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占领北京后,焚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华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痛点之一。
当时,英军和法军联合攻打北京,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方向,是清朝皇家的园林和游乐场,占地3500亩,包含大量园林和建筑,其中不乏许多价值不菲的文物和艺术珍品。
圆明园的景色秀美,建筑华丽,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
当时,圆明园被清军用作存放财物的地方。
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后,他们破坏了园内的建筑,焚毁了宫殿、园林、文物和书籍等珍贵物品,甚至摧毁了我国和民族的珍贵文物。
据说,圆明园被烧毁的时间长达3天,整个园区内几乎没有一个建筑物幸免于难。
这一事件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悲痛,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次重大损失。
许多人感叹,如果圆明园还在,那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园林之一。
它的毁灭,让人们深感损失的珍贵和可贵。
“火烧圆明园”故事的背后是深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反映
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境遇。
这也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份重要的遗产,需要我们保护好,让后代继承下去。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简介200字
篇1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860年10月6日,英法连军闯入圆明园,把能拿的拿走,不能拿的就用大车拉走,实在拿不走的就放火烧了。
把圆明园洗劫的空空如也,本来有着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的街市,山乡村野。
但是现在已化成了一片灰烬。
这不只是对祖国文化的耻辱,更是对祖国人民的耻辱,这件事永远都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那时的中国太软弱了人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外国人到自己的土地上作恶没有办法反抗,但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软弱无能的中国了,我们变的更强大了,要打败敌人,决不能认输。
篇2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8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
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这样的屈辱历史事件还有很多,如南京大屠杀、台湾、香港被占领。
现在,我国富起来了,如果我们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一定会使祖国更富,更强,祖国的未来就靠我们了,我们一定不要再让历
史的悲剧重演!。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10字火烧圆明园是指发生在1860年10月6日至1860年10月18日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在北京的圆明园。
这一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时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背景资料: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的一场中英法三国之间的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迫使中国开放更多贸易港口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来加强其在中国的势力。
2.前一年的战争:在1859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并攻占了天津。
中国的清朝政府被迫接受英法联军提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向英法支付巨额赔款。
3.圆明园:圆明园是清朝时期中国皇室的一个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圆明园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达到350多公顷。
圆明园包含了许多建筑物、花园和湖泊。
事件经过:1.进入北京:1859年底,英法联军再次进入北京并开始对城市进行轰炸,以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他们的要求。
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同意支付大笔赔款。
2.香山之战:1860年9月,英法联军再次攻占了中国的前门和天安门,并进入了圆明园的所在地香山。
中国政府下令全面撤离圆明园。
3.唐奉联军的抵抗:圆明园原本由唐奉联军(由中国的湖北和河南军队组成)驻守,他们展开了对英法联军的抵抗。
然而,由于英法联军的火力优势,唐奉联军很快便失去了防御能力。
4.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发动了对圆明园的火烧。
他们放火烧毁了园内的建筑物、花园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称为“圆明殿”,这是对中国皇室的侮辱。
影响:1.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的严重打击: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遭受的严重打击。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由于火烧事件,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永远消失了。
2.对清朝政府的羞辱:火烧圆明园事件使清朝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屈辱。
无法保护自己的皇家园林和文化遗产,清朝政府在国内外都失去了公信力。
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欢迎参考!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篇一1852年,出身宦门、颇具姿色的玉兰被选入宫,册封为贵人。
但因玉兰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有宿怨,而未能得到咸丰帝的注目。
玉兰苦思进身之计,终以一曲缠绵哀怨的小调吸引咸丰,进而博取宠幸。
以后,聪明伶俐的玉兰,经常伴随在皇帝身旁。
一年后,玉兰因生子载淳,被咸丰封为懿贵妃,在宫内的地位已与皇后相仿。
17岁的玉兰中选入宫。
但是,因为玉兰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清太祖家族在历史上素有仇怨,致使她一直未能得到咸丰皇帝的宠幸。
皇后慈安久久不能怀孕,而深得皇帝宠爱的温柔、善良的丽妃又偏偏生了一个女儿。
大清江山帝业无人继承,咸丰皇帝深为苦恼和忧虑。
一日,百无聊赖的咸丰皇帝在圆明园中散步。
忽然,从远处传来了缠绵、忧怨的歌声,咸丰循声走去,看到了浓妆艳抹的玉兰。
咸丰被玉兰惊人的美貌所震慑,两人穿花绕柳,在花园中尽情嬉戏。
至此,玉兰终于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幸。
在这以后,聪明伶俐的玉兰不离咸丰左右,她陪着咸丰弈棋、练字,甚至于帮助拟阅奏折,长此以往,乐而不倦。
时隔不久,玉兰被册封为懿嫔,更是宠幸不断,恩爱有加。
一年以后,她生了载淳,咸丰喜出望外,封她为懿妃,继而又封懿贵妃。
从此,咸丰皇帝沉溺于宫闱之乐,以为是"嗣世有后,天下太平"了。
实际上,这时的清王朝已是危机四伏。
帝国主义列强一再发兵侵犯。
英法联军在大举进攻上海、广州后,又移师北上,直逼北京。
大清王朝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力谏咸丰皇帝以"秋猎"为名,携皇室赴热河行宫避难,而恭亲王奕訢则谏阻咸丰。
争论不下之时,咸丰采纳了懿贵妃的主张,命令僧格林沁亲王率领蒙古骑兵、步兵在京郊八里桥与英法联军交战。
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资料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可谓是一段让人心痛的往事。
提起圆明园,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曾经是皇家园林,里面的美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想象一下,走在那曲径通幽的花园中,耳边是鸟儿的鸣叫,眼前是精致的亭台楼阁,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仙境啊!可惜,这样的美好在1860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毁得一干二净,听说当时的场景就像电影里的特效一样,火光冲天,整个园子都笼罩在浓烟之中,真的是“火海一片,狼藉满地”啊!那时候,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搞得人心惶惶。
想想看,一个大大的圆明园,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那可是“富得流油”的地方呀!可是,敌人却像是饿狼一样,想要把这些珍宝据为己有。
为了“报复”清朝,他们决定把圆明园烧了,真是让人气愤不已!你说说,这不是在毁自己的文化遗产嘛!就像有人说的,“心痛不已”,那种感觉简直让人无法承受。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烧了就烧了,反正再建一个不就行了?可问题是,这些文物可不是随便就能复制的!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里面蕴含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啊!就像是家里的老照片,失去了一张,就再也找不回来。
圆明园的毁灭,就像是给整个中华文化打了一针麻药,让人无从承受。
不过,虽然圆明园被毁了,但它的故事却没有结束。
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心中总会升起一股悲凉。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到过去的教训是多么重要。
就像有句话说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保护我们的文化,才不辜负先人的辛劳。
有人说,圆明园就像是一个历史的符号,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现在。
今天的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当年的辉煌,但可以通过书籍、照片去感受那份美好。
想象一下,那些绚丽的花朵、优雅的建筑,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像老朋友一样,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每次看到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仿佛能够听到那些被遗忘的声音。
而且,这场火灾不仅仅是一个悲惨的事件,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历史故事-火烧圆明园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的“亚罗”号划艇正在做起航准备。
这时,一艘清军的巡逻船急驶而来,船上的广东水师官兵登上划艇,对十四名水手挨个盘问,并把其中十二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逻船上,带回了广州。
“亚罗”号原是中国人苏亚成的一艘载重一百吨的划艇,后来被海盗抢走,几经辗转,后归中国人方亚明所有,成了走私船。
为了走私的便利,方亚明曾在香港当局领过执照,但已过期失效。
中国水师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国水手,纯属中国内政。
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
因此,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无理地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
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里率领英国军舰突入省河,向广州进攻,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敌当前,两广总督叶名琛一味妥协,下令不许还击。
10月29日,英军攻入广州城,叶名琛仓皇逃走。
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的统治阶级叫嚣着发动战争,英国议会随后通过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提案。
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陆海军攻打中国;同时向法、美、俄等国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
10月,法国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马神甫事件”任命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一支侵略军,打着“为保卫圣教而战”的幌子,继英军之后开往中国。
美国和俄国也同意了英国的提议,积极支持英、法发动新的侵华战争。
这样,四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于共同的利益,临时结成了联合侵华阵线,进一步扩大由英国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国军舰陆续北上来到大沽。
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照会清政府,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
清政府不予理会。
两小时后,英法联军悍然驾着数十只小汽轮和舢板闯进大沽口,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攻击。
守炮台的爱国官兵奋起反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圆明园,又称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北郊。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圆明园也有一个悲惨的故事,那就是它曾经遭受火烧的惨剧。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发生在1860年,当时英法联军入侵中国。
他们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破坏。
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放火烧毁了整个园林,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圆明园的火烧惨案,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伤痛。
这不仅是一座园林的毁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遭受沉重打击。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然而,这一切在火烧之后化为乌有,让人无法想象这样的文化瑰宝竟然遭受如此不幸的命运。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屈辱历史。
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
圆明园的火烧事件,成为了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怀的痛苦记忆,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然而,尽管圆明园曾经遭受火烧的惨剧,但中国人民并没有被这一切击垮。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保护和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努力让世人铭记圆明园的光辉历史。
如今,圆明园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痛苦记忆。
然而,正是这样的痛苦记忆,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努力保护和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遗产。
愿圆明园的光辉历史永远铭记于心,愿中国传统文化永远绽放光芒。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故事火烧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悲惨历史,也是中外人民都熟知的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中国的文明古国在外族侵略、侮辱中遭受的巨大损失,彻底改变了中国百年来的命运。
下面我们分步骤阐述这段历史故事。
一、前因1860年,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北京后,进驻圆明园,洒脱行掠夺一空。
10月6日,英法联军威逼清廷,要求允许他们随意掠夺圆明园。
清廷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所作所为,但并没有明确表态。
10月18日,英法联军敲开了城南辕门,进驻了西单等地。
10月19日,咸丰帝下令孤儿寡母、闲居接应等八旗兵入防,但并没有出动。
二、火烧圆明园10月18日晚,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内,开始大抢大掠。
10月18日满朝文武在圆明园内开会商讨如何处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掠夺行为,出现了派遣守卫、出兵应战等意见。
但经过争论,未得出任何有力措施。
10月18日晚上11时,英法联军开始了最凶恶的流寇行径,燃起照明弹,派人砸门,大抢大掠。
为了表示对中国的挑战,英法联军甚至点起了烈火,放过了燃料,对着园内建筑物和物品乱烧。
这一天,圆明园遭受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残忍、最完整的劫掠和破坏。
三、后果经过一整天的烧杀抢掠,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烟雾弥漫,死伤惨重,全园所有文物、艺术珍品、金银财宝、奇古异玩被掠走或烧成灰烬。
咸丰帝听到圆明园被烧,皇太后哭泣,请咸丰帝喊冤。
咸丰帝很惊讶,他不知道如何向西方国家回应这场烧毁院子的行动,心情十分沉重。
直到现在,圆明园几乎没有多大改变,让人感觉到当年的悲痛和屈辱。
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处,在全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介绍英法侵略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
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介绍,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10月6日,占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圆明园遗址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说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
(英国)誓必毁为平地”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
火烧圆明园历史背景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进军该城。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 *** 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真正的概念不仅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分别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景明园、静宜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
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
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 *** 、被掠夺的地位。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再次证明,国家穷、落后、弱小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经变成了一个遗址公园,遗址正在进行保护性维修,以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梁和涵洞,一些古建筑也将得到重建。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10字19世纪60年代,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占领北京。
1860年,联军攻陷北京城,并焚毁了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文化古迹: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占地3500亩,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
圆明园建于清康熙年间,经过几代皇帝的扩建和修缮,成为一座综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艺术的宏大建筑群。
园内的建筑、雕塑和园景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艺术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圆明园被誉为“花果山”,园内有山水、河流、湖泊、古树、花草、雕塑等多种景观,形成了一幅宛如仙境的美丽画卷。
园内的建筑群包括宫殿、楼阁、亭台、廊榭等,风格各异,独具匠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乾隆皇帝的居所乐成殿和万春园。
乐成殿是圆明园中最宏伟的建筑,为黄琉璃瓦顶,金碧辉煌。
殿内的宝座、屏风、瓷砖等装饰金碧辉煌,展示了乾隆皇帝的富丽堂皇。
而万春园是一座仿造西方宫殿建筑风格的三层楼阁,内部装饰华丽,是圆明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
圆明园的艺术珍品更是丰富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石刻、瓷器和古书画。
园内的石刻包括汉白玉石虎、宝瓶等,形态各异,雕工精湛。
瓷器方面,圆明园收藏了大量的明代宫廷瓷器,包括景德镇青花瓷、佛山窑的釉里红等,真可谓“瓷海”。
然而,这一切在1860年10月18日发生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当时,英法联军攻陷圆明园,焚烧了整个园区。
据史料记载,火势凶猛,烧了三天三夜,火势扩散到北京城内的其他宫殿和建筑物。
不仅圆明园毁于一旦,北京的许多古老建筑也被波及,损失惨重。
这场大火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悲痛,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
火烧圆明园的背后,是英法联军对中国的入侵和破坏,是对中国文化的残忍侵害。
这件事件成为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警示,也激发了中国人民保卫国家、维护文化的强烈愿望。
今天,圆明园早已变成一片废墟,只剩下几个石碑和建筑的断壁残垣,作为历史的见证。
火烧圆明园简介资料火烧圆明园,中国近代历史事件,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火烧圆明园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火烧圆明园简介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之后,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进行强烈地谴责,正如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火烧圆明园背景万园之园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火烧圆明园资料第一篇:火烧圆明园资料火烧圆明园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
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
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带不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面对这样的罪恶行经,法国大作家雨果痛恨的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我们的国宝在哪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雕、刻品等共计2.3万件。
万多种。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有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法国丹枫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有3万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内的9万件藏品中,有上万件中国文物。
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
第二篇: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土豪的儿子学习成绩不佳,一天课堂上老师问他圆明园是谁烧的,他说不是他烧的!老师当时就给他爸打电话说:你儿子最近上课越来越不像话了,我问圆明园是谁烧的,他竟然回答说不是他烧的...回家后,被他爸一顿毒打,第二天他爸打电话给老师说:昨晚他已经承认圆明园是他烧的了!------老师,无论多少钱,我们家都赔!《火烧圆明园》下集:第二天,历史老师怒不可遏,对校长说,我问他圆明园谁烧的?他爹居然说不管多少钱他赔,真是气死我了。
火烧圆明园简介资料火烧圆明园,中国近代历史事件,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火烧圆明园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火烧圆明园简介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之后,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对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进行强烈地谴责,正如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火烧圆明园背景万园之园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圆明园毁灭
1860年在北京发生的事件:
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
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3圆明园简介简述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规模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和海宁安澜园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
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艺术特色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
此外,圆明园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过最多的地方。
火烧圆明园简介
《火烧圆明园》该片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长为咸丰帝宠妃的故事。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火烧圆明园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火烧圆明园电影基本信息《火烧圆明园》是由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历史片,由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陈烨、张铁林等主演。
该片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长为咸丰帝宠妃的故事。
1983年9月21日,该片在香港首映;同年,该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特别奖。
火烧圆明园电影剧情简介1852年,出身宦门,颇具姿色的玉兰被选入宫,册封为贵人。
但因玉兰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有宿怨,而未能得到咸丰帝的注目。
玉兰苦思进身之计,终以一曲缠绵哀怨的小调吸引咸丰,进而博取宠幸。
以后,聪明伶俐的玉兰,经常伴随在皇帝身旁。
一年后,玉兰因生子载淳,被咸丰封为懿贵妃,在宫内的地位已与皇后相仿。
此时,清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起。
英、法等八国联军进攻广州、天津,后直达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混乱。
咸丰采纳懿贵妃主张,命僧格林沁亲王率兵御敌。
八里桥一战,清兵败北,参战将士全部阵亡。
咸丰即率嫔妃及大臣肃顺等逃往热河行宫,留弟弟恭亲王;;奕訢在京与洋人谈判。
热河行宫里,咸丰不理
朝政,犹自整日寻欢作乐,奏章由懿贵妃代为批阅。
骄横不可一世的英法联军欺其昏庸,仗着洋枪洋炮,攻入北京城。
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抢劫一空,并付之一炬。
火烧圆明园电影幕后制作创作背景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电影工作者共同创作的电影作品。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闯进圆明园,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最后为了销毁罪证,侵略军放火把圆明园烧成灰烬。
1980年,李翰祥导演有了把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的想法。
他查阅了大量史料,并请教多位清史专家,几易剧本,最后完成《火烧圆明园》的剧本创作。
演员选择
《火烧圆明园》原本是由张金玲饰演慈禧,刘晓庆饰演慈安。
但是张金玲因为怀孕,放弃了出演慈禧一角的机会,于是慈禧一角也改由刘晓庆来饰演。
因为梁家辉长得酷似咸丰皇帝,因此导演李翰祥选择由梁家辉来扮演片中男一号。
片中丽妃的扮演者周洁并没有参加《火烧圆明园》的试镜,她在导演李翰祥的剪辑车里跳了一小段舞,李翰祥就决定由周洁来饰演“丽妃”。
拍摄场景
《火烧圆明园》在中国内地拍摄期间,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并且第一次开放皇城故宫的实景为该片提供拍摄场景便利,片中百官上朝、军机议政、木兰秋狩、圆明残垣,皆是实地实景实物展现。
此
外,为了拍摄圆明园的场景,导演李翰祥还说服新昆仑影业公司,耗资64万人民币在北京昌平搭建起一个仿真的圆明园外景地,并在拍摄尾声时用一把火烧掉。
火烧圆明园电影影片评价总体评价
《火烧圆明园》场面宏大、人物鲜明突出、景观设计精致逼真,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
该片是改革开放后由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电影工作者共同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电影作品之一(网易评) 。
该片浓墨重彩的历史题材和细腻深刻的人物刻画相得益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搜狐网评) 。
视觉美学
从视觉美学角度上看,《火烧圆明园》做得很成功。
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挥洒自如的华丽摄影机和人物调度以及极力构建个人化“金碧辉煌”的中国想象等形式风格完美结合了这段“火烧圆明园”的宏大历史叙事,将导演自身的意趣及内心艺术追求最大化到极致。
该片不但保留了精美繁复的内景画面营造,而且当标志性的推轨镜头流畅运动至外景时,也避免了片厂外景式的粗陋小气。
片中搭建复原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景其考据严谨、置景精致亦获得观众的好评(网易评)。
镜头语言
李翰祥在这部电影里对镜头语言的运用尤为纯熟。
影片几场戏都透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介绍皇城故宫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宫殿的建筑,扫视人物华丽的服饰以及具有历史色彩的道
具,从而有力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
此外,该片精心设计的默片段落亦体现了导演的功力,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而和八国联军的两场大战也拍摄剪辑得激情澎湃(网易评)。
影片叙事
《火烧圆明园》采取的是双线结构,除了讲述英法联军的禽兽行径外,影片前半部分通过正史与野闻交融的方式,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慈禧发迹的故事,她成长模式的情节线也贯穿清晰。
这样的故事结构,不仅有利于刻画慈禧的人物性格,还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以及细节的趣味性。
影片中间部分像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情节段落,其戏剧火候亦把握得恰到好处(国际在线、网易评) 。
火烧圆明园电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