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2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 中图版选修5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灾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气象灾害1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
(1)形成原因:最主要原因是暴雨;其他原因有凌汛(春季)、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2)发生地区: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
因为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导致亚洲洪涝灾害严重。
(3)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
(4)防御措施:①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③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④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2、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干旱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范围最大、影响最严重的一种,也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1)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偶发性或者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以及全球变暖等。
人为因素:①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短缺。
②森林植被遭破坏,蓄水功能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分减少。
③人类活动使大量水体污染,导致可用水资源减少。
④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短缺。
(2)影响: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我国干旱发生地区:我国大多数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地区。
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渗漏严重,也容易发生旱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考纲导航i.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4.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5.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拳础如识导读~7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且灾次频发(1)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外)在中国都有发生。
(2)类型多样,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3)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
2. 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1)人口集中区与水旱等灾害多发区结合。
风雹等的影响,灾情严重。
海洋灾害帯东南沿海灾害带 东部灾害带 中部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2)农业受灾体脆弱,受洪涝. 干旱 冷冻、自然灾害3.地域差异<特别提示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会处;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我2/3的面积是山区f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f尤其是夏季风的进退和强弱变化导致了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二、我国的主要白然灾害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地震大地震带上,多地震。
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
虽然地震地质灾害西多东少,但东部地区由于人口稠密、资产密集,损失大于西部泥石流我国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滑坡力或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影响,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我国华北地区由于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春季降水少,春旱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出现伏旱天气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洪涝灾害棉产区的棉铃虫灾害,导致棉产区棉花产量下降;林区的松毛虫灾害,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威胁,黄淮平原的农业区是蝗灾的重灾区,蝗虫的发生与旱涝的关系十分密切O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 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学习目标] 1.能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基本特点及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能在我国地图上指明我国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灾害类型。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其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发生频率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24.5次,其中旱灾、洪涝灾害、台风、冷冻灾害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3.分布范围广:西北、华北地区春秋多干旱;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和洪涝灾害;东北和西南地区,冬春多干旱,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多地震;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多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风暴潮等。
4.地域差异大: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思考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有哪些?答案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1.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我国自然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空间分布上,在自然灾害集中的地带往往形成自然灾害带。
2.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思考2.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答案东部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探究点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气候及其异常变化往往成为许多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
读“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问题。
1.①地霜冻灾害比②④地频繁,试简析原因。
答案①地与②地相比,气候湿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大。
①地与④地相比,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更大,初霜开始更早,终霜结束更晚。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1.识记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寒潮的特点、入侵路径;台风的移动路径。
2.理解我国旱涝灾害的成因。
3.理解寒潮、台风对我国的危害。
我国的干旱灾害 【自主学习】1.特征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
2.形成原因 (1)降水因素降水的季节变化(季节性易旱地区)⎩⎪⎨⎪⎧①长江以南:7、8月份伏旱②华北、东北:春旱和春夏连旱③西南地区:冬春连旱降水的年际变化: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发生干旱的几率较大。
(2)水资源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增大;工业发展→工业用水量、需水量增多。
1.我国的四个旱灾中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
2.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示:华北平原。
原因:①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降水少,易发生春旱;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春季华北地区雨季还未来临,而农耕已经开始,农业用水量大;④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核心归纳】 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旱灾类型旱灾成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东北、华北地区春旱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长江以南伏旱为主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续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1.利用谚语理解记忆旱灾的区域特点“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东北夏旱“春雨贵如油”——华北春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长江地区伏旱2.图解我国四大旱灾地区的成灾原因【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二节)(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据此完成1~4题。
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是①特殊的地理位置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活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⑤陆地面积大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2.季风环流控制导致多发的自然灾害有①火山②旱涝③地震④台风⑤风暴潮⑥泥石流、滑坡A.②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3.我国东南沿海灾害点位多,西北内陆灾害点位稀少,其主要原因是A.东南沿海防灾意识强,西北内陆减灾能力强B.东南沿海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内陆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C.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内陆受灾体少D.东南沿海为季风气候,西北内陆为大陆性气候4.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不正确的是A.华北平原——旱灾多发B.台湾省——沙尘暴多发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D.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答案:1.D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下,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
答案:2.A季风环流控制地区,由于季风环流不稳定,所以多发旱灾、台风、风暴潮等气象水文灾害。
答案:3.C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三者的共同作用,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内陆受灾体少。
答案:4.B台湾受海洋与陆地环境的双重影响,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A.地震、洪涝、台风B.海啸、风暴潮、干旱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D.台风、洪涝、暴雨6.广东省受灾损失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原因是A.寒潮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C.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D.季风环流改变答案:5.D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暴雨及其带来的洪涝。
各种自然灾祸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祸】地震一、与其余灾祸对比地震拥有的特色: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守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久累积的能量急剧开释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周围流传,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生气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祸。
五、防治措施:①增强地震监测与预告②采纳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升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滑坡、泥石流一、滑坡1.成因(1) .自然原由: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会合。
(2) .人为原由: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要素有:滑坡体的地点高低、体积大小、挪动速度快慢、挪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懈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乏保护3.天气: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齐集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1.破坏丛林、农田、道路;2.摧毁城镇、农村;3.造成人员伤亡、财富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石流能拥堵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祸。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守措施1.增强监测预告 ?2.提升人们的防灾意识?3、建立健全法律系统? 4.建立应急方案?5、加固稳固变形土体?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升植被覆盖率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由(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柔软(2)降水会合、多暴雨,(3)植被破坏严重,(4)山区人口许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富相对会合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色(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广泛又相对会合(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会合(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祸多发的原由: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激烈,多地震,引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种类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特别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要素,如开垦、开矿等,引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第2课时寒潮与台风学考要求分析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一、影响我国的寒潮【要点橈理】1概念:寒潮是指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侵袭现象。
2•多发季节:冬半年。
3•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等。
4•来源: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5•入侵路径:中路: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长江以北地区以大风、降温为主,江南则发展为雨雪天气。
西路:对我国西北、长江以南以及华南地区影响较大。
东路:通常只影响到我国长江以北地区。
6•危害:寒潮造成的大风、降温对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危害;带来的暴风雪会覆盖草场,造成"白灾”;还可引起沙尘暴,对交通运输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探究归纳】寒潮的成因及防御(1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南下的影响:①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寒潮的南下,使寒潮的势力越向南越弱。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2 )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不易受寒潮影响的原因: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
寒潮南下过程中,受到山脉的重重阻挡及地表摩擦力影响,势力逐渐减弱,加之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所以也不易受寒潮影响。
【学以致用】读“寒潮入侵我国主要路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①②③三条寒潮路径分别是① 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 。
其中,路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给江北地区造成________________ 天气,江南地区发展为____________ 天气。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潮入侵给我国草原牧区造成的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影响我国的寒潮多来源于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并通过三条路径进入我国(西、中、东),其中中路寒潮对我国影响较大;寒潮可能给我国牧区带来暴风雪灾害。
自然灾害类型总结表一、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主要自然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旱灾)寒潮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旱灾的发生是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情况,导致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类生存受到危害。
因此,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而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条件(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2)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水汽输入(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致使地区经济活动,人类生存受到危害。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分布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北非、南非、北美、南美的副热带西海岸;北美、南美和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北半球的中高纬度中国分布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方更加严重。
五个旱灾中心:华北区、华南区、长江区、华南区、东北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受到寒潮的影响,除西藏、云贵地区;四川、重庆地区;海南、台湾一带危害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船只造成严重威胁。
(2)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1)河流干涸、田地龟裂、草原枯死、作物收成受到严重影响。
(2)人畜饮用水困难,甚至出现粮食短缺。
(3)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农牧业生产遭受损失。
(2)严重时,会造成交通、通讯受阻(3)影响人们的生活预防措施(1)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2)加固防洪大堤(3)加强防护意识与自救能力如海上渔船尽快回港避风;山区河边、山边住户特别要注意防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等关联灾害;对房屋和易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固;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搬进室内(1)做好旱情的监测和预报(2)选择耐旱的作物(3)改善耕作制度(4)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科学用水,节约用水(1)加强寒潮的监测与预报(2)政府要处理由寒潮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目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生原因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解决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缺勤登记:【板书设计】2.2 中国的气象灾害一、旱灾123、旱涝关系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5、影响地区:6、各地灾害表现:四、沙尘暴1、概念:2、发生与防治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3、损失:4、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教师教、导过程设计【教学过程】P45引言导入……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探究活动: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提示: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图2.31可以看出,1972年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东部和西部。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①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
1949 年以来,1959年~1961 年、1965年、1972年和1978年等年份都发生了区域性的大旱灾。
②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③结合图2.2洪水点位图可知,这两块旱灾区又是发生特大洪水的地区。
从而了解到华北地区是旱灾和涝灾灾害都很严重,而且交替频繁出现的地区,防旱、抗洪对当地政府和人民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说明:……P46探究活动:1、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2、分析我国四大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社会条件,理解其成因。
(提示: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
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
)3、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提示:强调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以及空间上的交错出现,旨在使学生理解因时、因地防治这些灾害的必要性。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①我国农业旱灾灾情统计报表的核心内容包括因旱灾形成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粮食减产等。
②通过对不同年份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
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源地在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发生次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海区。
平均每年有28个台风生成,约占世界台风总数的1/3。
GDP高且台风次数多的地区。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①记录有关台风灾害灾情信息主要从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毁损船舶、倒塌房屋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方面纪录。
②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成倍增长的趋势。
①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原因是什么?②区别台风和旱灾、洪水的灾情报告有什么不同?③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有什么影响?(提示: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与该城市的防御能力强有密切关系。
台风登陆会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
)?地带。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发的结果。
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P50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P50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1)概念:P52(2)发生与防治月6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走向和覆盖范围。
探究活动:结合图、文给出的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防治措施。
1)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2)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
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
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收集资料时,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实例着手,来印证或证明自己的认识。
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P51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读图2.36,了解以下内容:(1)干旱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2)导致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掌握以下内容:①华北地区历史上就是旱灾区。
②华北地区经常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链发的现象。
探究活动:假如,目前华北发生了这样的大旱,会是什么样的灾情状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灾害救助中如何体现?(提示:经济损失将大大增加,人员伤亡将大大减少或没有。
)3、损失:华北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不仅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对首都北京的影响。
4、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补充: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主要表现为水量性缺水,即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人口密集、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增多,导致清洁淡水减少。
【作业设计】探究活动:围绕沙尘暴,设计一个试验,从中理解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
(提示: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沙尘暴成因和防治的办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