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经典化的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如下:
1.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
且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
”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2.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个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
间作品,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段时期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3.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
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
4.漂泊西南时期(760年-770年):这段时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
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例如《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
1/ 1。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导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承载了深沉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受后世文人所称道。
然而,正是基于杜甫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状况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对杜甫诗风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第一阶段:激情奔放的早期诗作杜甫早期的诗作可以看出他的激情奔放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他对于时事的关注和社会变迁的记录,凸显了他的热衷和对人民疾苦的敏感。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感受和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呼声为主题。
例如,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雨水滋润万物、带来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同时也带有对大自然景象的艺术描绘,展示出杜甫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第二阶段:社会关怀与悲悯的高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杜甫的诗风逐渐趋于成熟和充实。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更多地聚焦于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社会混乱和政治腐败的强烈关注。
例如,在《民安各自保》中,杜甫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间有味是清欢,蓬莱文章建安骚。
这首诗中,杜甫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展现了社会动荡对人民的影响。
他通过长江滚滚而来的景象,表达了对于战乱和逐渐衰落的忧虑和悲伤。
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各界保护人民安宁,让大家能够享受到太平安定的生活。
第三阶段:境遇逆境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晚年阶段,杜甫经历了多次流亡和生活的苦难,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人生的反思。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关注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人生哲学的思考。
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经典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蒋兆和创作的《杜甫像》,画于1959年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离人民最近的诗人之一。
白居易曾在读李杜诗后感言:“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人间需要像李白那样的神仙,也需要像杜甫这样的朋友。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死于公元770年,时59岁。
他所处的时代,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所描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当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开元盛世”的梦幻中时,“安史之乱”已经在酝酿之中。
杜甫的人生也是如此,他一生可以划分为四个较为明显的时期。
一、读书游历时期△连环画《李白和杜甫》,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这个时期的杜甫是年轻的。
二三十岁的年纪,以中国古人的理想“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来说,他只有第一个时期称得上“游”。
比如游览泰山,写下了《望岳》,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壮志。
也能在遇到李白的时候,大骂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书法《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杜甫到长安,意味着游历生活的结束,社会生活的开始。
长安是政治经济中心,这里最为繁华,这里也最为阴暗。
繁华气象,我们可以从他那首著名的《饮中八仙歌》略窥一斑。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何等的才情与豪情,何等的盛唐风貌。
只是,这样的人毕竟很少,大部分的普通人还是要参加科考,寻求出路。
杜甫在长安遭遇了科考失败、无人赏识的处境,好不容易遇到了韦济,能帮他的也不多,只能吐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所以这个时期的杜甫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一方面是奔走无望的现实。
△ 陆俨少《杜甫诗意图》这个时候杜甫已经45岁了。
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杜甫只能逃跑。
不仅自己逃,还要带着家人一起逃。
好不容易逃到鄜州,小儿饿死,自己还要去找皇帝。
所以我们说杜甫很“忠”,忠就忠在他都自身难保了,还想着为国效力。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生平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少年时期(儒家学习阶段): 杜甫少年时学习儒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儒家思想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
青年时期(道家学习阶段): 青年时期杜甫开始学习道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诗歌,如《登鹳雀楼》。
中年时期(政治阶段): 中年时期杜甫参与政治活动,并写下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政治性质的诗歌,如《白头吟》。
晚年时期(怀古阶段): 晚年时期杜甫怀古,写下许多关于过去和人生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怀古性质的诗歌,如《江雪》。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的创作阶段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创作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的初期创作阶段,大约是在公元750年到762年左右,当时他还是个年轻的诗人,尝试写一些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抱负和愤懑之情。
第二阶段是他成熟期的创作阶段,大约是在762年到766年左右,这个时期他的诗歌更详实,更着重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人物事迹,写
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如《登高》、《春望》、《饮中八仙歌》等,这些作品被誉为“真人之诗”。
第三阶段是他的晚年创作阶段,大约是在公元767年到770年之间,这个时期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关注于他自身的命运,他的创作表现
出沉郁、孤独和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特点,如《赠卫八处士》、《竹枝词》等作品。
这个时期的作品深情浓郁、意境深远,更加真实地表现
出了杜甫的文学风格和生命价值观。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的诗史摘要:一、杜甫简介1.杜甫生平2.杜甫的诗歌创作时期二、杜甫的诗歌主题1.社会现实2.政治批判3.人生哲理4.自然景物三、杜甫的诗歌艺术特色1.语言风格2.诗歌形式3.情感表达四、杜甫诗歌的历史地位及影响1.杜甫在唐诗史上的地位2.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乱,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杜甫的诗歌创作时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诗歌以咏史抒怀为主,表现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政治的关切;中期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展现了他在战乱中的流离失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晚期诗歌以批判时弊、反映民生疾苦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治腐败的愤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杜甫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包括社会现实、政治批判、人生哲理和自然景物。
他在诗歌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政治黑暗的抗议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同时,他还以富有哲理的诗歌探讨了人生的真谛,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
杜甫的诗歌艺术特色鲜明,他的诗歌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形式多样,既有古体诗,又有近体诗。
在情感表达上,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绘手法和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杜甫诗歌的启发,学习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关心国家民生,关注社会现实。
杜甫生涯五个时期及其重要创作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
其一生坎坷,历经战乱,但仍关注国家民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根据其生平经历,可将其创作生涯大致划分为五个时期。
1. 初唐时期(公元746年-公元755年)
杜甫在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以咏史抒怀为主,作品多表现出对先贤的崇敬和对时政的关心。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春望》、《月华》等。
2. 盛唐时期(公元756年-公元760年)
杜甫盛唐时期的创作以关注社会现实为主,作品充满忧国忧民之情。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北征》、《三吏》、《三别》等。
3. 流浪时期(公元761年-公元770年)
杜甫流浪时期的作品多反映其流离失所的生活,以及他对国家民生的牵挂。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佳人》、《月夜忧思》等。
4. 成都时期(公元771年-公元779年)
杜甫在成都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田园、友情亲情等。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登高》、《春夜喜雨》等。
5. 晚年时期(公元780年-公元789年)
杜甫晚年时期的作品多表现其对人生、历史、宗教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此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等。
综上,杜甫生涯的五个时期各具特色,但其关注国家民生、咏史抒怀的主题贯穿始终。
他的创作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发展、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浪漫主义影响,这主要源于他年轻时期的壮游经历。
在壮游期间,杜甫接触到了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些经历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因此,他的早期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向往。
然而,杜甫的诗风并非始终如此。
随着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困守期间,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国家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身历其境,感受到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这使得他的诗歌风格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
杜甫的诗风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既是他个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的体现。
最后,当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结束了流离与战乱之中的痛苦之时,他的诗风又有了新的变化。
蜀中清新秀美的自然风物和远离政治的波澜、战争苦痛的安定生活,使得杜甫开始以一种更为宁静自适的心态去把握生命,审视生命,体验生活。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风格变得更加清新自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既反映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
他的诗歌风格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清新自然,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他的个人特色和时代烙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人一辈子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一、念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0 岁漫游吴越,5 年以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
在洛阳遇李白等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鸟瞰天下仗剑远游,对以后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踊跃进取。
代表作《望岳》表现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理想。
二、困守长安时期(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熟悉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期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关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初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抑扬”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45 岁——48 岁)安史之乱携家人和难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又遭肃宗贬斥。
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想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使他写出《春望》《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顶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9 岁)相州取胜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平稳日子。
严武身后,再度漂泊,后病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
诗歌带有丰硕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期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拜;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用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想念。
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杜甫是位矢志不移的爱国诗人。
他曾豪情满怀要为国出力,但他的人一辈子充满诸多无奈,报国无门。
朝廷衰败,安史之乱暴发,个人穷困潦倒,终生不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直抒胸臆,揭示社会真实,被誉为代表唐代诗歌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杜甫的诗风在他一生中经历了多次变化,这些变化既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与他个人的成长和思想转变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心路历程和诗歌创作的奥秘。
杜甫早年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直抒胸臆,情志真挚。
他的早期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逝去父亲和战火连连的时代的感慨和忧虑。
比如《哥舒歌》中“大彼五兵,振古今雄”一句中,杜甫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战争的忧虑可见一斑。
而在《赠卫八处士》中“不问生前勇与谁,并且破其眼中泪”这样的句子,则展现了杜甫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生活困境的痛苦。
然而,随着岁月的积淀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杜甫的诗风逐渐发生了转变。
中期的杜甫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民生,他的诗作中透露出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比如《竹里馆》中“吾家在兹竹丛中,春药布袖草萋萋”一句,表现了农民对生活的期盼和对未来的希望。
而在《登高》中“宝剑还家闲挂绦,高堂悼亡不能道”一句,则表现了他对逝去至亲的思念和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忧虑。
到了晚年,杜甫的诗作更多地表现出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沉思。
他更多地关注生老病死、人生百态和自然界的变化。
比如《春望》中“胜事独憔悴,休嗟不能语。
举头百尺树,挥手千般日”一句,表现了他对生命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而在《绝句》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一句,则表现出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思。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由个人情感到社会关怀再到人生思考的过程。
他的诗作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却始终保持着真挚和深刻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轨迹和思想变迁,也可以更深入地品味他的诗作之美。
在现代社会,杜甫的诗作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希望通过对他的研究和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杜甫不同阶段的作品和风格说起杜甫啊,这位唐朝的大诗人,他的诗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他的一生经历了好多阶段,每个阶段的作品和风格都不一样,就像咱们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心情和想法都会变一样。
杜甫年轻那会儿,正是风华正茂,他的诗就像春天里刚发芽的小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你看那《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里行间都透着股子冲劲儿,好像在说:“我要站在最高的地方,看遍这世界的美好!”那时候的他,眼里全是希望,心里全是梦想,就像咱们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可是啊,人生哪能总是一帆风顺呢?杜甫的中年时期,就赶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
那时候,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杜甫的诗也变得沉重起来。
他写了好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像那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读就让人心里难受。
他用自己的笔,把老百姓的苦难都写了出来,真是让人佩服。
那时候的杜甫,就像是个有担当的大哥,时刻关注着身边人的冷暖。
再到后来,杜甫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活就更不容易了。
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可是即便如此,他也没放弃写诗。
他的诗里,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就像那首《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读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孤独和无奈。
但即便如此,他的诗里还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那时候的杜甫,就像是个经历过风雨的老兵,虽然满脸沧桑,但眼神里还是透着坚定和执着。
说杜甫的诗啊,那真是风格多变,各有千秋。
他早期的诗,清新自然,就像咱们小时候在田野里奔跑的感觉一样;中期的诗,深沉厚重,就像咱们长大后面对生活的压力一样;晚期的诗,则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理,就像咱们年老后回首往事一样。
而且啊,杜甫写诗还特别注重细节,他的诗里总是有好多生动的描写,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那个场景。
就像他写春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读就让人好像看到了春天的美景;他写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一读就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凉。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55年)1.1 唐初文风的形成:初唐时期,唐朝刚刚建立,文人士大夫多为北方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注重形式和格律,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
1.2 杜甫的崛起:杜甫是初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受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影响,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1.3 王勃的“乐府体”创作:王勃是初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他创作了许多乐府体诗歌,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而著称。
二、盛唐时期(755年-847年)2.1 诗人群体的兴起:盛唐时期,唐朝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大批诗人涌现出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如王之涣、杜牧等。
2.2 唐诗的题材丰富多样:盛唐时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爱情、友情、人生哲理等主题的思考,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
2.3 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盛唐时期,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注重形象的生动描绘和意境的烘托,以及对音韵和节奏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中唐时期(847年-907年)3.1 唐诗的政治倾向:中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的批评。
3.2 唐诗的主题转向:中唐时期,唐诗的主题逐渐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向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开始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3.3 白居易的诗歌成就:中唐时期,白居易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自然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晚唐时期(907年-960年)4.1 唐朝的政治动荡:晚唐时期,唐朝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这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人生的迷茫。
杜甫四个人生阶段和代表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嫉恶如仇、同情人民,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杜甫在长安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期间写有《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48-58)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诗歌经典化的历程杜甫诗歌经典化的历程杜甫诗歌在唐宋两朝具有迥然不同遭遇,在宋朝经历全面经典化具备深刻的原因,其经典化的几个关键环节具有深刻的文学发展意义。
时下的文学经典问题已经渐渐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单向思维转向为“文学经典是怎样形成的”的综合思维。
杜甫诗歌并非写出来就是经典,同样经历了经典化的过程;尤其是宋代儒学对杜甫忠君爱民的士大夫形象进行完美塑造,杜甫更是被推崇为诗家之祖,杜甫诗歌也被奉为诗家之经。
一、杜甫诗歌在唐宋两朝的不同遭遇在唐朝的三百年间,时兴的知人论世之学在唐人文集序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是综合了先秦两汉以来运用政教伦理作为基础的和魏晋南北朝以来以作家的才情论为基础的两种知人论世的研究类型。
流露在唐代人的笔记小说对于诗歌本身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就可以看出促使经典化产生的知人论世之学的复苏的情况。
但研究表明,杜甫诗歌的唐朝当代的接受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杜甫本人的个人形象在唐代大概也就可以只能够定位于一般诗人、狂士与落魄才子之类[1]。
而且杜甫个人诗集的编撰也不很理想,杜甫诗集多是以抄本的形式进行流传,况且在诗歌的编次上也比较混乱。
真正对于杜甫诗歌的开始经典式的解读直到宋代以后才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因此,杜甫的诗歌在宋之前的经典地位并没有完全确立,可以从唐代现存的诗歌选本对杜甫的诗歌的冷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更为重要的是在中晚唐时代还缺乏一种对杜甫诗歌进行的经典式解读,还没有开始从诗人的意图到诗本事、诗集编年、诗人与诗文年谱、年表等常规的解读方式。
宋代的儒学复兴并重新取得统治地位,诗经与杜甫诗歌开始并进一步显赫,应该均与儒家的思想统治密切相关。
先秦两汉盛行的知人论世理论作为基础的先秦儒家人性论同时复苏也给杜甫诗歌的接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典化机遇。
宋代学者的崇经辨杜与对杜甫诗歌的知人论世的经典解读风气开始全面兴盛,从而标志着杜甫诗歌经典地位在宋代的事实上的建立。
应该讲,首次将杜甫诗歌与《诗经》进行比附的.做法可追溯到中唐时期的学者樊晃,开始以“大雅”来比附杜甫诗歌。
试论杜甫诗歌经典化的历程
摘要:杜甫诗歌经典化遵循中国传统士大夫文人运用的比附尊崇方式。
杜甫诗歌在唐宋两朝具有迥然不同遭遇,在宋朝经历全面经典化具备深刻的原因,其经典化的几个关键环节具有深刻的文学发展意义。
关键词:杜甫诗歌;经典化;环节
时下的文学经典问题已经渐渐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单向思维转向为“文学经典是怎样形成的”的综合思维。
杜甫诗歌并非写出来就是经典,同样经历了经典化的过程;尤其是宋代儒学对杜甫忠君爱民的士大夫形象进行完美塑造,杜甫更是被推崇为诗家之祖,杜甫诗歌也被奉为诗家之经。
一、杜甫诗歌在唐宋两朝的不同遭遇
在唐朝的三百年间,时兴的知人论世之学在唐人文集序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是综合了先秦两汉以来运用政教伦理作为基础的和魏晋南北朝以来以作家的才情论为基础的两种知人论世的研究类型。
流露在唐代人的笔记小说对于诗歌本身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就可以看出促使经典化产生的知人论世之学的复苏的情况。
但研究表明,杜甫诗歌的唐朝当代的接受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杜甫本人的个人形象在唐代大概也就可以只能够定位于一般诗人、狂士与落魄才子之类[1]。
而且杜甫个人诗集的编撰也不很理想,杜甫诗集多是以抄本的形式进行流传,况且在诗歌的编次上也比较混乱。
真
正对于杜甫诗歌的开始经典式的解读直到宋代以后才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因此,杜甫的诗歌在宋之前的经典地位并没有完全确立,可以从唐代现存的诗歌选本对杜甫的诗歌的冷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更为重要的是在中晚唐时代还缺乏一种对杜甫诗歌进行的经典式解读,还没有开始从诗人的意图到诗本事、诗集编年、诗人与诗文年谱、年表等常规的解读方式。
宋代的儒学复兴并重新取得统治地位,诗经与杜甫诗歌开始并进一步显赫,应该均与儒家的思想统治密切相关。
先秦两汉盛行的知人论世理论作为基础的先秦儒家人性论同时复苏也给杜甫诗歌的接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典化机遇。
宋代学者的崇经辨杜与对杜甫诗歌的知人论世的经典解读风气开始全面兴盛,从而标志着杜甫诗歌经典地位在宋代的事实上的建立。
应该讲,首次将杜甫诗歌与《诗经》进行比附的做法可追溯到中唐时期的学者樊晃,开始以“大雅”来比附杜甫诗歌。
延伸到宋代之后,宗经辨杜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和流行。
二、杜甫诗歌在宋朝经典化及其原因
一般从文学经典化得历史可以看出,古人或文化名人对经典的称引不仅仅可以强化经典本身的文学权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广泛地称引原来的经典同时也是新文学经典形成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单单就六经之后的我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产生而言,一般是以宗经为主要方式,形成以六经为经典化的合法来源与渠道,应该是古
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化的必经之路径。
在我国古代的学术渊源中向来有推源溯流的传统做法,从“深从六艺溯流别”当然就成为推源的主要方向。
宋朝名人宗经辨杜的主要依据一般为《诗经》、《春秋》与《楚辞》三部公认的古代经典,通过运用上述三部经典在杜诗学中的升沉与宋人凭借这三部经典从而对杜甫诗歌渗透的经典元素
进行深入发掘正反映体现了杜诗进行经典化历程的复杂性与曲折
性[2]。
宋朝人尊崇杜甫诗歌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杜甫是诗艺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是基于杜甫的忠君爱国思想。
北宋在开国之初,众多宋朝人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渐发现中晚唐的流行诗风基本源
于杜甫诗歌,杜甫诗歌以其地负海涵和包罗万象的集大成的气势与姿态征服了宋朝学者。
在宋代的开国之初,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客观存在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使宋人易被杜甫诗
歌中忧国忧民的爱国忠君精神所激荡从而产生了心理共鸣而折服。
就杜甫诗歌集大成艺术成就自元稹进行首倡之后,一直到苏轼和秦观等人地尽情发挥,从而成为历代尊杜的通行之说。
就宋朝人对于杜甫的忠君爱民思想的发掘还不仅仅单是一种心理共鸣与佩服,而且也是北宋士人进行自觉参政与议政意识达到空前高涨所致,具体在诗歌领域体现出来就是对诗歌中关于叙事与批评时政自然理性
依据和表现手法的关注关切。
因此对杜甫诗歌的叙事抱有浓厚兴趣,对直陈时事于实录史实感慨,同时又为这种杜诗这种叙事特征
诗歌寻找出艺术风格上的含蓄之美与抑扬褒贬等方面的微言大义。
三、杜甫诗歌在宋朝经典化的关键环节
首先,宋朝以《诗经》《楚辞》为宗作比附以尊杜。
一方面借《诗经》的风雅正特有韵味以及《楚辞》的高洁来标榜杜甫性情之正的为人,而且进一步以杜甫的性情之正作为他的诗歌进行褒贬的合理性依据。
另一方面以《诗经》特有的委婉和含蓄的美等具体的手法来解读杜诗叙写时事与批评时政的功能。
其次,宋朝以《春秋》为宗作比附以尊杜。
此手法亦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借《春秋》的圣人删述具有的批评权威地位来给予杜甫诗歌以叙事褒贬赋予合法性合理性。
另一方面以微婉显晦的春秋笔法来解读杜甫诗歌中可能存在的惩恶劝善等进行微言大义的表现手法与技巧。
在宋代甚至盛行以杜诗补史和证史的风气催生和巩固经典化过程。
第三,以特有的编年法对杜诗进行解读以尊杜。
用编年法的方式也许就是宋朝人重塑杜甫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这对于杜甫的个人形象从传统文人进一步发展到儒家士大夫的角色转换所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3]。
在北宋的中后期诗歌领域内盛行以编年法德阅读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宋人对于诗歌作品的知人论世的经典要求,同时对诗人的人品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由此更加大了杜甫诗歌的经典化力量与影响力。
总之,在中国的古代文学经典生成发展方式的惯例应该是源于
儒家说《诗》的方法。
儒家创立的文学经典化理论与方法,在宋代被学者发扬光大对杜甫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经典化,杜甫诗歌经典化的过程,既是一种文学解读与重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经世致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裴斐.略论两宋杜诗学中存在的一种倾向[j].中国文学研究.1995.3:31-34.
[3]张忠纲.20 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文史哲.2001.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