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人的本质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4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人性论是一门关于人类本质、人的本质属性以及人类行为意义的学说。
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根源,以及了解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在回答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首先,人性论被提出是为了对人的行为和意志进行解释和理解。
人性论借助对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行为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因素的驱动。
通过了解人的本性属性,可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同时也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类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从而使社会科学能够更好地预测和指导人的行为。
其次,人性论的提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属性和特征。
人性论的研究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例如自我保护的本能、追求幸福的愿望、社交需求等。
这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彼此,从而促进人类的团结和合作。
通过对人的共同本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类之间的联结点和共同利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人性论的提出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
通过对人的本性属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个人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同时,人性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他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与他人相处。
最后,人性论的提出也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自由选择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从而使人们更加重视和珍惜自己的自由和创造力。
同时,人性论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来自于追求内在价值和意义,而非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功利目标。
通过对人性的理解,可以促进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追求的真正目标,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满足。
做个马克思式的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的人的本质对社会的人才是有益的?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要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在此基础上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要注重实践,因为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没有实在的原材料,就算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所以,做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重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要把祖国建设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要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不仅会索取,还要懂得奉献。
所以做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对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劳动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也是矛盾统一体。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
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类本质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并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因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智慧、创造力和能动性的来源,学习应该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领域,由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提出,是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要理论之一。
学习过程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者应该能够理解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成长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和评价上贴近个体,以此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自我认知度和自我决策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发展,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成长和完善。
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共同的生命经验,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学习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的改变和完善,而不是死记硬背。
教学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表达,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和支持的过程,学习者应该被赋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权力。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支持他们的学习,而不是作为权威人格的塑造者。
教师应该扮演的是一种合作者、协同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其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整个人生的花费,人体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而不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角色。
因此,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个体的整个人生发展,而不仅是学习经验。
教育应该包括个体的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因素。
它是一种重视人性本质的学习理论,关注学习本身对个体的意义和所营造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摒弃了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局限性,转而推崇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了学习的综合价值,并强调了教育与人类生命的紧密联系。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高度智慧的物种,我们与其他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优势。
然而,尽管我们有着智慧,但是人类的本质和人性却常常成为思考和讨论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并思考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
人的本质是指人存在于世上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本质是具有生命力和意识的生物。
然而,仅仅以此作为人的本质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的本质还包括我们的灵魂、思维、情感等方面。
我们的思维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思考和创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美和善。
这些都是地球上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特质,也是人类与众不同的地方。
然而,人性是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的,它更加强调人的行为和品质。
理解人性的关键在于透过外在行为的背后看到内在的动机和因果关系。
人性可以包括人的善良、邪恶、自私、仁慈等诸多方面。
一个人的人性与其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社会的影响等手段来培养和塑造一个人的人性。
然而,人的本质和人性并非对立和分割开来的。
人性是建立在人的本质之上的,本质决定了我们的特质,而人性则反映了我们如何运用和发掘这些特质。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具有高度智商和创造力,但如果他们的人性不端正,可能会变得自私、恶意攻击他人。
另一方面,有些人天生可能相对普通,但由于他们的人性高尚和善良,他们会用自己的温暖和关爱来影响他人。
尽管我们的本质是相似的,但是每个人的人性是不同的。
这意味着每个人在面临选择和决策时,都可能会采取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有些人可能会偏向于利己主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加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这种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性,我们才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文化、艺术和思想。
人的本质与人性的辨析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话题。
它涉及到哲学、道德、社会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关于人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以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提出过许多论证与说明。
同时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解读和理解的差异,国内外就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也争议很多,本文就人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标签:人性人的本质关系一、人性中国古代社会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把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近现代以来则有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
1.中国古代“人性”思想就人性而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即人性本来相近,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谈到人性问题时,中国早期思想家往往是从性恶论或者性善论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思想谈起---其中孟子主张“性善论”:“人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不有善,水无不有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认为人的天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而“富岁子弟多懒、赖。
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人性的变坏是由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其本性的表现。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如果顺从放任这种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与违反等级名分,扰乱法度礼义的行为一起从而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的教化和礼义的引导,这样推辞谦让的美好品德人们才会付诸行动,国家的立法人们才能遵守,国家最后才能走向安定太平。
现代哲学中的人性理论人性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现代哲学中,人性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现代哲学中的人性理论,探讨人性的本质、特点以及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在现代哲学中,有两种主要观点关于人性的本质:一种是认为人性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认为人性是可塑的。
固定不变的人性观点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固定的,不受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根据这种观点,人性具有普遍性和不变性,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人性都保持不变。
这种观点强调人类的共同本质,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具有普遍的人性特征。
可塑的人性观点则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塑造而发生变化的。
根据这种观点,人性是多样化的,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强调人类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是由外界条件和环境塑造的。
二、人性的特点无论是固定不变的人性观点还是可塑的人性观点,都认为人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人性具有理性和感性的两个方面。
人类作为有思维和情感的生物,既有理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也有感性和情感的体验。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人性具有自由意志。
作为有自主选择能力的生物,人类能够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这种自由意志使得人类能够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再次,人性具有社会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相互交流和合作。
社会性是人性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三、人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人性对人类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性的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人类的理性思考能力使得人类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理性决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人类的感性和情感体验则影响着人类的情绪和行为,使得人类能够体验到快乐、悲伤等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的挑战。
人性的自由意志使得人类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而人性则是人的行为、想法和情感等方面的流露。
两者不同,但又相互影响。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一、传统理解中的人性和人的本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合作和社交性。
儒家思想则重视人的仁义道德,认为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
而基督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神赋予每个人自由意志和原罪,人类天生面临道德选择和罪恶的深渊。
二、现代社会中人性和人的本性的认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强调个体内心的欲望、压抑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行为心理学家也研究了人类行为的原因和特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人性和人的本性如何应对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存在各种社会问题,例如社会不公、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正视人的本性倾向,认识到人类有自私和利己的一面,因此需要建立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其次,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弘扬人性中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一面,引导人们积极面对挑战,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人性和人的本性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个体成长过程中,人性和人的本性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社会,与不同的人沟通和交往。
五、未来人性和人的本性的新认识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人性和人的本性的认识也会不断更新和丰富。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认知和智能的本质,人体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的生命和道德问题等等。
总结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是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在对前人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扬弃作出了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论断。
包括“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也有深远的意义包括以人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关键词] 人的本质内容现实意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就是在继承发展中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成果。
(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黑格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其特征就在于人的自觉的活动方式,即劳动。
黑格尔正确地肯定了人的特征在于自觉的活动,但却错误地认为这种活动只是精神、理性思维的活动,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人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
他坚决反对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理论,批判黑格尔在精神掩盖下谈论自然和人。
但费尔巴哈认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自然的本质。
他完全抹杀黑格尔关于能动性的思想,把人的自然本质当作一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和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相割裂、相对立,这就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
(二)不同时期对前人理论的扬弃形成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讨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展过程而逐步深入的,也是一个对前人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扬弃过程。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他由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转向费尔巴哈,指出人自身的理性是人的类本质。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的哲学,他指出“人本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类作为类存在的本质。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哲学分析人性与人的本质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人的漫长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意义。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每个人对人性和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本文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可以被认为是基因和遗传的产物。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带有一套特定的基因,这将决定我们的生理特征和倾向。
例如,一些人可能天生具有优势的身体能力,而另一些人可能更擅长思考和分析。
这些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的生理特征,还可能对我们的性格有所影响。
然而,尽管基因对我们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生物学并不能完全解释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社会环境对塑造人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和认识都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中,我们接受了各种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
这些社会规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决策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性的表现。
然而,人性并不是被完全决定的。
虽然我们的基因和社会环境对我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我们还有意志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遵守道德规范,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和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并努力改变和成长。
人的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地在变化和发展。
除了生物学和社会因素外,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没有固定性的,它是个体在自由选择和责任面前的存在方式。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和价值。
在这种观点下,人性的本质是存在于个体的选择和责任之中的。
最后,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人的本质既受到基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塑造。
即使在相同的基因和相似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的人性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和经历。
首页学校概况电大动态教学教务电子学报教学平台网上图书电子公务继续教育ENGLISH 2011年3月13日12:51《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0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探讨魏瑞盈马雪(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摘要: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三个方面:人的劳动即人的类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个体本质(现实本质)以及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又是将人的类本质与人的个体本质联结起来的桥梁。
关键词:人的本质;类本质;个体本质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9-0109-02一、“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
马克思接着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 ①人的“类生活”和“类特性”的提出,进一步表明马克思是把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自然界其它生物做了类间区别的。
这里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所谓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对于客体属性和规律性认识而进行的物质活动。
这种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劳动。
劳动导致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分离,使人突破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限定,创造了一个属人的新世界。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它的直接目的是进行物质生产,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就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推动力。
新人工作室课件之四处理个人社会关系正确认识人本理论所谓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内在根据。
人的本质就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并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
自然科学的大量材料证明,人是由高度发达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迄今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人并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更不是只会说话的工具。
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掌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结合实际剖析“人性自私论”。
(2)正确理解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概念,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涵,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
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早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往往是直观的,朴素的。
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中国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和西方关于理性问题的探讨。
〈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认为人性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即人类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中国古人对人性问题的争论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告子无善无恶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善恶混杂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利恶害,与生俱来认为人性即为本能,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认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认为人性既有善质亦有恶质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本性》中对这几种人性学说进行过分析和评价。
他说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都是“未为得实”、“亦有所缘”。
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说和杨雄的善恶混杂说,则是“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
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这几种人性学说,或把人性看作是天生就有的自然属性;或天生就有的内在秉性;或得自外在天理之性;或人所具有的感性欲望和理性,其都是片面的、肤浅的、不科学的。
最多不过可以把它理解为前人对人所作出的一种道德评价,他们没能真正得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结论。
西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认为理性的原则构成了人的真正本质,人要随遇而安,摒弃物质享受;柏拉图则认为人分为理性的、意志的、情感的三等,具有理性的哲学家管理国家,富于意志力量的军人保卫国家,只具有感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服务于国家;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极力贬低人,认为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人的本质,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体会“神意”或“天意”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人的本质问题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以及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一〉前人对人性和人本质问题的探讨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们又纷纷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阐释出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