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55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文选-赵嘏太和上殿对视图上晏坐待太阿宫》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文中“太和”与“太阿”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吗?2.太和上殿对视图的主人公是谁?3.文中的“初心”指的是什么?文选-颜延之帝京篇十八首『辅佐天子·不负韶华之美』1.选段一中的“金闺箫鼓未曾闻”和“银烛秋光冷画屏”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人物之美?2.选段二中的“游远必自别离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3.文中“司马复之”指的是谁?文选-王僧鲁古柏行》篇『生命之花·追求自由挣脱束缚』1.文中古柏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2.文中所提到的“太清节显辨何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3.文中的“清卧景生搜春拾”中的“清卧景生”含有怎样的意象?2. 答案与解析题目一答案与解析1.太和与太阿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太和是指皇帝上殿的地方,而太阿宫则是太和的别称。
2.太和上殿对视图的主人公是上晏。
3.文中的“初心”指的是一个人最初的目标、宗旨,也可以理解为忠诚和为国效力的初衷。
题目二答案与解析1.“金闺箫鼓未曾闻”和“银烛秋光冷画屏”通过修辞手法的排比与对比,表现了人物之美。
2.“游远必自别离中”表达了离别的忧愁和无奈之情。
3.“司马复之”指的是才子杜甫。
题目三答案与解析1.文中古柏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追求自由与挣脱束缚的精神。
2.“太清节显辨何佳?”表达了作者对真诚与清廉的思考。
3.“清卧景生搜春拾”中的“清卧景生”借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悠闲和宁静的意象。
3. 结语以上是《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中的部分题目和答案解析。
希望这些题目和答案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如果有需要的话,你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文言文,通过更多的阅读和训练来提升自己。
祝你学习进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
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
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
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
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竟免。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
尝以少谴,敕送南台。
素恃贵,坐彧床。
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
”素遽下。
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
素由是衔之。
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
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
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
行达高阳,有诏征还。
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
彧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
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
谅怒,囚之。
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
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B.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C.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D.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丁忧。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详细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绍兴六年六月,张浚至江上会诸大帅,独称飞与韩世忠可倚大事,命飞屯襄阳,以窥中原,曰:“此君素志也。
”飞自鄂入见,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复诏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
”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议,忌之。
九年春正月,岳飞在鄂州,闻金将归河南..地,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
”秦桧衔之。
和议成,例加爵赏,飞加开府仪同三司,力辞,谓:“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三诏不受,帝温言奖谕,飞乃受命。
又奏:“金人无事请和,此必有肘腋之虞,名以地归我,实寄之也。
”十年六月,岳飞败金人于京西。
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
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
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十一年,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以谏议大夫万俟卨与飞有怨,讽卨劾飞,又讽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傅会其狱。
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时洪皓在金国中,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岳飞规复中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B.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C.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D.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讽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兴,指国家或朝代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弱后重新走上兴盛之路。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详细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
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
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
己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
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此书到日,恐己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如我辈亦不劳逼也。
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
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柑桔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
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
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
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
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
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约:贫困。
(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手法。
孔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答案】(1)比喻;颜渊(2)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解析】【分析】(1)首句翻译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故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所以孔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
高中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瑶池,抚绥四方,观行天下之民,信可乐也。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越明年,政通人和(越:到了)B. 增其旧制(制:制度)C.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嘱托)D.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嗟:叹词)答案:B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乃重修岳阳楼B.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 属予作文以记之D. 予观夫巴陵胜状答案:B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答案:A4. 翻译下列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1)政事顺利,人民和睦,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高兴或悲伤。
5. 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政治理念?答案: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即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先考虑天下的忧患,后享个人的安乐。
二、文言文翻译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亡哭踊恸绝。
②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①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及母终,毁瘠弥甚。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
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
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
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
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南史》(有删改)【注释】①尊上,对人父母的敬称。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笃疾弥年________②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要使微贱________A.细小 B.低下 C.稍微 D.没有②己自引船________A.领 B.拉 C.征引 D.退却(3)第①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B.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C.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D.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4)把第⑤段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5)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高中文言文试题库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5题。
(20分)昔有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部古典文学名著?(2分)A. 《诗经》B. 《左传》C. 《列子》D. 《庄子》2.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分)A. 为了开垦土地B. 为了改善交通C. 为了建造房屋D. 为了种植庄稼3. 愚公的妻子提出了哪些疑问?(4分)(1)愚公是否有能力移山(2)移山后土石应该放在哪里4. 愚公移山的过程中,谁给予了帮助?(4分)A. 他的子孙B. 京城氏的孀妻C. 京城氏的孀妻的遗男D. 所有邻居5. 愚公移山的故事寓意是什么?(8分)(1)持之以恒,可以克服困难(2)团结协作,可以达成目标(3)面对挑战,不应轻易放弃(4)智慧与勇气,是成功的关键(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10题。
(20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 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到了哪三种快乐?(6分)(1)学习并不断复习(2)朋友来访(3)不被理解时不生气7.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是什么意思?(2分)A. 习惯B. 复习C. 习惯D. 练习8. “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4分)A. 朋友B. 同学C. 同门D. 同乡9. “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字是什么意思?(4分)A. 愤怒B. 悲伤C. 忧虑D. 快乐10. 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理念?(4分)A. 重视学习与复习B. 重视友谊与交流C. 重视个人修养与心态D. 重视社会地位与名声二、文言文翻译(共20分)1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
少好学,善《三礼》。
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
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
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
焘议曰:“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
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
”议者从之。
顷之,去官。
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
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
服阕,除临沂令。
义旗建,为太学博士。
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
岂可不敦厉风尚。
想复弘之。
”参高祖中军军事,袭封高陵亭侯。
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求之礼籍,未见其可。
昔永和之初,大议斯礼,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渊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
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秉小异,而大归是同。
准傍事例,宜瘗埋。
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
义熙十四年,除侍中。
元熙元年,以脚疾去职。
高祖受命,征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餐,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
永初三年,致仕。
其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宋书·臧焘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B.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C.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D.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庶,指宗族的旁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会因其母亲的身份而有嫡庶之分。
B. 博士,古代学官,主要从事教授生徒之职,学术专业上常专通经典或精通技艺。
C. 太庙,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起初仅供奉先皇,后来宗室、功臣等也可入庙。
D. 儒,此处指“儒学”,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臧焘贫苦好学,熟悉经典。
他家境贫寒,但却富有自立的精神,喜好读书学习,对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颇为熟悉。
B. 臧焘恪守孝道,精心侍亲。
他曾与弟弟一同辞去官职,回家亲自参与农耕,自己省吃俭用,服侍父母亲长达十余年。
C. 臧焘善于言辞,受到认可。
针对朝政、灾祸,他引经据典,清晰地陈述看法并提出建议,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
D. 臧焘官至显贵,严于律己。
高祖登基后,他身居要位,但仍保持节俭自律的一贯作风,粗茶淡饭,与亲人共享俸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
②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答案】(1)A(2)D(3)C(4)①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务正业,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
②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解析】【分析】(1)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孔子”“齐”“鲁庙”“桓”“僖”“征西(征西将军)”“京兆四府君”“庙”“此”“征”等,虚词“在”“也”“而”“其”,“而”表示转折,“犹”意思是“还”,“列庙飨”意思“列于太庙受供享”,其前省略主语“征西京兆四府君”,意思是“(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BD两项。
“此”作“其征乎”的主语,意思是“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在“此”前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的事。
如今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应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句子可以断开为: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故选A。
(2)D项,“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中“自封建社会以来”说法有误,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西汉时开始的。
故选D。
(3)C项,可知“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说法有误,原文说“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意思是“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
故选C。
(4)本题翻译赋分点:①中的“良”,的确;“戎车屡警”,指战事频频;“中息”,中断,停止;“浮夫”,指轻浮浅薄者;“恣志”,指任性而不务正业;“情”,指求学的情趣;“染”,影响,干扰;“情与事染”,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
②中“然”,表转折,然而;“详”,详解;“言”,指议论;“纷错”,纷杂;“群言纷错”,众人议论纷杂;“卑浅”,形容词作名词,指卑陋的见识;“折中”,说准;“非臣卑浅所能折中”,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故答案为:⑴A;⑵D;⑶C;⑷①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务正业,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
②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
他年少的时候爱好学习,精通《三礼》。
贫乏穷困却能自立,操守品行为家乡乡里称道。
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卫将军谢安开始建立国学,刺史谢玄举荐臧焘为助教。
孝武帝追尊他的庶祖母宣太后,有的议者认为宣太后当附祭配享中宗。
臧焘建议说:“前汉孝文、孝昭太后,都是依照儿子取得尊号,在陵寝祭祀,不在高祖、孝武的庙中附祭。
臣以为追尊宣太后一事,应当远依《春秋》考宫的古义,另建寝庙,则尊奉崇敬的礼义得以显明。
”议者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辞去官职。
由于母亲年老,家中贫穷,跟弟弟臧熹一起放弃仕途,以耕种谋生,自己节约而供奉双亲十多年。
父母去世后,臧焘守丧六年,以居丧过哀闻名。
守丧期满后,被任命为临沂县令。
义旗树起后,任太学博士。
高祖镇守京口,写信给臧焘说:近来求学的风尚衰微,后辈学人学业荒废,民间户内,不闻朗朗读书声。
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务正业,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
怎么能够不大力鼓励学习的风尚呢?希望您对此事再有所光大。
”臧焘担任高祖的中军军事,承袭封爵为高陵亭侯。
当时太庙发生火灾,臧焘对著作郎徐广说:“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的事。
如今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应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于是上奏议说:“核查礼法典籍,看不出这种做法的允当。
从前永和初年曾热烈讨论过此事,那时候虞喜、范宣都是学识渊博的儒学大师,都认为四位府君的神主,没有理由世世代代永远存放,有的计划埋葬在墓室两边的石阶下,有的主张收藏在石室中,有的提议为他们另外筑室,虽然所持的意见略有区别,但是大方向基本相同。
依准有关事例,对四府君神主的处理应当采用埋祭的办法。
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
义熙十四年,任命为侍中。
元熙元年,因为脚病离职。
高祖受命登基,召拜臧焘为太常,他虽然身为外戚权贵,然而更加自我约束,住茅房吃蔬菜,不改变原来的习惯,所得俸禄,与亲戚共享。
永初三年,退职。
同年去世,时年七十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B. 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C.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D.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柳宗元在《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文章中也明确表达了不愿意担任老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