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代观点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1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完这本微观经济学。

任何一个人都是价值的创造者,社会里面的所有人都在创造不同的价值,用不同的方式付出劳动和时间,人们就可以得到价值。这种说法很不严格,因为我们没有对价值是什么做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上面这句话里面价值的意义与资源等同,研究经济的时候我们又强调这个资源的商品意义。这样,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都会拥有一些“商品”(包括自己的劳动力,和自己的时间)这样人们就会交换商品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使得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合理的共享资源达到互利互惠。自由贸易真的就是一件可以使双方都获得利益的事情。与之相反的就是战争。

有了这个很一般的定性分析我下面来说一点比较精彩的东西。假设我是一个农民,我一年中种粮食的收成是一万斤大米,一万斤玉米。这样我就成为了商品的拥有者,我可以选择买出我的粮食,以使我成为商品的销售者,或者我也可以继续买进粮食,使我成为商品的消费者。很显然,我对大米和玉米的需求取决于一些因素,最主要的是我自己能吃多少。或者我的境遇比较优越有一些闲工夫可以把更多的大米加工一下做成粑粑,把玉米做成玉米饼,这样可能我会消费更多的大米和玉米。从上几篇讲到的理论来说,我对大米和玉米的消费取决于我的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整体境遇情况,自身和环境)和我心中的无差异曲线情况。但是上面这种情况下我显然是要买出粮食的,因为我拥有了太多的商品,以至于有很大一部分商品我都无法消费。而且我只有大米和玉米,我还想有肉,所以我必须用我多余的粮食和其他人交换肉。

我们分成两步来看这个问题,第一,假设市场上面所有东西的价格保持不变。我先把我的粮食都卖掉,然后我就有了一笔钱,比如说5万,然后我拿着我的钱到市场上面去消费,这时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就是一个单纯的消费问题,收入情况知道了,商品价格情况也知道了,在我们这个经济学的模型里面,消费者现在已经完全可以做出一个最优的购买选择。然而他肯定还要消费大米,所以他又会买一些大米来吃,这个时候我们防止混淆我来说两个概念,1对大米的总需求量,总需求量就是我真正用掉的商品的数量,比如一年中我用掉400斤大米,那么400斤就是我的总需求量。2大米的净需求量,就是我发生买卖的大米的数量,上面这个情况下,我卖出一万斤,买进四百斤,那么我的净需求量就是卖出九千六百斤。说明的是任何一种商品的净需求量都可以是净卖出,或者是净买入或者是不买不卖自产自销。

我们下面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市场上面商品的价格变化消费者是选择卖出商品还是买入商品。很简单,如果你有一样商品,这样商品降价了,你是不大会卖出这中商品的,因为替代效应:商品价格下跌,由于替代效应你一定会多消费这种商品的,原理很简单,这种商品价格下降说明社会对他的认可程度降低了,甚至会低于你心中对他的认可程度,比如说你觉得一辆自行车在你心中的价值应当与一台PSP价值相当,那么你就愿意用一台PSP去换一台自行车,如果市场上面这两样东西的价格是相同的,那么你就出在了换与不换的边缘,如果自行车降价了,那么你肯定愿意放弃消费PSP而去消费自行车。这个就是替代效应。然而还有一个因素,如果商品价格下跌,那么你出售商品得到的收入就会少,收入少了对于正常的商品而言,商品的消费数量会减少。说以这个情况下你手中的商

品数应该会减少,也就是这个因素会使你消费更少的这种商品,也就是说你会卖掉更多的这种商品。这个结论和上面的这个结论有点不一样。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这种商品我是净卖出还是净买入。这句话这样说大家都能理解了,如果我是一个商品的净卖出者,商品的价格下降,有可能卖出更多的商品,有可能卖出少一点的商品,但是我的情况肯定会比商品降价之前要糟。这个只要画一个图就可以明白了,这里我讲不清楚。反之如果我是商品的净买入者,商品价格上升,不管我买入的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的情况也会比之前更加糟糕。所以我们有了市场规律,卖出东西的人总希望价格不能太低,买入东西的人总希望价格不能太高,所以市场上面的商品的价格是平衡的结果们基本上就是其准确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这个讨论感觉有点平庸,但是你看接下来的讨论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一个人在世上活着靠什么,一是靠自己本来就拥有的财富,比如说商人的后代一般都会有良好的经济基础,齐次就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这里我们把时间看成是一种商品,你与生俱来就拥有它,每个要活的人都会是时间的净卖出者,除非你是超级有钱的人你完全不需要出售你的时间。时间的价值就是你的劳动工资率,这个工资率就是你的价值,比如说有些人一小时才能挣50 块,有些人一小时能挣5万甚至更多。所以在这个模型下,任何一个开始自己经济生活的人就具备两种东西作为你的资本,一个就是你的非劳动财富(比如说你老妈给你的)一个就是你的时间。我们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你把你的非劳动财富全部转化成黄金,或者是纸币,然后把你的时间所有的价值也全部转化成黄金或者纸币。比如说我家里面给我留下了30万现金和一套房一辆车,那么我先把我的非劳动所得全部转化成人民币150万,我一天可以工作24小时,假设我能活80年,我总共就有700800小时的商品,我也把它折算成人民币(对我好一点,假设我每小时能挣一万块)很不错我拥有了700800万+150 万的总财富,我是一个超级富豪了看上去。其实不是这样的。现在我拿着这些钱去消费啦,我以同样的价格消费我的时间,比如说我要花一万块来买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如果我每天睡觉8小时的话,我每天要花费8万块来买我的睡眠时间,同样我还要花钱来买其他的任何一种商品,以满足我的生活需要。这个就是每个人在经济世界里面扮演的角色。

现在我来看一下如果我的时间降价了比如我每个小时只能挣8000了,那么我的情况一定会变糟糕,不用经济学分析都知道,工资越高自己的境况就会越好,因为我们是时间的净卖出者,我们卖出的东西降价了我们的境遇一定会变糟糕,但是我工作的时间是会变长还是变短呢这个不好说,因为这个里面有两个效应一个是替代效应,一个是比较复杂一点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使得我消费更多的时间,因为我感觉一个小时我能挣一万,但是现在只能挣八千,相当于我花8000块我就享受到了我心里认为是一万块才能享受到的待遇,但是我的总收入会减少,收入效应会让我消费的时间减少,因为时间是正常商品。

其实我工作的时间随着工资的变化是这样的,假设我一个小时能挣10万,那么我肯定不会花很多的时间来工作,理论上说是应为收入效应大于了替代效应。如果我的工资是500块一个小时,还不至于我要为了生计而被迫工作的情况下,事实上我的境遇是非常糟糕的,但是一个有经济学知识的人知道他也不会工作太长的时间,这个时候替代效应大于了收入效应,就像你去超市购物,电冰箱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