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公开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35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树立和谐共生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他们开始从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关注他人的思维方式。
但是,他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社会规则,认识到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3.树立和谐共生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社会规则的意义3.和谐共生的意识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社会相关的图片,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呈现准备好的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讨论他们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模拟社会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训练习题一、基础题1、“没有脱离个人的抽象社会,也不存在超越个人利益的抽象的公共利益。
”这表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A.相互作用,相互斗争B.相互矛盾,无法共存C.相互依存,相互促进D.相互矛盾,冲突不断2、正因为人们有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会有图书馆、音乐厅、展览会;正因为有了出行和交往的需要,才会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因为人们有了对通讯快速、便捷的需求,才会有覆盖全球的通讯网络……这说明()①任何一个人的利益需求,公共利益都会给予满足②公共利益是为满足大多数人或所有人的利益需求而产生的③现代社会,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合作X围越来越广④公共利益的产生,与人们生活X围扩大、个体需求相似性的增多关系密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这句话反映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就是()①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②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公共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③公共利益能将每一人特殊的个人利益全部涵盖其中④公共利益实现得越多,内容越丰富,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越充分A.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④4、为方便乘客候车,某某市有关部门安装了部分新式公交站牌,增加了便民示意图等服务内容,给乘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然而个别市民对这些设施不但不爱护,还故意损坏。
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市民应该提高社会公德意识个人利益远远高于公共利益C.维护公共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D.建设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直接造福于人民二、综合题5、在课堂学习中,李明说:“公共利益就是所有人的利益之和。
”同学们对此产生了质疑。
下列观点有助于同学们解决困惑的是()①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机整合,并不等于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包含③“公共利益”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满足组成这个“公共”的大部分人或所有人利益的“利益”④公共利益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必在意少数人的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表现为()①公共利益是由个人的利益组成的②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③实现公共利益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