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四大要素
- 格式:doc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7
园林基本知识1、中国古典园林的四要素:山、水、建筑、植物(叠山、理水、建筑、花木)。
2、中国十大名花:梅花、桂花、兰花、荷花、菊花、水仙、山茶、牡丹、杜鹃、月季。
3、云南八大名花:山茶花、杜鹃花、报春花、龙胆花、百合花、玉兰花、兰花、绿绒蒿。
4、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竹、兰、菊。
5、我国四大活化石[孑(jie)遗植物]:银杏、水杉、红豆杉、金钱松。
6、世界五大庭院树:雪松、日本金松、金钱松、巨杉。
7、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园林基址和开发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林、天然山水园林;2)按园林布置形式分为:自然式(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等)和规则式(清北京御花园、慈宁宫花园、明十三陵);3)按园林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4)按地域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
5)按使用性质分为:宫廷园林、府园、陵墓园、公共园林。
8、中国古园林的形成期(先秦、两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成熟后期(清中、后期)9、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涵蕴。
10、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1)生态效益: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调节湿度;净化空气;杀死病菌;净化水体、土壤;通风,防风;减低噪音。
2)社会效益:创造城市景观;休闲、保健场所;文化教育园林地;社会交往空间;保护、避难、减灾。
3)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如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收入等;间接经济效益,如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崩固土、释放氧气、鸟类保护、旅游保健等。
11、园林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工程设施三方面。
12、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原理: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6)起始开合,步移景异;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8)虽为人作,宛自天开;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
中国造园有六法即山、水、树、石、路、屋。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来说,有四大要素和“六法”之说,四大要素指的是:山石,水,植物和建筑;还有一种是“六法”之说,就是把山和石分开,加上水、树(就是植物)、屋(就是建筑),再加上园林中的路,共六大要素;也有人归结为花木,水泉,山石,点缀,建筑,路径,这种说法加上了点缀,也是组成了六个要素。
关于园林构成要素的说法很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园林构成要素当中的植物这一构成要素。
山水是构成园林的最基本的要素,造园可以概括为掇山理水,而植物是掇山理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植物犹如山峦之毛发,水景也需要植物来点缀衬托。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形式有许多种,有高大的树木,如松、柏、梧桐等,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就是因为亭外有梧有竹而命名,因为梧能招风,所以把梧桐看成是吉祥之物。
也有多年生的草本花木,如梅,兰,竹,菊等,因为常被比作人的性格而在园林中经常出现,比如用梅来颂扬人的铮铮傲骨,竹来比喻为人的高风亮节,如扬州的个园,就是以种植竹子而出名。
但是大面积的草坪却在古典园林中很少出现,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草坪又可以称为是“规矩草”,之所以称为是规矩草,是根据草的生长特征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草坪必须经常修剪整齐才能显出其魅力来,而古典园林的造园的原则是“人工仿效自然”,古典园林所创造的是一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一个有若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景物是自由的、不规则的、非几何图形的,而修剪草坪好像就不是纯粹地模仿自然,而是对自然的景物有了一定的改造,所以说这一点与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是相违背的。
古人造园并不是不对构成要素进行人工的改造,只是在人工改造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一个“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园林意境,尽量做到看不出人工斧凿的痕迹。
如园林中的理水手法,根据水流动的特性,开凿出了蜿蜒曲折的水池,还要设计出一个水口,寓意水是有源头的,是流动的,这些虽然都是人工创造的,但设计得非常巧妙,顺乎自然,让人看不出加工过的痕迹;还有园林中的人工堆山,也是用自然界中的石头,按照大自然中山的形势堆砌而成,也做到了顺应山的走势,惟妙惟肖。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及空间要素构成探究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景和空间要素构成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造景和空间要素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造景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主要包括山水、建筑、植物和人工构筑物四个要素。
1.山水:山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造景要素之一。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山水有山、石和水等。
山水的摆放一般遵循“远近相生,高低相映”的原则,以形成层次感和景深感。
山水的布置要力求自然、平缓、流畅,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2.建筑:建筑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景的重要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主要包括亭、台、楼、阁等,以及廊、舫、斋等。
建筑的风格常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和谐、统一的风貌。
3.植物:植物是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包括树木、花草和盆景等。
植物的安排一般以绿色植物为主,以增加园林的生气和观赏性。
植物的选择和摆放也要符合园林整体的风格和主题。
4.人工构筑物:人工构筑物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造景要素。
这些构筑物包括廊、桥、亭、塔等。
它们的作用是引导人们的视线和走动方向,使园林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二、空间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要素主要包括格局、布局和景点三个方面。
1.格局: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一般以“回”字形为基本形式,即“中心-外围-中心”的结构。
整个园林由一个主要中心点展开,周围是一圈围墙或竹篱笆,再以次要的中心和次级景点分别连接起来。
2.布局: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主要包括主轴线和结构对称两个方面。
主轴线是园林的主要景观线,常常是由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组成,通过排列建筑和景点,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完美的对称美。
在园林的布局中,还注重以点带线、以线统一等手法,使空间布局更具有层次感。
3.景点: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点分为主景点和次景点。
主景点多以建筑或山水为主,例如亭、台、楼、阁等。
次景点则多为小景点或疏水之类的构筑物,用于点缀整个园林,并起到引导人们视线和走动的作用。
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有哪些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营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典园林构景上也有严格的要求。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欢迎阅读!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1、筑山中国传统园林筑山是重要的造景手段,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审美取向与技法。
秦汉时期中式园林开启了人工筑山的先河,上林苑用水中砌筑三山象征东海仙山,在东汉出现用土石模仿自然山川的做法,魏晋时期逐渐发展成对自然山水的提炼加工,逐渐由写实走向写意,并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完善,达到方寸间彰显自然万象的境界,拳山勺水气象万千。
2,理水理水亦是为了在园林中造出自然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池塘.溪流.濠濮.泉水.湖泊.江河.渊潭.石矶水滩等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水景为主,以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有时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跌水。
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
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
但要注意中式传统园林中水的驳岸形式应该是自然形态的。
3、建筑园林中的建筑主要有以下形式:厅堂、亭、室、门窗墻洞、轩、楼阁、廊子、小品陈设、榭.船厅(舫),桥等。
建筑在中国园林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园林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其中建筑是“人“这一方的代表,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
园林中的建筑形式灵活多样,组合方式更为自由。
它既可以是园林中的焦点,也可以成为园林的配衬,同时审美的要求也高于其他场合。
4、植物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除了营造优美环境外,因其内涵不同,可以塑造多重的文化诉求,如在江南园林中常见的金桂和玉兰对植寓意金玉满堂等,植物是中式园林文化性和故事性的载体。
同时中式古典园林是艺术家造园,尤其强调植物的艺术美,要求姿、色、味俱佳。
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5、诗画怡情通过诗画与景观进行呼应点景,使观者产生心理共鸣是中国传统景观特有的构景要素。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填空题1.园林构成四大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解析】一座园林,可以多一些山水的成分,或者偏重于植物栽培、禽鸟饲养,或者建筑的密度较高,但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此四者的综合。
①土地包括平地、坡地、山地、谷地、丘陵、峰、峦、坞、坪等各种地形;②水体包括河、湖、池、沼、涧、溪、泉、瀑等静态的和动态的各种水形;③植物是指专门供观赏之用的树木和花卉;④建筑包括房屋、桥梁、道路、小品以及各种工程设施,它们不仅在功能上必须满足人们的游赏、居住、交通和供应的需要,同时还以其特殊的形象而成为园林景观的点缀或组成部分。
2.按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类型。
【答案】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解析】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归纳为若干个类型。
其中的主要类型有三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①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的,都可以归属于这个类型;②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的,大抵都可以归入这个类型;③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3.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种意识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解析】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①天人合一思想深刻地影响古人的“自然观”,也就是说,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②君子比德思想导源于先秦儒家,儒家认为大自然山林川泽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的形象能够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从而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③神仙思想乃是原始宗教中的鬼神崇拜、山岳崇拜与老、庄的道家学说融糅混杂的产物,园林里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这种情况盛行于秦汉时的皇家园林,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诗意的熔铸——园林要素欣赏【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其丰富多彩而又深沉含蓄的美,而这些美主要通过园林的四大要素展现出来——叠山、理水、建筑、花木。
本文深入分析园林的四大要素,包括这些要素的运用和配置手法,来展现它们的美学价值,并进一步探讨其文化意蕴。
【关键词】古典园林要素;叠山;理水;建筑;花木;美学欣赏;文化意蕴一、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园林谈山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
其基本特征是再现山水式的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在传统的造园艺术中堆山叠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凡园必有山石,离石不成园。
园林中的山石除有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中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使观赏者游目骋怀,身心两忘。
通过叠石掇山,把大自然吸收到宅院里内,以舒畅天性,这是中国园林最富有魅力的一项内容之一。
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一、叠石成山,营构缩微的自然山水。
作为园林的主体山景,自然界崇山峻岭,绵延万里,不可能真的搬到园林中来,古代造园家就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法,借用不同色彩、纹理、形状、质地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出峰、岩、壑、洞,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仿佛置身于自然的群山之中。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所描述的就是以石为主材营造出扬州个园的四季不同的假山,以石笋代表春山,湖石代表夏山,黄石代表秋山,宣石代表冬山,可谓别具一格。
二、作为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通过对石的巧妙布局来组织空间,扩大空间,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
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说:“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
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石”巧妙设置,营造出丰富的游览路线,增加了情趣,并拓展了艺术空间。
造园四大要素详解提起古典园林,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楼台亭阁,假山池沼,曲径小路,嘉树奇葩。
这些联想是符合事实的,它正表明我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立体形象和多种艺术风格。
那么,造园家是用什么艺术手段构造园林,引起了人们的游赏兴味的呢?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造园家择取最能诱发人们产生愉悦之感的山水、楼阁、树木、花草,并且采用我国诗画创作的传统手法,大胆地取舍糅合,创造出多采多姿的既有自然之美,又不拘自然之俗的园林景物形象。
中国古典园林还有一大特色,即形美与意美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的祖先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深知“无文景不意,有景景无情”的道理,善于用书画墨迹对优美的景物形象加以润饰、使之达到“寸山多致,片石生情”的艺术境界。
因此山水、建筑、树木、花草、书画墨迹,堪称造园的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并非各自孤立地存在于园林空间,而是融合成为一体,彼此照应,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完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空间。
而同时,又由于它们都是造园要素,各自又有独特的个性和作用,各有它自已的存在方式和外部特征,则又可以作为单独的欣赏对象。
由于造园家们在具体运用造园要素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于是也就出现变化多端,丰富多采的景观效果。
山水“秦汉造园典范”和大量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已经把自然山水作为欣赏对象。
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具有林壑之美,也就有了画意诗情。
媚山秀水足可供人们“游目骋怀”,它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山水景观的美感作用实在不可等闲视之呢。
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囿”,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的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
山衬水,水映山,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基调。
山水称得上是造园的第一要素。
山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造园家在完成土建工程之后,即可凿池堆山,把简单的地形改造成有山有水,微波荡漾,峰峦起伏的城市山林空间,这叫迭山理水。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林泉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往往以山、水、林、泉为基本要素,其中林泉景观是最为重要的。
园林中经常有小型山丘、石头堆砌的山体、人工湖泊、池塘等,以及细流、瀑布、喷泉等水景元素。
2.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形式,通常建于湖边、山峰上或湖心岛上,用于观赏景色或休息。
亭台楼阁常建有廊、亭、阁、轩、楼等构件,形式多样,装饰精美,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3. 走廊廊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走廊和廊桥是连接园内各个景点的重要部分。
走廊常建于湖边、山脚下或林间狭长地带,沿途设有栏杆、供游人休息的座椅等设施。
4. 四季花木:中国古典园林非常注重四季景色的变化,因此常种植各类花木,以不同季节的花卉植物营造出不同的景致。
春季常见的有梅花、桃花、杏花等;夏季有芙蓉、荷花、睡莲等;秋季有菊花、秋草、秋叶等;冬季有梅花、松柏等。
5. 岩石假山: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使用岩石和假山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自然感。
假山一般以画山为主,使用各种大小形状的石头堆砌而成,营造出山水画中的山景效果。
6. 园门墙壁:园林的围墙和园门被视为园林整体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园门常建有门楼、抱厦、廊庑等结构,墙壁常采用红墙、墨绿色墙等颜色,装饰着各种雕刻、涂饰和花砖。
7. 文人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往往融入了文人雅士的文化意境。
园林常常有诗碑、古文书法、古画作品等装饰,以及以名人墨迹命名的景点或建筑。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集中展现了水、山、林、石等自然景观,以及亭台楼阁、走廊廊桥等建筑形式,同时注重四季景色和文人意境的融入。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包括山、水、植物、建筑和匾额、楹联与刻石等。
这些要素在园林的建造过程中被有意识地改造和组合,以创造富有诗意和美学价值的空间。
1. 山: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可以用于构成园林的骨架和支撑。
山景的设计要考虑到意境和美学效果,以达到“虽不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2. 水:水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可以用于营造园林景观的脉络和意境。
水景的设计要注意水的流动和形态,以及倒影和光影的效果。
3. 植物:植物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于营造园林景观和创造意境。
植物的设计要根据不同季节和形态进行选择和搭配,以达到四季皆景的效果。
4. 建筑:建筑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于联系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创造园林的意境。
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园林的整体规划和美学效果。
5. 匾额、楹联与刻石:匾额、楹联和刻石是园林中增加诗意和美学效果的重要元素。
这些元素可以用于园林的景点命名、题字和装饰,以达到人文景观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要素----植物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朝计成《园冶》△《盆菊图》(局部)/明沈周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
△《真赏斋图》/明文征明多年前,智慧的先辈们早已开始探索植物的美感与品质,他们将植物的审美属性与人的思想巧妙连接,细心雕琢,寄情于景于物。
植物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还成为古人表达情感、祈求幸福的一种载体。
△《辋川图》/唐王维植物文化意境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的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的范畴,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并非只包括景物,人的喜怒哀乐也是心中的境界,因而能够写真景物、真感情的,都可以算有境界。
△《兰亭修契图》/明文徵明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诗和画的创作原则行事,并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那么写意与写实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写实是在自然的原貌,而不着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
写意则虽然也顾及到自然的原来面目,但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虽不酷似自然原貌,但却能传自然之神,所以就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景山水图》春景/宋刘松年在古代,诗人、画家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院空间,原封不动的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像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
《园冶》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
△《四景山水图》夏景/宋刘松年那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对意境的追求呢?佛家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所以能够识色、声、香、味、触五境,但除五境外还有一个“法境”,这一境靠什么去认识呢?要靠“悟”,就是领会或想象。
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山、水、花木、建筑四个部分组成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
01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最主要的构景要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开创了人工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翼开创了从神仙世界的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模仿的先例,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了一步,唐宋以后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明清造山艺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02水为了表现自然,水也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自然园林是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幽远的境界取胜。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为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二为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浮廊可渡,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三为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
03花木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
古树名木对造园气氛非常重要,除花木外,竹子在园林装饰中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在向往中的自然。
鸟、兽、鱼、虫中国古典园林重视饲养动物。
园中动物可以观赏娱乐,也可以借以扩大和净化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04建筑堂、楼、馆、榭、轩、舫、亭、廊、桥、墙·厅堂:是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
浅论古典园林四大要素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而具有丰富多彩的近自然美和深沉含蓄美,而这些美主要通过园林四大要素去展现出来。
古代园林工匠们在追求园林艺术美时,将自己的思想、审美情趣融于园林四大要素之中,通过对四大要素进行整理、加工、塑造等技法去完成,去实现。
关键词:古典园林,近自然,山水,生态山水、建筑、树木、花草、书画墨迹,堪称造园的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并非各自孤立地存在于园林空间,而是融合成为一体,彼此照应,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完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空间。
而同时,又由于它们都是造园要素,各自又有独特的个性和作用,各有存在方式和外部特征,则又可以作为单独的欣赏对象。
由于造园家们在具体运用造园要素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于是也就出现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一、山水“秦汉造园典范”和大量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已经把自然山水作为欣赏对象。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造园堆山叠石,是以大自然为师,是真山的艺术性再现。
自然界的石头种类繁多,用于造园常见的有湖石、黄石、宣石,以及灵壁石,虎皮石等等种类。
每种石头都它自已的石质、石色、石纹、石理,各有其自然的形体轮廓。
而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石头,便自有它们不同的性格。
就造园来说,湖石的形体玲珑剔透,用它堆叠假山,情思绵绵;黄石则棱角分明,质地浑厚刚毅,用它堆叠假山,嵯峨棱角,峰恋起伏,给人的感觉是朴实苍润。
所以要分峰用石,避免混杂。
水有动静之分,园林“静水”一平如镜,碧澄明澈,与周围亭阁廊榭,山石花木等富有节奏感的体形相对比,是园中的一个休止空间,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水面倒影幻若鲛宫,虚幻的空间启人遐想。
而溪流泻涧的“动人”散出欢快的水声,“声渲乱石中”当能给人一种轻松、愉快地感觉。
二、建筑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
特别是私家庭园里的建筑,更是形式活泼,装饰性强,因地而置,因景而成。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概念: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文人园林:指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不仅指文人经营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不仅在造园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园林艺术的灵魂。
第一部分1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客观具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第二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特点:1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私有2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的社会、环境效益4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特点:1除了私人园林之外,出现了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拜托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的外向型3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园林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4由现代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特点:1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实现“城市在园林中”2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先进技术3城市延展到郊外,与外围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联系为有机整体系统4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园林艺术成为环境艺术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商、周、秦、汉特点:贵族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皇家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特点:民间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特点:国家统一,文化闳放,园林发展进入盛年期,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上形成了·成熟期(公元960-1736年)——两宋、清初特点:文化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园林发展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境地·成熟后期(公元1736年-1911年)——清中叶至清末特点: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将山、水、植物等构景要素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将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中,使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意境的含蕴:意境指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产生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古典园林三种意境表达方式:1借助人工叠山把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3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4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识形态特点·天人合一:第一层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强调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第二层含义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统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第三层含义是天人感应·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还反映了社会精英阶层(士人)永恒的山水情节·崇尚隐逸:隐士们多抱负不见重于当政者或者不愿意媚于俗流,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品格乃避开现实生活而隐居山林,园林不仅是隐者庇护之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第二部分一、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囿(起源一):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起源于狩猎·台(起源二):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既可以观天象通神明,又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园圃(起源三):园指种植树木的场地,圃指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2影响风景园林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君子比德思想:起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论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兴盛于秦汉,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成为中国两大神话系统渊源,,表现为园林中的摹拟神仙境界3商、周·殷、周时期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为“贵族园林”,如殷纣王修建的“沙丘台苑”,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4春秋战国·台与苑结合,以台为中心而构成贵族园林,如楚灵王的章华台、吴王阖闾的姑苏台5秦·园林的发展与新兴的皇帝独裁政体相适应,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是阿房宫·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有中占有重要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修筑岛山,乃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并举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仙境从此皇家园林多了一个求仙功能6西汉·上林苑:位于长安西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最大水面为昆明池,池中置岛(豫章台),特点:1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密度较稀疏3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建章宫:上林苑主要的十二宫之一,宫中有太液池,池中有三岛曰蓬莱、方丈、瀛洲;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沿袭到清代·兔园:贵族梁孝王刘武筑于今河南商丘,为用石筑山的首例(东汉称之为梁园,为梁孝王所有,以土为山,以石叠岩,这种土石结合的假山在中国园林史上为首创)·袁广汉园:创造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结合的范例,已能构石为山7东汉·梁翼园:堆假山以象二崤山,山水造景以具体的大自然山水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园林8生成期园林特点·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二、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1、思想解放、文化多元·东汉末,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导致士大夫知识分子行动上的两个极端:贪婪奢侈与玩世不恭·士人中流行玄学,重“清谈”,出现了“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礼教束缚,寻求个性解放,具体表现为1饮酒、服饰、猖獗的具体行动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思想的作风,即所谓“魏晋风流”·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启迪着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的进一步认识,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2皇家园林·邺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池之一,城市规划上结构完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铜雀园(铜爵园):位于邺城内西北,园内修筑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紧邻宫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华林园:前身名“芳林园”,后赵石虎重修,开凿大池“天泉池”;北齐后主高纬扩建为“仙都苑”,园内五座土山象征五岳,引漳河之水分流四渎为四海·芳林园:曹魏洛阳宫苑的代表之一,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因避齐王曹芳改名为“华林园”·建康:魏晋南北朝时期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代表园林有大内御苑“华林园““芳乐苑”、行宫御苑“乐游苑”“上林苑”“芳林苑”3私家园林·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对洛阳私家园林有细致描述,私家造园不仅是园林游赏场所,也是人们斗富手段·张伦园:北魏时期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代表,以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主景,是土、石筑叠而成土石山,表现天然山岳形象·金谷园:西晋石崇的别墅型私家园林,主要目的为满足游宴生活、安享山林之乐、兼作服食吟咏场所4寺观园林·佛教于东汉中期传入中国,汉明帝指定洛阳白马寺藏佛经,“寺”逐渐由政府馆驿机构转为佛教建筑的专称;道教形成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佛寺、道观大量出现于城市、近郊、山野地带·寺观园林包含三种情况: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南北朝时期盛行“舍宅为寺”,贵族官僚把自己的宅邸捐献出来作为佛寺,居住用房改为供奉佛像的殿宇和僧众用房,宅院保留为寺院的附园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环境·著名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著名寺庙:北魏洛阳永宁寺、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砖塔)、河南嵩山少林寺·佛教四大丛林: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5其他园林兰亭: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园林6转折期园林特点·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氛围,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结合·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摹仿自然山水至于适当概括提炼,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功能基本消失或仅保留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对各地风景名胜区开发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三、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1时代背景·隋唐推行均田制,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唐代已经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观赏植物栽培有了有了很大进步,2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分类:1大内御苑:即皇帝宅园,建在皇城之内,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2行宫御苑:建于城郊风景优美地带,供皇帝偶尔游憩或短期驻足之用3离宫御苑:建于城郊优美地带或远离都城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联系的政治中心·唐长安城:城内有三大宫殿区,史称“三大内”,分别为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西内太极宫:即隋朝的大兴宫,唐初改名太极宫并扩建,位于宫城中央;建筑布局依据周代“前朝后寝”原则,分为前朝与内庭两部分;苑林区有三个大水池:东海池、南海池、北海池·东内大明宫:唐太宗为高祖李渊专修的“清暑”行宫,位于宫城东北隅,南部为宫廷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北部为苑林区·南内兴庆宫:原名隆庆坊,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扩建为兴庆宫,建筑布局呈不规则状·大内三苑:长安城北建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属于大内御苑·禁苑(隋大兴苑):包括禁苑、东内苑、西内苑三部分,是唐长安城郊主要风景区和狩猎区·长安的行宫御苑有玉华宫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仙游宫等,离宫御苑有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等;洛阳的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代表有有西苑、上阳宫等·华清宫:以骊山脚下的温泉著称,唐太宗贞观十八年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年改名华清宫;“骊山晚照”作为长安八景之一(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西苑:隋代西苑又称显仁宫、会通苑,位于洛阳城西侧,唐代改名为东都苑,武后时名为神都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大体延续汉代以来“一池三山”宫苑模式,以人工开凿的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设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园内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工程极其浩大,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古典园林四大要素
浅论古典园林四大要素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而具有丰富多彩的近自然美和深沉含蓄美,而这些美主要通过园林四大要素去展现出来。
古代园林工匠们在追求园林艺术美时,将自己的思想、审美情趣融于园林四大要素之中,通过对四大要素进行整理、加工、塑造等技法去完成,去实现。
关键词:古典园林,近自然,山水,生态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山水、建筑、树木、花草、书画墨迹,堪称造园的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并非各自孤立地存在于园林空间,而是融合成为一体,彼此照应,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完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空间。
而同时,又由于它们都是造园要素,各自又有独特的个性和作用,各有存在方式和外部特征,则又可以作为单独的欣赏对象。
由于造园家们在具体运用造园要素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于是也就出现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一、山水
“秦汉造园典范”和大量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已经把自然山水作为欣赏对象。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造园堆山叠石,是以大自然为师,是真山的艺术性再现。
自然界的石头种类繁多,用于造园常见的有湖石、黄石、宣石,以及灵壁石,虎皮石等等种类。
每种石头
失其豪华气势。
楼阁是在各地园林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给人的印象以高耸为主,有一种飞阁崛起,层楼俨以承天的气势。
在造园中起着压住环境,成为主景的作用。
它多建在抱山衔水,景色清幽,视线开阔的地方。
厅、馆、轩造型丰富。
厅,一般内部较大,视野开阔,从厅内观景,山映月照,历历在目。
馆,原是取秦汉“馆驿”和“宦宫客舍”之意为建筑命名。
为便于赏景,一般都建在地势高爽的地方。
轩的特征是前檐突起,出廊部分上有卷棚,即所谓“轩昂欲举”。
现时也常有人把小的房舍称作轩,其意在于表示风雅。
园林里的轩常是傍山临水而建,在平面布置上常常与院落景色连为一体。
厅、馆、轩的体量都要比宫殿、楼阁小,布置灵活,常被作为景区或院落的主体建筑,成为这个景区或院落的构图中心。
三、树木花草
植物的种类繁多,生态各不相同,见于造园的大体属于两大类型,一是属于观赏性植物,以它的天然属性和体态为造园家所赏识;另一种是属于绿化性植物,会使景物画面富有层次,充满生机。
造园家的任务主要是从造景需要出发,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配植,使之发挥预想的作用。
古典园林的植物一律采取自然式种植,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
所谓自然式,就是它们的种植不用行列式,不用规范化。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好似一把黄豆落地,聚散不拘格式。
一般的有
单株、双株、多株、丛植几种形式。
在规模大的园林里,都单独辟出院落或区域种植观赏性花卉,如梅花岭、芍药圃、牡丹院等。
私家园林由于空间狭小,大多数是采用小品种单株、双株、或者小型丛植为主,再结合双品种、多品种的搭配。
此外,也有专门用于孤芳自赏的种植。
树形不必棵棵挺拔,不怕几歪几斜,运用得好反而生动有趣。
古典园林造园更注意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此植物的配植,应该有助于这种环境气氛的形成,从许多园林的景况来看,这方面似乎也有一些规律性做法。
山姿雄浑,植苍松翠柏,山更显得苍润气拔;水态轻盈,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方显得柔和恬静’悬崖峭壁倒挂三五根老藤,或者在山腰横出一棵古树,给人的感觉则是山更高崇壮美,峰尤不凡;窗前月下若见梅花含笑,竹影摇曳,这样也更富有诗意画情。
可见,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等等,是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植的常用手法,饶有审美趣味。
四、书画墨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
在古典园林的廊庑的墙壁上,嵌缀着一块块题刻碑记,内容大体上写些园苑记文,景物题咏,名人轶事,诗赋图画,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一园史料,对于广大游览者,又是很好的向导。
游过苏州沧浪亭的朋友都可能记得,门厅的东西两侧墙上嵌着几块石
刻,有图有文。
图是沧浪僧绘的《沧浪图记》,文是苏子美《沧浪亭记》,一文一图组成一份图并茂的“导游图”,共同向游人展示了宋时名园沧浪的盛况。
至于碑刻,各地园林都能看到,而集介最多的常常是寺庙园林,和一些重要的风景名胜地方。
东岳泰山是历代皇帝拜谒的圣山,文人名士也曾在那里摩肩接踵,他们留下的不只是岱庙碑石如林,还有遍布大山的大块摩崖石刻,使每一个游览泰山的人都大饱眼福。
值得顺便一提的是连云港市的“海洲二刻”。
一处是孔望山摩崖造像,据我国史学界、考古界的专家学者考证,它“是我国最早的佛教艺术。
对于我国佛教史、美术史、外交史的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一处是桃花涧将军崖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岩画,史学家们称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书”。
结束语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由山水、建筑、树木、花草、书画墨迹等四要素所构成,假如再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再整理出诸如道路、小桥、室内布置等要求。
也正是籍由这些丰富的园林要素,人们才将其组织成生动、华丽的园林空间。
我愿以有限的笔记写出无限的意境,给人联想,在使人回味的同时,希望能够对古典园林方向的知识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