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元宵节》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4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元宵、灯火、团圆”等词语;(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会生字词,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2)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3)运用想象、表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团结友爱的品质;(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元宵、灯火、团圆”等词语;(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会生字词,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想象、表演等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过元宵节的经历,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和理解;(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巩固字词。
3.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检查对课文的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3)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如绘制思维导图、表演情景剧等。
4. 拓展训练:(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关于元宵节的短文或绘画;(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元宵节的家庭团圆场景;(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和表演。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2. 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制作元宵节的相关手工艺品,如灯笼、汤圆等;3. 观察家人过元宵节的场景,用所学生字词编写一段话描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字词掌握、创意表达等;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北师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元宵节》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元宵节的文化背景,并了解其风俗习惯和活动方式。
2. 能够理解并朗读相关的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 元宵节的文化背景和活动方式。
2. 相关的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诵。
【教学难点】1. 古诗词理解和朗诵。
2. 帮助学生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讲授、游戏、问答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向学生们介绍本课的主题:元宵节。
2. 张贴素材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导学1. 教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元宵节的起源、文化背景及相关的风俗习惯和活动方式。
2. 引导学生观察素材图片,进行情境交流,使学生了解元宵节的内涵及重要的象征意义。
Step 3 讲解1. 让学生听课文《元宵节》的录音或读课文。
2. 阅读课文时,教师适当进行解释和注释,并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和词语。
Step 4 朗读1.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模仿教师的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和朗诵能力。
2. 分组朗诵课文,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Step 5 游戏体验1. 游戏一:点灯笼。
教师在教室或操场上设置“灯笼区”,要求学生按照规则点亮自己的灯笼,体验元宵节寄托美好愿望的象征意义。
2. 游戏二:猜字谜。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字谜,让学生根据线索猜谜,加深学生对元宵节的理解和印象。
Step 6 总结1.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元宵节的重要文化内涵,并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 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对元宵节的理解和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文化意识。
【课后拓展】1. 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灯笼,体验元宵节传统文化。
2. 前往社区或亲友家中,观察元宵节的习俗和活动方式。
3. 了解、学习并朗读更多相关的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北师版一年级下册第1课《元宵节》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写字8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3、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元宵节的民俗风情,感受元宵节的快乐及过节时的融融亲情。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活动过程:一、放飞想像,体验幸福1、请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去年的元宵节,你是怎样度过的?(指名作答)a.元宵节要吃。
生:汤圆。
板书汤圆,齐读。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出示课题),齐读二遍你是怎么记住这几个字的?(提示:“圆”的部首是“方框儿”,全包围结构)红笔标出部首。
3、小组合作识字。
(会的帮不会的)4、全班认读生字。
5、指名口头扩词练习:宵汤圆二、初识课文,随文识字1、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
2、请会读的学生来试读一下?你是怎么学会的(表扬预习的)3、小组认字比赛:(随机指)评出认字小组。
4、这些生字中哪个字最难记?你是怎么记住的?5、齐读课文三、学习课文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什么?两个小朋友急着回家干什么?他们和家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小结:多快乐的元宵节呀,也许他们在过节时还一起朗读《元宵节》这首诗呢?你们愿意再读一读吗?齐读课文。
2、指名读。
(表扬大胆的学生,请生点评)3、小组比赛读课文。
(评出朗读小组)4、全班拍节奏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我为小组争光: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元宵节的知识?你还知道过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写对联、猜灯谜、闹花灯)五、作业背诵课文,写生字,收集对联以开展“我的展区”)第一课时一、谈话。
请学生谈谈前一天晚上参加灯展活动的收获。
长见识,看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适当小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全家人齐聚一堂,一起赏月、吃汤圆。
还有元宵灯会,猜灯谜等传统游艺活动。
元宵节还叫“灯节、上元节”。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能力;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可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读课文,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课文的,里面不认识的字是怎么学会的。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元宵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体会亲清、友情,使之更加热爱生活。
2.能带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节日的欢乐。
3.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新学期开始,看到你们又来到学校真高兴,不过,老师想问你们昨天玩得快乐吗?那你们都做了哪些快乐的事?2.这么多快乐的事都在一天了做,那么昨天一定是个特殊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元宵节》。
(师板书课题)(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入情境感悟诵读1.读一读,说一说,初步感知。
(1)同学们的元宵节都过得这么快乐,丁丁和冬冬也不例外,他们还编了四句诗呢!你们想不想读一读?那就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带领,用你们的学习方法一起来读一读吧!(2)小组汇报,读全诗,相互评价(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3)读完全诗,你在诗中知道了什么?(元宵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节月亮是圆的;元宵节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等)(4)同学们全班交流。
丁丁、冬冬用这么美的句子把元宵节写的这么快乐、那我们怎么读才能也读出对元宵节的喜爱呢?2.读一读,听一听,感知韵律。
(1)老师不仅能看到同学们过元宵节的快乐,也能从丁丁和冬冬的诗中读出了快乐,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请同学们认真听,看谁最聪明,能够猜出老师是怎么读的?师读。
(按节拍范读)(2)生练读。
(按生读的情况而定,老师可借助拍手读来激起学生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读的质量。
)(3)全班学生齐读。
(拍手读)(4)小组读。
(5)指名读。
(相机评价)3.读一读,演一演,领悟情趣。
(1)同学们的“元宵节”都过得这么快乐,那谁愿意把你们家是怎样过元宵节的给同学们演一演?(准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标志牌,黑板上画上月亮,利用教室创设家庭过节环境)(2)边演要边背诵出《元宵节》。
一年级北师版语文《元宵节》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相关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习元宵节相关的诗词。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张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二、学习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1.老师简要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如: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是我国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
2.学生讨论元宵节的习俗,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等。
3.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元宵节的习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
三、学习元宵节相关的诗词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如:“千门开锁万灯明,只有正昏钟不鸣。
”这句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繁华的景象。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和原因。
四、实践活动1.老师出示一些元宵节的灯谜,让学生猜一猜。
2.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一个简单的花灯,展示自己的创意。
3.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猜灯谜活动,猜中者奖励小红花。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老师布置作业: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与家人共度一个愉快的元宵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元宵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相关诗词,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师大版《元宵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写字8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3、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元宵节的民俗风情,感受元宵节的快乐及过节时的融融亲情。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活动过程:一、放飞想像,体验幸福1、请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去年的元宵节,你是怎样度过的?(指名作答)a.元宵节要吃。
生:汤圆。
板书汤圆,齐读。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出示课题),齐读二遍你是怎么记住这几个字的?(提示:“圆”的部首是“方框儿”,全包围结构)红笔标出部首。
3、小组合作识字。
(会的帮不会的)4、全班认读生字。
5、指名口头扩词练习:宵汤圆二、初识课文,随文识字1、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
2、请会读的学生来试读一下?你是怎么学会的(表扬预习的)3、小组认字比赛:(随机指)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4、这些生字中哪个字最难记?你是怎么记住的?5、齐读课文三、学习课文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什么?两个小朋友急着回家干什么?他们和家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小结:多快乐的元宵节呀,也许他们在过节时还一起朗读《元宵节》这首诗呢?你们愿意再读一读吗?齐读课文。
2、指名读。
(表扬大胆的学生,请生点评)3、小组比赛读课文。
(评出最佳朗读小组)4、全班拍节奏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我为小组争光: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元宵节的知识?你还知道过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写对联、猜灯谜、闹花灯)五、作业背诵课文,写生字,收集对联以开展“我的展区”)《元宵节》教案(二)第一课时一、谈话。
请学生谈谈前一天晚上参加灯展活动的收获。
长见识,看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适当小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全家人齐聚一堂,一起赏月、吃汤圆。
还有元宵灯会,猜灯谜等传统游艺活动。
元宵节还叫“灯节、上元节”。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能力;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可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读课文,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课文的,里面不认识的字是怎么学会的。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元宵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元、宵”等10个生词。
(2)会写“月、儿”等10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听故事、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团结友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和生字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 生词和生字的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课文插图。
3. 生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粉笔,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生词(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词。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词。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生词的意思。
3. 学习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解重点句子。
(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写字练习(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结构。
(2)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生字,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互相评价。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词和生字的掌握,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学习。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书写生字,提高写字水平。
(3)调查家人对元宵节的了解,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故事时间(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元宵节的传统故事,如《元宵节的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元宵节故事或习俗。
2. 节日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元宵节活动,如猜灯谜、做花灯等。
(2)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分享活动中的趣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元宵、花灯、灯火、猜灯谜”等词语;(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2)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2)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3)了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元宵节的了解;(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过元宵节的经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3. 课堂练习(1)学生用生字词造句;(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2)观察家人过元宵节的情景,下节课分享。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了解元宵节的其他习俗;(2)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水平;3. 学生对元宵节习俗的了解和兴趣;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任务型教学: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元宵节的了解和经历。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学习偏旁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课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分析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读、背儿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请学生谈谈前一天晚上参加灯展活动的收获。
长见识,看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适当小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全家人齐聚一堂,一起赏月、吃汤圆。
还有元宵灯会,猜灯谜等传统游艺活动。
元宵节还叫灯节、上元节。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收集资料的能力;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可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读课文,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课文的,里面不认识的字是怎么学会的。
二、学习生字。
1、交流学习方法。
认识新偏旁:方框儿。
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
2、把自己认得不熟的字挑出来,记一记,再请同桌帮忙考一考,熟练识记。
3、小组长当小老师,考考本组同学,抢答,抗税认得熟练。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快速认读,然后练习组词。
5、多音字分辨。
读一读这些话,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1)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2)他正在吃早饭。
三、总结识字成就,激励学生读好儿歌,背诵儿歌。
师:大家这么快就认了这么多字,还能组那么多词,真了不起。
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读得特别好听,有感情。
1、自己试着读一读。
再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读的时候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说一说元宵节全家团圆的情景)(教给学生边读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读得绘声绘色)
2 、同桌互相听对方朗读,评价,说说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学习用心倾听别人的朗诵、正确评价别人。
)
3 、试着背诵儿歌,同样要有感情。
分小组、男女生背诵。
四、质疑:学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想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些国家的人过元宵节吗?你还知道那些节日?回家在日历上找一找,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学写生字)
一、词语接龙游戏。
如:团团圆圆球皮球------
二、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节日及其含义。
三、认读生字,主要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复习。
四、指导学生写生字。
五、作业:收集灯谜、对联,小组合作,办一份手抄报。
8.课堂练习
(1)完成拼音田字格
(2)形近字辨析组词
( 团 ( ) ( 宵 )( )
( 圆 )( ) ( 消 )( )
9.作业安排
田字格生字会写、会组词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11.自我问答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有什么收获?
答: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