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论
- 格式:doc
- 大小:5.04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时间的论据
关于时间的论据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时间论据:
1. 个人时间管理的论据: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合理规划时间,有效安排,能够提高个人效率,减轻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为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创造更多的可能。
2. 历史进程的论据: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程,都与时间有关。
从人类的文明进化到现代社会发展,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间标记和历史烙印。
了解和认识历史进程,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国家和世界发展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时间成本的论据:时间成本指的是在选择或者做出某种决策时,所花费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在商业决策、投资决策、社会决策等方面,时间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投入时间过多、时间成本过高有可能导致决策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决策结果。
4. 时间与生命意义的论据:在现代哲学和文化领域,时间与生命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时间是生命中不可逆转的基础元素,思考时间,也就是思考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的生命有限,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如何担负社会和人类的责任和使命等等。
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柏格森是法国哲学家,他的时间理论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理论中,他明确了现代物理学理论的限制和不足,并提出了一种与之不同的观点,以向读者描绘一个完全不同于物理学时间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并举出五个例子来支持这个理论。
柏格森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世界的创造与创造者》,其中他详细阐述了他的时间理论。
他的时间理论建立在他对内部体验的研究上,这使得它在当时受到了许多批评。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更深入研究,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柏格森理论认为,时间是一个连续的流,而不是离散的物质。
他说,时间不能用数学或几何方式来刻画,因为它是一个不断进化和变化的过程。
按照他的看法,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或预测未来,我们只能在此时此刻,体验当下。
接下来,我们将为你呈现五个例子,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柏格森的时间理论。
例子1:日出日落的过程,柏格森认为是时间流的最好的体现之一。
日出和日落是一种不停变化的连续流,不是刻在钟表上的时间。
我们看到,太阳升起和落下,并不是均匀的、不可逆的、逐渐递增的,而是一种非线性的、不可逆的、逐渐递增和逐渐递减的进程。
这种进程迥异于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它更像是柏格森所描述的时间流。
例子2:围绕地球运动的月亮。
月亮以恒定的速度绕地球旋转,而地球又以恒定的速度绕太阳旋转。
物理学家认为这是时间的一种测量方式,但是柏格森认为这种测量方式忽视了时间流的本质,时间不仅仅是钟表刻度上的微小变化。
在柏格森的理论中,时间流是一个在人类内部感知中展现的现象。
这种感知是一个生动的体验,它远远超出了物理学中的时间测量。
例子3:人的内心体验是柏格森时间理论的核心。
柏格森强调,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才能真正体会时间的流动。
智力极高的人,尤其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并不能真正理解或感受到时间的演变,因为他们几乎只依赖于物理学术语和机械观念来认识时间。
中文摘要f时间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
时间在柏格森的哲学中占、———:}着核心地位。
时间、空间与意识状态是柏格森时间哲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他的空间观是为他的时间观服务的,而意识状态则是一个贯穿其理论始终的主体词。
尽管对康德的时间观颇有微词,笔者认为柏格森继承了康德的空间观,并试图解决康德的时间与自由的矛盾问题。
柏格森完成了时间理论的视角转换:从本来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来理解空间,而不是从机械的空间概念来理解时间。
将时间与生命、意识相联系。
在这一点上,柏格森的时间与奥古斯丁的时间十分相似,二者试图描述时间的相同的性质;时间的神秘性和时间与精神的联系。
在奥古斯丁那里,时间的心灵化还只是觉醒,而且这心灵是上帝的心灵;康德将时间主体化为人的内在感性形式,康德的时间也是人的时间,他发现了时间与自由的矛盾,而柏格森则真正完成了时间的心灵化,并试图以纯绵延(柏格森的时间观)来解释时间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柏格森的时间是人的时间,与传统的客观时间观认为时间是运动的度量不同,在柏格森这里,运动是时间的表达,生命的本质是时间。
马克思主义关于时间的基本观点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体的存在方式。
二者的时间观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载然对立,但在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的理解上却有相通之处。
I柏格森的时间观是“直觉主义”的,更多基于我们的个人经验,基于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人的生活。
柏格森在传统时间观向现代时间观的转折中起了重要作用,开启了现代时间观的先河。
在评价柏格森的时间时,不能只着眼于他的时间观的缺陷,而要联系其时间观的产生原因与时代局限,同时我们要看到他的时间观对后人的影响,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
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是一个历史中的概念系统。
人们只能选取一个或若干可能的角度来看待它。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试图在哲学史中来还原柏格森的时间,详细考察其理论渊源和历史影响: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来把握其时间理论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和逻辑关系。
㈡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桕整查堑堂的背景:十九世纪末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近代哲学对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抛弃和向主体性的回归。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对自由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揭示了自由时间对人的发展的巨大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赋予自由时间以很高的地位,他认为“惊奇、闲暇、自由”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就是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个人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也就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1]马克思的自由时间多指用来学习思考和从事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活动的时间。
一、马克思自由时间的内涵(一)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是以自然时间为基础的社会时间人对自然时间有着无条件的依赖关系。
自然时间的延续是机械的,它以铁的规律进行,完全不受人的影响。
人类生产生活的节奏都是依据自然时间确定的,没有自然时间,人们就无法生产和生活。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是完全按照自然时间的顺序安排自己的一切,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地安排自然时间,这种经过人们调整的时间就是社会时间。
人一方面对自然时间无条件地依赖,另一方面,人对时间具有能动关系,这表现在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时间的感知、认识、利用和赋予时间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人对时间的依赖关系使社会时间化,人对时间的能动关系则使时间社会化。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与时间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相互影响,导致社会时间化和时间社会化,自然时间变成了社会时间。
社会时间是人类能动性的表现,时间成了人类的意义对象和价值对象。
社会时间的本质是人对时间的能动关系从而使时间社会化,人获得了对自然时间的相对自由。
自然时间是社会时间的基础,社会时间不可能在自然时间之外独立存在,但是社会时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依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计算,而是依据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生产生活状况来计算。
马克思是从社会时间角度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的。
(二)自由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时间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
时间议论文800字高中五篇1.时间议论文800字高中时间是虚无的,看不见也摸不着。
时间是实在的,一分一秒都堆砌着我们的未来!时间人人都有,这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平凡而珍贵的礼物。
然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又是各不相同的。
无论是它的长短还是价值,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正值年少的我,总感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却又不知不觉中让宝贵的时光悄无声息地溜走。
总是听闻各种名人的成功,总是羡慕成功人士的光鲜亮丽,却不知我与他们本拥有同样的财富。
总是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我要发奋图强,却不知海子的“从明天起,喂马砍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是一种悲伤至极的表达,也未曾发现自己那些关于“明天”的决心其实只是给自己在今天懒惰的借口。
时间是一条长河,在这条巨大的长河中,我的时间是微小的,我所能发出的光和热亦是渺小的,可这并不意味着渺小的就可以被放弃,任何的时间都是的。
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的伟大成功令人赞叹,更有千万的劳动人民在辛勤奋斗,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成功,才造就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啊!我的时间,我的筹码。
过去那些流逝的时光已成为定格的历史,无法挽回;未来的我会拥有怎样的时光,是否还在蹉跎,无法预测。
可是今天,现在,却实实在在地把握在我的手中!也许我不能像盖茨那样利用技术创造财富,也许以我犹豫的性格不能像巴怍特那样成为股市神话,也许以我害怕寂寞的个性不能像居里夫人那样潜心于研究几十年如一日。
可是谁能说那样才是成功呢?准说平凡不伟大呢?我想我的人生不一定在于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别人的成功无法复制,别人的时间无法掠夺。
即使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起大落,即使不能成为伟人,载人史册,只要我把握好自己的时间,认真走好每一步,又何惧平凡呢?时间是自己的,路亦是自己的,时间再长,若是虚度,也无价值;时间再短,若是充实,何惧死亡?前人的经验也许能给我们提醒,但路是我们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时间,去闯自己的未来。
不惧风雨,不畏骄阳。
2.时间议论文800字高中世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忽视而又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不以时间论感情文案
1.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感情是时间不可比拟的。
2.感情深浅与时间长短无关,你坚持再久,哪怕相守一辈子,可能还是隔着一层东西,无法走进对方的心,彼此有了不信任,最终可能还是要分手。
3.情,不因时间流逝而淡,不因距离远离而忘。
4.感情的深,虽然不能朝夕相处,或寸步不离,而是身处江湖之远,但心里有你,即使坐拥天下阅人无数,要说最信任的人非你莫属,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变的就是心,自始如一的喜欢,真心实意的爱,不求什么相濡以沫,不想一直陪伴左右,只是想我们之间没有爱情,但是维系感情还有友情,到什么时候,也不会变成,“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时间周期理论
时间周期理论,也称为周期性理论、周期性假设、时期循环理论或循环经济学,经济学中一种基于观察到的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时间
周期理论提出,在经济变量上可以观察到一些持续、可预测的周期性变化。
这些变化称为时间周期,其特征是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反复出现并保持相对恒定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在短时间内,也可能在长时间内发生。
时间周期理论的基础是复杂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存在一种本质上复杂的行为模式,其根本是不可预知的,但在一定的范围内会发生突变转变,也就是时间周期出现的原因所在。
这种模式相当于一个振荡系统,它拥有可以把系统置于完全不同状态的内部参数,它们周期性地由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从而产生了一种定期变化的规律。
时间周期理论把经济波动分成了三类:短线周期(如季节性变化、商业周期),中线周期(如十年期、二十年期)以及长线周期(如百
年期)。
每种类型的周期性变化都有它们自身的影响和特点,而它们
又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因此构成了经济系统的复杂分类。
经济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分析和解释时间周期理论,但是,各种理论和方法在识别和解释经济时期性变化方面仍然存在分歧。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根据时间周期理论来预测和模拟经济波动,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时间周期理论是探索经济波动的重要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机理,从而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为我们
预测经济前景提供指导。
它的研究也可以为人们提出有关政策及其调整措施的研究建议,以此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种经典时间管理理论_五种时间管理理论详解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懂得时间管理,打理好自己的安排,你就比别人有优势,那么你想知道五种经典时间管理理论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推荐五种经典时间管理理论分析,希望你喜欢。
五种经典时间管理理论6点优先工作制该方法是效率大师艾维利向美国一家钢铁公司提供咨询时提出的,它使这家公司用了5年的时间,从濒临破产一跃成为当时全美最大的私营钢铁企业,艾维利因此获得了2.5万美元咨询费,故管理界将该方法喻为“价值2.5万美元的时间管理方法”。
这一方法要求把每天所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排序,分别从“1”到“6”标出6件最重要的事情。
每天一开始,先全力以赴做好标号为“1”的事情,直到它被完成或被完全准备好,然后再全力以赴地做标号为“2”的事,依此类推……艾维利认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每都能全力以赴地完6件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他一定是一位高效率人士帕累托原则这是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
比如,总是那些20%的客户给你带来了80%的业绩,可能创造了80%的利润;世界上创造了80%的财富是被20%的人掌握着,世界上80%的人只分享了20%的财富。
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当对要做的事情分轻重缓急,进行如下的排序:A.重要且紧急(比如救火、抢险等)——必须立刻做。
B.重要但不紧急(比如学习、做计划、与人谈心、体检等)——只要没有前一类事的压力,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
C.紧急但不重要(比如有人因为打麻将“三缺一”而紧急约你、有人突然打电话请吃饭等)——只有在优先考虑了重要的事情后,再来考虑这类事。
人们常犯的毛病是把“紧急”当成优先原则,而不是把“重要”当成优先原则。
其实,许多看似很紧急的事,拖一拖,甚至不办,也无关大局。
D.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比如娱乐、消遣等事情)——有闲工夫再说。
时间理论(Theory of Time)目录:Table of contents前言Introduction1客观时间The objective time绝对客观时间The absolutely objective time相对客观时间The relatively objective time2 主观时间The subjective time绝对主观时间The absolutely subjective time相对主观时间The relatively subjective time模糊主观时间The indefinitely subjective time3 什么是时间单位?What is the unit of time?4 时间是直线的,还是弯曲的?Is time curved or straight?5 时间的定义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time?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ime?6 时间的表达式The formulation of time7 时间系统图The chart of “Time System”结束语End remarks前言:Introduction物质,空间,能量,时间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它们的定义和本质还在困惑着我们。
哲学和科学上对时间的进一步认识会为我们对客观世界和自然规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时间理论”的提出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努力。
Matter, space, energy and time, they are the fundamental parts in physics today, though their definitions and the essence are stillperplexed for answers. Further interpretations of time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will make us 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 natural laws,and advancing the “theory of time” typically based on such an effort.寻求宇宙真理是哲学和科学的目的,哲学家没有必要去知道宇宙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怎样的,只要了解其计算出的结果就行了;科学家也不要太去担心自己被划分成什么主义,而只要懂得哲学里有很多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就可以了。
时间不存在论的哲学解释
充分理解时间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以及论证时间的实在性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
有多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可以用来解释时间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解释:
1. 实在主义:实在主义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
它是现实世界中不可分割、不可更改的一个特征。
实在主义观点认为时间具有独立的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类的感知和经验。
2. 现象主义:现象主义认为时间是人类感知和经验的产物。
时间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知和观察,没有人类的存在,时间就没有意义。
3. 关系主义:关系主义认为时间是一种关系,存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
时间的存在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对运动和变化。
时间的特性与物体和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
4. 平均主义:平均主义认为时间只是一个人工的计量单位,是人类为了方便和统一而引入的概念。
平均主义观点认为时间本身没有实在性,只是用于度量和比较事件之间的间隔。
虽然哲学界就时间的存在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但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捕捉到时间的复杂性和存在方式。
不同的哲学观点可能着重于时间的不同方面,无法完全彻底解释时间的存在。
多维时间运动分形论多维时间运动分形论是一种探讨时间运动特性的理论,它将时间视作一个多维的结构,并通过分形理论研究其中的规律和特征。
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深化我们对时间运动本质的理解,以及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时间理论将时间视为一条线性的流动过程,而多维时间运动分形论则认为时间并非单一的线性运动,而是具有多个维度的运动形式,每个维度代表着时间的不同层次或者视角。
这意味着时间的运动不仅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纬度,还可能存在其他维度,我们只是尚未完全探索和理解。
在多维时间运动分形论中,分形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时间的不同层次和频率。
分形是一种重复出现自相似的图案或者结构的数学概念,它可以用于描述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一些复杂现象。
例如,自然界中的树叶、云朵和山脉都具有分形结构。
多维时间运动分形论认为,时间的运动也具有类似于分形的特征。
也就是说,时间的不同层次和频率之间存在着自相似的关系。
在这个理论中,时间可以通过不同的尺度去观测和理解。
也就是说,无论是微观的瞬间,还是宏观的年代,都有可能具有相似的时间结构。
多维时间运动分形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念,即时间并非单一线性的流动过程,而是具有多个维度和层次的运动。
在这个理论中,时间可以被分解为多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分形模式。
这些模式可以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揭示时间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这一理论对于深化我们对时间本质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使我们重新审视时间的运动方式,更加强调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多维时间运动分形论中,时间和空间被视为相互嵌套和相互作用的概念,二者的变化和演化是相互影响的。
通过研究时间和空间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时间的运动特性和它对事物演化的影响。
然而,多维时间运动分形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
目前,该理论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证证据。
因此,在进一步研究之前,我们需对多维时间运动分形论持审慎态度。
时间周期理论指数的周期循环分析长期以来在循环分析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周期循环分析之父爱德华R·杜威(Edward R.Deway)的研究表明,最具统计可靠性的循环是9.2年和3.83年。
杜威生于1895年,卒于1978年,毕生致力于研究周期(非特定为经济周期),1931年被美国商务部任命为首席经济分析师。
杜威试图寻找1929年和1930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原因,1940年在匹兹堡组建了历史上最早从事周期研究工作的基金会。
杜威一生中有两本最重要的著作,其一是《周期,科学预测》(Cycles,the science of prediction,与Edwin Franden Dakin 合著);其二是《周期:触发事件的神秘力量》(Cycles: the mysterious forces that trigger events, 与Og Mandino 合著)。
那么,周期循环分析应用于中国股市是否有效呢?中国股市的9~10年循环周期9~10年循环是所有循环中最有影响力的,在股市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美国最重要的两个经济成分——利率和股份是根据9~10年循环波动的。
看了下面的案例,投资者会发现中国股市也遵循这个循环:(1)低点至高点的循环深圳综合指数从1991年9月的历史性最低点45.65点到2001年6月的高点665.57点,历时9年9个月(9.75年);上证综合指数从1990年12月的历史性最低点95.79点到2001年6月的高点2245.43点,历时10年6个月(10.5年)。
(2)低点至低点的循环深圳综合指数从1996年1月的低点104.90点到2005年7月的低点235.64点,历时9年6个月(9.5年);上证综合指数从1996年1月的低点512.83点到2005年6月的低点998.23点,历时9年5个月(约9.4年)。
(3)高点至高点的循环深圳综合指数从1997年5月的高点520.25点到2008年1月的历史性最高点1584.40点,历时10年8个月(约10.7年);上证综合指数从1997年5月的高点1510.18点到2007年10月的历史性最高点6124.04,历时10年5个月(约10.4年)。
时间论
要求:顺序
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它是一个十分抽象的东西,我们十分熟悉它,却没有人能解释它的具体存在。
它既神秘又梦幻,是一个人类目前仍然无法探索的空间。
牛顿也曾解释过时间,他说:“时间是不受限制的,无论宇宙存在与否,时间都运行无碍。
但莱布尼兹推翻了这种说法,他认为:时间是物质的顺序,它本身并不存在。
其实,什么名词都不能代替时间,它本身便是一个质的空间,一个非常抽象的名词。
在存在中可以说是虚无,它计算着一切物质的顺序,并控制着物质。
时间在哲理上,几乎每一位伟大的哲人都要叫我们珍惜时间,这是很有道理的。
每一种物质的顺序都是一次性的。
每当这次顺序走到尽头时,它便由存在变为不存在。
当然,其中也有反例,在非生命的世界中,如石块、玉器、金刚石等,除非有外力的影响,否则不会消失。
而在生物中,所有物质都会消失,连气态都不是。
还有一种永远不会消失,那便是庞大的空间,它由非物质体构成,时间便在它内部运行着。
无论内部发生多么大的变动,它都存在着,因为它是无限的。
时间是何等复杂,但只要好好把握它,便会十分有用。
相对论时间20世纪以来,新物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相对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时间理论,即“相对论时间”理论。
关于时间,一般来说,人们都会有“绝对历时”的概念,比如,一年的长度是365天,每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如此无限循环往复,把时间作为绝对的概念。
这种把时间看作绝对历时的概念,是由物理学家布拉格提出来的,他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受观察者的主观性影响,完全是由物理规律来决定的。
但是,19世纪末,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时间不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种相对论的概念,时间的流逝是由不同的观察者的观察结果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客观的物理规律所决定的。
换言之,相对论时间是一种独特的概念,它强调的是时间的流逝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由不同的观察者的观察来确定的,而非绝对的概念,它受到宇宙结构、动力学和引力的影响。
首先,由于宇宙结构的不同,观察者观察到的时间流逝是不同的。
比如,观察者A在B处观察到的时间流也可能比A在A处观察到的时间流速度更快。
因为A在B处观察到的信号速度会受到B处的宇宙结构的影响,使得时间流速度变得更快。
其次,时间的流逝还受到动力学和引力的影响。
特别是引力,它会使时间的流速度变化。
从相对论的角度看,当引力较弱的时候,时间的流速度越快,反之,当引力越强的时候,时间的流速度越慢。
最后,相对论时间还会受到广义相对论影响,比如时间偏移、时空扭曲等。
换句话说,在特定的空间位置,可能会存在时间偏移的现象,也就是说,两个观察者观察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相对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时间的概念从绝对历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时间理论,即相对论时间的概念,它的特点是受到宇宙结构、动力学和引力的影响,也受到广义相对论的影响,而不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20世纪以来,新物理学的兴起,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时间认知的转变,“相对论时间”概念也成为全新的物理学理论,其影响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也使得科学家们对于宇宙系统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开创了普遍相对论研究的新纪元。
柏格森时间绵延理论柏格森的时间绵延理论和他的记忆理论有密切关联。
按照这种理论,记住的事物残留在记忆中,从而和现在的事物渗透在一起:过去和现在并非相互外在的,而是在意识的整体中融混起来。
他说,构成为存在的是行动;但是数学时间只是一个被动的受容器,它什么也不做,因此什么也不是。
他讲,过去即不再行动者,而现在即正在行动者。
但是在这句话中,其实在他对绵延的全部讲法中都一样,柏格森不自觉地假定了普通的数学时间;离了数学时间,他的话是无意义的。
说"过去根本是不再行动者"(他原加的重点),除了指过去就是其行动已过去者而外还指什么意思呢?"不再"一语是表现过去的话;对一个不具有把过去当作现在以外的某种东西这个普通过去概念的人来说,这话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他的定义前后循环。
他所说的实际上等于"过去就是其行动在过去者"。
作为一个定义而论,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得意杰作。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现在。
据他讲,现在即"正在行动者"(他原加的重点)。
但是"正在"二字恰恰引入了要下定义的那个现在观念。
现在是和曾在行动或将在行动者相对的正在行动者。
那就是说,现在即其行动不在过去、不在未来而在现在者。
这个定义又是前后循环的。
同页上前面的一段话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谬误。
他说:"构成为我们的纯粹知觉者,就是我们的方开始的行动……我们的知觉的现实性因而在于知觉的能动性,在于延长知觉的那些运动,而不在于知觉的较大的强度:过去只是观念,现在是观念运动性的。
"由这段话看来十分清楚:柏格森谈到过去,他所指的并不是过去,而是我们现在对过去的记忆。
过去当它存在的时候和现在在目前同样有能动性;假使柏格森的讲法是正确的,现时刻就应该是全部世界历史上包含着能动性的唯一时刻了。
在从前的时候,曾有过一些其他知觉,在当时和我们现在的知觉同样有能动性、同样现实;过去在当时决不仅仅是观念,按内在性质来讲同现在在目前是一样的东西。
时间论
只有时间不会说话,只有时间能带走一切。
只有时间不会说话,只有时间
能带走一切。
听着水木年华沧桑的《水》,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水》的歌词,
是我第一次关于时间的意义而感动,时间真的能带走一切,所有东西的光芒在
时间的流动中显得黯然无色,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是独一无二的,时间会把所有
有棱有角的东西都磨平,会把一切快乐的痛苦的记忆都带走。
从我很长一段时
间的证明,因为某一个或某一些人,我会在新学期即将开始的时候,非常期待,但往往在分班后,会有一点小小的失落,因为事实总是事与愿违,然而,老师
的重视又让我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然后,与同学的关系会很好,同学会很团结,老师会很稳和和蔼。
共同生活了一小段时间后,同学对于有劣性的人会加以蔑视,对学习很好而且品德过关的会阿谀奉承,会讨好,而老师也会对得意门生
有求必应,会偏袒,不同的事,学生们看的是成绩和品德,而老师看的只是成绩。
对于这一点我会很气愤,因为我一样是一个学习不错的学生,班主任曾经
评价我“你吧,情绪不稳定,好的时候比谁学的都好,要是不爱学了,比谁学
的都差。
”我不觉得这是在贬我,我为有这么一个了解我的人而自豪。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了解我,因为我表面上是野蛮的,但我的内心及其脆弱,在我认为,我和秦文君笔下的贾梅一样,都认为天下误会最可怕,我最怕
别人误解我,因为我只是一个爱幻想、爱书、爱睡觉、爱笔笔、爱说废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