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志明-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分析

贺志明秦志斌胡赪1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31)【摘要】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其犯罪伎俩更为老练,犯罪性质更加恶劣,社会影响也更

大,重新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的一大“毒瘟”。从监狱改造和社会管理两方面入手,剖析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原因分析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其犯罪伎俩更为老练,犯罪性质更加恶劣,社会影响也更大,重新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的一大“毒瘟”。从监狱改造和社会管理两方面入手,剖析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主要原因,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一、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主观原因

1.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刑释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差,无技术特长,缺乏谋生手段,回归社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稳定的工作。他们对社会好的方面不容易发现和接受,对不良社会现象却很敏感且容易接纳,讲江溯义气,为所谓的朋友两肋插刀,一旦有社会违法犯罪人员引诱、威逼,就可能导致其重新犯罪。

1【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0—2011年度立项课题(1011247B);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011ZZ74);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1C0870)。

作者简介: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教授,湖南省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研究所研究员;秦志斌,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执行系副教授;胡赪,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执行系副教授。

[1]

2.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在服刑接受教育改造期间,仍没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学习未能触及心灵深处,不能吃苦,刑满释放后仍追求不劳而获,不愿自食其力,习惯坐享其成的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难于实现的情况下,往往通过不法手段聚敛钱财,锭而走险,从而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3.生活期望值过高。多年的监狱改造生活,使他们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丧失,他们对社会现实缺乏一个全面的、深层的体验和了解,产生了一些错觉,认为出狱后只要肯干、肯吃苦就能致富发财。他们变得单纯,一味梦想挣大钱,发大财,甚至期望一夜暴富。然而,社会现实生活与他们对回归社会的生活期望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经挫折打击,就会产生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最终挺而走险,重新滑向犯罪深渊。

4. 心理失衡,人格变态。多年的监狱生活与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部分刑释人员在监狱服刑改造时就深感“损失惨重”,要不惜代价“捞本”的思想十分强烈。他们对犯罪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第一次的失误不会变为第二次的现实,只要做得隐蔽就不会被发现。

5. 把犯罪归罪于社会,报复社会。部分刑释人员在监狱服刑改造时就深感自己被关押是司法不公,把犯罪归罪于社会,破罐破摔,把不满、愤恨发泄于社会,伺机疯狂作案。

6.贪恋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的生活。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建设,使在押罪犯的生活设施、基本生活、卫生医疗等条件优越,穿衣、洗澡、理发、看病等都不用犯人自己花钱,再加上犯人亲属会见时给的钱物和劳动所得的补偿费等,使他

们生活有基本保证。在刑满释放重新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社会竞争,生活保障较低,就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客观原因

1.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受到社会和就业的吱视,缺少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现在司法机关在处理罪犯犯罪上存在一些不公现象,致使有些对罪犯处理较轻。

受到社会和就业的吱视。刑释人员面临着家庭、就业、舆论的歧视,最主要的是受到社会私就业的歧视。社会上少数人对刑释人员存在偏见,部分用工单位在招工时,对刑释人员另眼相看,以种种理由拒绝聘用,造成罪犯踏出监狱大门,就无所事事,谋生无路,就业无门,对自己重新做人丧失信心,由此造成重新犯罪。

缺少家庭的关心和爱护。部分刑释人员出狱后由于家庭破裂,无人监管,流浪社会无法得到家庭的关爱、呵护。另外,一些刑释解教人员由于他们过去的过错,给家庭人员心理上不同程度造成了伤害,部分家庭对刑释解教人员缺少思想和生活上的关爱,个别的甚至将其拒之门外。这些刑释解教人员在生活上、精神上得不到关心,使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破罐破摔,重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罪犯改造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不到位。监狱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着重对罪犯进行劳动改造,忽视了对罪犯的思想教育改造,没有使罪犯真正认罪服法,罪犯罪责意识淡化,在刑满释放后仍然满不在乎,甚至认为自己有了某种资本,以致再次走上犯罪道路。[2]

新入狱罪犯中有前科的比率达到了23.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监狱教育改造任务未能圆满完成,罪犯改造质量有待提高。首先,这些罪犯在上次服刑期问,监狱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改造措施并没有在他们身上起到根本性转化作用,也未能对他们贪婪的思想和恶劣的品行起到脱胎换骨的“再造”和“重组”作用,更没有彻底扭转他们灵魂深处对社会、金钱、人生、输赢的错误认识。其次,考核监狱工作没有将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作为刚性指标来对待,检查中没有将重新犯罪率与各级领导的政绩和民警的业绩挂起钩来。因此,部分领导就把工作目标仅仅定位在“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低标准上,热衷于抓安全、抓生产,而对抓教育、抓矫治下的功夫不大,用的心血不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致使罪犯改造质量未能得到显著提高。再次,没有将提高改造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个别领导在工作中“改造服从于安全、改造服从于生产”占居着主导思想地位。因此,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就“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四,存在着急功近利思想。部分领导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把工作目标仅仅定位在不出事上,认为降低重新犯罪率是“软指标”,完成的好坏一时半会也看不出来,难以考核也不便于考核,存在着“只管安全无事故,哪管刑满再犯罪”的想法。第五,存在“等、靠、要”思想。少数领导认为降低重新犯罪率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重新犯罪率较高与监狱改造质量不高有关系,但是与社会接茬帮教不力、刑释安置工作落实不到位、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关系更大,仅仅依靠监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第六,监狱的劳动改造工作难以适应降低重新犯罪率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71·6%“二进宫”以上罪犯反映在上次回归社会时,其好逸恶劳思想和不良行为习惯没有得到矫正,他们在服刑期间从事的生产劳动及掌握的生产技能难以成为谋生手段,他们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