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6 、理想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二、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与自然课时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内容- 课文:《人与自然》- 重点词汇:自然、关系、环境、保护- 重点句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讨论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
2. 阅读课文《人与自然》,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 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4. 分组讨论自然环境的保护方法,并展示讨论结果。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身边的一个自然环境,说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保护的建议。
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是否能从多个角度思考自然环境保护问题-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文明、有逻辑的短文第二单元:古代人的生活课时一: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理解古代人的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 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内容- 课文:《古代人的生活》- 重点词汇:古代、生活方式、不同- 重点句型:古代人的生活与现代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古代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古代人的生活》,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3. 帮助学生对比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
4. 分组讨论古代文化中有趣的事物,并展示讨论结果。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了解古代文化。
6. 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化,写一篇小作文描述其特点和意义。
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能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对比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否能写出准确、连贯的小作文,描述古代文化的特点和意义...(继续编写其他单元的教案)教学反思本教案整体设计简洁明了,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对自然和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第⼆单元语⽂教案【六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我的⽼师第⼀课时学习⽬标:1.学习本⽂围绕中⼼多⾓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的写作⽅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法。
2.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3.体会作者在⽂中蕴含的“依恋、思念⽼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学习难点: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学习过程:⼀、⾃主学习(⼀)知识准备1.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笔名红杨树。
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集《谁是最可爱的⼈》,长篇⼩说《东⽅》等。
2.记叙的要素:时间 地点 ⼈物 起因 经过 结果(⼆)预习指导速读课⽂,按记叙⽂的六要素归纳课⽂内容。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
⿊痣榆钱教鞭狡猾海鸥模仿军阀援助劝慰焚2.理解下列词语。
⼼清如⽔:援助:劝慰:莫⼤:迷迷糊糊:纠纷:⼆、合作探究(⼀)学始于疑蔡⽼师在“我”的记忆⾥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温柔”是从什么⽅⾯写的?“美丽”是从什么⽅⾯写的?(⼆)质疑探究探究点1:⽂章结构问题1: 本⽂记叙了有关蔡⽼师的哪⼏件事?哪⼏件详写?哪⼏件略写?这样评略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2: 这⼏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这⼏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问题3: 课⽂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达标测评第⼆课时学习⽬标:1.学习本⽂围绕中⼼多⾓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的写作⽅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法。
2.通过⼩组合作、探讨的⽅式,品味本⽂的语⾔风格,揣摩⽂章的语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案目录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1)5.秋天的怀念 (1)6.散步 (6)7.散文诗二首 (9)8.《世说新语》两则 (12)单元教学内容分析:这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苦,精心呵护自己的故事,表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和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散步》一文中作者通过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一平常的小事,表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散文诗二首》的作者泰戈尔和冰心都抒写了子女对母亲的爱,他们分别借助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远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
《<世说新语>二则》中的《咏雪》勾画出家庭浓重的亲情氛围,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据理力争的儿童形象。
单元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重点的语句,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2、掌握情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习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的方法。
3、体会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4、掌握插叙、倒叙的写作方法。
5、感悟亲情、友情。
教学重点1、掌握情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习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的方法。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亲情、友情。
教学难点1、品味文中重点的语句,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2、体会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
5.秋天的怀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新词,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四件事情中蕴含的浓浓母爱之情。
品味人物语言,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的行为,在心底形成情感的呼应。
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史铁生其人其事,从文字中了解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
通过反复品味“好好儿活”这简单的四个字,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单元备课标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X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
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散步》题材平凡,意蕴深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馨,生命的可贵,理解传统的孝敬观念。
《散文诗两首》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是安全的,是幸福的,孩子需要母亲的呵护,需要母亲的关注;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感动之情,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咏雪》描写了古代家庭生活里的一个场景,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感受生活的雅趣,体会到交流的愉悦。
《陈太丘与友期》表现了陈太丘之子的聪颖机智。
小小年纪就知道依据交往礼仪维护父亲的尊严,思维敏捷,语言流利,确实非凡。
本单元选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既有大家作品,也有报刊时文,还有古文。
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着重训练朗读。
朗读的内部心理机能包括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外部语音机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
教学难点: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情感进行体验,把握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单元让学生感受到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进行一次爱的洗礼。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二)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三)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二、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1、解题:你理解的题目的意思《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2、你感受了“我”怎样的情感?(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忏悔、内疚、痛悔、思念、愧疚等1、你觉得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三、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1、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2、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各色花都有自己的绚烂,每个人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菊花的蓬勃生命力,渲染悲壮深沉发氛围,突出我的心理由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
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三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5秋天的怀念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重点深入文本,圈画、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课题解读:由秋天的故事引发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然后默读,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浏览,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
2.默读思考。
(1)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
(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我可活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产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4)通过读课文,你怎么理解:“母亲爱花,更爱双腿瘫痪的儿子”?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1.朗读完课文,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我”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如何理解“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
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我”才知道。
3.品读课文,体会“挡、躲、扑、抓、忍”等字词的用意。
这几个动词,突出地表现了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
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
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
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儿活”。
4.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对于看花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而母亲却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母亲为“我”终于肯出去走走而高兴,为“我”肯面对生活而高兴,为未来的希望而高兴,体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5.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使“我”想起自身的残缺,影响心绪。
6.文中的四个省略号各自有什么作用?第一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示重复语言的省略。
(前边有了讲述,这里不再赘述。
)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点哭腔为好。
第二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
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出话说一半突然停止的感觉。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表示话未说完。
这既是母亲临终前的牵挂,更是母亲对邻居们的重托,从而更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
要让学生读出母亲心事重重、临终托孤时请求的语气。
第四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表示语意未尽。
既是“我”和妹妹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更表示出“我”和妹妹懂得了母亲话语的深意,已经领会了人生的真谛。
要读出作者坚定的态度来。
7.“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高洁”是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是伟大母爱的写照。
8.“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我”懂得了什么?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9.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母亲带“我”看花,表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珍贵品质的真实写照。
菊花的热烈深沉,是伟大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
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上节课的收获?1.文章写了哪四件事,表露出什么样的感情?(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
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母亲央求“我”看花。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描写了母亲情感的变化,表现了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
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4)母亲的临终嘱托。
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
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2.找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1)常说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总是”一词,表现母亲时时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事,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
(2)双关的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
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我”才知道。
(3)多说的话。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这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
(4)最后的话。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的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话,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些菊花?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第二部分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却永远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写“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去世前没有说完的话。
文章用大量笔墨写母亲对“我”的关爱。
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还有那小心委婉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抚慰着“我”受伤的心灵,尤其母亲那含泪带血的话语:“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更是凄楚动人。
接着,作者又详细描述了母亲准备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情景。
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被描写得细腻生动、真切感人。
一个一心为孩子,坚毅刚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讲述了一位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