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后的调侃九大改革(选修一)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高考综合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撰稿:张爱华责编:陈敏考点提示选考内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线索线索一梭伦改革一、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1、在爱琴文明(前30-前12世纪)与荷马时代(前11-前9世纪),希腊各邦普遍实行君主制。
2、贵族政治取代君主制(1)时间:前7世纪(2)特点:①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从贵族中选出。
②战神山议事会是雅典贵族议会,通过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治理国家。
(3)评价:进步性:贵族政治不仅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任职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而且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新观念:对于谋求王权者,人人得而诛之,从而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
局限性: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
缺少民众的监督和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梭伦改革1、背景:(1)贵族政治的局限: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
缺少民众的监督和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2)社会矛盾激化: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矛盾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贵族政治,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3)梭伦当选执政官:公元前594年。
2、时间:前594年,目的:化解社会矛盾。
3、内容及作用:4、评价:(1)积极作用: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升了平民的政治、经济地位,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阶级基础、制度保障)。
(2)局限性: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5、梭伦改革的特点——削弱贵族势力,保障平民权利(1)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
(2)打击对象:奴隶主贵族。
选修一记忆方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1、财产等级制度:一全二高三低四无(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第二等级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可出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2、找三人代表三位改革家讲述改革措施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11、春秋战国的新气象:经济大发展,地主要掌权,战争很频繁,百家齐呐喊2、秦国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得到认同。
尚武精神很猛,晋国已经不行。
到处招揽贤能,孝公决心强兵。
商鞅及时到来,变法隆隆发生。
2——2商鞅名字的由来:商鞅本来不姓商,本姓公孙名叫鞅。
卫国是其出生地,故此又称他卫鞅。
曾投魏国不得志,后到秦国拜秦王。
两次变法功劳大,封到商地称商鞅。
对商鞅一生的评价:一代有雄才商鞅,变法使得秦强。
纵然有些局限,难掩成就辉煌。
招致贵族反抗,无奈命归西方。
生命死得其所,英名万古流芳。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第2课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新制;长官租田(三长制、官吏俸禄制、租调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的原因:平城离得远,改革难进展。
粮食很困难,北方不安全。
迁都的进行:谎称要南伐,抵洛道路滑。
谁还愿南伐,只好迁都啦。
移风易俗的措施:讲易通改(讲汉话、易服装、通婚姻、改籍贯、改汉姓。
作业让老师一讲就容易了,学生们通通都改过来了)第3课政权封建化的措施:尊儒、办校、复礼、纳制第四单元第2课富国之法:青市农税均免(请示农税均免:请示中央后,农民的税全免了)强兵之法:甲马兵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第3课变法的作用:变法的启示: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改革的信念是不能妥协的,改革的人选是要细加斟酌的。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因信能称义,仪式去一去。
《圣经》是权威,上帝心中立。
王权高教权,路德才出气。
第3课加尔文改革:核心虽是先定论,选民弃民自己混。
政权教权合为一,最高领袖加尔文。
第六单元第1课改革的背景:奥斯曼统治黑暗,马木路克割据混战,阿里上台夺权。
第3课英国的干涉:签约奥斯曼,策动奥斯曼,偏袒奥斯曼。
[知识结构]主题解读:本模块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安排了中外历史上九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的综合复习。
重点、热点问题主要有: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影响;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和作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地位;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及对各自国家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和局限性;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主干整合]1.古代历史上的改革(1)梭伦改革信定哥,上一本! 1 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与贵族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②内容:a.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b.政治上: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财产资格作为参与和享受政治权利的依据,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
③性质:是一场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带有一定的中庸色彩。
④影响:a.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为雅典的振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b.“解负令”扩大了公民的基础,财产等级制度使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获得参政议政的权利,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2)商鞅变法①背景:a.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客观上要求变法,秦孝公大力支持;c.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②内容:a.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实行连坐法;b.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c.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d.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e.风俗上,“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③影响: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和社会的转型,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一、关于本学习模块的说明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象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学习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我们所熟知的革命有很多,诸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国的辛亥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等等,所以不难看出,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在革命者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旧制度的不满,他们设想了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并誓死为之奋斗,因此,革命又可被看为一场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革命。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平和的社会背景。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在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与尖锐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其次,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再次,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也就意味着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改革一、思路(1)实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变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2)目的: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3)类型:①社会内部局部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4)根源:旧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原因:①旧制度本身存在缺陷②制度完善,统治者滥用(6)特点:艰巨性、多样性(追求客观、理性至上)(7)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自上而下(8)评价①标准:是否对社会发展起作用②基本思路:分析当时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在多大程度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发展起什么作用(9)分析改革成败原因①历史潮流②新旧势力对比③配套措施④改革者素质⑤外部环境(10)改革成功重要条件①改革家远见卓识②社会互动③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思想解放④正确政策⑤先进理论指导(11)启示①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的调整、改良②人类进步需要改革③改革教训值得汲取④由于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刀光剑影,比革命温和⑤只要改革有利于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就值得肯定⑥改革应适应国情,顺应民意,不能照搬照抄(12)革命与改革区别①背景不同(平和、动荡)②根本目的不同③方式、力量不同(和平、暴力)④对生产力发展影响不同(不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对生产力造成一定破坏)(13)比较改革思路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作用二、革命(1)根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2)根本目的:用暴力破怀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3)领导力量:下层群众发动,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4)评价人物标准: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三、梭伦改革㈠背景⒈爱琴文明时期(BC.30—BC.12世纪):君主制⒉荷马时代(BC.11—BC.9世纪):氏族公社⒊古风时代(BC.8—BC.6世纪):民主制奠基确立⒋古典时代(BC.5—BC.4世纪)民主制的成熟——走向衰落,先后被马其顿、罗马征服㈡原因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
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高中历史选修1的改革知识点大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1的改革知识点大全,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高中历史选修1的改革知识点大全1、各种性质的改革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3、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外: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外:阿里改革、苏联改革。
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4、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人们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的变化通常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人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变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许多历史故事和笑话就是这些经历和变迁的缩影。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式教学,中西贯通、古今融合,编写严谨,惜字如金,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全面而简略。
对学生来说,则往往枯燥难懂。
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故事笑话,会使课堂增色不少。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陷入沉思,思索这些故事背后深刻的社会人生真谛。
以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例,谈谈故事笑话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前苏联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建设上的作用。
从1917年到1991年,苏俄(联)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根据苏俄(联)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其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了努力探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
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故事笑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认识。
举例:1、苏俄时期,列宁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被迫实行战士共产主义政策。
但余粮收集制措施中的过火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农民无奈地说:“土地是你们的,河流是你们的,森林是你们的,草场是你们的,粮食是你们的,连石磨都是你们的--------。
”(什么都是苏维埃政权的,农民还剩下什么呢?)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式从农民索取过多的资金以支持工业生产。
在这个模式下,苏联工业发展迅速,很快成为工业强国。
但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生活物资非常缺乏,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可用下面的两个故事帮助学生理解:(1)一个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呀!(私人可以拥有飞机,却没有面包吃,说明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历史课后的调侃:九大改革(选修一)1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堪称九大改革中的经典之作,是一次最具国际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改革,可以作为后世改革学习的一个范本,改革者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崇高的威望、与时俱进的改革内容、睿智的中庸策略,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特别是他在改革中运用中庸原则协调平民与贵族矛盾,既改善了平民的政治经济状况,又保护了贵族的一些政治特权。
可以说这是一次最为稳妥的渐进式的改革,他一边强力推行改革政策和措施,一边又极力让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稳定中改革与发展。
社会为改革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可以说降到了最低程度,我们应该加大对梭伦改革的研究和运用,让咱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能像梭伦改革一样在中庸原则下落不明稳步前行。
(2)我们不能用现代价值观来理解梭伦改革中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享受不同等级的权力分配),不要过多去谴责梭伦改革中按财产多少来分配权力的做法,它不是以一种新的不平等去替代旧的不平等,或批评他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其实,对这项内容的理解,我们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它的进步意义。
当时雅典社会状况是工商业发达,殖民扩张活跃,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他们强烈要求打破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分享政治权力,按财产多少分配权力比世袭权力更具有时代意义和普适价值,它为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开通了道路,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和氏族制度残余,削弱了政治权力中的血缘关系,扩大了雅典奴隶制统治的基础。
(3)梭伦改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把雅典引上了民主发展的道路,更主要的是在于它的启发和影响雅典后世改革,梭伦改革所确立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管了几百年,让克里斯梯尼的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改革都是在继续前者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梭伦向血缘政治发起了挑战,克里斯梯尼进一步削弱血缘政治,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了四个血缘部落,伯利克里取消高级官员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制,保障了平民中下层参政权利。
梭伦让雅典走上了民主道路,克利斯梯尼让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伯利克里让其达到辉煌阶段。
几代人的改革与努力,一脉相承,努力做着同一件事,成就了民主政治的典范。
(4)教材和资料上都认为:“中庸的原则使得改革不彻底,财产等级制度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民主仅是奴隶国家内部少数公民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公民权”。
对于上述评价,我们不敢敬同,什么叫不彻底(或称局限性)?它的标准是什么?任何一件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只要完成了当时历史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就可以是完美结局,我们后人不能以现代人的要求或思维及价值观去苛求于他们。
梭伦改革历史使命即是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格局,为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创造机会和条件,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就没有什么历史局限性,。
我们不能为了机械套用“一分为二”而去找玩弄历史,或者苛求于古人;更不能给历史使命强加现代意识和现代任务。
中庸式的改革是最值得提倡的改革方式,是社会成本最少也是最稳妥的改革方式,它对当时乃至后世所产生的价值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不能人为地设置一些让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不可能达到的历史局限性来挑刺一个好的改革手段与方式,这种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做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必须要克服的。
以财产的多少分享政治权力的规定主要是为了满足新兴工商业奴隶主贵族的政治要求,这就是梭伦改革应该要完成的任务和历史责任。
至于要不要给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则不是梭伦改革的必须要做的事情,他做了,我们要肯定,他没有做,我们也不能去批评他,或说他有局限性。
我们不能硬性要求他去完成一个不是他应该完成的历史任务,即使给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也是等同于没有。
因为在真正的民主体制下,平民由于个人条件的限制和其它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不是上级领导领导硬性规定或钦定的话,平民能真正通过激烈的竞选进入政权高级管理层的几乎没有先例。
一个政权高级管理人可以是平民出身,但他本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定不能平民化,只有当他成为不平凡的人时,他才有机会去竞选国家高级管理机会。
即便是现代高度发展的民主政治体制,虽然给了平民机会,但还没有一个真在的平民进入了国家度高级管理层,一个连现代民主都不能做到的东西,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两千多年前的梭伦做到呢?梭伦改革后伯利克里的改革取消了高级官职选举的财产资格限制,让平民有机会并通过轮蕃而治和抽签的方式实现了参与国家高级管理。
但它所造成的一些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多数人暴政也由此出现,在一个号称最民主和思想最自由的国度里却发生了以思想罪处死了一个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悲剧。
所以,我们不能把是否满足平民参与国家高级管理的要求来评判改革的是否具有局限性。
2商鞅变法(1)法家是中国历代改革的理论渊源和指导思想,但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却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在改革的速度上犯左倾错误,急燥冒进。
喜欢一步到位,象孙中山一样毕其功于一役,缺乏水滴石穿和井冈山长期斗争精神,如同中学生早恋摘青苹果,味道只能是苦苦的、涩涩的、酸酸的。
二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反对改革的人,据史实记载,商鞅一天就曾有处死过反对变法七百多人的记录,人为地激化了改革中的矛盾与斗争,使改革与反对改革的斗争更加地你死我活化。
三是为了改革而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同归于尽很容易把大家都拖上了一条不归路,从改革的长远目标来看,这种不珍惜自己生命,不善于保护自己生命的改革者严格说来是对改革的不负责任。
商鞅的残忍、王安石的三不精神都是如此。
(2)商鞅变法在时机选择上是非常成功的,当时秦帝国地处鸟不拉屎的西部地区,属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当时周天子也没有实施西部大开发,综合国力和GDP在诸侯国中排名倒数几位,许多诸侯国都看不起秦国。
秦孝公感到十分郁闷,商鞅正是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时机,适时向秦孝公提出了先富国强兵、夺占黄河和崤山之固、后向东方发展、以扬威于各诸侯国、成就帝王霸业的宏伟规划,这项计划深深打动了秦孝公,让他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改革的胜利。
(3)商鞅变法成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诚信,商鞅以信取悦于民,以信使民,为信行法。
诚信从变法开始,以至后来诚信天下。
赏金五十两搬木头去城南,虽然是那时最昂贵的运输费;但却是变法诚信的开端。
诚信成了商鞅手中的品牌,太子和他的老师反对变法,同样受到处罚。
至此,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法规制度具有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客观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能够取信于民,“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4)商鞅的车裂之死,让我们在悲愤之余不得不思考改革之外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小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
改革需要义无反顾,但也不需要献身,生命诚可贵,国家价更高,若为改革故,两者不可抛。
有效保护好自己的小命是推动改革继续前进的最佳动力,是对社会的倘大贡献。
商鞅之死,在我们看来只是一种悲而不壮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其一改革方式可以学习学习梭伦改革的中庸式方法,完全可以不用激进式。
激进式的改革容易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很容易造成在弯道或转轨时由于车速太快而导致车毁人亡的悲剧。
其二是变法者本人不能为达到改革的目的而不惜采用任何手段,甚至是极端的方式。
有时候要机智地妥协和让步,或适当补偿;走渐进式的道路,过程不能快过当时人们心理承受的极限,从容易处入手(如同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一样),逐步深化。
其三不要做一个谭嗣同式的改革傻蛋(中国改革要流血就从我开始吧),改革一定要触及雷区。
但不一定要流血,不一定要以炸死或炸伤为代价。
关键是我们要找一条绕行雷区的改革之路,既能有效推行改革措施,又能平缓各种矛盾,让改革者生命无忧。
如果当年商鞅变法能先从重农抑商、除井田制等有利于生产的改革入手(即也从农村起步)、给有军功的人以奖励,以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来对待贵族这个特殊利益集团,通过时间的流逝来逐步取消他们的特权。
倘若如此,商鞅也许就不会那么快就壮烈了,秦国的改革也许会持续更长时间,中国统一时间也有可能提早。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改革的策略上是非常成功的,他没有像后来王安石变法一样,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
而是大玩技巧和曲径通幽,迂回取直,在摆脱改革反对派的的围追堵截上来了个毛泽东一样的四渡赤水,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改革预定的目标前进。
当时孝文帝深知,要想北魏强大,就必须全盘汉化,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就必须把首都迁到汉文化的中心地带之一的洛阳,否则改革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直接提出迁都要求必然会遭到保守派前所未有的强硬阻挠,于是,孝文帝运用了“二难”原理(如同我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牧师只能是一种回答可以),设置了一个在保守派看来比迁都更为可怕更为严重的事,并要求他们举家跟随孝文帝南征。
时逢秋雨和冰冻灾害,一路上是疲乏困冻,前秦淝水之败言犹在耳,战争无异于让他们全家去送死,于是他们在途中再三阻谏孝文帝南征。
孝文帝一看火候差不多了,就假惺惺地说,不南征?我们又不可能再回老家,我们就近安置,在洛阳安定下来吧!一条妙计让孝文帝顺利完成了迁都的艰巨任务。
孝文帝迁都一事有四点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一是预先估计到了做成这件事的难度,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是当我们做事遇到巨大阻力时,特别要注意做事的策略,迂回取值,走弓背路线,注意时间和策略上的绝妙配合。
三是设置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死胡同,并假力强制推行,让反对派去尽情反对,巧妙释放他们的反对情绪,转移他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在反对假想敌中耗个身心疲倦,最后让他们自己在两害相刑取其轻,走上改革者预先设定好的道路。
四是利用“百步大王”这一人性的弱点,让反对派离开他们的根据地,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和出国考察定居等方式把他们置于一个全新的环境,逐步消融反对的声音。
4王安石变法(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家庭,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国富民富,这是最理想的的社会状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此种类型。
二是国富民穷,咱中国目前还处在这个阶段。
三是国穷民富。
四是国穷民穷,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贫穷社会主义,以穷为荣。
咱们要复习的王安石变法所处的宋朝就是第三种类型国穷民富的典型样本,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富国强兵。
(2)宋太祖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开了一剂好中药,但同时也给宋代带来了较大的药物后遗症,即三冗两积和国穷兵弱。
因为宋代自立国起,在经济上实行的是自由主义政策,不抑兼并,不反垄断,时人可以放量购买或兼并土地;为消除地方对中央、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分散权力、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成为宋太祖手里的绝招,原来一人能做的事现在分给好多人做了,科级及享受科级待遇的,部级及享受部级待遇的多不胜数,吃财政饭的官员将兵如同亿万蚂蚁啃一头牛,几分钟就可以啃得只剩骨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