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从这里走过
- 格式:docx
- 大小:16.38 KB
- 文档页数:2
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军走过的风景地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老山界山麓,有一座山叫小南山,山上纵横几十千米,改革开放后这里“驻守”着一支特殊的部队,官兵们春夏秋冬默默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不畏严寒,光着膀子守卫在峰峦重叠的山坡上,年复一年,让老山界山麓光秃秃的坡岭变成绿色海洋,由穷乡僻壤变为“世外桃源”——乡村旅游农家乐热点,由“好姑娘无被盖”到家家户户有绿色银行,他们被誉为小南山的卫士,新长征的尖兵。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后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这天,我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长征路,汗流浃背,荆棘把我的身手划出一道道血口。
终于登上山巅,眼前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老山界》记述的红军过老山界时的情景,顿时在我的脑海重现:“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
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时间1936年10月9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彻底胜利。
史称会宁会师。
在这次历时两年的殊死征战中,红军以无比坚强的革命毅力,走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经过了汉、苗、壮、彝、回、藏等约2亿人口以上的不同民族地区,挫败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英雄业绩。
会宁会师为一次历史事件。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
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然后中央红军单独北上。
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
后来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再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
会宁素有“陇秦锁钥”之称,兵家必争之地。
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
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这里实现胜利大会师。
自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会宁大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是分六批从五个地区出发的,第一批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7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赣东北前进。
其后各批是:红六军团,1934年8月离开湘赣根据地;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同年10月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同年11月离开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离开川陕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同年11月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
三支红军会合时虽不足3万人,但他们是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宝贵精华。
红军经过五岭山的故事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红军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
一开始见到雪山,觉得非常壮观。
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
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
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
总之,夹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
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夹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
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
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红军不得不退入深山区,翻越老山界,进入湘西南。
老山界——五岭山脉之一的越城岭,是红军出江西后第一座难行的高山,前往华南第一高峰的五岭主峰猫儿山必须通过它。
这里山势陡峭,群峰林立,国民党军很难上来。
饥寒交加的红军,不得不爬这座大山,找到新的退却路线。
从大余去南雄距离只有40公里,这条路开通以后,梅关古驿道彻底成了风景。
我们步行过梅关。
现仍完好保存的8公里山道很好走,而且景色优美。
跨过梅关,即进入广东,的确是非常轻松、便捷的山道。
可惜红军长征没有走过这条路。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根据和广东军f陈济棠达成的协议——尽量不进入广东——红军刚到南雄境内的油山,即刻北上翻越大庾岭回到江西境内,而后经崇义、聂都到广东北部长江镇、城口镇借路北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长征的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返回目录☆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返回目录☆长征的时间过程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军四渡赤水河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红军四渡赤水河,感谢您的阅读!红军四渡赤水河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回顾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少年,更是感触颇深。
我的家乡——古蔺县太平渡,到处传颂着当年红军的故事,因为她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红军曾从这里几次渡过赤水河。
在每天每人吃三两毛粮的艰苦长征中;天险激流与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下;在前截后追的强大敌人面前,凭着坚强的信念,无畏的精神,无比的辛劳,战胜了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死考验。
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次关键举措,那么,四渡赤水则是长征中关键的关键。
没有长征北上抗日,中国革命的胜利就要推迟。
同样,没有四渡赤水调动了敌人,长征的胜利也不是那么的容易。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战略战术上的得意之笔,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调动敌人,牵制敌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可说是绝无仅有。
古蔺是一块光荣的红土地,七十年前,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举行了千古壮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赤水河畔谱写了“四渡赤水”的英雄史诗。
“四渡赤水”期间,红军三次转战古蔺,途经太平、二郎、双沙等66个乡、38个场镇,历时54天。
在太平渡和二郎滩等渡口进行了二渡和四渡赤水,在双沙召开了遵义会议后第一次由毛泽东主持的政治局会议,作文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在二郎镇开仓分盐,救助劳苦百姓……赤水船工摇橹撑船。
太平、二郎百姓下门扛木帮助红军渡河,纯朴的山民冒着生命危险救护红军伤员,张二婆收养了贺子珍在双沙生下的孩子,二郎滩人用郎酒劳军,全县有八百热血男儿随军北上,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军业绩千古流芳,古蔺人民永志不忘。
事实上,长征它体现出一种精神,向我们昭示,古蔺七十万人民将发扬红军光荣传统,以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向贫困宣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深信,古蔺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古蔺这块红军走过的热土,建设得繁荣富强,赤水河一写会再度辉煌!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资料(长征阶段)
长征阶段
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领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蒙古与军领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5年1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1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1日~1935年8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8月19日~1936年9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9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座谈会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通过回顾中国工农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缅怀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光辉业绩,激励全市人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实现“奋力赶超、重振雄风”,全面建设小康大同、和谐大同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大同军分区,向全市老红军、老战士、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长征简介50字篇一:红军长征简介红军长征简介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长征中的外国人李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
受共产国际派遣,1932年到中国。
1933年9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
在博古等人的支持下,掌握中央红军的指挥权。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照搬国外经验,导致失利。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
在遵义会议上受到严厉批评。
遵义会议取消“三人团”后,任中央纵队观察员。
到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1939年离开中国到苏联。
洪水,越南人。
曾用名武元博。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教员。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随红四方面军行动。
1945年参加中共七大。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956年回国。
武亭,朝鲜人。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三梯队负责人。
1934年12月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
长征到达陕北后,曾入红军大学学习。
1945年12月回国。
毕士悌,朝鲜人。
曾用名毕斯蒂、金勋、杨林等。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参谋长。
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参谋长。
1936年2月在战斗中牺牲。
勃沙特,瑞士人,后移居英国。
全名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比亚吉特。
长征穿越艰险与困难的传奇之路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与红军在革命时期所进行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
这场穿越长达数千里的艰险与困难的长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段代表着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的传奇之路。
长征开始于1934年,当时红军正在江西苏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烈的战斗。
由于敌人的强大压力,红军被迫离开苏区,寻求重新组织和发展的机会。
然而,在抵达四川之前,他们需要通过一系列险峻的山脉和河流。
长征之路的第一段是穿越云贵高原。
在那里,红军面临着严寒的气候和复杂的地理环境。
他们不得不设法越过崇山峻岭,穿过茫茫雪地和冻结的河流。
许多红军士兵在这儿因寒冷和饥饿而丧生,但他们的同志们始终没有放弃,相互搀扶着前行。
接下来,红军要面对的是川滇边境的草地和高山。
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地形险峻,对于红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红军不得不经历艰苦的跋涉,足迹遍布草地和山脉的峡谷。
他们通过了极长的征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令人钦佩。
长征中的最后一段是穿越川陕边区。
这是红军走过的最长的一段路程,也是最困难的一段路程之一。
在这个阶段,红军要面对的是无情的自然环境,以及敌人的追击。
他们必须在敌军的围剿下保持高度警惕,并且不断采取应对策略。
长征完结时,红军只剩下了一小部分人。
然而,这一次长征铸就了红军的传奇,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长征穿越艰险与困难的传奇之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红军的英勇精神和忍受力。
他们面对数千里的崎岖山路、严寒的天气和敌人的袭击,但却没有动摇他们追求解放的目标。
长征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转折点,使他们能够从战略上取得新的胜利。
长征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还在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锤炼了红军的忍耐和坚韧,也增强了他们的纪律和团结。
这些经历在红军后来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长征穿越艰险与困难的传奇之路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以其所展示的不屈意志和坚定信念。
红军从这里走过
保利小学六(1)班王铮“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经典红色老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红军深深的眷念和难舍难分的情怀。
红军从这里走过,他们风尘仆仆的跋山涉水,一路高唱着必胜的凯歌在中国的历史上书写着传奇;红军从这里走过,这里便成为了中国史上的转折之城;红军从这里走过,便在这里留下了“四渡赤水”的凯旋之作;红军从这里走过,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一个又一个艰辛的足迹;红军从这里走过,他们用鲜血洒下的这片土地,我们把它叫做了“红色遵义”。
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心潮澎湃,也忍不住去追思那些逝去而在人们心中长存的英雄。
红军坟位于遵义红军山,1935年1月中旬,红军来到遵义,得知城南七里远的桑木桠正面临着鸡窝寒(伤寒)疾病,群众因病死亡的人数不断攀升,卫生员不辞辛劳的给乡亲们看病治疗。
有一次卫生员外齿外出就诊回来,得知部队已经离开,要他火速赶上。
可不幸的是,敌人得知消息后,将卫生员枪杀于桑木桠。
噩耗传来,百姓们悲痛万分,纷纷赶往卫生院的遇难地,将亲人的遗体安葬在路边,四时祭扫,络绎不绝。
一次,一位老大爷上山砍柴受凉,因年老体弱无钱医治,而使病情愈加严重。
她躺在床上思念着红军的好处,浑浑噩噩中他进入了梦乡:他仿佛看见卫生员正背着红十字灰布挎包,急匆匆的来到他的身旁细心照料,离开还叮嘱老人要注意休息,在卫生员离开时,老人坚持要送送卫生员。
而在推脱中,老人因不小心撞到门上而惊醒。
可奇怪的是没几日,老人的病情有了好转,他告诉了家人,在他睡着的时候红军卫生员来给他看过病。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红军更加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
而“红军菩萨”“红军菩萨显圣灵”等美誉不胫而走,百里之内,遐迩盛传。
虔诚的乡民更是日日为红军坟上添烛上香,如今卫生员的雕像前、红军坟前的香灰都是堆积如山……
遵义红军山上不仅仅留下了卫生员那人人传诵的感人故事,还留下了那个一心为着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年轻参谋长邓萍的事迹。
1935年2月,红三军团二渡
赤水后,抢占遵义新城及城边村落。
27日傍晚,邓萍同志和第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同志在老城的北门外进行侦察,已选择合适的突破点。
两人匍匐前进在一个小土墩下草丛中边查看前沿阵地,交流着敌情和下一步的打算。
突然一颗流弹打中了邓萍的头部。
当时,他的头一下子栽倒在张爱萍的右臂上。
张爱萍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邓萍那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殷红鲜血已染满了张爱萍的衣襟,还没有来得及说出要说的话就这样悲壮的牺牲了!那年,他仅仅27岁,用最美丽的年华书写着自己无怨的青春!后来,邓萍同志的遗骸被重新找到,迁葬在轻松覆盖、绿水环绕的凤凰山,让他能在这青山绿水间长眠,让他的灵魂见证着他们抛洒热血的这片土地的辉煌。
红军从这里走过,他们像一簇簇热烈而奔放的火焰,赐予百姓温暖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那崇高而朴实的思想,照耀着这里的人民坚定地昂首挺胸做人;红军从这里走过,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红军从这里走过,他们精神品质积淀了这里厚重的红色文化;红军从这里走过,我愿继续在他们的足迹上努力向前奋斗不息。
作为一名遵义人,我为生活在这个充满“红色文化”的美丽城市而倍感骄傲,我也更有理由相信,踏着英雄的足迹,遵义的明天更美好!
辅导教师姚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