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放牧人音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放牧》参考教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听《牧童短笛》、《牧童》,唱《牧童谣》、《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
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教材分析1.歌曲《牧童短笛》《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它描写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时的喜悦景象。
乐曲旋律优美流畅,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味和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其结构严谨清晰,是典型的三段体结构。
2.合唱曲《牧童》《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
2/4拍,C大调。
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
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
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
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段歌词采用卡农的二声部处理方式,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一小节进入,变化了主旋律,由于声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欢快,最后有力地结束在主音“do”上,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谣》《牧童谣》选自湖北省全日制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
人音版《放牧》小学音乐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放牧》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
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孩子们在草原上放牧的场景,歌词简洁明了,旋律欢快流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验集体放牧的乐趣,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放牧》的词曲,能够独立演唱。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歌曲《放牧》的词曲学习与演唱。
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与音准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放牧》,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学唱歌曲: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讲解歌词的含义,引导学生跟唱。
3. 节奏练习:教师教授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让学生分组练习,加强节奏感。
4. 音准练习:教师教授歌曲中的音准,采用钢琴伴奏,引导学生正确演唱。
5. 合唱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提高集体演唱效果。
6. 歌曲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放牧》。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含义,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眷恋。
3. 学生能够在集体演唱中表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4.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放牧》。
2. 乐器:钢琴。
3. 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4. 场地:音乐教室。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草原放牧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美感。
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3. 分组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八、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歌曲《放牧》。
第2课放牧教学目标1、通过听《牧童到哪儿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方法和姿势。
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内容1、表演《牧童》;2、认识三角铁、双响筒;3、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表演《放牛歌》。
第一课时(3)教学要求: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和《牧童》。
教学过程: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4、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5、随着音乐录音轻轻地敲击双响筒。
第二课时(4)教学要求:学唱歌曲《牧童》和《放牛歌》。
教学过程:1、学唱《牧童》。
(!)启发学生看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学唱《放牛歌》。
(1)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2、小结。
小课堂: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在学生阶段,至关重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1学习内容的自主性1、以一个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目标,努力超过他。
放牧【教学内容】1.学习歌曲《牧童》。
2.编创与活动:认识三角铁。
【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双响筒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牧童》,感受牧童的生活。
【教学难点】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三角铁、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歌曲《牧童》。
1.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牧童的生活。
今天,小朋友们还想和牧童一起去放牧吗?2.播放课件,初听歌曲。
让我们再来听一首也叫“牧童”的歌曲吧。
听完后请说一说,你和牧童一起到了什么地方?那里的景色怎样?你们放的羊儿在干什么?3.复听歌曲,引导学生画出歌中意境。
你能把你听到歌曲后想到的用水彩笔画出来吗?让我们听着歌曲来画一画。
在歌声中绘画。
启发学生想象,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
4.再听歌曲范唱,指导学生熟悉歌词。
小朋友们画得真美!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让我们边听歌曲边用手指着图形谱(羊)在心里跟唱。
请找找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又在哪里?5.学唱歌曲。
小朋友们会唱这首歌曲了吗?请跟着老师的手势,听着伴奏轻轻地演唱歌曲。
跟着老师的手势,听着伴奏轻轻地演唱歌曲。
三、编创与活动:认识三角铁。
1.出示三角铁,并进行简单介绍。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打击乐器,它的名字叫三角铁,是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
2.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我们分小组来敲一敲,听一听,三角铁的声音怎样? 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 3.老师小结讨论结果。
三角铁的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
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
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4.用三角铁为歌曲《牧童》伴奏。
小朋友觉得我们应怎样用三角铁为歌曲《牧童》伴奏呢?让我们跟着音乐轻轻地敲起来。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人音版《放牧》小学音乐教案年级段:小学四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来源: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牧》这首歌曲的背景及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唱《放牧》,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 歌曲简介:《放牧》是一首描绘牧童在大自然中放牧的歌曲,歌曲旋律欢快,歌词富有诗意。
2. 歌曲结构:单二部曲式,分为两个乐段。
3.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放牧。
2. 歌曲欣赏:播放《放牧》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 歌曲解析: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 学唱歌曲:(1)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学习歌曲的两个乐段。
(2)跟唱练习: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3)合唱练习:两组学生合并,进行合唱练习。
5. 歌曲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歌曲表演,展现放牧的场景。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美好生活。
五、课后作业1. 熟唱《放牧》歌曲,加强音乐记忆。
3. 观察身边的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家长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唱出《放牧》歌曲,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描述。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珍惜。
七、教学资源1.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放牧》歌曲音频文件。
2. 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用于教学弹奏。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歌曲歌词和教学内容。
4. 小组活动所需道具,如小牛、小羊等模型,用于歌曲表演。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动等方式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课放牧教学内容聆听1、牧童短笛2、牧童演唱1、牧童谣2、放牛歌知识与技能双响筒编创与活动教学目的一、学会在“La”手势的辅助下,唱准“La”的音高,能随教师模唱《牧童谣》的旋律。
二、能和小伙伴合作,用问答的形式演唱方式边唱边表演《牧童谣》。
三、初步认识和掌握双响筒高低音色的表现效果。
在掌握正确演奏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敲击方法。
四、在歌曲《牧童》的演唱中,能用合适的节奏加入三角铁和双响筒的伴奏。
五、能听辨钢琴曲《牧童短笛》在速度和情绪上的变化,听出旋律中的相同部分,并能背唱二到四句主题旋律。
教学重难点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琴、打击乐器、卡纸画第一课时歌曲《放牛歌》一、激情导入1、导入:“一去二三里……”这首诗你们学过吗?(学过)2、我们一起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读了这首诗你好象看见了什么?(花、草、树、牛…….)3、小山村真美啊!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这么多的布景我们一起来布置一下,开始!小山村漂亮吗?你们去过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小山村去走一走。
(播放《郊游》)4、律动《牧童》小朋友你们看谁来啦?(贴牧童和羊)原来小牧童赶着羊群来欢迎我们了!让我们跟着小牧童去放羊吧!(播放《牧童》)二、寓教于乐:1、导入:快看那个山坡上谁来啦?(贴牧童和牛)小牧童骑着牛儿吹着笛子也向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师吹笛子)2、感受笛声好听吗?让我们随着笛声用“噜”来轻轻地哼唱。
(师吹笛子)小牧童的笛吹得悠扬动听,他的歌也唱的轻快活泼,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牧童是怎样唱的?(播放《放牛歌》)4、出示歌词:是啊,出示“笛儿悠悠吹”、“云儿轻轻飞”“骑着牛儿趟着水”、“赶着夕阳把家回把家回”。
5、跟着范唱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录音机里的大姐姐一起来唱一唱(播范唱)6、出示歌题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放牛歌》,老师想再听小朋友来唱一唱,好吗?(播范唱)7、解决重点与难点A:小朋友,牛儿在趟水的时候,走的特别小心,这一句歌词要这样唱“骑着牛儿趟着水”让我们把这一句连起来唱一遍。
人音小学音乐一下《2第二课放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第二课放牧》是人音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和掌握放牧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
教材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放牧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简单的节奏、旋律认知,对于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同时,学生对于放牧歌曲的理解和演唱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放牧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放牧歌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包括: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别是节奏的变化和转换。
2.歌曲歌词的理解和表达,以及歌曲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放牧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示范法:通过演唱,让学生感受放牧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互动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放牧的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2.讲解:详细讲解放牧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节奏、旋律、歌词等。
3.示范:演唱放牧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4.练习:让学生进行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讨放牧歌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人音版《放牧》小学音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牧》这首歌曲的背景、结构及音乐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放牧》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
3. 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放牧》这首歌曲。
2. 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特殊的节奏和音准。
2. 歌曲的情感把握和表现。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乐谱、歌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音响。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放牧》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二、新歌教学(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特殊的节奏和音准。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情感表达。
3.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三、歌曲讨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四、练习与展示(5分钟)1.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选代表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提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师推荐相关的民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欣赏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引发学生对《放牧》歌曲的兴趣。
2. 歌曲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重点讲解特殊节奏和音准。
3. 演唱练习: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4. 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用歌声表达情感的能力。
科目:音乐年级:一年级主备教师:使用教师:授课课题第二课《放牧》教学目标审美感知:练习随歌声或乐曲进行击拍,初步做到均匀、准确,学习以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艺术表现:能够整齐地演唱《牧童谣》《放牛歌》,学习用歌声及动作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创意实践: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双响筒,探索双响筒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文化理解:通过听《牧童短笛》《牧童》,感受牧童的生活,能够热爱生活和劳动,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有意境的演唱全曲。
难点:打击乐伴奏的搭配。
教法学法听唱法、欣赏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排箫一科一品1.课前律动:手势操2.小乐器:排箫吹奏《多年以前》第一课时《牧童谣》教学过程创新发展五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激思(情境引入,激发兴趣,激起思维)1.组织教学,课前律动。
2.教师出示牧童的图片,并提出问题: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3.教师介绍他的身份——牧童,邀请学生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歌曲《牧童谣》。
1.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课前律动。
2.学生观看关于牧童的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自由、积极地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听教师讲解牧童的身份。
4.学生欣赏歌曲《牧童谣》。
启思(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启发思维)1.教师播放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播放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速度。
3.教师播放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容。
4.结合乐谱,聆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
1.学生认真聆听音乐,并自由回答问题。
2.学生感受歌曲中情绪和节奏。
3.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说出自己听到的歌词内容。
4.学生聆听教师示范唱。
展思(交流质疑,建构新知,展示思维)1.教师范唱,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歌词。
2.介绍“那斯那斯嗨”是衬词,衬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以烘托情绪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
4.学唱:按节奏加入钢琴伴奏读歌词,节奏由慢到快,学唱歌曲。
第二课《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四、复习歌曲《牧童》:
六、教师小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