胎活产仔猪窝均7头以下的。
5.经产母猪累计三产次活产仔猪窝均7头以下的。
6.经产母猪连续二产次、累计三产次哺乳仔猪成活率低于60%,以及泌乳能力差、咬仔、经常难产的母猪。
7.经产母猪7胎次以上且累计胎均活产仔数低于9头的。
8.后备公猪超过10月龄以上不能使用的。
9.公猪连续两个月精液检查(有问题的每周精检1次)不合格的。
10.后备猪有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
11.发生普通病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而不能康复的种猪。
12.发生严重传染病的种猪。
13.由于其他原因而失去使用价值的种猪。
种猪淘汰应严格遵守淘汰标准,现场控制与检定,分周/月有计划地均衡淘汰,最好是每批断奶猪检定一次,保持合理的母猪年龄及胎龄结构。
二、种猪淘汰计划1、母猪年淘汰率25-33%,公猪年淘汰率40-50%。
2、后备猪使用前淘汰率:母猪淘汰率10%,公猪淘汰率20%。
三、后备猪引入计划1、老场:后备猪年引入数=基础成年猪数×年淘汰率÷后备猪合格率。
2、新场:后备猪引入数=基础成年猪数÷后备猪合格率。
或后备母猪引入数=满负荷生产每周计划配种母猪数×20周四、品种的选用品种选择和杂交模式:杜长大、杜大长、PIC配套系、迪卡配套系等;瘦肉型国外良种如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皮特兰、汉普夏等具有体躯长大、生长快速、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等优点,最好选用三、四、五元杂交,发挥遗传优势及杂交优势。
饲料是养猪的基础,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70%-80%。
饲料中主要含五大营养要素,只有科学配方组成的配合饲料,才能使猪只正常发育、生长迅速。
优质饲料才能使优良品种的猪生产性能充分表现出来。
影响养猪效益的因素:管理、市场、品种、营养、防疫等,其中管理应在第一位;在猪病防制上,管理也是在第一位!科学养猪技术,以种、料、养、管、防为五要素。
关于公猪淘汰的基本原则
1、自然淘汰
自然淘汰通常指对老龄公猪的淘汰,也包括由于生产计划变更、种群结构调整、选育种的需要,而对公猪群中的某些个体(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淘汰。
自然淘汰包括:(1)衰老淘汰:生产中使用的公猪,由于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年龄或使用年限较长(3-4年),年老体衰,配种机能衰弱、生产性能低下,则应进行淘汰。
(2)计划淘汰:为了适应生产需要和种群结构的调整,对在群公猪进行数量调整、品种更新、品系选留、净化疫病等,则应对原有公猪群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留和淘汰。
2、异常淘汰
异常淘汰是指由于生产中饲养管理不当、使用不合理、疾病发生或公猪本身未能预见的先天性生理缺陷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青壮年公猪在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而被淘汰。
公猪异常淘汰的原因一般包括:
(1)体况过肥:由于日粮营养水平过高或后备公猪前期限饲不当,可能造成公猪过肥、体重过大、爬跨笨拙或母猪经不住公猪爬跨,造成配种困难或不能正常配种,此时应对公猪进行限制饲养和加强运动,降低膘情。
若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应对公猪进行淘汰。
(2)体况过瘦:由于前期日粮营养水平过低、限饲过度或疾病原因,造成公猪参加配种时体况过瘦、体质较差,爬跨困难或不能完成整个配种过程,导致配种操作不利和配种效果较差,此时应对公猪加强营养、减少配种频率或针对性治疗疾病,使其恢复配种理想体况。
通过以上操作仍难以恢复的个体,则应进行淘汰。
(3)精子活力差:已入群的后备公猪或正在使用的种公猪在连续几次检查精液品质后,死精率、畸形率过高,且后裔同胞个体数较少,通过调整营养、加强管理和治疗后,仍不能得到改善的个体,应及时淘汰。
(4)性欲缺乏:由于公猪过度使用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E、矿物质等,引起性腺退化、性欲迟钝、厌配或拒配,这种公猪应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过度使用,并加强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注意适当运动,一般可以调整过来。
但对于不能恢复的个体,应该进行淘汰。
(5)繁殖疾病:某些疾病如:睾丸炎、附睾炎、肾炎、膀胱炎、布氏杆菌病、乙型脑炎等引起的公猪性机能衰退或丧失,以及由于其它疾病造成的公猪体质较差,繁殖机能下降或丧失。
不能治愈的繁殖疾病和患有繁殖传染病的公猪,应立即进行淘汰。
(6)肢蹄病:公猪由于运动、配种或其它原因(如裂蹄、关节炎等),可能造成肢蹄的损伤,尤其是后肢,损伤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造成公猪不能爬跨或爬跨时不能支持本身重量,站立不定,而失去配种能力,这种公猪应及时进行治疗,在不能治愈或确认无治疗价值时应予以淘汰。
(7)恶癖:个别公猪由于调教和训练不当,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形成恶癖,如自淫、
咬斗母猪,攻击操作人员等。
这种公猪在使用正确手段不能改正其恶癖时,应及早淘汰,以免引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