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工电结合部相关知识及病害处理介绍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2.19 MB
- 文档页数:40
道岔结合部常见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我国高速铁路历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运用,道岔在制造工艺、铺设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行列,日常养护维修中对道岔结合部突出病害的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仍然不够全面、系统。
因此,道岔结合部的养护和维修一直是困扰工务系统的难点与重点。
针对道岔结合部突出病害,探究其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对铁路养护维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道岔结合部常常出现以下病害:一、离缝病害离缝病害是指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不密贴,尖轨、可动心轨轨底与滑床板、顶铁与尖轨、可动心轨离缝超过规定标准值,转辙部位存在“三道缝”等病害。
1、产生原因离缝病害主要发生在密贴段不密贴,列车经过道岔时挤压尖轨,产生横向冲击力。
产生原因如下:(1)直股方向不良、转辙部位高低不好;尖基轨胶垫压溃、失效;两基本轨内侧框架尺寸不符合标准,曲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对或是弯折尺寸不符合要求,尖轨尖端轨距超限。
(2)基本轨存在硬弯导致的方向不良。
(3)尖轨侧弯造成尖轨中部离缝。
(4)尖轨、可动心轨动程不符合规定标准,造成道岔不密贴。
(5)顶铁与尖轨、可动心轨离缝。
(6)滑床板与尖轨轨底、可动心轨轨底离缝。
2、整治措施(1)先调整各部位框架尺寸,误差不超过±1mm,调整前优先对肥边进行打磨和调整直股方向。
若依然存在离缝,要对尖轨、可动心轨进行“放劲归零调整”,检查尖轨自由状态下是否能够密贴,确定其是否存在硬弯或者拱腰,确定后再相应的采取矫直或烤制及更换尖轨的办法解决。
(2)调整基本轨间框架尺寸时,有缝道岔首先方正基本轨接头,检查曲基本轨弯折量,当误差超过±1mm时,应重新弯折;直股基本轨方向不良时,可用弦线测量,采用拨道或改道方法调整;对曲股进行轨距调整时,应结合测量两基本轨框架尺寸的方法进行调整。
(3)通过插入垫片或更换、打磨顶铁的方法调整尖轨(可动心轨)与顶铁间缝隙。
(4)尖轨(可动心轨)与滑床板离缝,采取捣固、垫板、更换磨耗的滑床板等措施,使各滑床板在同一水平面上。
常见道岔结合部病害的分析与整治第一节道岔结合部常见病害一、道岔工电结合部存在病害二、道岔结合部病害的查找、分析手段1、看采用远看近看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时,直股看轨向,单开道岔工务通常都是以直股作为道岔基线。
曲股看圆顺,看曲根本轨是否呈抛物线状;顶铁是否调整良好;根本轨轨底胶垫是否破损、缺失;转辙机及杆件安装是否方正,尖轨与根本轨是否爬行等。
操纵道岔时,观察密贴、缺口是否变化,转换过程各牵引点是否平顺、同步2、听道岔转换时,细听转辙机及道岔各部位是否有异常声音,重点关注道岔解锁、锁闭、列车过岔的过程,可能存在滑床板吊板,尖轨拱腰,胶垫破损,钢轨扣件失效,螺栓松动,顶铁不靠,间隔铁、长短心轨连接螺栓过紧过松、道床不稳等病害。
3、测工务方面:测轨距,开口,框架、支距尺寸,轮缘槽宽度,发现直股方向存在不良和曲线尖轨矢度有偏差时,应使用弦线测量具体的偏差值。
电务方面:测动作电流、故障电流、电机阻值、转换阻力拉力,开程、锁闭量、动作余量等。
充分发挥科技手段,运用微机监测,分析道岔电流曲线、功率曲线、转换时间、表示电压、表示缺口变化量,有效发现道岔运用状态变化4、试根据技术要求对道岔密贴段分别进展2mm、4mm、5mm、6mm、10mm试验是否达标。
建议采用2/3/4/5mm组合试验棒测试。
提示:普通道岔转辙机动程=尖轨开程+空动余量+杆件及销孔旷动量。
提速道岔转辙机动程=解锁行程+转换行程+锁闭行程+锁闭杆空动量+杆件及销孔旷动量。
普通道岔开程偏大,工务第一连接杆旷动是造成空动余量缺乏的主要原因。
提速道岔外锁闭及安装装置磨损超标,也会带来不良影响,日常整治、集中修时尤其要注意。
第二节常见道岔结合部病害的原因分析与整治方法一、尖轨反弹、抗劲大1、现象道岔转换时有异声,尖轨有抗劲,扭曲反弹,心轨冲撞锁钩头部,有打击异声;微机监测动作曲线有上翘波动;摇动道岔手感差、普通道岔密贴调整杆角度弯曲变形,外锁道岔锁钩上下左右无旷动余量,病害较重时道岔不能正常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