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听觉及其他感觉
- 格式:pptx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50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第五章感觉一、感觉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二、感觉测量: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三、三种定律:(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如:视觉1/60;味觉1/3。
变化小值才能有感觉差异(2)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1860年,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基础上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logR (S是感觉强度心理量;I是刺激强度物理量;k是常数)(3)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美国心理学家用数值估计法得出,感觉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S=bIn (S为心理量即感受,I为物理量即刺激量,b和n为常数)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的不同贡献;有命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四种条件)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空间累积,空间融合;5.感觉的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四、感觉现象(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的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明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如:进出电影院嗅觉: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觉:工厂的机器声味觉:吃辣椒肤觉(触压觉):穿鞋,穿衣服,骑驴找驴(2)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普通心理学》:感觉的种类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一、外部感觉1.视觉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
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波。
宇宙中存在各种电磁波,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见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接受光波刺激的感受器是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两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大多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大约有六百万个,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大约有1.2亿个,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但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当适宜的光刺激透过眼睛到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时,视觉就产生了。
光波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度、波长、纯度。
与物理属性相对应,人对光波的感知也有三种特性:明度、色调与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对应的视觉现象是明度。
明度指由光线强弱决定的视觉经验,是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如果我们看到的光线来源于光源,那么明度决定于光源的强度。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来源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那么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光源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与光的波长对应的视觉现象是色调。
色调指物体的不同色彩。
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眼引起不同的色调感觉,如70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红色,62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橙色,7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蓝色。
饱和度反映的是光的成分的纯度。
例如,浅绿色、墨绿色等是饱和度较小的颜色,而鲜绿色是饱和度较大的颜色。
与光的时间特性对应的视觉现象是后像和闪光融合。
简述感觉的分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其中,视觉是通过眼睛感受光刺激,如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听觉是通过耳朵感受声音刺激,如听到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等;嗅觉是通过鼻子感受气味刺激,如闻到花香、果香、饭菜香等;味觉是通过舌头感受味道刺激,如尝到酸甜苦辣咸等;肤觉是通过皮肤感受触觉、痛觉、温度觉等刺激。
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机体自身的运动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其中,运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及肌肉紧张程度的感觉;平衡觉是对人体的姿势和运动状态以及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感觉;机体觉是对机体内部状态和各种变化的感觉。
感觉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感觉现象,不同类型的感觉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心理学考研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知识量大、考点繁杂,需要考生逐一攻克。
今天我们要复习的知识点是和听觉相关要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心理学考研知识要点:听觉理论1.听觉的含义人耳对声波的感觉;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16~20000Hz,最敏感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
2.听觉现象(1)听觉三种属性:①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②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
音响也与频率有关。
等响曲线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音响不一样;同样声压水平,音响可能不同;声压超过一定水平(情感阈限),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③音色:波形的一种主观属性。
(2)听觉现象:①声音掩蔽:纯银掩蔽,噪音对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②听觉疲劳:听觉阈限暂时提高,暂时阈移是其指标。
③听觉适应:听觉阈限暂时提高,其研究方法是响度平衡法。
3.听觉的生理基础(1)人耳:①外耳:收集声波。
②中耳:由鼓膜、听骨、卵圆窗组成,耳道内接鼓膜,传入的声波会引起鼓膜的震动,鼓膜后是三根听小骨,其中镫骨与卵圆窗相接,将声音放大数倍后由卵圆窗传到内耳。
③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2)耳蜗:换能作用。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3)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4.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罗·费尔得认为,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3)行波理论(新的位置理论):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心理学感觉的名词解释心理学感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对外界或内心的刺激所产生的主观经验。
感觉是感知过程的起点,是人们对外界世界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感觉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感觉是由感官器官接受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经由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感觉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类型: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每种感觉类型都与特定的感官器官相对应,例如视觉对应眼睛,听觉对应耳朵等等。
感觉的主要特点是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不同,对同一刺激的感受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同样的景象或声音对不同人来说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感受和情绪。
感觉的研究主要包括感觉刺激、感觉阈、感觉调节以及感觉错觉等方面。
感觉刺激是指外界或内心对感官器官的作用,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或实际观察来研究。
感觉阈是指感觉能够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可以通过测量实验来确定。
感觉调节是指通过注意、记忆、情绪等心理过程来调节感觉的程度和质量,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性地注意某个刺激并忽略其他刺激。
感觉错觉是指人们对于刺激的错误感知,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的认知偏差和心理错觉。
感觉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感觉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对于心理学感觉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的研究提供基础。
总之,心理学感觉是指人们对外界或内心刺激的主观经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类型。
感觉的研究涉及到感觉刺激、感觉阈、感觉调节和感觉错觉等方面,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二)引言概述: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生理与心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延续前一篇文章,继续探讨生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将讨论感觉与知觉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
其次,我们将探讨学习与记忆和情感与动机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睡眠与梦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正文:一、感觉与知觉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1. 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眼睛、耳朵和皮肤的作用。
2. 感觉与感知的差异,感觉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3. 感觉与知觉的神经基础,包括感觉神经传递信息的过程和大脑中负责感知的区域。
二、学习与记忆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1. 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输入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等步骤。
2. 记忆的类型,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并探讨海马和额叶在记忆中的作用。
3. 生理学习理论,如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以及它们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三、情感与动机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1. 情感的生理基础,包括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神经结构,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
2. 情感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如情绪的调节作用和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3. 动机的生理基础,如奖赏系统和多巴胺的角色,以及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1. 意识的定义和特征,包括自我意识和注意力。
2. 无意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如隐喻和失忆症等。
3.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无意识过程对决策的影响。
五、睡眠与梦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1. 睡眠的生理过程和不同睡眠阶段的特征。
2. 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如失眠和睡眠呼吸暂停症。
3. 梦境的定义和理论,如弗洛伊德的梦解析理论和反映性梦境理论。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生理心理学是一个多领域的学科,涵盖了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情感、动机、意识、无意识、睡眠和梦境等方面。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的分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它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的分类如下:
1.视觉:视觉是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的最主要途径,人类所接受的信息有80%是来自于视觉的。
视觉能使人快速意识到环境中刺激物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2.听觉:听觉是声波作用于耳所产生的感觉。
听觉是人类另一重要感觉。
3.嗅觉: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所引起的。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气味对人体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比如,有一些芳香物质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等。
4.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舌头上的味蕾,能够溶于水的化学物质是味觉的适宜刺激。
一般认为,人有酸、甜、苦、辣四种基本味觉,其他味觉都是由它们混合产生的。
实验证明,人们的舌尖对甜味对敏感,舌中部对咸味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敏感,而舌根则对苦味最为敏感。
5.皮肤觉:皮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皮肤觉的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它们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的数目不同。
皮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人们通过触觉认识物体的软、硬、粗、细、轻重,盲人用手指认字,聋人靠振动欣赏音乐,都是对皮肤的利用。
大家可以自己慢慢体会这些感觉的奇妙之处,祝考试顺利!。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精神活动与生理机制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神经系统、生物化学、荷尔蒙、认知、情绪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对生理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神经系统与大脑结构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而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大脑的结构主要包括脑干、小脑、边缘系统和皮质系统。
脑干负责基本的生理功能,小脑参与协调和控制运动,边缘系统与情绪、动机等有关,而皮质系统则是思维和意识的中枢。
二、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个方面。
感觉信息经过神经传递到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和解读,最终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学习和记忆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取新的行为和知识,记忆则是对学习过程中所获取信息的储存和保持。
学习和记忆是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尤其是突触的改变。
学习和记忆可以分为情境记忆、声明记忆和无意识记忆等不同类型。
四、情感和情绪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而情绪则是一种更持久和综合的情感状态。
情感和情绪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中得到表征和调节。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五、意识和睡眠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和外界的感知和认识,睡眠则是意识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
意识是由大脑中的不同区域联动来实现的,包括皮质和脑干等结构的相互作用。
睡眠对于人的健康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恢复体力和巩固记忆。
六、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是指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的情况,可能涉及到生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生理心理学对于揭示和理解这些障碍和疾病的发生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生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和精神活动与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神经系统、感觉和知觉、学习和记忆、情感和情绪、意识和睡眠以及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等多个方面。
生理心理学知识总结一、生理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1、定义: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和神经机制的学科。
旨在揭示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综合运用生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
2、研究范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感知觉的生理基础。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
情绪与动机的生理反应。
语言和思维的神经基础。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2、神经胶质细胞支持和营养神经元。
参与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调节。
维持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稳定。
3、神经系统的层次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三、感知觉的生理基础1、视觉视觉感受器: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觉信息的传导通路:从视网膜到大脑枕叶的视觉皮层。
颜色视觉的生理机制。
2、听觉听觉感受器:内耳中的毛细胞。
听觉信息的传导通路:从内耳到大脑颞叶的听觉皮层。
声音定位的生理机制。
3、触觉、痛觉等其他感觉触觉感受器的分布与功能。
痛觉的神经传导与调节机制。
四、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1、学习的类型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
2、记忆的类型感觉记忆。
短期记忆。
长期记忆。
3、记忆的神经基础海马体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
新皮层在长期记忆存储中的参与。
神经递质与记忆的关系。
五、情绪与动机的生理反应1、情绪的生理基础大脑中的情绪中枢:杏仁核、下丘脑等。
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反应中的变化。
激素与情绪的关联。
2、动机的生理机制饥饿、口渴等基本动机的生理调节。
奖励系统与动机的激发。
六、语言和思维的神经基础1、语言的产生与理解语言中枢的定位: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等。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2、思维的神经机制大脑左右半球在思维中的分工与协作。
前额叶在高级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七、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电生理技术脑电图(EEG)。
事件相关电位(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