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精英大学新增淘汰制做法
- 格式:docx
- 大小:13.43 KB
- 文档页数:1
留学德国精英院校介绍德国精英院校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德国不来梅大学,下面看看德国精英大学之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因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优异的科教质量被德国科研联合会评为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被德国政府列为未来计划中重点资助和扶植的对象。
慕尼黑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扎实的基础教育,其科研人员以高水准从事研究工作,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融入教学。
德国精英大学之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创建于1828年,位于欧洲硅谷之称的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德国十一所--精英大学之一,德国九所卓越理工大*盟9成员之一,欧洲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联盟德国六所高校之一,欧洲工业管理者高校联盟德国七所高校之一,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学会议联盟德国十所高校之一,高通欧洲创新奖励计划六所高校科研机构之一,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历史最悠久和有名望的科技大学之一。
德国精英大学之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简称位于北莱茵-威斯特*州,是德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
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力量来看,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一直居于德国大学工科排行榜前列。
其机械制造、计算机、电气工程包括电子通信均具有德国其他大学所无法超越的优势。
德国精英大学之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继布拉格和维也纳之后开设的第三所大学,现为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截至2019年,有5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任教或从事工作,其中10位教授在海德堡大学任教期间获得诺贝尔奖。
德国精英大学之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创建于1948年,迄今已有50年的历史,是德国首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系是柏大最大的院系。
作者: 殷文
作者机构: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
出版物刊名: 世界教育信息
页码: 73-7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4期
主题词: 德国联邦政府 精英 大学 联邦教研部 影响力 国内外 资助 委员会
摘要:近日,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约翰娜·婉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精英计划”为推动德国高校提升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发挥了很大作用。
未来,德国联邦政府将继续为“大学精英计划”提供资助。
为此,教研部将组建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独立委员会对精英计划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估。
在评估基础上,联邦和各州将就各自资助设想进行协商,并争取在2016年初就资助方案初步达成一致意见。
【法国精英贡献勋章】法国精英大学校学制详细介绍法国的学制与英语国家差距甚大。
单就法国的优秀学生而言,他们高中阶段之后的历程通常是,两年预科学校、3年“精英大学校”。
和本站看看法国精英大学校学制介绍。
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很多中国学生不知道,法国基础教育之后的高等教育阶段,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
法国有90所公立大学,除此之外,还有240多所工程师学院、230多所高等商学院以及为数不少的高等艺术学院、建筑设计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公立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有着泾渭鲜明的分野。
这些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人更愿意根据其字面意思称之为“大学校”(grandeécole)。
法国每年有近60万高中毕业生参加国家考试,其中只有85%的人能达到标准。
90%符合标准的学生将以此为资格直接进入公立大学,约10%的优等生将选择进入“预备学校”接受两年的“应试教育”。
最后,经过严格淘汰和选拔,他们可以进入法国“大学”培养精英人才。
每年只有不到8%的法国学生有幸登上象牙塔的顶端。
虽然名为“大学校”,但其实这种学校名不副实,因为这种学校的规模通常都只有几百人,每个年级就只招一到两个班,不会超过100人。
而普通大学的规模都以万人计。
国家提供的办学经费,按人头算,“大学校”则在普通大学的10倍以上。
客观来看,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国际学生要想读这种学校,实际开销和就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的名校相比,不相上下。
可以看出,法国公立大学实际上是开放式高等教育机构,是法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的象征。
相比之下,“大学学校”相对封闭,是一所专门培养年轻精英的学校。
这两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投资资金、学习条件、教育和管理模式、学习年限、学位和文凭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二、以国家体制固化的精英与平民分野前面提到的“预备学校”是法国独特的“中学后教育阶段”。
法国经常将这种预科教育归类为高等教育阶段。
德国留学精英商学院的优势传统的综合性公立大学,其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适合从事学术研究方向的学生入读,毕业生往往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深度,却无法兼备应对商业战场上实际的经验和水平,不过,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学术提升,更希望能够拥有广阔的校友网络,找到高薪酬和高职位的国际化工作。
德国精英商学院能够满足众多行业机构,德国本土或跨国知名企业的协助和支持。
凭借遍布世界的就业网络、行业合作关系以及庞大的校友资源,德国精英商学院如今已成为了新一代留学生的首要选择。
GTBS(Germantopbusinessschools)德国精英商学院是针对那些有意向到德国学习商科的学生而设计的计划,计划涵盖的大学包括:多特蒙德国际管理学院(ISM)、德国EBS商学院(EBS)、德国商业与信息技术大学(BITS)、慕尼黑商学院(MBS)、WHU管理学院(WHU)5所德国顶尖商科学校,为学生通过德国留学开启职业经理人之路。
德国精英商学院独一无二的优势:一次留学,多国体验海外学习是德国商学院的特色之一,本科及硕士学生均拥有至少一个海外交流学期,合作学校名校云集,一次获得多国学校体验,更有机会获得双学位。
企业关系网,就业率接近100%每所学校都有强大的战略合作企业,在保证实习就业质量的同时,更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与丰富的校友资源网络。
德国可转专业硕士当前,GTBS德国商学院接受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申请入读。
非商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只需入读预科课程,补充基础商科知识和技能即可。
双元制高等教育,注重实践性全英授课,小班教学,上课模式更是以小组讨论,课外实践,商业模拟大赛,校友分享会,高管经验分享会等模式实行。
世界带薪实习带薪实习是必修课程,学校均设有强大的实习岗位信息数据库匹配实习工作,让学生毕业前就拥有坚实的实战经验,提升就业率。
认证中国、德国教育部认证,课程质量由FIBBA国际工商管理课程评估委员会审核把关,受EQUIS、ACCSB认证或是其会员,CHE、FINANCIAL、TIMES排名前列。
德国大学“精英计划”及对我国“985工程”的启示一、德国“精英计划”和实施内容2021年, 德国前联邦教育部长布尔曼首次公开提出实施“精英大学”的计划, 立即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反对者认为, “精英大学”与德国历来坚持的平等主义背道而驰; 支持者则认为, 德国高等教育早就应该经历一番革新, 而“精英计划”无疑是对德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一次重要触动。
经过各方努力,2021年7月23日,德国联邦和州政府批准了旨在推进德国高水平研究的计划。
(一)“精英计划”的实施目的和内容德国实施“精英计划”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通过增强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为德国立足于世界科学研究领域的强势地位做出贡献;第二,从长远角度来看,通过推行“精英计划”,可不断增强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德国在学术、科研领域的国际形象。
“精英计划”总经费高达19 亿欧元,时间跨度为2006--2021年。
整个“精英计划”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生培养机构”计划,旨在培养年轻科研人员。
毋庸置疑,大学的研究机构对于高校在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为提高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该项计划占总经费的12.7%。
(2)“精英科研平台”计划,旨在推进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
主要是鼓励大学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及培训机构,同时也吸引校外研究机构、应用技术大学及企业界的力量开展合作。
因此,“精英科研平台”成为各高校设立战略规划时的重要内容。
这一计划占总经费的63.4%。
(3)“精英大学”计划,旨在促进德国顶级大学拓展各自强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奠定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本项计划占总经费的23.9%。
(二)“精英计划”的评审过程及结果第一轮“精英计划”的整个评审过程,由德国研究联合会和德国科学委员会组成联合评审委员会实施。
申请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向评审委员会提交理念性设想草案。
德国政府近期教育改革措施作者:李立贵闫瑾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0期德国是科技大国和人才强国,其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方略值得研究。
近年来,德国发布了一系列宏观教育改革方案,强调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一、高校学制改革随着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要求教育、学术体系一体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998年5月25日的“索伯纳声明”(Sorbonne Declaration)和1999年6月19日的“博洛尼亚声明”(Bologna Declaration)要求欧洲各国引进简单明了并且相互可比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体系,引进欧洲学分转换体系,促进欧洲各国在质量保证方面的合作等。
2003年9月19日的“柏林公报”(Berlin Communique)决定在2010年建成欧洲高校共同体。
鉴于此,德国传统的本硕一体的学位体系让位于学士、硕士两级学位体系。
目前,除了医学、法学等个别学科由于特殊性而没有开始学制改革外,德国高校已经开设了2 985门学士课程和1 945门硕士课程。
学士阶段的学习时间一般为3~4年,硕士阶段为1~2年,合计不超过5年。
二、高校学费改革新世纪之初,在大学教育经费面临重重困难,德国大学“高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越来越失去竞争力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考虑改变其实行了近50年的高等教育免费制。
2005年,德国宪法法院裁定高校收费不违反联邦宪法,这为德国高校向学生收取学费开启了绿灯。
不过由于德国教育主权在各联邦州,各联邦州政府出于其政治信仰等原因,对高校收费与否、如何收取等作出了不同的决定。
已决定终结“免费教育”的联邦州有巴符州(从2007年秋起)、巴伐利亚州(从2007年夏季学期起)、下萨克森州(从2006年秋起)、北威州(从2006年秋起)以及萨尔州(现行的法律已经允许收费),学费的额度一般控制在每学期500欧元。
在那些尚未决定收费的联邦州,如果学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则需要交纳学费。
德国第二期精英大学出炉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教育信息》
【年(卷),期】2012(025)010
【摘要】2012年6月15日,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宣布了第二期“精英大学计划”的评选结果,11所大学、45个博士生院和43个研究机构入选。
精英大学中新增
柏林洪堡大学、不来梅大学、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科隆大学、图宾根大学5所大学,而第一期“精英大学计划”中的哥廷根大学、弗莱堡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均未入选。
【总页数】1页(P77-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德国报告:精英大学计划未能促进高校的多样化发展
2.德国“精英大学”的两性平等策略:背景、措施与启示
3.德国精英大学计划建设成效分析及启示
4.德国精
英大学国际学生留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5.德国精英大学计划:特点与特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71淘汰制度范文271淘汰制度是一种用于选拔、筛选人才的制度,主要用于招聘、提升、评优等方面。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排名或评分的方式,将表现不佳的人员淘汰出局,从而保证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271淘汰制度也存在局限性和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271淘汰制度存在着过于注重短期绩效的问题。
传统的271淘汰制度往往以量化的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如销售额、业绩指标等。
这会导致员工只关注眼前的绩效结果,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和持续创新的重要性。
只强调短期绩效,容易忽视员工的潜力和能力,使一些潜在的优秀人才被淘汰。
其次,271淘汰制度存在着人为标准和主观性评判的问题。
淘汰制度往往通过考核、评分等方式进行,这些过程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评委的个人偏好、主管的好恶、内部政治等因素可能会干扰评判的客观性。
对于员工而言,他们可能会面临到评判不公、竞争不公和机会不公等问题。
这种不公平现象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和意愿,同时也会对组织氛围和员工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271淘汰制度忽视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淘汰制度关注于创造竞争,通过淘汰强者来提升整体组织的竞争力。
然而,这种做法忽略了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机会。
人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而只关注淘汰不合格者,会让组织失去了潜在的机会和潜力。
相反,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整体组织的能力。
此外,271淘汰制度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的不和谐氛围。
通过淘汰制度,组织向员工传递了一种竞争和压力的文化氛围。
员工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不信任,团队合作和沟通受到了阻碍。
尤其对于一些年轻员工和刚刚加入组织的员工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可能会让他们难以发挥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271淘汰制度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如何更好地利用271淘汰制度,使其在选拔人才、提升组织竞争力的同时,不忽视员工的长远发展和组织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德国精英大学最好提前1年半以上准备语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
截止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了305.86万人。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留学生的人数除了在2004年有小幅度下滑外,一直呈上升趋势,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长。
据教育部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41.39万人,较2012年约增加14300人。
1.精英大学:最好提前1年半以上准备语言根据2012年评选数据显示,德国联邦政府评选出的11所精英大学是:柏林自由大学、科隆大学、不莱梅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图宾根大学。
2013年至今,德国精英大学申请暂时没什么变化。
另外,上述精英大学也陆续开设了文商类的英语授课研究生阶段课程,方便更多的国际学生入读德国的大学。
建议:申请德国留学的学生,须参加APS个审(分德语面试和英语面试两种),通过审核后申请德国高校。
学生最好提前1年半以上学习德语并参加德福考试,达到B2等级可以直接入读专业课程。
语言暂未达标的学生可以先入读德国预科课程。
申请2014年本科课程的学生,高考成绩最好达二本分数线,在“211大学”学习一学期或者非“211大学”学习三学期,在国内本科具备相关专业课程背景也可申请。
2.应用科技大学:招生官看重专业背景德国有100多所应用科技大学,其中较受中国学生熟悉欢迎的包括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普弗尔茨海姆应用科技大学、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波恩应用科技大学、威斯巴登应用科技大学、曼海姆应用科技大学、达姆斯塔特应用科技大学、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亚琛应用科技大学。
相对综合性大学,这些学校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对于申请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硕士课程的学生,招生官更为看重学生有无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经验,或是本科学习阶段有无相关实习经验。
德国精英大学新增淘汰制做法
没有淘汰制,后果肯定很显然——只会止步不前,原地踏步,甚而倒退。
这种状况,还能跻身世界一流?德国“精英”大学的淘汰制做法,很值得我们中国高教界学习、借鉴。
哥廷根大学在职教师和校友中,拥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所如此名闻遐迩的高校,由于评审中的某些标准没达到,被无情地淘汰出了“精英”的行列。
和中国一样,德国的高等教育也实行选拔和培育一批特别出色的大学,使它们成为国家一流大学,进而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
不过,他们的名称叫法不一,中国称为“985”“211”大学,德国则称为“精英”大学。
据悉,德国“精英”大学的确立,完全不是人为指定,而是经过严格的评审,按照确定的各项指标,多堂过审,而后确立最终名单。
至今,德国全国大学已经通过了首轮和二轮二次评审,被确定的“精英”大学前后二次共12所,它们包括了德国大学中最拔尖的学校——如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科隆大学等。
毫无疑问,与德国相比,中国的“985”和“211”大学的数量,显然比德国“精英”大学多得多。
这不稀奇,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13亿人,按人口比例,理应相对多些——尽管世界一流并不按人口比例定标准。
问题是,德国“精英”大学的确定,还有一条令中国人吃惊的规定,那就是不搞“终身制”——前后两轮的评审,实行淘汰制,即,第一轮已经确定的大学,到第二轮评审时,全部从零起步,同时参加第二轮评审,与所有参与第二轮评审的大学“平起平坐”,平等参加严格的评审——都要“三堂过审”,且所有标准一律平等。
由此,意想不到的事情自然发生了,一些第一轮已跻身“精英”行列的大学,到第二轮评审时,由于某些条件不够,或达不到标准,居然被残酷地淘汰了——这其中,包括了无论在德国还是在欧洲都声名卓著的哥廷根大学。
据说,该校在职教师和校友中,拥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该校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求学的母校)。
一所如此名闻遐迩的高校,由于评审中的某些标准没达到,被无情地淘汰出了“精英”的行列,多么严酷!然而又多么合情合理!按客观标准说话,而不是靠固有名气、靠强大背景、靠社会关系——这就是德国“精英”大学评选的标准,对谁都一样!可以设想,到第三轮评选时,还会出现前二轮在列的名校被淘汰出局的案例。
当然,像哥廷根这样的著名大学,只要努力,符合了第三轮评选的标准,自然还会重返“精英”行列。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严酷的淘汰制,才会逼使已经入列的“精英”大学也要快马加鞭,不断策励自己马不停步,而不能居功自傲,坐在“精英”安乐椅中逍遥!
这让人自然联想到了中国。
中国高校的“985”“211”大学,已经实行很多年了,这两年据说不扩展了,前些年,听闻只有增加,却从没听说有一所大学被淘汰的。
所谓没淘汰,也就是“一劳永逸”,一旦步入了这个行列,就不可能被淘汰出局,就可以永远保有这个名号,这就使得中国高校这潭水活不起来,旧水排不出去,新水流不进来。
低水平的淘汰不了,高水平的进不来,难以常葆活力,自然难以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