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井田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10
关于井田制度对井田制度的思考古代典籍中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开始于《孟子》,其次有《周礼》,《谷梁传》,《韩诗外传》,《汉书*食货*刑法》。
在《孟子》之前,没有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
在甲古文,金文中,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找到井田制的痕迹。
井田制的主要内容如下:〈孟子*滕文公上〉载: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
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即定,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死徙无出乡,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多于五口,名曰余夫,余夫以率受田二十五亩……肥饶不得独乐,蹺确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
?《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
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
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
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
?《汉书*食货志》载: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添百亩,公添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
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农民户一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此?根据上述史料中的记载,可知所谓井田制度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土地划成豆付干状,方里而井,一井九百亩;第二,土地平均分配,八家皆私百亩;死徙无出乡,乡里同井;第三,定期重新分配,三年一换土易居。
周朝井田制度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井田制的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
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西周井田制度的主要内容
1. 嘿,你知道吗?西周井田制度土地是有规划的哟!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切成九等份一样。
比如,把一大片土地划分成好多块规整的区域,这多有意思呀!
2. 哎呀呀,那时候农田可都是有归属的呀!中间一块是公田,四周八块是私田,这就好比家里客厅是大家一起用的,房间是各自的呀,是不是很好理解?
3. 你想想看,农民们得先耕好公田才能去打理自己的私田,这是不是有点像先完成集体任务才能忙自己的事儿呀?就如同大家先一起把操场打扫干净了,再各自回教室打扫。
4. 还有啊,井田制度下的耕种可是有秩序的呢!大家轮流劳作,有条不紊,这不就像接力比赛一样嘛,一棒接一棒的!你说神奇不?
5. 哇哦,这种制度下,土地的权益分配也挺明确的呢!公田的收益归统治者,私田的收成就是农民自己的,这就跟公司发工资和奖金似的呀!
6. 而且,西周井田制度还保障了大家都有地种,不会有人没地呀,这是不是很棒?就跟大家都能分到糖果吃一样开心呢。
7. 你说,西周井田制度是不是挺有创意的呀?它让整个农业生产都有序进行着,多厉害!好比一个精确运行的机器一样。
8. 总之,西周井田制度有着它独特的安排和规则,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呢!。
中国古代的几项制度总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先秦时期土地属于国有。
当时曾实行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到西周时期得到全面推广。
因土地被划用“井”字形,故名。
根据不同的记载,各国的井田规划并不完全一致。
一般是以百亩(约合今31. 2亩)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
十井为一成,十成为一同。
也有以一田为一夫,十夫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计算的。
在标准的井田中间,有排灌水渠系统,称作遂、沟、洫、浍、川,与之相应的道路系统称作径、畛、涂、道、路。
纵横在井田上的道路称作阡陌。
在相当数量的井田周围,“启土作庸”,形成封疆。
井田在法律上属于王属所有。
周王按爵位高低赐封给诸侯及卿大夫相当差数的土地,其中就是一定数量的井田。
受封者对于井田只有使用权而无私有权。
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田里不鬻”。
井田的经营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二、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秦国在统一之后,实行爰田制,虽然承认土地私有,但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休耕地,政府对土地的使用权干预较多,而赋税的征收也比较繁琐。
统一之后,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即让老百姓(黔首)如实上报自己的所有土地(包括耕地和休耕地)。
在此基础上,废除爰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
两汉时期,土地原则上归国家所有,称作“公田”,由皇帝“假”给农民耕种。
三、曹魏时期的屯田制曹魏建国后,实行屯田制。
当时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所谓民屯是把召募来的流民和收编的黄巾军家属按军事制度编制起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民屯的组织系统自上而下是大司农→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屯司马→屯(田客五十人)。
军屯又叫兵屯,是由军队进行的屯田,由大司农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军屯所在地管理军队屯田。
其编制仍以军队的营为单位,每营有佃屯田兵六十人。
屯田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云:“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
【长安万年】之三十:井田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周王朝定都长安后,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井田制”。
据说,井田制始于夏代,经过商代的发展,到周代时已经趋于完善,因此,周王朝的西周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周王朝定都丰镐的时期),井田制是最盛行的土地国有制度。
“井田制”,顾名思义,象“井”字一样的田地划分形状。
田地本来有它的自然地貌特征,为了耕作方便,人们在田地中开沟、挖渠、修路,沟渠和道路自然地把田地分割成方块状,一个“井”字,把平面空间划分为九个区块。
田地的这种结构形状象汉字的“井”字,所以叫作“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叫做“井田制”。
在每“井田”里,划分有公田和私田,周王室将“井田”中间“公田”四周的八百亩分给八家耕种,每家一百亩,为“私田”;中间剩下的一百亩八家一起耕种,为“公田”。
井田的规模按“里”为单位计算。
古代一里为三百步。
当时,人们习惯的耕作规模为方一里,方一里为一井,每“井田”共九井,总计九百亩。
“井田制”的耕作原则:“先公后私”。
只有把公田上的农事做完后,各家才可以在各自的私田里干活。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诗句,意思是老百姓希望老天爷下雨时,先下公田,后下私田,以便耕完公田,归耕私田,因为百姓照例是“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后来我们常说的“天下为公”的“公”,开始也指的是公田。
西周的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即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井田”当然也归周王室所有,只是分配给天下庶民耕种。
它既是诸侯百官俸禄的等级单位,又是控制管理庶民百姓的计算单位。
诸侯对“井田”只有领有权(今天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周天子有权把某个区域的土地封赐给某诸侯,也可以随时收回。
诸侯国的国君在封地内又有控制土地的最高权力,这样就形成了“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的局面。
“井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
当时还存在定期分配土地制度,在井田制度下的私田一般三年一换,以尽可能地消除因农田质量好坏不同而造成的不公平。
商周井田制对现代的借鉴价值西周创立的重要制度之一,就是井田制度。
至于井田制度的具体情况,因史料缺乏已不可考或似有不实,比如据《孟子》书中所载,所谓的井田制就是一平方里均等划为九份,以当时落后的测量技术和户籍制度,根本不可能实现,况且在人口较为密集的都市附近,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实行井田制。
不过封建制度既为锡土建国,在诸多史籍中又有所记载,应非凭空虚构。
根据当时社会情形及典籍中,所显示的迹象可以分析出来,当时受田的最低一级也是跟随各诸侯进驻封地的武士。
诸侯受周天子封赏后,遂率领大批家臣武士进驻封区,将受封土地逐次分封,最后受封的就是武士,也就是俗称的每人分田百亩了。
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尚无大量货币流通,所以武士们的一切衣食用具,都要依赖土地产出。
故武士受田,也可以理解为用土地代替薪俸粮饷的制度。
而在经济方面,当时封区内的经济,主要用于军事领域。
当时由于受到科技发展缓慢、制度落后等方面的限制,就导致周代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只能依赖土地产出了。
故当时的土地分配方式,就成为了决定经济形态的主要因素了。
这就导致了土地制度,成为了当时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了。
而在井田制度下,人民的贡赋以“力役”的形式来完成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井田制度被逐渐破坏后,此时的人民贡赋之法则改为了“履亩而税”,这就是另一种经济形态了。
根据当时社会形势判断,周代武士受田的地区,基本都位于众都邑附近,而至于距离都邑过远的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等多方面原因,这些边地就任由庶民进行垦殖,也就不被帝国政府纳入统计范围了,更别提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来封建制度,若只是从表面分析的话,其只是一种政治制度,可实际上封建制度,却是以武装殖民为目的的军事驻防制度。
宗法制度固为一种社会制度,可实际上因受封领主本质上是军政偕管的武装集团首领,所以以嫡长继承为主的宗法系统,也是军事上的统帅。
井田制度表面上为经济制度,可实际上是以解决军需供应为主的补给制度。
孟子井田说及其理论困境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对井田制度提出了著名的说法,并且对井田制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
他的井田说也存在着一些理论困境。
本文将围绕孟子井田说及其理论困境展开讨论。
我们来了解一下孟子的井田说。
孟子认为,井田制度是一种可以保障人民温饱的制度。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田地,就可以保障他们的温饱。
而且,井田制度还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孟子强调,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土地,就不会有贫富差距,社会就可以实现和谐发展。
孟子提出了井田制度是保障人民生活的制度。
孟子的井田说也存在一些理论困境。
井田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是否可行存在疑问。
在孟子的时代,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比较激烈,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严重,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要想实行井田制度,就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因为地主阶级不愿意放弃对农民的剥削,他们不会自动愿意把土地分给农民。
而且,就算实行了井田制度,也很难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田地,因为土地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
孟子的井田说在社会实践中存在很多的困难。
井田制度在理论上也存在一些困难。
孟子提出井田制度可以保障人民的温饱,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
他只是停留在理想状态,没有对井田制度的具体制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而且,井田制度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等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土地的浪费和农民的无法养活。
孟子的井田说在理论上也存在一些困难。
孟子的井田说也面临着后续思想家的质疑。
比如孟子的弟子荀子就对井田制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井田制度不一定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荀子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出了自己对井田制度的看法。
孟子的井田说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孟子的井田说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存在一些实践困难,而且在理论上也存在一些困难。
虽然井田制度是一种广受认可的社会制度,但是孟子的井田说也面临很多的理论困境。
正是这些困难,才有助于我们对孟子的井田说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井田制通俗理解
井田制:古代中国的土地国有制度
概念与形成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国有的一种制度,成熟于西周时期。
其字面意义为将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形成纵横交错的大小方块田地,犹如“井”字。
一井为900亩,由领主占有的公田占这个耕作单位的九分之一,位于中央。
农奴获得的份地则占九分之八,围绕在公地四周,称为私田。
均田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土地分配制度,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这部分土地并不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而是主要针对荒废土地的重新分配。
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开始执行,至唐代中期废止。
均田制的背景与目的
均田制在北魏初年实行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人口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荒废,导致国家赋税受到严重影响。
为维持国家赋税来源,政府将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收取租税、徭役、兵役等。
均田制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荒废土地,使农民能够有地安居,提高生产积极性,同时确保政府能够维持正常的财政收入。
均田制的积极影响
首先,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的开发也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其次,作为封
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一部分,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同时巩固了政权的封建化。
最后,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产生深远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总的来说,井田制和均田制作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什么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田分配制度,源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
井田制度的核心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体系,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规定了耕作方式和政府对农田的管理。
井田制度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井田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按照家庭户口簿编制农田图籍,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户,每个家庭根据人口数量分得相应的田地。
井田制度的核心是平均分田,以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
这种制度可以避免土地过于集中,造成社会统治者和富豪阶级的垄断。
此外,井田制度规定了耕种的数量和方式,农民需要按照规定方式进行轮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田的产出。
井田制度的实施对于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井田制度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土地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土地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井田制度平衡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避免了土地集中和分散的问题,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最后,井田制度规定了耕种方式和轮作制度,保护了土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土地退化和沙化的风险。
井田制度还在社会政治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井田制度为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的合法性提供了保障。
公平的土地分配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农民对政府的支持和认同也增加。
此外,井田制度还规定了土地的税收和征役事务,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井田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问题。
首先,井田制度降低了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管理和开发的积极性,导致土地经营的效率不高。
其次,井田制度刺激了农业家庭的扩张,导致农田的细碎化,增加了农民劳动力的分散和浪费。
此外,井田制度对于不发达地区或者资源匮乏地区的农民来说,并不一定能够满足他们的土地需求,造成了不公平现象。
总体来说,井田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农田分配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平均分田和规定耕种方式等措施,井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并在社会政治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秦朝的井田制度与土地改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所采取的井田制度和土地改革在当时具有深远影响,甚至影响了后来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秦朝的井田制度与土地改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秦朝的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的一种土地制度。
根据井田制度,全国的土地被划分为三等,上等井田、中等井田和下等井田。
按照世井制,每个井田都由一个农户负责经营,由此形成了世博制。
此外,井田制度还规定了农户必须依法履行义务,如缴纳粮食税等。
井田制度的实施使得土地集中于贵族和官僚阶层手中,有力地推动了秦朝的统一,但也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然而,尽管井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朝的统一,但它也引发了土地改革的需求。
由于农户缴纳高额的粮食税,加之井田制度导致土地集中,致使许多农民负担沉重。
因此,土地改革成为了迫切的问题。
在秦朝末期,秦始皇去世后,秦朝开始出现内乱,这是一个被称为“七国之乱”的动荡时期。
各个割据势力开始推动土地改革,他们希望通过取消井田制度和重新分配土地来重新巩固自己的统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刘邦,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刘邦在他秦朝末期的起义中推动了土地改革。
他征服了秦朝的统治者,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废除了井田制度,并且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了农民,也增强了刘邦的统治基础。
此外,刘邦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来推动土地改革。
他在国家中设立了乡党和免佃免役制度,使农民能够免除苛捐杂费。
同时,他还减少了租税的征收,并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利益。
在刘邦之后,汉朝采取了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例如,汉朝建立了农田均分制,将天下的土地进行重新划分和分配,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权益。
总而言之,秦朝的井田制度和土地改革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井田制度的实施推动了秦朝的统一,但由此也引发了土地集中和农民负担的问题。
秦朝末期的内乱时期,各个割据势力开始推动土地改革,废除了井田制度,并重新分配土地给农民。
井田制是怎么回事?井田,就是象井字形的方块田,井田制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
原始社会晚期,农业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那时候,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公有,公社成员平均地从公社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耕种,过了一年或几年又重新分配一次,以适应人口的变动和保证土地的公有性质。
这就需要把大面积的土她划成一个个的等分。
当时,大致一人能耕种一百亩,就是一个方块,也叫作“一田”。
田与田之间,开沟修路,既是水利,便于行走,也是田界。
这些方块的界划,远远看去,取其中一部分,正象汉字的“井”字形状,所以就叫作“井田”。
后世有各种记载和解说,不很一致。
主要的有:一种说法是,九个百亩为一井;一种说法是十个百亩为一井。
九百亩为一井的也有不同的制度,一说是四个井合为一邑,四个邑合为一丘……用四进位一直往上推;另一说是九个井合为一成,九个成合为一同……用九进位一直往上推。
这种不一致并不能说互相矛盾,可能恰好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
为便于计算,井田按面积数量从小到大,分成各个单位等级,组成一个系统。
譬如:一百亩为一夫之田,九夫即九个百亩,为一井,面积约一里见方,给九夫耕种;九个井合为一成,面积约十里见方,分给九十夫耕种……以此类推,一直到九干夫,九万夫耕种的面积。
各级单位面积分别起名,叫井、通、成、同、终,或叫井、邑、丘、甸、县、都等等,与此相适应,田间沟渠也分别起名,叫畎、遂、沟、洫、浍;川等,田间道路也分别起名叫径、畛、涂、道、路等等;按照这些等级,耕作者的社会组织也相应地有一套名称。
而不同的计算法又有不同的名称。
这种整齐划一,显然是有人为的成分,但所反映的却是基本事实。
不过,所有地区都是这么一套刻板的东西,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战国时候,孟子提出的一种井田制,就是只有象井字形的九个方块,四周八块八家耕种,中心一块是八家共耕的公田。
这要作为一种田制,到处推行,显然更不可能,这主要是他为了推行“仁政”,综合前代存在过的井田制度,又给予加工而成的理想图案。
从亚细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一井田制是我国历史上极重要的土地制度,它应该是世界历史上土地所有形式中的重要的范例。
那么,井田制是怎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呢?大体古老的人类,从经营农业的一开始,就有个规划的问题。
《诗·大雅·公刘》篇说,“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周礼·大司徒》篇也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然后“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把土地大体划成整齐的方块,并且筑成疆界。
《孟子·滕文公》篇中说“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
这是后来的话,考虑贵族间的均与不均;在此远远以前,人们倒是首先考虑公社的成员们之间的均与不均:这是一个大问题。
正是这种古老的平均主义,才导致把土地划成整齐的块,使它们具有一定的亩积,并且筑成疆界。
这样,就出现了棋盘状地,或日豆腐干块。
这种情况,原始社会后期已经有了。
等阶级社会出现,有了贵族和“王”;但他们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力太低、私有财产的意义不够深化、以及专制主义远远未曾形成,等等),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些整齐的田块砸个稀巴烂,而是把它们保留了,使用这种方田块的旧框框,去剥削剩余劳动产品。
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井田和井田制度。
对于这样一种田制,后代的议论很多(简直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多)。
我想:井田和井田制是古史上客观存在的,谁也抹不掉;并且,它绝不是哪些“圣君贤相”为了某种目的而挖空心思炮制出来的(譬如均田制,就有“圣君贤相”挖空心思炮制出来的迹象);它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早期经济自然衍变的结果。
自然,夏、商、周的统治者们是不是对此也有所调整呢?也不敢说绝对没有,但井田制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形成的。
自然,在不同朝代、不同封国、不同地域中,同一事物会有变异,例如面积有50亩、70亩、100亩之别;田种和称谓有“公田”、“私田”、“莱田”、“圭田”之别;劳动者有“家”、“夫”、“余夫”之别;形制有“其中为公田”,也有“公田在私田外”,还有“畎顺水势,亩顺畎势”(见程瑶田《沟洫疆理小记》),纵横排成一大片一大片的“东亩”和“南亩”的土地,等等,等等。
第二章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一、古代井田制度沿自封建•第二章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一、古代井田制度沿自封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一直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无法得出一个结论来。
通常一般人研究井田制度之主要参考书有下列数种:1.《孟子》;2.《周官》;3.《春秋公羊传》;4.《汉书·食货志》。
孟子时,井田制度已不存在。
由于《周官》为战国末年晚周之书,此时井田制度被破坏已有二三百年。
故《周官》亦不可靠。
商鞅在秦变法,以中国东方之制度去西方实行变法,但此时东方早已变了。
所以,欲研究井田制度,上述四种古籍已不可靠,应找《孟子》以前之史料。
战国之时、孟子之时均已无井田制,故此时讲井田制已无凭据。
胡适之先生谓并无井田制度,然而并无证据足以证明其说。
讲井田制,宜根据钟鼎文讲,不过单靠钟鼎文,材料不够。
总之,井田制度乃跟随封建制度而来。
何谓封建?中文之意,即“封土建国”。
“封”者,《周官》云:“制其畿疆而沟封之。
”意即由大司徒圈划一块土地,在土地之四周筑以水沟而成封土。
凡封国,即封其四疆(如封信、封门一般),将沟中挖出之土筑成围堤,堤上植树,使人不能越过,谓之“封”。
聚集土曰封,“封”者,界也。
又穿沟出土于岸,而皆为封,封即起土界也。
“国”,就是城圈之意,犹如西方之“城”(City),中国古代之城与西方相同。
中国古代之城散开而并不毗连。
“国”与“国”之间为游牧之人所居,谓之“戎狄”。
古代封建时期,农、牧之民兼有,直至战国时土地大加开发后,大部分人民才以农业为主。
游牧之民无宫室城郭,便是戎狄,其他则为耕织之民。
华夏为防御游牧人入侵,故筑沟建墙以居。
此耕织之民便是华夏。
其实,华夏与游牧,均为中国人,不过游牧是流动四方的牧民,华夏是固定居住的农民而已。
其不同只在文化生活方面。
故封建时期,可称之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垦殖的活动时期”。
昔年蒋百里先生亦同意此见解。
井田制是指将农田划分成井字形的小块,并由个人或家庭负责耕种的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适用于农业社会,是农田分配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井田制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田划分:将农田划分成规则的井字形小块,由个人或家庭负责耕种。
2.农田分配:根据个人或家庭的劳动能力、家庭成员数量等因素,将农田分配给个人
或家庭使用。
3.农田承包:农田承包人负责农田的耕种和管理,并负责农田的收益和风险。
4.农田租赁:农田承包人可以将农田出租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
5.农田交换:农田承包人可以与他人交换农田使用权。
井田制的优点在于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为农民提供了劳动机会和收益来源。
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农田承包人可能会因为贫困、疾病或其他原因而无力继续耕种,导致农田流失。
此外,井田制还可能导致农田流转不畅,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孟子井田说及其理论困境孟子的“井田说”是他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认为土地是天下万物的根源,只有占有土地的人才有财富和权力。
同时,孟子也主张土地应该是国家所有,而不是个人所有。
因此,他提出“井田制度”,即将土地分配给个人,但只能占有而不能私有,不得借债或出售,农民在种田时需要缴纳一定的税收和军役。
然而,孟子的“井田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困境。
首先,孟子的“井田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监管和管理,否则将导致土地的私有化和滥用。
但是,在当时的乱世时期,诸侯国常常动荡不安,政治权力渐渐弱化,难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其次,孟子的“井田制度”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
按照孟子的理论,土地应该是国家所有。
但是实际上,国家会出现地主阶层,他们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从而导致一部分人占有更多的土地,另一部分人占有的很少。
这意味着,一部分人的权益将得到长期的保护,而另一部分人的权益将被长期剥夺。
此外,孟子的“井田制度”还存在农民地位低下的问题。
按照孟子的理论,农民占有土地,其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
但是实际上,农民的地位往往是低下的,他们的税收和军役负担更重,而且缺乏政治权力。
此外,由于孟子的制度不允许农民出售土地,他们不能灵活应对需要更改农场或职业的情况。
最后,孟子的“井田说”在现代社会已经过时。
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现代社会,土地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是唯一的财富来源,财富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例如工作、投资和股票交易等。
此外,现代社会的政治体系是民主选举和平等法律,土地不再是政治权力的唯一来源。
总之,孟子的“井田说”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寻找更加现实和有效的政治理论和制度,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对井田制度的思考古代典籍中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开始于《孟子》,其次有《周礼》,《谷梁传》,《韩诗外传》,《汉书*食货*刑法》。
在《孟子》之前,没有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
在甲古文,金文中,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找到井田制的痕迹。
井田制的主要内容如下:〈孟子*滕文公上〉载:‚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
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即定,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死徙无出乡,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多于五口,名曰余夫,余夫以率受田二十五亩……肥饶不得独乐,蹺确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
‛《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
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
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
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
‛《汉书*食货志》载:‚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添百亩,公添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
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农民户一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此‛根据上述史料中的记载,可知所谓井田制度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土地划成豆付干状,方里而井,一井九百亩;第二,土地平均分配,八家皆私百亩;死徙无出乡,乡里同井;第三,定期重新分配,三年一换土易居。
从汉代开始,直到清代,一直有人提出,要恢复井田制度,可见其影响的深度。
现在高校所使用的本专科古代史教材,绝大多数也有关于井田制度的教学内容,并明确承认井田制度的存在。
中国古代是否确实存在过井田制度,学术界始终存在着争论。
最早对井田制提出怀疑的是胡适之先生,胡在《井田辩》中,否认秦以前存在过井田制度,认为这仅仅是后人的理想,是孟轲编造出来的。
当时,正是社会史大争论时期。
一些学者认为,胡适的目的,在于证明土地私有制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东西,因此,对此观点大加批驳。
如此一来,否认井田制的观点,就成了胡适观点,学术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
但是,就在当时,也有一些人否认井田制度。
如,范文澜先生就否认井田制。
范老认为:‚西周领主们的土地疆界纵横交错,象无数的井字,但并没有一井九百亩的那种划分,与邑密切相关的井,也不是孟子所说的井。
‛(见《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李亚农先生也认为:‚使中国两千年来学者不胜向往的井田制,原来是孟子的乌托邦,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见〈欣然斋史论集〉)以后,又有胡寄窗,周谷成等人也否定井田制。
胡寄窗认为,‚孟轲的井田原始模式本身不仅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且是我国古代最混乱的空想。
‛(见〈有关井田制若干问题的探讨〉)周谷城先生则认为:‚原来井与田两个字,并不是连用的,这两个字只表示豆付干块的土地经界的。
井就是田,田就是井,二而一,一而二,原不代表什么井田制的。
‛(见《中国通史》1986年版)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井田制持肯定态度,如郭沫若先生,翦伯赞先生,赵光贤先生,金景芳先生等等。
金景芳先生的《论井田制度》,可说是对井田制度研究的集大成者。
金先生在书中说:‚井田制的本质特点正在于把土地分给单个家庭并定期实行重新分配。
‛并认为,胡适用‘豆付干块’来说明井田,‚说到了井田的真正特点‛。
金先生并以何休,赵岐的注说明,‚换土,爰土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农田的定期分配而言。
二人的解说,真正道出了井田制的特点和分田法的精意所在‛。
我的个人观点是否认井田制度的。
以下就井田制度的三个特点逐一说明。
井田制度的第一个特点,‚方里而井,划成豆付干状,一井九百亩‛,这种规格化的均田是不可能存在的。
古代土地耕作的单位肯定有一定的标准,否则的话,古籍和金文中就不会有‚一田‛,‚二田‛,‚五田‛,‚十田‛以及‚士田十万‛,‚赏田百万‛的记载。
既然如此,在有水利设施的平原地区,形成豆腐干式的‚井‛字形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中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是多山多丘陵,山川河流的走向,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据《左传》所载,成公二年,发生了著名的鞍之战。
晋国得胜后,要求齐国,‚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齐使嫔媚人答曰,‚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东南其亩。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既然是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先王也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不能尽东其亩,又怎么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呢?就连承认井田制度的赵光贤先生也认为,‚《周礼*遂人》所讲的沟洫制,自‘十夫有沟’到‘万夫有川’,如此整齐的沟洫制,不要说古人做不到,今天我们的农民也做不到。
‛(见《西周史研究》)井田制度的第二个特点‚平均分配,八家皆私百亩‛也是不可能的。
为了使八家皆私百亩的说法令人信服,于是又造出了‚五口一家‛的说法。
首先我们说每家五口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每一个家庭的人口数都是五口呢?每一井的耕地面积是固定的,而八家的人口数字则不可能无变化。
人口增加后不许迁徙,则必然有人分不到土地;而人口减少,则必有无人耕种的土地。
既然土地面积固定,人口不许迁徙,就必须使人口数量保持不变,才能使人与地配合适当。
然而,人口数量也不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所以,‚平均分配,八家皆私百亩‛,同‚死徙无出乡,乡里同井‛,这两个命题是自相矛盾的。
孟子把社会生产同生活范围缩小到八家,比老子的小国寡民的范围还要小。
井与井之间,既无人口流通,又无经济联系,这同孟子自己的有关社会分工的观点也是矛盾的。
(请参阅《孟子*滕文公上》所载,孟子与陈相的那段著名的对话)后世魏周隋唐各朝所行的均田制,都是按人口或者劳动力来分配土地,就是因为按家庭分配便不能达到均田的目的。
井田制的三个特点‚定期重新分配,三年一换土易居‛,则更是不可能的。
我们知道,土地有肥瘦,房屋院落有区别,即使是原始社会,三年一换也未必行得通,更何况文明社会呢?《诗经*豳风*东山》描写一个出征三年的战士,怀念家乡时的情况说:‚鹳鳴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蒸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从诗中可以看出:第一,士兵出征三年多,但是并没有‚易居‛;第二,士兵对其家室具有强烈的感情。
就连肯定井田制的赵光贤先生也说:‚三年换土之说不过想当然而已,至于易居更不可信。
如果三年即易居一次,岂不是自找苦吃?‛总之,孟子所说的井田制度,除了井字形的土地划分状态外,还包括一系列的生产和分配问题,这样的井田制度,历史上是不曾存在过的。
论井田制度一、论井田制的存在过去有人否定井田制的存在,认为那纯粹是臆想出来的‚乌托邦‛。
但史学界承认井田制存在的居多,现在否定它存在的势力似乎已很弱了。
《周易》的《井卦》说:‚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周礼〃地官〃小司徒》又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所以《井卦》中说的意思就是,这个井改属那个邑或那个井改属这个邑,井是没有改变的,只不过井所属的邑不同了,所以说‚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
‚往来井井‛和现在说的‚井井有条‛、‚秩序井然‛就是从井田的规则整齐得来的。
这说明古代的井田制是存在的。
再从‚耕‛字来看,它由‚耒‛和‚井‛组成,就是用耒(古代的农具)在井田上劳作的意思。
这也说明井田的存在。
古代典籍提及井田制的也不少。
井田制是存在的,那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谈谈它的起源与形成。
二、井田制的起源和形成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起源必须上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它起源于氏族公社(不是农村公社)所有制。
我这里所说的氏族公社是指由家长制大家族分裂为个体家庭时期的氏族公社。
这时公社内部有了阶级分化,出现了氏族贵族奴隶主和奴隶、贵族和平民。
贵族掌握了公社权力机构的大权。
但当初不论贵族或平民都作为公社的成员从公社里分得一份土地,不过贵族利用职权往往占的份地要大,要好。
份地是公社神圣的所有物,不得买卖,而且还要定期重新分配。
公社里还有一部分共有地,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产品用来支付公共的支出(当然贵族会利用职权从中贪污)。
当时的奴隶主要是战俘奴隶,也有少数债务奴隶。
贵族役使奴隶劳动——从家务劳动到农业、手工业的生产,而且还奴役他们去开荒。
平民(公社成员)为了生存也会开一点荒地,这些自己开垦的荒地是‚私田‛,公社土地(份地、共有地)是‚公田‛。
这便是井田的雏形。
贵族需要更多的奴隶和土地以满足其贪欲,平民也为生存要更多的土地,于是公社(其实是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不断。
对外征服导致了国家的出现。
中国的奴隶制是在氏族部落的联合和兼并战争中发展而成的。
在征服过程中,有的是灭其社稷,把他们统统变为奴隶,占有他们的土地,把它分给征服公社的成员。
有的是保持原来的公社组织,除分给他们份地外,全部占有他们的土地,役使他们耕种,产品全部归征服公社的贵族所有。
前者是为了满足征服公社成员的土地要求,后者主要满足贵族的奴隶和土地要求。
这种分配被征服公社的土地和奴隶是通过分封制来实现的,分封制与宗族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2.宗族制与分封制在征服过程中,为了调和贵族之间的矛盾,但更主要的是镇压奴隶的反抗,公社便通过兼并-联合而建立国家的组织。
国王把他征服的所有土地视为他所有,按照宗族关系把土地分封给各宗族耕种,这样便有了宗族制和分封制。
‚中国奴隶制的特点,是由家族奴隶制分展为宗族奴隶制。
所谓宗族,就是若干近亲家族的联合结构。
‛(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从甲骨文中的‚王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的称呼中可知商代后期已有了宗族。
而周代的宗族制已相当完整严密。
嫡长子继承制贯穿于宗法制之中。
周天子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是姬姓家族的‚大宗‛,全国土地在名义上都是他的,因此他有权把土地分封给别人。
天子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有的被封为诸侯,有的在王室里担任官职,在畿内分得采邑。
他们的职位和大部采邑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也在朝廷当官,得到周天子的赏赐,但以后血缘关系逐渐疏远,有的会沦为平民(国人)。
诸侯国君又分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建立卿大夫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