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1 (2)
- 格式:ppt
- 大小:4.29 MB
- 文档页数:13
数据收集与整理知识要点1.收集数据的方法:(1)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
(2)实地调查:如现场观察,收集,统计数据。
(3)媒体调查:报纸,电视,网络等。
注意: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要掌握两个要点:1.是要简便易行;2.要真实全面。
2.全面调查:(1)全面调查;考察全面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2)划计法:整理数据时,用“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这种记录数据的方法叫做划计法。
(3)百分比: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数的比。
注意:调查方式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抽样调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数据的结果来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4.总体: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样本:被抽取的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组成称为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不带单位)5.抽样调查的要求和特点:(1)特点:优点:花费少,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破坏性小。
缺点:结果性往往不如全面调查的结果准确,且样本选取不当,会增大估计总体的误差。
(2)要求: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的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也就是要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6.数据处理的过程:(1)数据处理的过程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
(2)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对未知的事情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7.常见的统计图及其特点:(1)折线统计图: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2)条形统计图: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的数据。
(3 )扇形统计图: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8.数据的频数分布表:反映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从而反映了在数据组中各数据的分布情况。
要全面地掌握一组数据,必须分析这组数据中的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
9.频率分布直方图; 为了直观地表示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以频数分布表为基础,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1)频数分布直方图是条系形统计图的一种。
(2)直方图的结构:由横轴,纵轴,条形图三部分组成。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教学内容:课本第90~92页。
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
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指名说:(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
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一)》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数据进行问题的解答。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培养他们的数据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数据的简单描述和分析。
2.难点:数据的分析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操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统计图、数据卡片等。
2.学具:学生分组合作收集数据的工具,如调查表、统计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调查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收集数据并整理成统计表。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中的信息。
例如,兴趣爱好最多的是哪一项,最少的是哪一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如调查班级学生的最喜欢的季节,收集数据并整理成统计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统计表,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描述。
例如,最喜欢的季节是哪个,为什么这个季节最受欢迎等。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统计表和数据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学校要举办一个季节运动会,可以根据统计表来决定举办哪个季节的比赛。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2《数据收集整理(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例2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在进一步熟悉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掌握用“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并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体会统计在决策、预测中的作用,感受统计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3.通过经历统计的过程,积累基本的统计经验,感受统计工作的严谨和科学。
教学重点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产生统计的需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前些天的班级讲故事大赛刚刚结束,小刚和小雨同学并列第一。
但是每班只能选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讲故事大赛,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班应该让谁去参加呢?(引入使用了教材中的场景,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情境。
)预设:我们可以投票决定,票数多的同学去参加比赛。
二、探究新知(一)收集数据,记录数据1.收集数据(教师先发小纸条,然后组织现场投票。
)师:根据小刚和小雨的表现,你认为谁能代表我们班参加比赛,就把他(她)的名字写在这张纸上。
注意每人只能写一个人的名字。
2.记录数据学生写完后教师统一收票。
师:投完票了,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预设:可以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的票数多,就让谁去参加比赛。
师:读一遍就可以吗?让我来读吧。
(教师快速读票,学生打断。
)预设:还要有人用笔记录,不然不清楚谁的票数多。
师:该怎样记录呢?请同学们安静地想一想,如果没有办法也可以和同桌小声交流一下。
(以下投票结果为预设结果,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投票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念选票,并提醒:选票念得慢一些,看同学记完后再念下一个。
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交流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票数,教师巡视搜集样例。
)3.交流反馈(1)展示学生作品,优化记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