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究一、引言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品德教育也需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实施。
1.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生活化教学可以将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感受社会的现实。
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将学生放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并从中积累宝贵的生活经验。
3.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社会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培养。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学会关心他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从而提升自己的品德水平。
三、社会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实施方法1. 设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可以设置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区服务机构、参与环保活动、到养老院进行义务劳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
2. 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反思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可以开展反思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反思讨论,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并对自身的品德素养进行反思和提高。
3. 教师的示范引领作为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也要做好示范引领,身体力行,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行为得当。
4. 结合学科知识进行社会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可以将社会生活化教学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生活化、情境化地学习,是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社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其更具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品德教育中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或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社会意识教育中可以选取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意义和影响。
(二)利用情境化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团体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实际操作,体验并理解正确的品德行为;在进行社会意识教育时,可以设计一些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态度。
(三)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能够更好地让他们理解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在品德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在社会意识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或企业,让他们了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三、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实现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观察力,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何生活化地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实践品德与社会知识,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抓住他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品德与社会问题。
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可能存在的争吵、欺负、友谊等问题,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他们深入了解品德与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行动。
在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游戏和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参与其中。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品德与社会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也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与社区、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社会调研和参观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从中学习到品德与社会知识。
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情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学生自治和公益活动等,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合作与奉献精神。
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社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品德与社会知识展示给他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经验,培育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
我相信,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不断探索和实践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是每个品德与社会科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展开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生是处在成长阶段的儿童,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
在教学社会识别与交往礼仪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的交往行为和互动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亲身体验和感悟。
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道德准则的意义,才能使道德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二、利用故事和实例进行情境引导故事和实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生活化教学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展示视频、讲述真实案例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诚实守信”的内容时,可以讲述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情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故事和实例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感悟,并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
三、开展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也是非常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手段。
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并在体验中形成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尊老爱幼”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尊老爱幼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尊老爱幼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堂生活化教学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亲近自然、参观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
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社会生活化教学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旨在通过身边的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品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品质。
社会生活化教学正是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感恩、守纪守法、友善待人等道德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社会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国家、社会、民族的伟大成就和艰苦奋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3.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增强情感体验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 利用教材和资源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社会生活化案例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个案中探究道德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兴趣。
3. 坚持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通过德育课程安排,将社会生活化教学融入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家长可以共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等,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的美好和困难,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1. 引言1.1 导言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和社会教育至关重要。
如何将品德与社会教育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美好的、善良的,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行为规范。
而社会教育则是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能够使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概念变得具体生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并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通过实践案例分析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阐述生活化探索中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提高生活化水平的方法,最终总结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的意义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2000字】2. 正文2.1 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素养。
通过品德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以及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社会和体育等多方面的发展。
通过品德教育,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
只有通过品德教育,学生才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更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成长。
教育者们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探索,将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以期为教育者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和社会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有限,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1. 教育引导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育引导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教育引导教学是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体验和感悟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在教授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教育时,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案例中学习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感受到诚实守信的积极影响和利益。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2. 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社会机构、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者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调研社会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一、引言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理论脱离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我们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使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1.情境式引导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通过情境式引导的方式进行,将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并体验到品德与社会活动的联系和意义。
在学生身边设置各种情境,例如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感受品德与社会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家长、老师、医生、消防员等各种角色,在各种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活动的认识。
3.游戏活动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游戏,让他们体验到集体荣誉和个人奉献的重要性;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规则游戏,明确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游戏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1.家庭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品德意识的初期形成阶段,家庭教育是他们最主要的品德教育来源。
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到品德与社会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2.环保教育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和行为规范。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究1. 引言1.1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小学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而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生动的社会实践和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和意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情境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需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背景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小学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和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者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道德困境和社会挑战,如何通过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将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背景也与当今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密切相关,社会对于有着良好品德和扎实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背景不仅来源于教育的内在需求,也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了积极回应。
2. 正文2.1 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品德、行为品德以及学习品德,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社会参与的重要环节,而生活化教学则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本文围绕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探索展开讨论。
认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探讨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实践,并分享通过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品德素养的案例。
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总结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的意义,展望生活化教学的未来发展,并提出如何进一步深化生活化教学。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生活化教学,探索,重要性,方法与实践,案例分享,品德素养,课堂应用,影响,意义,未来发展,深化教学。
1. 引言1.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探索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passively 接收知识和信息,缺乏对于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和体验。
而生活化教学则要求教师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生活化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性,介绍不同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分享案例并分析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生活化探索,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2. 正文2.1 认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
生活化教学是将抽象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领悟道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性。
2016年第44期(总第308期)N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因对课堂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将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通过引导学生与自然环境、人文规则、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交互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社会人、事、物的正确认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其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因素来设置。
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避免教学与实际相背离。
此外,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满足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教学活动应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且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要求。
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学生始终在正确的“航道上航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质道德修养。
例如,在进行《平安回家》的相关内容教学时,若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根据课本内容灌输式的教育学生,那该节课的教学效果与意义将大打折扣,这无疑是丧失了以此绝佳的教育机会。
而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挖掘鲜活的实例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如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因其的严重后果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在学生心中甚至遵守交通规则的概念,还能让学生学习到交通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1.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
众所周知,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十分密切的课程,该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促进学生改正自身不端正行为。
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规范自身言行,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例如,在进行“学会宽容”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引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关故事,让学生自主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让学生学会谅解与宽容。
当然,所谓的宽容并非一味的迁就或毫无底线的忍让,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不违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真正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2.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注重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组织能力,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家人的爱”这一相关内容教学时,其教学目标
在于让学生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一切的付出只为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体验家长的辛苦,教师便可设计如下体验活动。
如为让学生理解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天的“背包行动”,即在这一天中,将书包背于胸前,用于体会母亲怀胎时的感受。
最初学生感到异常的兴奋,待一段时间后,学生逐渐感受到了其中的辛苦。
再到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一天感受时,学生终于明白了该活动的真正意图,并真正意识到母亲怀胎时的辛苦,从而学会感恩。
3.教学延展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整合多方资源,从而帮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丰富其生活经验,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进行“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其教学目标有二:其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的意义;其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环保活动中。
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节约用水”这一话题,向学生讲述我国贫困山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从而让学生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就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此外,为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开展相应的活动项目。
如让第一小组负责设计节约标志,闭关将其张贴于校园或自家社区中的醒目位置,以时刻题型大家节约用水;让第二小组先围绕“如何节约用水”这一话题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制作“节水技巧”小卡片并将其发放到各大社区中,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节水行动;第三小组则让其负责制定一周节水计划,填写相应的节水调查表并与同学交流有效的节水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领会节水的重要性,继而帮助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意识。
三、结论
总之,要想保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便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
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其不仅能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思想与观念,促使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行为规范严格约束自身行为。
参考文献:
[1]姜志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2]李晓琼.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06):22-23.
[3]刘守全.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J].生活教育,2016(16):16-17.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究
颜文生
(眉山市东坡区松江镇鲜滩中心小学,四川眉山620000)
摘要在小学各学科课程中,品德与社会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其教学效果将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
对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要求落到实处,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以生活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学生能自觉约束自身各项行为。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44-0132-01
·学科教育·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