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案例动因、识别与治理
- 格式:doc
- 大小:12.99 KB
- 文档页数:2
资产重组、财务报表舞弊与审计失败——基于九好集团的案例分析资产重组、财务报表舞弊与审计失败——基于九好集团的案例分析近年来,资产重组、财务报表舞弊以及审计失败等问题在企业管理中频频出现,给企业经营和投资者的信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以九好集团的案例为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九好集团作为一家知名的综合性企业,曾经是市场上备受瞩目的明星企业。
然而,2008年,公司被曝出资产重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
资产重组一度被认为是九好集团在掩盖其真实财务状况的手段。
九好集团在资产重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关联交易,以及与关联方的资源整合,使得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备受质疑。
首先,九好集团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将一些亏损企业转嫁给其子公司,以削减亏损对整体财务状况的影响。
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子公司的财务压力,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掩盖了亏损企业的真实状况,误导了投资者对九好集团的投资判断。
其次,九好集团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大量进行关联交易,使得关联方获得了不公平的利益。
关联交易通常存在代理问题,容易导致关联方以损害公司利益为目的进行虚增交易,损害了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九好集团通过与关联方进行关联交易,虚增了收入,提高了公司财务状况的表面指标,从而获得了更好的融资条件。
此外,九好集团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将关联方的资源转移到公司自身,使得公司经营和发展得以提升。
然而,这种资源整合方式也引发了财务报表舞弊的问题。
公司可能通过虚增资产价值,减少负债等手段,提高公司在财务报表上的表现,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这种做法不仅误导投资者,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面对九好集团的资产重组、财务报表舞弊以及审计失败等问题,审计机构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
审计机构应该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然而,在九好集团的案例中,审计机构并未能及时揭示公司的真实情况,导致了审计失败的问题。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九好集团造假案例分析【摘要】本文梳理了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案的过程、舞弊的手段,并用舞弊三角理论分析了舞弊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财务舞弊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九好集团财务舞弊原因治理1 案例回顾九好集团,是一家从事“后勤托管”服务的集团化企业,公司首创“后勤托管”平台服务模式,是连接供应商和客户的一个中介服务机构。
九好集团通过种种恶劣手段,将自己包装成价值37.1亿元的“优良”资产,与鞍重股份联手进行“忽悠式”重组,以期达到重组上市的目的。
2017年4月21日,处罚决定书显示,九好集团在2013年至2015年,通过各种手段虚增服务收入264,897,668.7元,虚增2015年贸易收入574,786.32元,虚构银行存款3亿元、未披露3亿元借款及银行存款质押。
2 财务造假的方式2.1 虚增服务费收入经过多种调查方式确定有125家供应商单位或个人与九好集团无业务往来或者资金往来,九好集团通过无中生有虚增服务费收入;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九好集团84家供应商对应的46家客户确认自身与九好集团业务台账所显示供应商无业务往来,或双方之问的业务与九好集团无关,九好集团通过捏造交易从而达到虚增服务收入;九好集团与19家供应商的业务属于签订虚假业务合同并确认收入性质,在收到供应商的付款时,再通过个人账户退回到供应商法定代表人或其指定银行账户,九好集团运用资金循环进行虚增服务费收入。
2.2 虚增贸易收入2015年杭州融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九好集团发生采购业务,之后取消了该业务,并退还收到的货款。
但九好集团伪造了该项交易的合同及相关凭证,账上仍对其进行收入确认及应收账款收回,通过这种手段2015年虚增贸易收入574,786.32元。
2.3 虚增银行存款2015年1月,九好集团通过虚构其他应收款收回、虚构银行存款转人以及转出资金不人账等手段,使九好集团平安银行账户形成虚假资金317,70万元。
2015年3月3日,317,70万元资金从平安银行账户转人上海银行账户。
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对策思考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对策思考九好集团是2017年第一家因“忽悠式重组上市”而被证监会处以顶格处罚的后勤托管服务公司,主要业务模式是作为中介服务平台为客户寻找后勤服务供应商,根据成交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手段,可以代表我国拟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普遍存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审计对策,对其他财务造假审计具有指导意义。
那么,九好集团是通过何种财务手段来虚增收入的呢?又该如何去治理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呢?1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手段分析九好集团在其2016年4月23日披露的《浙江九好办公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审计报告(2013年至2015年)》财务数据中,虚增服务费收入2.65亿元,虚增2015年贸易收入57.5万元,虚构银行存款3亿元,未披露3亿元银行存款质押。
1.1虚构业务以增加服务费收入九好集团造假作案手法的隐蔽之处在于将虚增的服务费收入分散到大量的供应商和客户中去,实地走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财物,调查难度大。
九好集团与125家供应商单位或个人、以及84家供应商对应的46家客户通过虚构客户、虚构业务、改变业务性质等方式增加服务费收入2.65亿元。
此外,九好集团通过与供应商签订虚假业务合同来确认业务收入,在收到这些服务费后又从个人银行账户退回到供应商法定法人或其指定银行账户。
尽管这些业务收入是真实的,但九好集团充当资金掮客的角色帮助19家供应商套取资金的业务模式并不属于九好集团的经营模式,不应该计入收入,可见九好集团虚构业务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1.2虚增贸易收入杭州融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康信息)通过向九好集团采购货物存在业务往来,根据九好集团披露的《浙江九好办公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审计报告(2013年至2015年)》可以发现,其账务上确认了57.5万元来自融康信息的销售收入及应收账款收回。
然而,通过审计小组对融康信息的实地走访获知,融康信息并未对该笔采购业务确认收货,九好集团也退回了已支付货款。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件层出不穷,给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们的信心。
仅在去年,就有13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了证监会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而在今年3月份,证监会再次对九好集团发出处罚公告,宣告这起历经近2年的九好集团拟借壳鞍重股份上市造假案以失败告终。
本论文就以九好集团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造假动机及手段,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九好集团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Fake of Listed Companies -A Case Study of Nine Top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listed companies’ financial fraud incident after another, to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aused extremely adverse effects, but also to a large extent dampened the confidence of investors.In the past year alone, 13 listed companies received the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decision issued by the CSRC for financial fraud.In March of this year, the CSRC once again issued a notice of punishment to the Nine Top, announcing that after nearly two years of the Nine Top intends to shell heavy saddle shares listing fraud ended in failure.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financial fraud incident of the Nine Top as an example,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it, excavates its motivation and means of counterfeiting,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Keywords:Listed company;Financial fraud;Nine Top引言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
财务造假教科书案例:九好集团如何虚增收入+虚构存款2017年4月25日晚,一个借壳案例,因财务造假而告吹。
上市公司鞍重股份发布公告:因重组标的资产九好集团,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被监管层立案调查并受到监管层的行政处罚,从而导致本次重组交易不具备履行和实施的基础,所以决定终止与九好集团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为什么是它?三年前,九好集团联合鞍重股份,大摇大摆的来借壳。
然而,背后却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务造假,堪称一部财务造假教科书。
该造假案,金额巨大、涉案范围广、造假手段隐蔽、造假领域新、造假时间长……具体事项为:涉嫌虚增收入2.64亿+虚构银行存款3亿+未披露3亿元借款以银行存款质押。
上述三项“罪名”,监管层让九好集团受到证券法规定范围内的顶格处罚,连带着上市公司一众人也收到了惩罚。
顺便八卦一句,九好集团还有国民老公思聪的普思投资参股(1.6%),不知道老公会不会气得捂胸。
今天,我们来详细“学习”一下本案中的“造假大法”。
“巨额财务造假,想上市?”▼1)看点一:要分析财务造假根源,先来看商业模式在我们了解九好“财务犯错”前,先试着思考一下:这种商业模式,出现的造假可能有哪些。
九好集团的经营模式是后勤托管平台服务模式。
所谓后勤托管,并不是指九好集团直接提供后勤服务,而是指九好集团充当信息中介和平台中介,通过搭建后勤托管平台,引进供应商(后勤服务提供商)和客户(有后勤外包需求的企业),撮合供需双方的交易。
其经营模式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如下:▼那么,在该种经营模式下,九好集团是如何实现盈利的?公司在回复监管层问询函的报告中称,公司的盈利模式,简单的说:通过一个平台来撮合买卖双方的交易,对买方免费,对卖方收费。
也就是说,九好集团平台服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卖方(供应商),收费类型包括:进场费、推广费和托管服务费。
进场费——引进平台供应商进入后勤托管平台时,九好集团与平台供应商签订托管协议,九好集团承诺当年销售额,按照承诺销售额的2%收取推广费——匹配客户资源,推广供应商的销售需求,按照承诺销售额的1%收取托管服务费——收取费率由九好集团与供应商协商,以实际销售额为基数计算再插一句,除去平台的“三项中介服务费”以外,九好集团还存在一定的贸易收入,主要是销售办公用品、总务等后勤产品获得的收入。
财会类价值文档精品发布!
九好集团借壳上市财务造假原由透析[会计实务优质文档]
经核实,有125家供应商确认与九好集团无真实业务往来或资金往来无真实业务背景、走访的84家供应商对应的46家客户均确认自身与九好集团业务台账显示供应商无业务往来或双方业务与九好集团无关”,九好集团恶意、费劲周折虚构经济业务,以达到虚增业务收入,同时精美包装”后勤+互联网”新经营模式达到”妖魔化”毛利率指标,原由为何呢?
2017年3月11日,鞍重股份发布《关于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公告》(以下简称”处罚公告”),宣告历经近两年的九好集团拟借壳鞍重股份上市造假案以失败告终.处罚公告披露,”2013年-2015年九好集团虚增服务费收入共计26 489.77万元,其中2013年虚增1 726.91万元、2014年虚增8 755.66万元、2015年虚增16 007.19万元”,对比鞍重股份2016年4月23日披露的交易报告书中历史年度服务费收入金额,2013年-2015年虚增服务费收入占九好集团公开披露服务费收入金额的37.36%.
一、案例财务造假原由
2015年4月7日,鞍重股份发布《关于重大事项停盘公告》,拟筹划重大事项,半年之后的11月14日,上市公司发布《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披露了拟进行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公告内容显示,鞍重股份拟与九好集团股东进行重大资产置换,以鞍重股份交易基准日除2.29亿货币资金之外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置出资产)与郭丛军等持有的九好集团100%股权(置入资产)中等值部分进行置换,资产置换差额部分由上市公司对郭丛军等享有的九好集团股份比例发行股份购。
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对策思考【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展开分析与思考。
在将介绍财务造假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
在首先对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造假手段和后果。
随后从对策思考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预防和应对财务造假行为,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强调诚信和透明度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财务风险和合规管理的重视,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对策思考、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九好集团是一家知名的企业,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最近有关九好集团涉嫌财务造假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财务造假不仅会损害企业的信誉,还会对投资者和员工造成重大影响。
在本文中,将对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也将提出对策思考,希望能够帮助企业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敬请期待本文后续内容,详细了解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的具体情况和我们的对策建议。
2. 正文2.1 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九好集团是一家知名的企业集团,涵盖多个产业领域,拥有庞大的资产规模和良好的市场声誉。
近期却爆出了财务造假的丑闻,让人们对这个曾经繁荣的集团感到震惊和失望。
造假案例中,九好集团利用虚构的销售额和净利润来夸大自身的业绩,吸引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资金。
他们还通过操纵财务数据,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导致投资者和股东蒙受巨大的损失。
这一案例的背后反映了九好集团管理层的失职和利益冲突,也揭示了监管部门的不力和制度缺陷。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秩序和社会信任。
九好集团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改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透明度和监督力度,树立诚信经营的形象。
对于投资者和企业而言,应该警惕财务造假风险,加强财务信息披露和审计监督,避免投资陷阱和损失。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会计舞弊的形成及治理—以九好集团为例院别经济学院专业会计学学生姓名李露露学号 013141244指导教师李烨职称讲师2018年4月15日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课题信息:课题性质:设计□论文√课题来源:教学√科研□生产□其它□发出任务书日期: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计舞弊的重要因素。
Mei Feng ,WeiliGe ,ShuqingLuo ,TerryShevlin(2010)研究发觉,尽管CFO和CEO都有股权激励的动机以至于进行会计操纵,但是,CEO股权激励动机更大,而且CEO比CFO拥有更大的权力,所以,CFO进行会计舞弊更大程度是上因为他们受到了来自CFO的压力而不是为了个人财务收益。
2.国内研究现状:胡辰阳(2016)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秩序与自由,权威与有服从三大矛盾的准则。
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所带来的强制惩处机制将大大增加其行为成本,从而改变其行为决策。
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中还存在许多矛盾与不足。
认为法律责任的缺陷是会计舞弊得以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他在文章中谈到,我国当前的法律环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责任太轻,执法力度不够。
这使得违法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太轻且不具体,难以有效执行。
二是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为了达到目标,往往采取各种手段,随心所欲地编造虚假会计数字,达到维护其局部利益的目的。
张静(2015)认为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因此,可以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企业治理当局凭借会计政策选择权,通过生产和报告有利于自己决策的会计信息这个替代变量,供远离企业日常经营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了解情况,并据此实现自己的治理目标。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案例动因、识别与治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其中以互联网为首的中介平台型公司异军突起,产值占据我国第三产业增量的半壁江山。
平台型公司受业务模式影响,本应是不受舞弊影响的一方“净土”,但我国近年财务舞弊案件逐渐蔓延到各行各业,且发生频率日趋提高、舞弊手段日趋复杂、造假金额日趋扩大。
财务舞弊虽会在短期内达成舞弊主体的舞弊目标,但难逃恢恢法网,最终不仅违法者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企业声誉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也会受到沉重打击。
因此,对财务舞弊案例的动因、识别和治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财务舞弊案件与互联网平台公司两大特征,本文选取浙江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案例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震惊整个资本市场,其独特的平台商业模式和隐蔽的造假手段使其在借壳重组上市过程中成功瞒过中介鉴证机构的审计,虚增数亿资产和收入。
在梳理了九好集团财务舞弊过程和案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九好集团舞弊带来的危害,舞弊主体为此而蒙受经济损失,客户和供应商的业务受到了妨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受到了沉重打击。
本文首先基于舞弊风险因子对浙江九好集团的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进行了动因分析。
个别风险因子方面,九好集团实际控制人的商业伦理意识、高层管理人的职业道德以及中底层员工的法律意识都比较淡薄,企业舞弊动机主要系为达成激进的战略目标,资金状况捉襟见肘,企业企图通过借壳上市获取资本市场投资,并通过调高估值谋取利益。
一般风险因子方面,九好集团的潜在舞弊机会在于股权过于集中,并且具备串通动机庞大利益群体为舞弊手段的运用提供可能,重组交易对方也具有强烈的卖壳保市的动机。
内、外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差,不能勤勉尽责,审计手段陈旧降低了舞弊暴露风险。
最后财务舞弊受到的处罚威慑力不足。
接着分析九好集团的舞弊手法及识别,并给出审计和识别建议。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主要包括虚增服务费用收入、虚增贸易收入和虚增银行存款三种途径,但可以通过财务信息指标和非财务信息指标识别出舞弊的破绽。
《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对九好集团审计失败案例研究》一、引言审计作为财务报告的“守护者”,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企业审计时出现重大失误,引发社会关注。
其中,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对九好集团的审计失败案例具有显著的警示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审计失败的原因、影响及改进措施,为未来审计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
二、九好集团审计背景九好集团是一家以非标制造及环保行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年度财务报表的审计机构,应承担起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公正的责任。
然而,在此次审计过程中,利安达出现了严重失误。
三、审计失败原因分析(一)内控体系缺陷九好集团的内部管理混乱,内部审计部门在识别风险、执行审核时缺乏必要的程序和方法,无法及时发现财务问题。
这导致会计师在审查时无法有效利用现有资料和程序进行准确的审计。
(二)利安达专业能力不足利安达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对九好集团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
同时,在应对复杂的财务问题时,缺乏专业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未能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
此外,利安达的培训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未能及时更新和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
(三)沟通与协调不力在审计过程中,利安达与九好集团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力,导致信息传递不畅。
会计师在面对问题时无法及时获取充分的信息,无法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四、审计失败的影响(一)损害投资者利益九好集团的财务问题一经曝光,引发了市场对其股票价格的冲击,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利安达作为审计机构,因未能准确识别和报告问题而受到广泛质疑。
(二)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此次审计失败严重损害了利安达的声誉和公信力,导致客户流失、业务量下降等后果。
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会计行业的形象和信誉。
(三)监管部门介入监管部门对九好集团和利安达进行了调查和处罚,要求其进行整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加强了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财务造假教科书案例:九好集团如何虚增收入+虚构存款2017年4月25日晚,一个借壳案例,因财务造假而告吹。
上市公司鞍重股份发布公告:因重组标的资产九好集团,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被监管层立案调查并受到监管层的行政处罚,从而导致本次重组交易不具备履行和实施的基础,所以决定终止与九好集团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为什么是它?三年前,九好集团联合鞍重股份,大摇大摆的来借壳。
然而,背后却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务造假,堪称一部财务造假教科书。
该造假案,金额巨大、涉案范围广、造假手段隐蔽、造假领域新、造假时间长……具体事项为:涉嫌虚增收入2.64亿+虚构银行存款3亿+未披露3亿元借款以银行存款质押。
上述三项“罪名”,监管层让九好集团受到证券法规定范围内的顶格处罚,连带着上市公司一众人也收到了惩罚。
顺便八卦一句,九好集团还有国民老公思聪的普思投资参股(1.6%),不知道老公会不会气得捂胸。
今天,我们来详细“学习”一下本案中的“造假大法”。
“巨额财务造假,想上市?”▼1)看点一:要分析财务造假根源,先来看商业模式在我们了解九好“财务犯错”前,先试着思考一下:这种商业模式,出现的造假可能有哪些。
九好集团的经营模式是后勤托管平台服务模式。
所谓后勤托管,并不是指九好集团直接提供后勤服务,而是指九好集团充当信息中介和平台中介,通过搭建后勤托管平台,引进供应商(后勤服务提供商)和客户(有后勤外包需求的企业),撮合供需双方的交易。
其经营模式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如下:▼那么,在该种经营模式下,九好集团是如何实现盈利的?公司在回复监管层问询函的报告中称,公司的盈利模式,简单的说:通过一个平台来撮合买卖双方的交易,对买方免费,对卖方收费。
也就是说,九好集团平台服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卖方(供应商),收费类型包括:进场费、推广费和托管服务费。
进场费——引进平台供应商进入后勤托管平台时,九好集团与平台供应商签订托管协议,九好集团承诺当年销售额,按照承诺销售额的2%收取推广费——匹配客户资源,推广供应商的销售需求,按照承诺销售额的1%收取托管服务费——收取费率由九好集团与供应商协商,以实际销售额为基数计算再插一句,除去平台的“三项中介服务费”以外,九好集团还存在一定的贸易收入,主要是销售办公用品、总务等后勤产品获得的收入。
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案例研究——基于舞弊三角理论作者:乔翠兰来源:《中国市场·营销研究方向》 2018年第8期摘要:2017年,证监会处理了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一案。
专案组的及时参与,使得此次重组被扼止在初步阶段,有效防止了不良资产进入股市。
本文梳理了九好集团重组案件的过程,并从舞弊三角理论出发,分析了其违法情况和手段,发现了其财务舞弊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财务舞弊的措施。
关键词: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舞弊三角理论;原因;治理1九好集团重组案件回顾九好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九好集团)系2010年于杭州市登记成立的注册资本为7943.89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郭丛军,经营范围涵括服务、批发零售和其他项目。
九好集团连同鞍山重型矿山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多种手段,将自己伪造成价值37.1亿元的优良企业,希望成功借壳上市,但是被证监会及时发觉。
2016年5月,证监会向鞍重股份发出《调查通知书》,6月,鞍重股份申请撤回重大资产重组申请材料。
之后,证监会快速核办了该案。
2017年4月,证监会召开发布会,对公司罚款60万元,对三位负责人各罚款30万元,并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手段2.1虚增服务费和贸易收入九好集团的两大收入来源是服务费收入和贸易收入。
九好集团涉嫌采取虚构供应商等方式虚增服务费收入共计264,897,668.7元,其中2013至2015年分别虚增17,269,096.11元、87,556,646.91元和160,071,925.68元的收入。
经专案组对公司员工访问并通过资金循环证据验证,九好集团收到的服务费,很多随后通过私人银行账户退还至客户。
在贸易收入方面,专案组通过与供应商核实,发现有125家与九好集团无真实业务或资金业务往来关系,经对84家供应商对应的46家客户走访查实,他们表示其与九好集团的供应商无业务,或业务与九好集团无关。
经与杭州融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核实发现,2015年其向九好集团采购的商品未到货,货款被退回,但九好集团仍确认了收入,导致2015年销售收入虚增574,86.32元。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审计启示康雅琳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2017年以来最受关注的舞弊大案,莫过于九好集团和鞍重股份的“忽悠式重组”。
其中,不仅九好集团因此被顶格处罚,审计机构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被罚900万元。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手段在我国拟上市公司中颇具代表性,以此为基础分析其财务舞弊行为和审计对策,对其他财务舞弊审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背景简介(一)九好集团基本情况原浙江九好办公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九好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好集团)是一家从事后勤托管平台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
截至2016年4月23日,郭丛军及其配偶在九好集团中共同占有股份56.02%,以股权判定实际控制权,该夫妇为九好集团实际控制人。
九好集团通过为供应商和客户构建服务平台,为两者提供包括九大类后勤托管服务,涵盖了餐饮、物业、办公、IT、传媒、劳保、差旅、物流、金融等领域。
九好集团根据客户需求展开规模化的供需匹配,遴选优质供应商批量化进行项目对接和合同签订。
(二)“忽悠式重组”事件回顾2015年,鞍山重型矿山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667,以下简称鞍重股份)发出公告,拟与郭丛军实际控制的九好集团进行重大资产置换,鞍重股份以其全部资产(除货币资金2.29亿外)和负债作为置入资产(以交易日为价格基准日),以九好集团全部股权作为置出资产,将置入资产作价5.95亿元,置出资产作价37.18亿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交易标的作价差额31.23亿元以发行股份方式予以补足。
九好集团作价37.18亿元,三年业绩承诺额13亿元,资产置换差额发行股份发行价为每股16.23元,鞍重股份2015年4月7日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前交易价格为47.65元,到2015年5月29日除权日价格26.17元,同年12月18日,最高价格达87.79元,为发行价的2~5倍。
2017年3月11日,证监会认定九好集团存在以下违法事实:自2013年起,连续三年虚增主营业务收入2.65亿元,并在2015年虚增相关贸易收入57万元,虚构银行存款3亿元。
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引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一起接着一起,从未间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九好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九好集团的造假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研究背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跟随而来。
企业财务造假的事件频繁发生,愈演愈烈,如欣泰电气、华锐风电、万福生科等等。
众所周知,财务信息是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一系列财务内容的信息,企业的财务信息不但记录了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更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相关数据。
尽管我国已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在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利益的情况下,还是有不少的企业愿意冒险进行造假。
然而财务造假不但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秩序。
仅在2018年,中国证监会公告信息披露违法类案件处罚56起,操纵市场类案件处罚38起,中介机构违法类案件处罚13起等等处罚情况。
由此数据可知道,对企业财务造假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意义相较于国外发达的国家,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年轻,我国对于企业财务造假问题的治理也还不够完善。
要想保证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秩序,就需要对企业财务造假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
对此,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也对企业财务造假的动因、手段、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文以借壳上市的浙江九好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提出防范企业财务造假的合理建议和具体措施。
这有利于完善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的治理,有利于提高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有利于建立健全我国经济市场的法律规章,有利于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九好集团造假事件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发展。
本部分将介绍财务造假的定义并详细地介绍九好集团造假发生的全过程。
(一)财务造假的定义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提出,财务造假是故意虚报或漏报财务信息,从而使得使用者不能正确地理解财务报告的行为。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案例动因、识别与治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其中以
互联网为首的中介平台型公司异军突起,产值占据我国第三产业增量的半壁江山。
平台型公司受业务模式影响,本应是不受舞弊影响的一方“净土”,但我国近年财务舞弊案件逐渐蔓延到各行各业,且发生频率日趋提高、舞弊手段日趋复杂、造假金额日趋扩大。
财务舞弊虽会在短期内达成舞弊主体的舞弊目标,但难逃恢恢法网,最终不
仅违法者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企业声誉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
也会受到沉重打击。
因此,对财务舞弊案例的动因、识别和治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财务舞弊案件与互联网平台公司两大特征,本文选取浙江九好集团财务舞弊案例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震惊整个资本市场,其
独特的平台商业模式和隐蔽的造假手段使其在借壳重组上市过程中成功瞒过中
介鉴证机构的审计,虚增数亿资产和收入。
在梳理了九好集团财务舞弊过程和案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九好集团舞弊带来的危害,舞弊主体为此而蒙受经济
损失,客户和供应商的业务受到了妨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受到了沉重打击。
本文首先基于舞弊风险因子对浙江九好集团的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
子进行了动因分析。
个别风险因子方面,九好集团实际控制人的商业伦理意识、高层管理人的职业道德以及中底层员工的法律意识都比较淡薄,企业舞弊动机主要系为达成激进的战略目标,资金状况捉襟见肘,企业企图通过借壳上市获取资
本市场投资,并通过调高估值谋取利益。
一般风险因子方面,九好集团的潜在舞弊机会在于股权过于集中,并且具备
串通动机庞大利益群体为舞弊手段的运用提供可能,重组交易对方也具有强烈的卖壳保市的动机。
内、外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差,不能勤勉尽责,审计手段陈旧降低了舞弊暴露风险。
最后财务舞弊受到的处罚威慑力不足。
接着分析九好集团的舞弊手法及识别,并给出审计和识别建议。
九好集团财务舞弊主要包括虚增服务费用收入、虚增贸易收入和虚增银行存款三种途径,但可以通过财务信息指标和非财务信息指标识别出舞弊的破绽。
非财务信息体现在目标交易额超出行业总量的逻辑漏洞以及高管、审计机构的频繁更换,财务信息体现在静态、动态指标均与可比公司存在差异。
在九好集团舞弊动因和手法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各个风险因子角度为相关主体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
遏制个别风险因子方面要提高财务从业者职业道德,加强高校和企业间合作,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一般风险因子方面要强调内部控制推广,拓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创新审计方法,推广保密的民众举报,提高投资者洞察和鉴别能力,提高罚金额度天花板并将罚金用于补偿投资者的损失。
除此之外,针对类似九好集团的平台型公司的特点,建议审计师在在审计过程中密切关注资金池的变化、非财务信息和IT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