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朗诵授课计划(任选课)
- 格式:xls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朗诵的基本概念、技巧和方法。
(2)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节奏和语调等基本技巧。
(3)学会欣赏和评价朗诵作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朗诵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朗诵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呼吸、发声、节奏和语调的掌握3. 朗诵作品的欣赏和评价4. 朗诵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朗诵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播放一段优秀的朗诵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朗诵的基本技巧,如呼吸、发声、节奏和语调等。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优秀朗诵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 课堂实践(1)分组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展示朗诵成果,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朗诵作品。
(2)讨论朗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诵活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朗诵技巧:评价学生在朗诵过程中的呼吸、发声、节奏和语调等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朗诵作品欣赏:评价学生对朗诵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朗诵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朗诵教材及相关资料2. 优秀朗诵作品音频、视频资料3. 课堂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场地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朗诵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第2周:呼吸、发声、节奏和语调的掌握3. 第3周:朗诵作品的欣赏和评价4. 第4周:朗诵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七、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经典朗诵授课计划一、指导思想:依照学生年龄特色,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经过张开经典朗诵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异月新地增加语言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涵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耳擩目染地形成优秀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圆满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连续发展,培育学生健康成人。
二、授课目的:1.经过经典诗文朗诵活动的张开,为学生供应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朗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涵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立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想、判断、想象、决策、创立、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获得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经过每天朗诵活动,培育学生持之以恒、不卑不亢的意志和毅力。
三、授课基根源则:直面经典,囫囵吞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整体目标和详尽目标:1、整体目标:经过组织小学生朗诵、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世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涵养。
2、详尽目标:①培育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创立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育学生优秀的语文涵养。
③ 培育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知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涵养。
④ 经过每天朗诵活动,培育学生持之以恒、不卑不亢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朗诵的内容:朗诵《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定朗诵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诗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时间:每周周一下午七、课程开设的原则:1.囫囵吞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刻,要多多激励。
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多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诵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要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呆板,要重视兴趣。
朗诵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朗诵教学,学生将能够:1. 提高朗诵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2. 培养学生的朗诵兴趣,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3. 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朗诵基本技巧的讲解和练习a. 语音语调:正确发音、语调抑扬顿挫的训练;b. 节奏感:掌握朗诵的节奏感,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c. 情感表达:通过声音、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情感,使朗诵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2. 文学作品的选择和解读a. 选择适合朗诵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b. 对选定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了解其中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点等。
3. 朗诵实践和演绎a. 学生个别朗诵:每位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诵,可以是诗歌、散文、童话等;b. 学生合作朗诵: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朗诵,要求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一篇较长的文学作品的朗诵。
三、教学过程1. 朗诵基本技巧的讲解和练习a.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介绍语音语调、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的基本要点;b. 学生尾随教师的示范,进行语音语调、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的练习;c. 学生自由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朗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2. 文学作品的选择和解读a.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朗诵的文学作品,如李白的诗歌、鲁迅的散文等;b.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一篇作品,并进行阅读和解读;c. 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选择的作品,讲解其中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点。
3. 朗诵实践和演绎a. 学生个别朗诵:每位学生准备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诵,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个别演绎;b. 学生合作朗诵: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篇较长的文学作品,进行合作朗诵,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团队演绎;c.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个别朗诵的评价标准:a. 语音语调准确、自然流畅;b. 节奏感把握得当,语言有韵律感;c. 情感表达生动、真实,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蔡堂中心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经典诵读活动方案一:经典诵读领导小组:组织:郭法忠副组长:孟卫华成员:郑西林苏景斌李玉华二、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
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加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六、经典诵读内容1. 一至六年级读学校发的校本教材.2. 教室图书角有关书籍七、活动安排和措施每天利用晨读10分钟、各班组织学生诵读,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日晨读10分钟诵读形成常规。
2、充分利用语文课时间,进行经典吟诵、分组背、个别背。
3、利用学习园地、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陶冶情操。
总之,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将按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以满腔的激情开展此项活动。
2012.2。
一、教学计划模板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如声音的调控、情感的传达等。
-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自选作品的朗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朗诵艺术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 朗诵的基本技巧:声音的调控、情感的传达、节奏的控制等。
- 朗诵作品的选择:经典诗歌、散文、小说片段等。
- 朗诵比赛的规则与技巧。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朗诵的基本技巧。
- 演示法: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学生模仿。
-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评价。
- 比赛法:举办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教学步骤- 导入:介绍朗诵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讲解:讲解朗诵的基本技巧。
- 示范: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学生模仿。
-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评价。
- 比赛:举办朗诵比赛,总结教学成果。
5. 教学时间- 总课时:4课时- 每课时安排:1课时讲解,1课时示范,1课时练习,1课时比赛。
二、朗诵教案范文【课题】朗诵技巧与练习【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如声音的调控、情感的传达等。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自选作品的朗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朗诵艺术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朗诵的基本技巧:声音的调控、情感的传达、节奏的控制等。
2. 自选作品的朗诵练习。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朗诵的基本技巧。
2.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评价。
【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一段优秀的朗诵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朗诵的魅力。
2. 讲解:讲解朗诵的基本技巧,如声音的调控、情感的传达、节奏的控制等。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学生模仿。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评价。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诵错误。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朗诵技巧的掌握程度。
朗诵教学计划
标题:朗诵教学计划
引言概述:朗诵是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通过朗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因此,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朗诵教学计划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
1.1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2 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1.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2.1 选取经典诗文进行朗诵
2.2 学习朗诵技巧和表演技巧
2.3 分析诗文背景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
3.1 师生互动式教学
3.2 小组合作式学习
3.3 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演练
四、教学过程
4.1 课前准备:选取适合学生的诗文材料
4.2 课堂教学:导入、朗诵、评价
4.3 课后反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五、教学评估
5.1 学生朗诵表现评价
5.2 学生情感表达评价
5.3 学生文学素养评价
通过科学设计的朗诵教学计划,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朗诵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朗诵教学计划一、引言朗诵是一种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本教学计划旨在匡助教师设计一节朗诵课,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全面发展各项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朗诵的定义、特点和意义;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3.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 朗诵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朗诵的定义和特点,如语音、语调、节奏等要素。
- 学生可以观看相关的视频素材,以便更好地理解朗诵的概念。
2. 朗诵练习(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诵练习,可以选择一些简短的诗歌或者文章作为练习材料。
-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练习,互相评价和指导,以提高朗诵的效果。
-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朗诵技巧和方法,如如何控制声音的大小和节奏的快慢等。
3. 朗诵比赛(20分钟)- 教师组织朗诵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者文章进行朗诵。
- 比赛可以分为个人赛和团队赛,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 学生可以通过朗诵比赛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4. 朗诵分享会(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分享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诵作品进行分享。
- 学生可以讲解自己选择的作品暗地里的意义和感悟,以促进学生的思量和交流。
-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朗诵表现,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表现;2. 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包括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等;3. 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包括在小组练习和团队赛中的表现;4. 采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活动安排。
五、教学资源1. 课堂教学所需的投影仪、音响设备等;2. 朗诵课教材和练习材料,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和文章;3. 视频素材和音频素材,用于向学生介绍朗诵的定义和特点;4. 学生的朗诵作品和分享材料,用于朗诵比赛和分享会。
朗诵教学计划一、引言朗诵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语言表达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为了有效地进行朗诵教学,我们制定了以下朗诵教学计划。
二、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朗诵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节奏感和表情表达。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选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朗诵文本,包括诗歌、散文和经典文学作品等。
2. 语音训练: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节奏感,帮助他们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
3. 表演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增强表演效果。
4. 情感表达: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声音和语言表达情感,使朗诵更加生动有趣。
5. 合作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诵演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进行一些简单的语音和表演练习,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为朗诵做好准备。
2. 选材和分组: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水平,选择适合的朗诵文本,并进行分组。
3. 语音训练: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节奏感,进行反复练习,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音技巧。
4. 表演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增强表演效果。
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本中的情感。
5. 情感表达: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声音和语言表达情感,使朗诵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进行一些情感训练的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情感表达。
6. 合作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诵演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7. 展示和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展示,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朗诵表现,包括语音语调、节奏感和表情表达等方面。
2. 通过小组演练和展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一、课程名称朗读艺术修养课程二、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增强语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课程内容1. 朗读基本技巧:语音、语调、节奏、停顿等。
2. 朗读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
3. 朗读实践: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班级朗读等。
4. 朗读赏析:经典朗读作品赏析,学习朗读艺术家的朗读技巧。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课程内容,朗读基本技巧讲解。
2. 第二周至第四周:朗读文学作品,分组进行朗读实践。
3. 第五周:朗读赏析,学习朗读艺术家的朗读技巧。
4. 第六周:个人朗读展示,小组朗读展示,班级朗读展示。
5. 第七周:课程总结,评选优秀朗读作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朗读基本技巧,介绍朗读文学作品。
2. 演示法: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3. 分组讨论法:小组朗读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展示评价法:个人朗读展示,小组朗读展示,班级朗读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 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技巧、文学作品等内容。
2. 录音设备:播放朗读示范,供学生参考。
3. 书籍资料:提供文学作品、朗读技巧等方面的书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技巧的掌握程度、朗读作品的理解程度等。
2. 朗读作品质量:评价学生的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班级朗读作品的质量。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3. 加强朗读技巧的讲解与示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 适时开展朗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朗读能力。
以下为具体教案示例:朗读艺术修养课程第一周教案一、课程名称朗读艺术修养课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基本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