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 - 第5期
- 格式:xls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3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C、加层、扩建建筑物;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3.0.1条作如下定义:若工程明显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的建筑物(如地基条件较好的6层住宅楼等),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西昌市瑶山棚改安置点建设项目三期基坑周边沉降观测资料2018年06月10日西昌市瑶山棚改安置点建设项目三期基坑周边沉降观测资料计算者:复核者:目录1 工程概述 (3)2 施测的目的、任务及观测点的布置 (3)3 观测工作执行的技术标准 (4)4 观测工作 (4)4.1观测工作概况 (4)4.2外业观测质量统计 (6)5 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平差计算成果及精度评定 (6)5.1平差计算概况 (6)5.2沉降观测水准网各点精度统计 (7)5.3沉降观测水准网各监测点成果 (7)6 沉降观测点位移量计算 (8)7 本期监测小结 (20)8 附图 (20)1 工程概述西昌市海河片区西郊乡瑶山村棚户区改造安置点三期工程,该场地有道路到达,交通较便利。
该项目基坑场地标高为1511.5~1515.0m,基坑开挖深度设计基础底面1502.15m,因此本工程开挖基坑为深基坑。
在基坑的旁侧为海河一号三栋临近建筑物,在图上分别区分为A栋、B栋和C栋,还有四袁公路一段。
因此对基坑旁侧建筑的保护,是本工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时必须给予重视。
本报告为西昌市海河片区西郊乡瑶山村棚户区改造安置点三期工程的基坑周边的沉降观测七十一期监测报告,于2018年06月10日完成外业,并及时进行了内业计算、资料分析和报告的编写。
2 施测的目的、任务及观测点的布置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该工程的基坑很深,从开始开挖到基础浇筑起来,以及到后期基础回填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周围建筑物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在工程的开挖施工和浇筑期间,都必须对周围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周围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期间的安全、确保周围建筑的人员和财产安全。
沉降观测记录表格精选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编号:00-06-B□□□观测点编号:M1,M2,M3,M4第1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2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3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工程状态:完成一层柱二层梁板,完成二层柱三层梁板,完成三层柱四层梁板观测者:记录者:见证人: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第5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6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7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工程状态:完成五层柱六层梁板,完成六层柱七层梁板,完成七层柱八层梁板观测者:记录者:见证人: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第9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10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11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工程状态:完成九层柱十层梁板,完成十层柱十一层梁板,完成十一层柱十二层梁板观测者:记录者:见证人: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第13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14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15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工程状态:完成十三层柱十四层梁板,完成十四层柱十五层梁板,完成十五层柱十六层梁板观测者:记录者:见证人: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第17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18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第19次测量日期:2010年月日,标高(m),沉降量(mm),本次累计工程名称:编号:00-06-B□□□沉降观测记录工程名称:编号:00-06-B□□□观测点编号。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一、引言建筑物沉降是指由于地下土壤的压缩或沉积、荷载作用等原因,建筑物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下沉变形。
沉降是建筑物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沉降观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二、沉降观测设备和方法1.观测设备本次沉降观测使用的设备包括测沉点、测墩、水准仪、测斜仪等。
其中,测沉点用于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测墩用于测量地表的沉降情况,水准仪用于测量建筑物的高程变化,测斜仪用于测量建筑物倾斜情况。
2.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基准期观测,即在建筑物完工后,对建筑物进行首次观测,确定建筑物的初始沉降情况。
第二阶段是日常观测,即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定期对建筑物进行观测,监测沉降的变化情况。
三、观测数据记录与分析1.基准期观测数据在基准期观测中,我们选取了不同位置的测沉点和测墩进行观测。
观测周期为每个月一次,观测时间为1年。
观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观测点,观测时间(月),沉降值(mm)--------,----------------,--------------A,0,0B,0,0C,0,0D,0,0E,0,0注:观测点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测沉点。
通过对基准期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建筑物在基准期观测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沉降情况,表明建筑物在初始阶段的沉降较小。
2.日常观测数据在日常观测中,我们每季度对建筑物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观测点,观测时间(季度),沉降值(mm)--------,------------------,--------------A,1,2B,1,1C,1,3D,1,2E,1,1A,2,4B,2,3C,2,6D,2,5E,2,3A,3,6B,3,5C,3,9D,3,8E,3,6注:观测点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测沉点。
通过对日常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观测点A、B、C、D、E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说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沉降;b) 观测点C的沉降值最大,达到9mm,说明该处土壤的沉降较明显;c)建筑物沉降值的变化趋势并不平稳,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土壤的压缩特性和荷载作用有关。
基坑沉降观测测量记录注:如果竣工验收时观测点的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应交待清楚有关继续观测直至稳定为止的事项。
固定水准点应按规定设置、保护好;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合理,水平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并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尺寸。
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5月1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5月15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5月22日观测记录员:基坑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说明:ABC 线在距基坑坡顶线Im 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CD 线在距基坑坡顶线Im 处沿线布置3个点,D-J 线 在基坑坡顶线In1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A 线在基坑坡顶线In1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
施工单位观测结果:监理(建设)单位核查结论:注:如果竣工验收时观测点的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应交待清楚有关继续观测直至稳定为止的事项。
固定水准点应按规定设置、保护好;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合理,水平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并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尺寸。
施工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监理(建设)项目部(章)年月日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6月5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6月12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6月19日观测记录员:工程名称XXX基坑支护观测日期2019年6月26日观测记录员:基坑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说明:ABC 线在距基坑坡顶线Im 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CD 线在距基坑坡顶线Im 处沿线布置3个点,D-J 线 在基坑坡顶线In1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A 线在基坑坡顶线In1处沿线布置3个观测点。
施工单位观测结果:监理(建设)单位核查结论:注:如果竣工验收时观测点的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应交待清楚有关继续观测直至稳定为止的事项。
固定水准点应按规定设置、保护好;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合理,水平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并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