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及其文化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2.6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意义的分析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个人的成功并不足以反映整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中国梦愿景已成为许多中国人追求的目标。
中国梦的宣传画构图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般来说,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的宣传画通常采用视觉手段,使用图像和文字来表达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观。
以下是对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意义的分析。
一、整体构图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的整体构图通常以海报为主。
海报的排版通常是文字和图像的集合,与视觉艺术的整体风格相当统一。
广告的整体设计意在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传达关于“中国梦”的主要信息。
例如,在一幅中国梦宣传画中,整体构图采用了绿色、蓝色和白色作为主色调。
在画面中心,有一个黑色大字:“我来自中国”和一个中国标志性建筑物的图像。
海报的右下角有一行小字,“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致富强国,和平和谐;和一个共同责任:维护国家荣誉,贡献中国力量。
”整体构图凭借这样简单的排版和色彩组合,充分推动中国梦的理念和价值得以暴露在受众的视野中。
这种全貌式的设计,既生动又鲜明,让观众在一瞬间懂得了这个国家的信仰和愿景。
二、图像意义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的图像意义丰富多彩。
图像要素通常包括中国的各种文化符号和特殊场景,如建筑、人物、自然场景、文物等。
这些符号被用来反应中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例如,在一幅中国梦宣传画中,图像展现了一个和谐的自然景观,包括清晨的青山和绿水。
在画面的中央是一个女孩子,手中拿着一本书,她的脸上充满了自信和勇气。
整幅图像冲击力极强,表达了中国人民高度重视环保、文化自信和未来希望的愿景。
这种设计方法表现了中国的特色和独特性,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也让人们对中国梦没有什么好挑剔。
三、颜色意义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的颜色构成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含义,可以用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理念。
例如,红色常常象征着爱、热情和勇气;蓝色通常与平静、和谐和清新有关;绿色代表自然和环保。
评析“中国形象”的广告传播作者:聂洲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11期【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和方针,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一提法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以国家软实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网络时代,国家形象品牌的国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1月17日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是一次我国为国家形象名片宣传做出的一次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见证了中国当代的精神面貌,本文从广告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这次国家形象广告活动进行分析,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国家形象片策略,探讨了一些未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的传播方式,提出了符合受众认知习惯的论点。
【关键词】消费时代国家形象品牌认知习惯媒介创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而互联网技术经过不断地发展,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的预言也已经实现,传统大众媒介纷纷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发展自己的业务,国内出台的“三网融合”政策,更是为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谋划,为的是增强国家大众传媒的在世界舞台中的竞争实力,其业态从以新闻门户网站为特征的第一代互联网业务、到以搜索和即时通信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业务,发展到以视频为主的第三代互联网业务,在短短的互联网商化三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三代的跨越,在互联网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在这个世界联网的时代,国际间的问题国内化、国内的问题世界化,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国际间的交流、竞争中抓住更多的机会,不仅要靠自身国力的强大,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也愈来愈重要,中国要融入世界,就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要让中国的形象通过传播传递给世界,主动在世界中“发声”,比如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通过招标的形式委托上海一家公司拍制关于国家形象的宣传片,宣传片分为以各界知名人士为主的“人物篇”(30秒)和综合宣传纪录片“角度篇”,2011年1月17日,“人物篇”在纽约时代广场、美国CNN、华盛顿画廊广场播出,其中,在纽约时代广场以6块电子屏的巨幅广告片每小时播出5次,从早晨6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一直到2011年2月14日为止,总共播出8400次,而“角度篇”也分各类媒体投放,这种活动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有媒体称“中国国家公关时代的到来”,有的外媒也称“这是中国为回击国际媒体偏见”、“提升中国软实力”①,网络时代不仅网络商业化要跟上时代步伐,在国际思想市场上也需要积极主动地传递“中国声音”,硬件和软件都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李长春同志在2008年11月的《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目前,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中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相适应”②。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意义的分析中国梦是指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以其生动形象的构图意义,提升了广告宣传的效果和实现中国梦的共鸣力。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的意义进行分析。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直观形象且富有视觉冲击力。
通过鲜明的颜色、明暗对比等构图手法,使广告画面饱满且吸引眼球,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共情和关注度。
画面中通常会出现中国元素,如国旗、国花、长城等,使观众瞬间与中国梦产生联系和认同感。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突出核心主题。
广告画面通常以中国特色元素作为背景,突出表现中国梦的内涵和主题。
画面上可能出现国人齐心合力的场景,代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梦想的决心;画面上可能出现勤劳智慧的劳动者,代表中国人民通过辛勤努力实现梦想的精神;画面上可能出现社区风貌,代表中国人民通过和谐共建实现梦想的愿望。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着重传递积极信息和正能量。
通过选取具有正面形象的人物、情节等元素,强调中国梦的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特点。
画面中人物常常显露笑容,透露出力量和信心。
这种构图方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梦的梦想力量和积极的奋斗态度。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注重符号的运用和象征性的呈现。
通过符号象征的方式,提出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和要求。
画面中宣传助人为乐时,会出现一对手拉手的图案,通过简洁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标,传达出中国梦倡导的社会和谐、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念。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意义多样,不仅能够直观形象地传递中国梦的内涵和主题,突出正面形象和正能量,还能够通过符号和象征的运用提出具体要求和价值观念。
通过这些构图手法的合理运用,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和关注,还能够提升广告宣传的效果,进一步实现中国梦的共鸣力和传播力。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意义的分析【摘要】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是通过构图设计传达中国梦理念,表现中国精神,展现发展成就,体现公益效果,引导观众参与。
这些构图元素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传播中国梦和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作用。
构图设计精巧、富有表现力,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有效地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从而达到传播正能量的目的。
这些广告宣传画的构图技巧和策略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贡献了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公益广告宣传画,构图意义,传达理念,表现精神,展现成就,宣传效果,参与,社会正能量,传播,吸引注意力1. 引言1.1 介绍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的背景意义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通过设计精美的构图和生动的画面,传达中国梦的核心理念,如团结奋进、繁荣昌盛、民族复兴等。
这些构图设计旨在激励人们勇敢拼搏,努力实现自身的梦想,同时也动员社会各界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公益广告宣传画还通过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展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团结的精神风貌,引领观众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社会正能量。
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的背景意义在于推动中国梦的传播和实践,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国家发展,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构图设计精巧、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的公益广告宣传画,将中国梦理念传播到每一个角落,激发人们的热爱和自豪感,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传达中国梦理念的构图设计传达中国梦理念的构图设计是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宣传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可以更好地传达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传达中国梦理念的构图设计中,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来突出表现。
在构图中加入国旗、国徽、中国特色建筑等符号,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引发观众的共鸣。
构图设计中可以运用象征性的视觉元素来寓意中国梦的内涵。
第1 页共 1 页国家电网报/2009 年/12 月/4 日/第005 版亮周刊深刻理解“国家形象广告”的意义石敬涛近日,商务部启动“中国制造”海外宣传,推出一系列全球广告,在CNN 等国际主流媒体上投放,这则30 秒的广告围绕“中国制造世界合作”这一主题,强调中国企业为生产高质量产品,正不断与海外各国公司加强合作。
广告片由中国商务部会同4 家中国行业协会共同委托制作,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的首个品牌宣传活动。
(11 月30 日《法制晚报》)在传统理念上,我们习惯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低调,很少高调出击,主动在全球做形象广告。
笔者认为,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影响力,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增加。
这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占据国际市场。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2004 年就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制成品的经济体。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制造业不断走出国门。
据统计,2002 年至2008 年,中国企业的年度对外投资额从27 亿美元增长到约560 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66%。
“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在国际市场中举足轻重。
这次的“国家形象广告”,也是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要顺应这个潮流,在全球化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传播“中国制造”这个招牌。
在这种境况下,公共管理部门主动出击,启动“中国制造”海外宣传,展现我国“软实力”,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新世界的冲突,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形态,文化将是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也把文化现象视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资本形式,可以在实现利益的斗争中使用,并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制造”品牌的叫响,并不仅仅是靠一系列的“国家形象广告”就能实现的。
广告创意的民族文化内涵广告创意是一种通过独特的方式来传达产品或服务信息的手段,而民族文化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
将广告创意与民族文化内涵相结合,既能传递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又能弘扬和宣传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下面将以中国文化为例,探讨广告创意的民族文化内涵。
1. 符号与象征:中国的符号和象征非常丰富多样。
红色象征着火热、热情和喜庆;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尊严和富贵;祥云则意味着好运和吉祥等等。
广告创意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符号和象征,来呈现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广告创意可以借用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等元素,来展现产品或服务的传承和品质。
利用唐诗宋词的优美文字来表达产品的高雅和品味;通过中国传统画作的形式来展示产品的精湛工艺等等。
3. 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比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广告创意可以将这些节日和习俗与产品或服务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营造节日氛围或展现传统习俗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在春节期间利用红色、春联、灯笼等元素来表达春节促销活动;在中秋节推出月饼礼盒套装等等。
4. 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中国有着多元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
广告创意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来进行定向宣传,突出产品或服务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在西南地区推广火锅,可以运用当地的特色食材和独特饮食文化;在广东地区推广旅游景点,可以突出岭南建筑和粤剧等元素。
5. 美食文化与饮食习惯:中国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和独特的饮食习惯。
广告创意可以通过展现口感和味道来吸引消费者的胃口,同时也可以体现产品与中国美食文化的融合。
在广告中创造美食的诱人画面,让消费者产生瞬间的食欲;利用中国传统饮食习惯来宣传健康食品。
通过将广告创意与民族文化内涵相结合,可以使广告更富有创意和感染力,更能吸引目标消费群体的兴趣,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这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解读中国国家形象宣传⽚2019-09-09[摘要]国家作为⼀种特殊的组织,在国际社会也⾯临着展⽰⾃⾝形象、提升国际影响的公关⽬标。
本⽂回溯了世界及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的历史,分析了2011年初中国政府⾸次以国家官⽅名义推出的两部国家形象宣传⽚的创意与构思。
[关键词]国家形象宣传创意公共关系是组织对外塑造良好形象、对内营造和谐氛围的⼀种传播和管理⼿段。
企业在市场求⽣存,城市在社会求发展,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国家作为⼀种特殊的组织,在国际社会也⾯临着展⽰⾃⾝形象、提升国际影响的公关⽬标。
随着中国融⼊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塑造国家形象的阶段。
2011年元旦刚过,⼀抹靓丽的“中国红”点亮了美国纽约时报⼴场,6块电⼦显⽰屏同时播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30秒⼴告之《⼈物篇》。
[1]与此同时,另⼀部长达15分钟的专题⽚《⾓度篇》也已制作完成。
此举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次以国家官⽅的名义,出于国际传播的⽬的⽽推出的国家形象宣传⽚,因此被各⽅誉为中国全⾯进⼊国家公关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国家形象宣传⽚的历史溯源国家形象宣传⽚是以国家为宣传主体,以国际社会为宣传对象,旨在宣传国家变化发展,扭转或提升国际形象,扩⼤国际影响⼒的影视形态。
国家形象宣传⽚最早是作为国际政治和外交战略的产物⽽出现的。
上世纪20年代,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后为了向西⽅世界展⽰所取得的成绩,拍摄了系列⿊⽩纪录⽚《苏联新貌》。
这些短⽚在西⽅各国放映后,成功扭转了苏联以往的落后农业国印象,树⽴了苏维埃⼯业化的新形象。
这种⿊⽩纪录短⽚式的“国家形象宣传”,在⼆战前被各国普遍仿效。
⽽第⼀个把国家形象宣传⼴告从电影搬上⼤众传播的电视媒体,则始于1964年的⽇本。
作为⼆战后⽇本第⼀次在国际上正式亮相的东京奥运会,是战后⽇本国家公关战略的重要公关活动,⽽借助此次国际赛事,⽇本制作和播出了⼀个主题为“现代化的新东京迎接现代化奥运”的宣传⽚,成功地让世⼈看到了⼀个从废墟中崛起、重新步⼊⼯业化⾏列的新东京。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及其文化意义“一百年前英国小说家道格拉斯说的一句话:透过广告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理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下的中国和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正在经历着一次空前激烈、异常深刻的社会转型。
与历史上出现的其他社会转型相比,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已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路径。
2近年来中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随之高度膨胀。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激荡的背景之下,如何以电视广告这种艺术形式来传播国家形象,如何以视觉逻辑的本体视角对国家形象广告作进一步的审视?视觉“转向”之后,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之中义产生了哪些新的转向或者转译?进行该问题的探索,首先需要剖析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视觉本体,找到传者诉求与受者理想之间的联系。
其次,在跨文化传播中传者与观者复合体的传播和效果之间,又包含着哪些视觉逻辑关系。
再次,则关注到文化研究不仅只是英国伯明翰等西方学派的研究中心,中国当代的文化现实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历史博弈或某种关联是有一定的文化逻辑的。
本文试图发现一些核心范式,并在中国语境下,探讨视觉文化现实发展之下国家形象广告的命运方向与动向等现实问题。
本文主要思考的问题有:一、国家形象广告视觉逻辑向文化逻辑的转译。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国家形象广告视觉逻辑的文化标准问题。
三、在国家形象广告视觉表述方面,一方面基于国家层面诉求的一致性,有着普世性法则;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到东西方的“视觉话语差”命题,以及如何消弭与重构。
本土媒介的历史、视觉表述、叙事造型等与域外存在着话语差异。
例如中国媒体上的明星科学家袁隆平等在西方不被认知。
是否能在本士诉求与西方语境下找到一个理想的参照系来认知或者消弭(哪怕是部分消弭)这种话语差异,达到—个理想的接受点?中西方视觉话语的理想参照系统是否有叠合?如果有叠合,发展可以参阅的历史轨迹又有哪些,以及在理想参照系统的关照下是否能产生新的知识范式?在研究的范畴上,更接近于“米歇尔将视觉文化研究视为多学科研究,把艺术史、电影研究、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领域整合起来”的美学的视觉文化研究路径,同时认同周宪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和社会学的三种视觉文化研究的路径“互相关联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
需的”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课题。
对在西方话语叠合之下的视觉范式,周宪等受西方影响较重,关注到“视觉转向”命题,陶东风等侧重从文学角度关注这种转向。
本篇论文则希望在国家形象广告角度确立从视觉逻辑与文化意义的转译,来关注以上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