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白话讲章语词研究概略与前瞻
- 格式:pdf
- 大小:393.13 KB
- 文档页数:5
事物纪原白话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事物纪原白话文的概念和背景二、事物纪原白话文的发展历程1.起源:晚清时期2.发展:民国时期3.成熟:新中国成立后三、事物纪原白话文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广泛、注重实证2.影响:推动文化普及、促进社会变革、丰富历史研究四、事物纪原白话文的现状和未来展望1.现状:逐渐被边缘化2.未来展望:融入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正文【引言】事物纪原白话文是一种以白话文形式记录事物起源、发展过程和演变历史的文献资料。
在晚清时期,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国内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事物纪原白话文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兴的文献形式。
【事物纪原白话文的发展历程】一、起源:晚清时期晚清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用白话文来阐述和记录各种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推动文化普及和社会进步。
梁启超、章炳麟等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二、发展:民国时期民国时期,事物纪原白话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各类期刊、报纸、杂志等开始大量使用白话文来传播知识,同时,一些专门从事事物纪原白话文研究的学者和团体也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中国历史纪原》、《事物纪原》等。
三、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事物纪原白话文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大力推广白话文,事物纪原白话文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事物纪原白话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使其更加丰富和完善。
【事物纪原白话文的特点和影响】一、特点:1.语言通俗易懂:事物纪原白话文采用白话文形式,使得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广大民众阅读和理解。
2.内容广泛:事物纪原白话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3.注重实证:事物纪原白话文强调实证,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历史。
二、影响:1.推动文化普及:事物纪原白话文的通俗易懂和广泛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语言学:21世纪展望词典学的回首与前瞻黄建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法语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词典论》、《英俄德法西日语文词典研究》(合作)、《双语词典学导论》(合作)等。
主译“世界学术名著”三种:《自然法典》、《公有法典》、《塞瓦兰人的历史》。
译著有:《此时此地》、《社会学方法》、《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论实证精神》、《蒙田随笔》(合作)、《夜之卡斯帕尔》、《爱经》等。
在《辞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有关词典学的论文多篇。
一、简要回顾可以说,我国的词典学是70年代末才真正起步的。
20年左右,这一新兴的学科,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概括说来,大致有如下的表现:1.引进了国外词典学的研究成果。
例如,1981年便出版了《词典学论文选译》,1983年还译出了国际著名词典学家兹古斯塔的《词典学概论》。
2.有了自己的专业刊物。
《辞书研究》自1979年发刊以来,已经出至112期,所讨论或阐述的问题几乎涉及辞书理论和编纂实践的各个方面。
此外,《词典研究丛刊》出版了10余期,好几家外语刊物(如《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研究》等)都不时推出关于词典学的文章。
词典学论文的发表势头有增无已。
3.出版了本门学科的专著。
此类专著涉及好几个方面:有通论性的,如胡明扬、谢自立等的《词典学概论》、黄建华的《词典论》、陈炳迢的《辞书编纂学概论》;有专论性的,如扬祖希、徐庆凯的《专科词典学》、黄建华、陈楚祥的《双语词典学导论》;有关于辞书史的,如钱剑夫的《中国古代字典词典概论》、林玉山的《中国辞书编纂史略》。
至于辞书学的论文集,更是多种多样。
例如,汪耀楠的《词典学研究》、鲁桓编的《俄汉词典编纂学研究》、张柏然主编的《双语词典研究》、张后尘主编的《双语词典学研究》、黄建华、陈楚祥主编的《双语词典学专集》、上海辞书出版社汇编的《辞书编纂经验荟萃》,等等。
在专著的出版物中,还值得一提的是:扬祖希、徐庆凯主编的《辞书学辞典》,黄建华主编的《英俄德法西日语文词典研究》;因为以词典学为对象的专科辞典在国内是首创,几国语文词典的并行研究也是一项新的尝试。
《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考述
唐一新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9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用实证的方法考评词集版本与词曲文字,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品评词集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四库馆臣集汉学考证与宋学思辨之长的编纂艺术。
在品评词人词作时,四库馆臣虽然受到历史与时代审美取向影响,秉持着“词以婉约为宗”这一乾隆时代正统的词学观念,但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人所开拓的豪放词风仍持肯定的态度,这反映出四库馆臣“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的学术取向,值得大家参考借鉴。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唐一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词集提要考辨——以《梦窗词提要》为例
2.论《四库全书》提要准以朱子春秋学观及其影响:以《四库全书荟要提要》、文津阁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主
3.中国古代传记体文学批评基本文献考略——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中心
4.胡玉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修撰考述——以日本外务省档案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新春:元语言研究的三种理解及释义型元语言研究评述元语言研究的三种理解及释义型元语言研究评述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苏新春厦门大学提要:“元语言”最早是由哲学界提出的一个命题。
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语义哲学界与对象语言相对立的表达语言、语言学词典学中与被释词相对的释义语言、及自然语言处理界中表示认知义原的三种不同的主要研究类别。
论文从释义元语言的角度出发,对《朗曼当代英语词典》的英语释义元语言,及国内信息处理界进行的汉语“定义原语”所作的工作及其它一些研究进行了对比性分析。
关键词:元语言释义元语言词典学语义学一.“元语言”的提出与三个领域的不同理解“元语言”最早是由哲学界提出的一个命题。
20世纪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Alfred Tarski)认为人们当判断一句话是真还是假时,往往会把这句话的客观真实性与这句话存在的真实性混淆在一起。
因此,在区别语言与语言所指称的事物的关系时,就有必要把真实语言与形式语言区分开来。
真实语言是与客观对象相联系的语言,在与元语言相对时称之为对象语言。
而用来称说对象语言的则是元语言。
自塔斯基提出元语言后,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考,并逐步扩大到了许多有关的学科。
就其主要来说,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元语言理论。
1.语义哲学界的元语言说语义哲学界是元语言理论的发源地。
塔斯基关于元语言理论的理解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本有影响的哲学著作对搭斯基的元语言理论作了详尽的介绍。
(塔斯基认为)对每一种有穷阶的形式化的语言来说,一个形式正确和实质适当的关于真句子的定义能够在元语言中如下构造出来:只使用一般的逻辑表达式,语言的本身的表达式,以及属于语言构词法的术语,即语言学表达式的名字和这些表达式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的名字。
[1]他在论述到“X是真的当且仅当P”这一关于“真”的定义时,就认为这一推演形式,及这一推演形式中的X、P都是属于元语言的范畴。
“P”指的是一个句子,“X”指的这个句子的名字。
混沌开元词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混沌和开元词汇是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概念,但它们在语言学和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混沌和开元词汇分别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意义,促进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在混沌的概念下,参与者将探索语言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开元词汇则是语言中的基本元素和构成要素。
混沌和开元词汇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带来新的启示和理解,为语言学和哲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代,混沌和开元词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我们探索语言的奥秘和力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包括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通过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清晰的概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思路展开。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1. 引言部分会先对混沌和开元词汇进行简单的概述,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和背景。
接着会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和重要性。
2.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混沌的概念、开元词汇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论证,可以深入探讨混沌和开元词汇在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3. 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混沌和开元词汇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同时,还会提出一些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和内容,有助于加深对混沌和开元词汇的理解和研究。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混沌和开元词汇在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分析混沌的概念和开元词汇的意义,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本文旨在引起读者对于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多样化的语言和词汇,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和交流的影响。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绪论【要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语文学和语言学◎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取决于中国语言学史是如何写成的。
(一)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究竟应当怎么个写法才好呢?”何九盈先生对这个问题谈了四方面的意见,其第三个意见是:“我以为不论怎么个写法,似乎都应当把各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学原著放在中心地位来评说,离开了原著,还有什么‘史’可言呢?对广大读者来说,把原著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得到的‘史’的知识,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是连贯的而不是孤立的,何况有的原著一般读者已经很难看到了,不做必要的介绍就会‘不知所云’。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8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语言学史是指研究中国语言学从古到今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学史不是有闻必录,不是语言学的书目提要,而是选择历史上有过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著作进行评价,说明他们对前代的继承,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说明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丰富和发展起来;说明语言研究的范围如何向各方面扩展和深化。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上述三位语言学家在谈及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时,虽然思路有些差异,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作为中国语言学史这门学科来说,其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论本雅明早期的语言与翻译哲学——基于对《论原初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的对读作者:李昕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0期李昕[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13003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对于所谓的“理论时代”(杰姆逊语),本雅明可谓开山鼻祖,他的语言与翻译之思均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成为一种对存在和对语言本体的认识。
《论原初的语言和人的语言》与《译者的任务》分别是其早期语言哲学和翻译思想的代表作。
本文通过二者对读,揭示本雅明早期语言观与翻译思想的不同层面,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形而上的哲学之维,有助于提高对其思想的整体认识。
关键词:本雅明语言哲学翻译一、引言自古以来文艺理论和哲学就是扭结在一起的。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等很多哲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论及了文学或艺术,从而成为文艺理论或文艺美学的座上宾。
在20 世纪,文艺理论与哲学依然盘错交织,但面貌有所不同:20世纪很多理论家的艺术哲思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体现了对世界和存在本质的认识,从而跻身于哲学的殿堂。
在杰姆逊的笔下,这样的时代被称为“理论时代”。
他描述说:“在我们的上一代,还有专业哲学的技术话语……我们还能区别出与之平行的其他领域的十分不同的话语——例如政治科学、社会学、文艺理论等话语。
今天,我们日渐拥有一种简单地称为‘理论’的写作,它同时即是上述所有话语,又绝非上述任何一种话语。
”a而理论时代的端点,可追溯至瓦尔特·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1892— 1940),德国犹太裔学者,二十岁时入读阿尔贝特·路德维希大学的语文学系,后转投哲学系。
在其学习之初,语言与哲学就是以这样奇特的方式被连结在一起。
对于自己的职业理想,本雅明有笃定的考虑:要做公认的“一流的德国文学批评家”b。
然而,纵观其著述,在文艺美学及语言研究的表层结构之下,总存在着一个哲学的、神学的、文化的深层结构。
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
“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
试论古白话词汇研究的新发展
徐时仪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8)001
【摘要】近年古白话词语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古白话词汇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由文言演变为白话的发展过程,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上意义重大.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徐时仪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古籍研究所,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H13
【相关文献】
1.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几个问题 [J], 卢芸生
2.古白话及其分期管窥——兼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 [J], 徐时仪
3.试论古白话词汇研究的新发展 [J], 徐时仪
4.试论明清白话小说词汇的特点 [J], 王文晖
5.读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 [J], 方一新;王绍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