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二、三)复习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1.1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三数学内需式学案34—第一章图形的证明(二)期中复习( )班姓名一、知识梳理直角三角形:1. 判断①两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 ②有两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 ③有一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 ④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 角相等.(简称“ ”)②等腰三角形的 、 、 、互相重合.(简称“ ”)③等腰三角形是 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1.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对.边 ; ②对.角 ; 邻角 ; ③对.角线 ;④ 对.称性 .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问题一 :你能证明“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问题二: 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口答)问题三:下面三个命题正确吗?如果正确,你能证明吗?如果错误,请你举出反例. ①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邻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矩形的性质和判定:(一)知识梳理1: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边)(角)(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边.. 对角线... 对角..归纳矩形的判定:1.2.3.5、菱形的性质和判定:知识梳理1:菱形的定义:菱形的性质: (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菱形的面积等于 .归纳:二、课堂反馈:直角三角形课堂反馈::1.已知:如图,△ABC 中,AB =AC ,AD 是角平分线,BE =CF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个(1)AD 平分∠EDF ; (2)△EBD ≌△FCD ; (3)BD =CD ; (4)AD ⊥BC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如图,有一个直角△ABC ,∠C =90°,AC =10,BC =5,一条线段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AC 和过点A 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x 上运动,当AP = 时,才能使ΔABC ≌ΔPQA ..3.如图,在△ABC 中,∠C =90°,AC =BC ,AD 平分∠CAB ,交BC 于 D ,DE ⊥AB 于E ,且AB =6 cm ,则△DEB 的周长为等腰三角形课堂反馈:1.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一边长为5,那么另两边长分别为 .2.若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2和5,那么周长为 .3.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50°,那么另两个角为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的四边形是菱形 第1题图 第3题图4.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120°,那么另两个角为 .★5.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等于3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6.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2cm ,那么腰长x 的取值范围是 .7.在△AB C 中,∠A =40°,当∠B 等于多少度数时,△ABC 是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课堂反馈:1.(10 荆州)如图,在□ABCD 中,∠A =130°,在AD 上取DE =DC ,则∠ECB 的度数是 .2.(10 西宁)如图,在□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如果AC =14,BD =8,AB =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3. 如图,在□ABCD 中,AC 、BD 为对角线,BC =6,BC 边上的高为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矩形反馈练习:1. 在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若对角线AC =10cm ,•边BC =•8cm ,•则△ABO 的周长为________.2.若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是120°,对角线上为10,则矩形的短边为_____;长边为_____.3.矩形的一内角平分线把矩形的一条边分成3和5两部分,则该矩形的周长是 ( )A. 16B. 22C. 26D. 22或264.如图1,周长为68的矩形ABCD 被分成7个全等的矩形,则矩形ABCD 的面积为( )A. 98B. 196C. 280D. 2845. 如图2,根据实际需要,要在矩形实验田里修一条公路(小路任何地方水平宽度都相等),则剩余实验田的面积为________.6. (10 聊城)如图3,在矩形ABCD 中,AB =3,AD =4,点P 在AD 上,PE ⊥AC 于E ,PF ⊥BD 于F ,则PE+PF 等于( )A .75B .125C .135D .145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图1 图2 图3菱形课堂反馈:1. 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两条对角线AC =6,BD =8,则:①此菱形的边长为 .(10 盐城)周长为 .(10 北京)②此菱形的面积为 .(10 株洲)③此菱形对角线的交点O 到AB 的距离为 .(11 昆明)④菱形内部(包括边界)任取一点P ,使△ACP 的面积大于6 cm 2的概率为 .(10 淮安)2. 已知菱形的边长是5cm ,一条对角线长为8cm ,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___ ___cm .3. 菱形ABCD 的周长为40cm ,两条对角线AC :BD =4:3,那么对角线AC =_____cm ,BD =_____cm .4.(10 西安)若一个菱形的边长为2,则这个菱形两条对角线长的平方和为 . 正方形课堂反馈:2. (11 永州)探究问题:⑴方法感悟: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为DC ,BC 边上的点,且满足∠EAF =45°,连接EF ,求证DE +BF =EF .感悟解题方法,并完成下列填空:将△ADE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 ,此时AB 与AD 重合,由旋转可得:如图②,将ABC Rt 沿斜边翻折得到△ADC ,点E ,F 分别为DC ,BC 边上的点,且∠EAF =12∠DAB .试猜想DE ,BF ,EF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⑶问题拓展: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E ,F 分别为DC ,BC 上的点,满足∠EAF =12∠DAB ,试猜想当∠B 与∠D 满足什么关系时,可使得DE +BF =EF .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必说明理由).图③ 图② 图①。
第二讲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复习课学习目标 1.系统梳理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2.进一步体会不同方法所适合的不同类型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合理选用不同的方法.3.进一步熟练掌握不同方法的解题步骤及规范.1.比较法作差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其依据是:不等式的意义及实数大小比较的充要条件.证明的步骤大致是:作差——恒等变形——判断结果的符号.2.综合法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已知的不等式以及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证明时要注意的是作为依据和出发点的几个重要不等式(已知或已证)成立的条件往往不同,应用时要先考虑是否具备应有的条件,避免错误,如一些带等号的不等式,应用时要清楚取等号的条件,即对重要不等式中“当且仅当……时,取等号”的理由要理解掌握.3.分析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也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维方向是“逆推”,即从待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执果索因),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一般来说,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直接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手,因此,通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加以证明,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可结合使用.4.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正难则反”的方法,反证法适用的范围:①直接证明困难;②需要分成很多类进行讨论;③“唯一性”“存在性”的命题;④结论中含有“至少”“至多”否定性词语的命题.5.放缩法放缩法就是将不等式的一边放大或缩小,寻找一个中间量,常用的放缩技巧有:①舍掉(或加进)一些项;②在分式中放大或缩小分子或分母;③用基本不等式放缩.类型一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例1 若x ,y ,z ∈R ,a >0,b >0,c >0.求证:b +c a x 2+c +a b y 2+a +b cz 2≥2(xy +yz +zx ). 证明 ∵b +c a x 2+c +a b y 2+a +b cz 2-2(xy +yz +zx ) =⎝ ⎛⎭⎪⎫bax 2+a by 2-2xy +⎝ ⎛⎭⎪⎫c by 2+b cz 2-2yz +⎝ ⎛⎭⎪⎫a c z 2+c a x 2-2zx =⎝⎛⎭⎪⎫b ax -a b y 2+⎝⎛⎭⎪⎫c by -b c z 2+⎝⎛⎭⎪⎫a cz -c a x 2≥0, ∴b +c a x 2+c +a b y 2+a +b cz 2≥2(xy +yz +zx )成立. 反思与感悟 作差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变形,变形是证明推理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变形的目的在于判断差的符号,而不是考虑能否化简或值是多少,变形所用的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配方,可以因式分解,可以运用一切有效的恒等变形的方法.跟踪训练1 设a ,b 为实数,0<n <1,0<m <1,m +n =1,求证:a 2m +b 2n ≥(a +b )2.证明 a 2m +b 2n -(a +b )2=na 2+mb 2mn -nm (a 2+2ab +b 2)mn=na 2(1-m )+mb 2(1-n )-2mnab mn=n 2a 2+m 2b 2-2mnab mn =(na -mb )2mn ≥0,∴a 2m +b 2n≥(a +b )2. 类型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例2 已知a ,b ,c ∈R +,且ab +bc +ca =1,求证: (1)a +b +c ≥3; (2)a bc +b ac +cab≥3(a +b +c ).证明 (1)要证a +b +c ≥3,由于a ,b ,c ∈R +, 因此只需证(a +b +c )2≥3,即证a 2+b 2+c 2+2(ab +bc +ca )≥3,根据条件,只需证a 2+b 2+c 2≥1=ab +bc +ca , 由ab +bc +ca ≤a 2+b 22+b 2+c 22+c 2+a 22=a 2+b 2+c 2(当且仅当a =b =c =33时取等号)可知,原不等式成立. (2)a bc +b ac+c ab =a +b +c abc, 在(1)中已证a +b +c ≥3, ∵ab +bc +ca =1, ∴要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1abc≥a +b +c ,即证a bc +b ac +c ab ≤1=ab +bc +ca . ∵a ,b ,c ∈R +,a bc =ab ·ac ≤ab +ac2,b ac ≤ab +bc 2,c ab ≤ac +bc2,∴a bc +b ac +c ab ≤ab +bc +ca (a =b =c =33时取等号)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反思与感悟 证明比较复杂的不等式时,考虑分析法与综合法的结合使用,这样使解题过程更加简洁.跟踪训练2 已知a >b >c ,求证:1a -b +1b -c +1c -a>0. 证明 方法一 要证1a -b +1b -c +1c -a>0, 只需证1a -b +1b -c >1a -c. ∵a >b >c ,∴a -c >a -b >0,b -c >0, ∴1a -b >1a -c ,1b -c>0,∴1a -b +1b -c >1a -c成立, ∴1a -b +1b -c +1c -a>0成立. 方法二 ∵a >b >c , ∴a -c >a -b >0,b -c >0, ∴1a -b >1a -c ,1b -c >0, ∴1a -b +1b -c >1a -c , ∴1a -b +1b -c +1c -a>0. 类型三 反证法证明不等式例3 若x ,y 都是正实数,且x +y >2,求证:1+x y <2或1+yx<2中至少有一个成立.证明 假设1+x y <2和1+y x<2都不成立,则1+x y ≥2和1+yx≥2同时成立.因为x >0且y >0,所以1+x ≥2y 且1+y ≥2x , 两式相加,得2+x +y ≥2x +2y ,所以x +y ≤2. 这与已知x +y >2矛盾. 故1+x y <2或1+y x<2中至少有一个成立.反思与感悟 反证法的“三步曲”:(1)否定结论.(2)推出矛盾.(3)肯定结论.其核心是在否定结论的前提下推出矛盾.跟踪训练3 已知函数y =f (x )在R 上是增函数,且f (a )+f (-b )<f (b )+f (-a ),求证:a <b .证明 假设a <b 不成立,则a =b 或a >b .当a =b 时,-a =-b ,则有f (a )=f (b ),f (-a )=f (-b ), 于是f (a )+f (-b )=f (b )+f (-a )与已知矛盾.当a >b 时,-a <-b ,由函数y =f (x )的单调性,可得f (a )>f (b ),f (-b )>f (-a ), 于是有f (a )+f (-b )>f (b )+f (-a )与已知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a <b .类型四 放缩法证明不等式例4 已知n ∈N +,求证:2(n +1-1)<1+12+13+…+1n<2n .证明 ∵对k ∈N +,1≤k ≤n ,有 1k =22k>2k +k +1=2(k +1-k ),∴1k>2(k +1-k ). ∴1+12+13+…+1n>2(2-1)+2(3-2)+…+2(n +1-n )=2(n +1-1).又∵对于k ∈N +,2≤k ≤n ,有 1k =22k<2k +k -1=2(k -k -1),∴1+12+13+…+1n<1+2(2-1)+2(3-2)+…+2(n -n -1)=2n -1<2n . ∴原不等式成立.反思与感悟 放缩法是在顺推法逻辑推理过程中,有时利用不等式关系的传递性作适当的放大或缩小,证明比原不等式更强的不等式来代替原不等式的一种证明方法.放缩法的实质是非等价转化,放缩没有一定的准则和程序,需按题意适当放缩,否则达不到目的.跟踪训练4 设f (x )=x 2-x +13,a ,b ∈[0,1], 求证:|f (a )-f (b )|≤|a -b |. 证明 |f (a )-f (b )|=|a 2-a -b 2+b | =|(a -b )(a +b -1)|=|a -b ||a +b -1|, ∵0≤a ≤1,0≤b ≤1,∴0≤a +b ≤2, -1≤a +b -1≤1,|a +b -1|≤1. ∴|f (a )-f (b )|≤|a -b |.1.已知p: ab >0,q :b a +a b≥2,则p 与q 的关系是( ) A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 .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C .p 是q 的充要条件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C解析 由ab >0,得b a >0,a b>0,∴b a +a b ≥2b a ·ab =2, 又b a +a b≥2,则b a ,a b必为正数, ∴ab >0.2.实数a ,b ,c 满足a +2b +c =2,则( ) A .a ,b ,c 都是正数 B .a ,b ,c 都大于1 C .a ,b ,c 都小于2D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答案 D解析 假设a ,b ,c 都小于12,则a +2b +c <2与a +2b +c =2矛盾. 3.若a =lg22,b =lg33,c =lg55,则( )A .a <b <cB .c <b <aC .c <a <bD .b <a <c答案 C解析 a =3lg 26=lg 86,b =2lg 36=lg 96,∵9>8,∴b >a .b 与c 比较:b =lg 33=lg 3515,c =lg 55=lg 5315,∵35>53,∴b >c .a 与c 比较:a =lg 2510=lg 3210,c =lg 2510,∵32>25,∴a >c .∴b >a >c ,故选C.4.已知a,b∈R+,n∈N+,求证:(a+b)(a n+b n)≤2(a n+1+b n+1).证明∵(a+b)(a n+b n)-2(a n+1+b n+1)=a n+1+ab n+ba n+b n+1-2a n+1-2b n+1=a(b n-a n)+b(a n-b n)=(a-b)(b n-a n).(1)若a>b>0,则b n-a n<0,a-b>0,∴(a-b)(b n-a n)<0.(2)若b>a>0,则b n-a n>0,a-b<0,∴(a-b)(b n-a n)<0.(3)若a=b>0,(b n-a n)(a-b)=0.综上(1)(2)(3)可知,对于a,b∈R+,n∈N+,都有(a+b)(a n+b n)≤2(a n+1+b n+1).1.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作差法和作商法,作商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不等式两端的代数式同号.2.由教材内容可知,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而综合法是“由因导果”,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3.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及一题多证: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等.证明不等式时既可探索新的证明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一题多证,开阔思路,活跃思维,目的是通过证明不等式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一、选择题1.a,b∈R+,那么下列不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ab+ba≥2 B.b2a+a2b≥a+bC.ba2+ab2≤a+babD.1a2+1b2≥2ab答案 C解析A满足基本不等式;B可等价变形为(a-b)2(a+b)≥0正确;B选项中不等式的两端同除以ab,不等式方向不变,所以C选项不正确;D选项是A选项中不等式的两端同除以ab 得到的,D正确.2.设0<x<1,则a=2x,b=x+1,c=11-x中最大的是( )A.c B.bC.a D.随x取值不同而不同答案 A解析∵0<x<1,∴b=x+1>2x>2x=a,∵11-x-(x+1)=1-(1-x2)1-x=x21-x>0,∴c>b>a.3.若P=a+a+7,Q=a+3+a+4 (a≥0),则P与Q的大小关系为( ) A.P>Q B.P=QC.P<Q D.由a的取值确定答案 C解析 ∵P 2=2a +7+2a 2+7a ,Q 2=2a +7+2a 2+7a +12,∴P 2<Q 2,即P <Q .4.设a =(m 2+1)(n 2+4),b =(mn +2)2,则( ) A .a >b B .a <b C .a ≤b D .a ≥b答案 D解析 ∵a -b =(m 2+1)(n 2+4)-(mn +2)2=4m 2+n 2-4mn =(2m -n )2≥0, ∴a ≥b .5.已知a ,b ,c ,d 为实数,ab >0,-c a <-d b,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A .bc <ad B .bc >ad C.a c >b d D.a c <b d答案 B解析 将-c a <-d b两边同乘以正数ab ,得-bc <-ad ,所以bc >ad . 6.若A ,B 为△ABC 的内角,则A >B 是sin A >sin B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C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a sin A =bsin B =2R ,又A ,B 为三角形的内角, ∴sin A >0,sin B >0,∴sin A >sin B ⇔2R sin A >2R sin B ⇔a >b ⇔A >B . 二、填空题7.lg9·lg11与1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答案 lg9·lg11<1 解析 ∵lg9>0,lg11>0,∴lg9·lg11<lg9+lg112<lg992<lg1002=1.∴lg9·lg11<1.8.当x >1时,x 3与x 2-x +1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答案 x 3>x 2-x +1解析 ∵x 3-(x 2-x +1)=x 3-x 2+x -1=x 2(x -1)+(x -1)=(x -1)(x 2+1),且x >1, ∴(x -1)(x 2+1)>0. ∴x 3-(x 2-x +1)>0, 即x 3>x 2-x +1.9.用反证法证明“在△ABC 中,若∠A 是直角,则∠B 是锐角”时,应假设________. 答案 ∠B 不是锐角解析 “∠B 是锐角”的否定是“∠B 不是锐角”.10.建造一个容积为8m 3,深为2m 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池底和池壁的造价每平方米分别为120元和80元,那么水池的最低总造价为________元. 答案 1760解析 设水池底长为x (x >0)m , 则宽为82x =4x(m).水池造价y =82×120+⎝ ⎛⎭⎪⎫2x ×2+8x ×2×80=480+320⎝ ⎛⎭⎪⎫x +4x ≥480+1 280=1 760(元), 当且仅当x =2时取等号. 三、解答题11.求证:112+122+132+…+1n 2<2.证明 因为1n2<1n (n -1)=1n -1-1n(n ∈N +,n ≥2),所以112+122+132+…+1n 2<1+11×2+12×3+…+1(n -1)·n=1+⎝ ⎛⎭⎪⎫1-12+⎝ ⎛⎭⎪⎫12-13+…+⎝ ⎛⎭⎪⎫1n -1-1n =2-1n<2. 所以原不等式得证.12.已知a n =1×2+2×3+3×4+…+n (n +1)(n ∈N +),求证:n (n +1)2<a n <(n +1)22. 证明 ∵n (n +1)>n ,∴a n =1×2+2×3+…+n (n +1)>1+2+…+n =n (n +1)2. 又n (n +1)<(n +1)+n 2=2n +12, ∴a n =1×2+2×3+…+n (n +1)<32+52+…+2n +12=n 2+2n 2<(n +1)22. ∴n (n +1)2<a n <(n +1)22. 四、探究与拓展13.已知a ,b 是正数,a ≠b ,x ,y ∈(0,+∞),若a 2x +b 2y ≥(a +b )2x +y,则等号成立的条件为________. 答案 ay =bx解析 a 2x +b 2y -(a +b )2x +y=a 2y (x +y )+b 2x (x +y )-xy (a +b )2xy (x +y )=(ay -bx )2xy (x +y )≥0, 当且仅当ay =bx 时等号成立.14.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n 满足S 2n -(n 2+n -3)S n -3(n 2+n )=0,n ∈N +.(1)求a 1的值;(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有1a 1(a 1+1)+1a 2(a 2+1)+…+1a n (a n +1)<13. (1)解 令n =1,得S 21-(-1)S 1-3×2=0,即S 21+S 1-6=0,所以(S 1+3)(S 1-2)=0,因为S 1>0,所以S 1=2,即a 1=2.(2)解 由S 2n -(n 2+n -3)S n -3(n 2+n )=0,得(S n +3)[S n -(n 2+n )]=0,因为a n >0(n ∈N +),S n >0,从而S n +3>0,所以S n =n 2+n ,所以当n ≥2时, a n =S n -S n -1=n 2+n -[(n -1)2+(n -1)]=2n ,又a 1=2=2×1,所以a n =2n (n ∈N +).(3)证明 设k ≥2,则1a k (a k +1)=12k (2k +1)<1(2k -1)(2k +1)=12⎝ ⎛⎭⎪⎫12k -1-12k +1, 所以1a 1(a 1+1)+1a 2(a 2+1)+1a 3(a 3+1)+…+1a n (a n +1)<12×3+12⎝ ⎛⎭⎪⎫13-15+15-17+…+12n -1-12n +1=16+16-12(2n +1)<13. 所以1a 1(a 1+1)+1a 2(a 2+1)+…+1a n (a n +1)<13.。
九年级数学证明(二)、(三)学案 姓名:一、复习准备内容分析证明(二)(三)是在八年级学习证明(一)的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更是中考的必考内容,本部分的重点是要求会用分析法、综合法、两头凑发证明与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有关的问题。
复习目标1、 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证明的意识和能力。
2、 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格式。
3、 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意义,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互逆的两个命题。
4、 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已知角的平分线,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会作等腰三角形。
5、 能够利用综合法证明与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相关的结论。
6、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并会用这些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知识结构二、复习过程 专题一、全等三角形知识整理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①:三边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公理②:两边及其夹角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公理③: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推论: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对应角 。
典例分析例:(2010年吉林)如图1,在△ABC 中,∠ACB=90°,AC=BC,CE ⊥BE ,CE 与AB 相交于点F ,AD ⊥CF ,垂足为D ,且AD 平分∠FAC ,请写出图中的两对全等三角形,并选择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FCAEBD公理等腰(边)三角形的结论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一般三角形的结论掌握证明的方法逆命题、命题的真假尺规作图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判定练习11、(2010年同仁)如图2,△ABC ≌△DEF ,BE=4,AE=1,则DE 的长是 ( ) (A )5(B )4(C )3(D)2图2DEFA BC图3D ABCEF2、(2010年金华市)如图3,在△ABC 中,D 是BC 边上的点(不与B ,C 重合),F ,E 分别是AD 及其延长线上的点,CF ∥BE 。
立体几何中的有关证明与综合问题例1. 已知斜三棱柱ABC-A ’B ’C ’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C=90°,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α(0°<α<90°),B ’在底面上的射影D 落在BC 上。
(1)求证:AC ⊥面BB ’C ’C 。
(2)当α为何值时,AB ’⊥BC ’,且使得D 恰为BC 的中点。
讲解:(1)∵ B ’D ⊥面ABC ,AC ⊂面ABC ,∴ B ’D ⊥AC ,又AC ⊥BC ,BC ∩B ’D=D , ∴ AC ⊥面BB ’C ’C 。
(2)由三垂线定理知道:要使AB ’⊥BC ’,需且只需AB ’在面BB ’C ’C 内的射影B ’C ⊥BC ’。
即四边形BB ’C ’C 为菱形。
此时,BC=BB ’。
因为B ’D ⊥面ABC ,所以,BD B '∠就是侧棱B ’B 与底面ABC 所成的角。
由D 恰好落在BC 上,且为BC 的中点,所以,此时BD B '∠=︒60。
即当α=︒60时,AB ’⊥BC ’,且使得D 恰为BC 的中点。
例2. 如图:已知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四边形为正方形,侧面PDC 为正三角形,且平面PDC ⊥底面ABCD ,E 为PC 中点。
(1)求证:平面EDB ⊥平面PBC ; (2)求二面角C DE B --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讲解:(1)要证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常规的想法是:证明其中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
首先观察图中已有的直线,不难发现,由于侧面PDC 为正三角形,所以,PC DE ⊥,那么我们自然想到:是否有PBC DE 面⊥?这样的想法一经产生,证明它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面PDC ⊥底面ABCD ,交线为DC ,∴ DE 在平面ABCD 内的射影就是DC 。
在正方形ABCD 中,DC ⊥CB , ∴ DE ⊥CB 。
又C BC PC =⋂,PBC BC PC 面⊂,, ∴ DE ⊥PBC 面。
二项式定理一、非常了解、考试大纲①能用计数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②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非常考题、悟出方法1.(北京)在7)2(x x -的展开式中,2x 的系数是 -14 。
2.(全国)在104)1(xx +的展开式中常数项是 45 。
3.已知55443322105)1(x a x a x a x a x a a x +++++=-,则())(531420a a a a a a ++++的值等于 -256 。
4.(江西)在123)(x x +的展开式中,含x 的正整数次幂的项共有( B ) A .4项 B .3项 C .2项 D .1项4.(江苏)设k=1,2,3,4,5,则5)2(+x 的展开式中kx 的系数不可能是( C ) A .10 B .40 C .50 D .80 三、非常训练、对比辨析 例1.1、(安徽)3)21(-+xx 的展开式中,常数项是 解:36323)1(])1([)21(xx x x x x -=-=-+ 上述式子展开后常数项只有一项33336)1(xx C -,即20-本小题主要考查把“三项式”的问题通过转化变型后,用二项式定理的知识解决,考查了变型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2、(全国)72)2)(1-+x x (的展开式中,3x 项的系数是 ; 解:在展开式中,3x 的来源有:① 第一个因式中取出2x ,则第二个因式必出x ,其系数为667)2(-C; ② 第一个因式中取出1,则第二个因式中必出3x ,其系数为447)2(-C3x ∴的系数应为:∴=-+-,1008)2()2(447667C C 填1008。
例2。
1、(北京改编)求(103)1xx -的展开式的中间项;解:,)1()(310101r rrr xx T C -=-+ ∴展开式的中间项为535510)1()(xx C -即:65252x -。
当n 为奇数时,nb a )(+的展开式的中间项是212121-+-n n n n baC 和212121+-+n n n nbaC;当n 为偶数时,n b a )(+的展开式的中间项是222nn n nba C。
G F E D C B A 复习学案(二)1、如图,四边形A B C D 是菱形,且∠A D C =120°,点M 、N 分别是边A B 、B C 的中点,点P 是对角线A C 上的动点,若P M +P N 的最小值是1,则菱形A B C D 的面积。
2、(2014•重庆)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BC ,E 为AC 边的中点,过点A 作AD ⊥AB 交BE 的延长线于点D ,CG 平分∠ACB 交BD 于点G ,F 为AB 边上一点,连接CF ,且∠ACF =∠CBG 。
求证:(1)AF =CG ;(2)CF =2DE3、如图,在菱形A B C D 中,A B =4,∠B A D =120°,△A E F 为正三角形,E 、F 在菱形的边B C ,C D 上.(1)证明:B E =C F .(2)当点E ,F 分别在边B C ,C D 上移动时(△A E F 保持为正三角形),请探究四边形A E C F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其最大值.(3)在(2)的情况下,请探究△C E F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其最大值。
4、如图,在正方形A B C D中,E是A B上一点,F是A D延长线上一点,且D F=B E.(1)求证:C E=C F;(2)若点G在A D上,且∠G C E=45°,则G E=B E+G D成立吗?为什么?5、某一次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是-3≤x≤3,函数值取值范围是-4≤y≤1,请你写出符合条件的一次函数解析式.6、已知A(2,0),在直线上y=x是否存在着点p,使 OAP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如图,经过点B(-2,0)的直线y=kx+b与直线y=4x+2相交于点A(-1,-2),则不等式4x+2<kx+b<0的解集为;8、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给雅安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某市民政部门将租用甲、乙两种货车共16辆,把粮食266吨、副食品169吨全部运到灾区.已知一辆甲种货车同时可装粮食18吨、副食品10吨;一辆乙种货车同时可装粮食16吨、副食11吨.(1)若将这批货物一次性运到灾区,有哪几种租车方案?(2)若甲种货车每辆需付燃油费1500元;乙种货车每辆需付燃油费1200元,应选(1)中的哪种方案,才能使所付的费用最少?最少费用是多少元?9、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出发1小时后乙车出发,并以各自速度匀速行驶,两车相遇后依然按照原速度原方向各自行驶,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S(千米)与甲车出发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其中D点表示甲车到达B地,停止行驶.(1)A、B两地的距离;千米;乙车速度是;a= ;(2)乙出发多长时间后两车相距330千米?。
2021新高考数学(山东专用)二轮复习学案:板块2 三年考情分析含解析
2018-2020年全国卷Ⅰ考情统计
2020年
新高考全国卷Ⅰ(山东)2020年
全国卷
Ⅰ(理)
2020
年全
国卷
Ⅰ(文)
2019
年全
国卷
Ⅰ
(理)
2019
年全国
卷Ⅰ
(文)
2018年
全国卷
Ⅰ(理)
2018年
全国卷
Ⅰ(文)
17正、余
弦定理
的应用
等比数
列的基
本运
算、错
位相减
法求和
样本
的平
均值、
用样
本估
计总
体、用
频率
估计
概率
三角
恒等
变换
与解
三角
形
概率与
独立性
检验等
知识
诱导公
式及解
三角形
由递推
公式求
某项、
证明及
求通项
公式
18等比数线面垂余弦线面等差数证明面证明面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全等三角形证明之二次全等学案➢ 知识梳理1.遇到与角有关的计算和证明时,常见的思考角度: 由平行想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由垂直想到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由外角想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例1:已知:如图,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且BD =CE ,BE 交CD 于点O .求证:AO 平分∠BAC . 【思路分析】 ① 读题标注:② 梳理思路:要证AO 平分∠BAC ,则需证明∠DAO =∠EAO . 要证∠DAO =∠EAO ,则需证明△AOD ≌△AOE .要证△AOD ≌△AOE ,需找三组条件,其中必须有一组边.分析发现,AO =AO ,∠ADO =∠AEO =90°,已经有了两组条件,还需要一组条件. 从已知条件出发,发现BD =CE ,∠BDO =∠CEO =90°,又因为∠1=∠2,可证明△BOD ≌△COE .由△BOD ≌△COE ,可为上面的全等准备一组条件OD =OE .至此,在△AOD 和△AOE 中三组条件找全,利用HL 可以证明全等,从而得出结论. 【过程书写】 证明:如图 ∵CD ⊥AB ,BE ⊥AC∴∠ADO =∠AEO =∠BDO =∠CEO =90° 在△BOD 和△COE 中12BDO CEO BD CE ∠=∠⎧⎪∠=∠⎨⎪=⎩(对顶角相等)(已证)(已知) ∴△BOD ≌△COE (AAS )∴OD =OE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Rt △AOD 和Rt △AOE 中AO AO OD OE=⎧⎨=⎩(公共边)(已证)∴Rt △AOD ≌Rt △AOE (HL )∴∠DAO =∠EAO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O 平分∠BAC21O EDC BAABCDEO➢ 练习题1. 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在△ACM ,△CBN 中,AC =CM ,BC =CN ,∠ACM =∠BCN =60°,连接AN 交CM 于点E ,连接BM 交CN 于点F . 求证:①△CAN ≌△CMB ;②△CEN ≌△CFB .2. 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D =AB ,∠D =∠ABC =∠BAD =90°,E ,F 分别为CD ,BC 边上的点,且∠EAF =45°,延长CB 到点G ,使BG =DE ,连接EF ,AG .求证:①△ADE ≌△ABG ;②EF =DE +BF .3. 已知:如图,∠A =∠D =90°,AC ,BD 相交于点E ,BE =CE .求证:△ABC ≌△DCB .4. 已知:如图,点A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AE =CF ,过点E ,F 分别作ED ⊥AC 于点E ,FB ⊥AC 于点F ,连接AB ,CD ,BD ,BD 交AC 于点G ,AB =CD .求证:△DEG ≌△BFG .NMCFE AG AB CEDF EDAFCBGEDA5. 已知:如图,AB =AC ,BD =CD ,AD 与BC 相交于点O .求证:AD ⊥BC .6. 已知:如图,在Rt △ABE 和Rt △ACF 中,∠E =∠F =90°,BE =CF .BE 与AC 相交于点M ,与CF 相交于点D ,AB 与CF 相交于点N ,∠EAC =∠FAB .求证:AM =AN .7. 已知: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点D 是BC 的中点,DF ⊥AB 于F ,DE ⊥AC 于E .试猜想AB 和AC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8. 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AC ,∠ABC =∠ACB =60°,点E ,F 分别在AB ,AC 边上,∠EDF =60°,BD =CD ,∠DBC =∠DCB =30°,∠BDC =120°,延长AC 到点G ,使CG =BE . 求证:①△EBD ≌△GCD ;②△EFD ≌△GFD .B O DANFCBM EDF C BE DAGFE C BA9. 已知:如图,AB =AC ,BD =CD ,E 是线段AD 延长线上一点.求证:△ABE ≌△ACE .10. 已知:如图,∠ACB =∠ADB =90°,AD =BC ,CE ⊥AB 于点E ,DF ⊥AB 于点F .求证:CE =DF .11. 已知:如图,点C ,D 在线段BE 上,BD =EC ,CA ⊥AB 于点A ,DF ⊥EF 于点F ,且AB =EF .求证:CF =DA .12. 已知:如图,在△PBC 中,D 为PB 上一点,PD =PC ,延长PC 到点A ,使得PA =PB ,连接AD ,交BC 于点O ,连接PO . 求证:OD =OC .DCBAFE DCBFEDCBAOBDPCA【参考答案】1. 证明:如图,①∵∠ACM =∠BCN =60° ∴∠MCN =60° ∴∠ACN =∠MCB =120° 在△CAN 和△CMB 中,AC MC ACN MCB CN CB =⎧⎪∠=∠⎨⎪=⎩(已知)(已证)(已知) ∴△CAN ≌△CMB (SAS ) ②∵△CAN ≌△CMB∴∠ANC =∠MB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ECN =60°;∠FCB =60° ∴∠ECN =∠FCB 在△CEN 和△CFB 中,ECN FCB CN CB ENC FBC ∠=∠⎧⎪=⎨⎪∠=∠⎩(已证)(已知)(已证) ∴△CEN ≌△CFB (ASA ) 2. 证明:如图,①∵∠D =∠ABC =90° ∴∠ABG =90° ∴∠D =∠ABG在△ADE 和△ABG 中,AD AB D ABG DE BG =⎧⎪∠=∠⎨⎪=⎩(已知)(已证)(已知) ∴△ADE ≌△ABG (SAS ) ②∵△ADE ≌△ABG (已证) ∴AE =AG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EAD =∠GAB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EAF =45°;∠BAD =90° ∴∠BAF +∠EAD =45° ∴∠BAF +∠GAB =45° 即∠GAF =∠45° ∴∠GAF =∠EAF 在△AFE 和△AFG 中,AE AGEAF GAFAF AF =⎧⎪∠=∠⎨⎪=⎩(已证)(已证)(公共边)∴△AFE ≌△AFG (SAS )∴EF =G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GF =BG +BF ∴EF =DE +BF 3. 证明:如图,在△AEB 和△DEC 中,A DAEB DECBE CE ∠=∠⎧⎪∠=∠⎨⎪=⎩(已知)(对顶角相等)(已知) ∴△AEB ≌△DEC (AAS )∴AB =DC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Rt △ABC 和Rt △DCB 中,BC CBAB DC=⎧⎨=⎩(公共边)(已证) ∴△ABC ≌△DCB (HL ) 4. 证明:如图,∵AE =CF ∴AE+EF =CF+EF 即AF =CE∵DE ⊥AC ;BF ⊥AC ∴∠AFB =∠CED =90° 在Rt △ABF 和Rt △CDE 中,AB CDAF CE =⎧⎨=⎩(已知)(已证) ∴Rt △ABF ≌Rt △CDE (HL ) ∴BF =DE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DEG 和△BFG 中,DEG BFG EGD FGBDE BF ∠=∠⎧⎪∠=∠⎨⎪=⎩(已证)(对顶角相等)(已证) ∴△DEG ≌△BFG (AAS ) 5. 证明:如图,在△ABD 和△ACD 中,AB AC BD CDAD AD =⎧⎪=⎨⎪=⎩(已知)(已知)(公共边) ∴△ABD ≌△ACD (SSS )∴∠BAD =∠CAD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在△BAO 和△CAO 中,AB ACBAO CAOAO AO =⎧⎪∠=∠⎨⎪=⎩(已知)(已证)(公共边) ∴△BAO ≌△CAO (SAS )∴∠AOB =∠AO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OB +∠AOC =180° ∴∠AOB =90° ∴AD ⊥BC 6. 证明:如图,∵∠EAC =∠FAB∴∠EAC +∠BAC =∠FAB +∠BAC 即∠BAE =∠CAF 在△ABE 和△ACF 中,BAE CAF E FBE CF ∠=∠⎧⎪∠=∠⎨⎪=⎩(已证)(已知)(已知) ∴△ABE ≌△ACF (AAS )∴AE =A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AEM 和△AFN 中;E F AE AFEAM FAN ∠=∠⎧⎪=⎨⎪∠=∠⎩(已知)(已证)(已知) ∴△AEM ≌△AFN (ASA )∴AM = AN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7. AB =AC ,理由如下:证明:如图, ∵DF ⊥AB ;DE ⊥AC∴∠AFD =∠AED =∠BFD =∠CED =90° ∵AD 平分∠BAC ∴∠FAD =∠EAD 在△AFD 和△AED 中;AFD AED FAD EADAD AD ∠=∠⎧⎪∠=∠⎨⎪=⎩(已证)(已证)(公共边) ∴△AFD ≌△AED (AAS )∴DF =DE ,AF =AE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点D 是BC 的中点 ∴BD =CD在Rt △BFD 和Rt △CED 中BD CDDF DE=⎧⎨=⎩(已证)(已证) F E DCB∴Rt △BFD ≌Rt △CED (HL ) ∴BF =CE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AF +BF =AE +CE即AB =AC8. 证明:如图,①∵∠ABC =∠ACB =60°,∠DBC =∠DCB =30° ∴∠DBE =∠ABC+∠DBC =90° ∠DCG =180°-∠ACB -∠DCB =90° ∴∠DBE =∠DCG在△EBD 和△GCD 中,B DBE DCD CDGBE CG ∠=∠=⎧⎪⎨⎪=⎩(已知)(已证)(已知) ∴△EBD ≌△GCD (SAS ) ②∵△EBD ≌△GCD (已证)∴DE =DG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EDB =∠GD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BDC =120°,∠EDF =60° ∴∠EDB +∠CDF =60° ∴∠GDC +∠CDF =60° 即∠GDF =60° ∴∠EDF =∠GDF在△EFD 和△GFD 中,D DE DGEDF GDFF DF =∠=∠⎧⎪⎨⎪=⎩(已证)(已证)(公共边) ∴△EFD ≌△GFD (SAS ) 9. 证明:如图,在△ABD 和△ACD 中,AB ACBD CDAD AD ⎧⎪⎨⎪=⎩==(已知)(已知)(公共边) ∴△ABD ≌△ACD (SSS )∴∠BAD =∠CAD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在△ABE 和△ACE 中,A AB ACBAE CAEE AE =∠=∠⎧⎪⎨⎪=⎩(已知)(已证)(公共边) ∴△ABE ≌△ACE (SAS ) 10. 证明:如图,在Rt △ACB 和Rt △BDA 中,BC B BAADA ==⎧⎨⎩(公共边)(已知) ∴Rt △ACB ≌Rt △BDA (HL ) ∴AC =BD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CAB =∠DBA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CE ⊥AB ,DF ⊥AB ∴∠CEA =∠DFB =90° 在△ACE 和△BDF 中,CEA DFBCAE DBFAC BD ⎧⎪⎨∠=∠∠=⎪∠⎩=(已证)(已证)(已证) ∴△ACE ≌△BDF (AAS )∴CE =D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11. 证明:如图,∵CA ⊥AB ,DF ⊥EF ∴∠CAB =∠DFE =90° ∵BD =EC ∴BD +DC =EC +DC 即BC =ED在Rt △ABC 和Rt △FED 中,BC EDAB FE =⎧⎨=⎩(已证)(已知) ∴Rt △ABC ≌Rt △FED (HL )∴∠B =∠E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在△ABD 和△FEC 中,AB FE B EBD EC =⎧⎪∠=∠⎨⎪=⎩(已知)(已证)(已知) ∴△ABD ≌△FEC (SAS )∴CF =DA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12. 证明:如图,在△ADP 和△BCP 中,PD PCAPD BPCPA PB =⎧⎪∠=∠⎨⎪=⎩(已知)(公共角)(已知) ∴△ADP ≌△BCP (SAS )∴∠A =∠B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PD =PC ,PB =PA ∴PD -PB =PA -PC 即BD =AC在△BOD 和△AOC 中,BOD AOCB ABD AC ⎧⎪∠=∠⎪=∠⎩=⎨∠(对顶角相等)(已证)(已证) ∴△BOD ≌△AOC (AAS )∴OD =OC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有关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问题;2、经历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有关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问题;难点: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2、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二、合作探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常见思路有哪些?(1)当条件中有两条边对应相等时,如何选择判定方法?(2)当条件中有一条边对应相等,一个角对应相等时,如何选择判定方法?(3)当条件中有两个角对应相等时,如何选择判定方法?三、例题探究:例1、已知:如图∠B=∠DEF,BC=EF,补充条件求证:ΔABC≌ΔDEF(1)若要以“SAS”为依据,还缺条件__;(2) 若要以“ASA”为依据,还缺条件__;(3) 若要以“AAS”为依据,还缺条件__;(4)若要以“SSS”为依据,还缺条件__;(5)若∠B=∠DEF=90°要以“HL”为依据还缺条件__;例2、已知:如图,AD是△ABC 的中线,求证:ACABAD+<2四、尝试应用1、如图,已知AB=AC,BE=CE,延长AE交BC于D,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2、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A、一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B、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C、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3、下列四组中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的为()A.三内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B、斜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C、两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D、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4、已知:如图∠ABC=∠DCB, AB=DC,求证: (1)AC=BD; (2)S△AOB = S△DOC5、如图,已知∠ABC=∠DCB,要使△ABC≌△DCB,只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
第2课时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构造法证明不等式是指在证明与函数有关的不等式时,根据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构造与之相关的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加以证明.常见的构造方法有:(1)直接构造法:证明不等式f(x)〉g(x)(f(x)<g(x))转化为证明f(x)-g(x)>0(f(x)-g(x)〈0),进而构造辅助函数h(x)=f(x)-g(x);(2)适当放缩构造法:一是根据已知条件适当放缩,二是利用常见的放缩结论,如ln x≤x-1,e x≥x+1,ln x〈x<e x(x〉0),错误!≤ln(x+1)≤x(x>-1);(3)特征分析构造法:稍作变形再构造,对原不等式同解变形,如移项、通分、取对数,把不等式转化为左、右两边是相同结构的式子的形式,根据“相同结构"构造辅助函数;(4)构造双函数:若直接构造函数求导难以判断符号,导函数零点也不易求得,因此函数单调性与极值点都不易获得,则可构造函数f(x)和g(x),利用其最值求解.方法1直接构造差函数法【例1】已知函数f(x)=1-错误!,g(x)=错误!+错误!-bx(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的一个公共点是A(1,1),且在点A处的切线互相垂直.(1)求a,b的值;(2)求证:当x≥1时,f(x)+g(x)≥错误!.【解】(1)因为f(x)=1-ln x x,所以f′(x)=错误!,f′(1)=-1。
因为g(x)=错误!+错误!-bx,所以g′(x)=-错误!-错误!-b。
因为曲线y=f(x)与曲线y=g(x)的一个公共点是A(1,1),且在点A处的切线互相垂直,所以g(1)=1,且f′(1)·g′(1)=-1,即g(1)=1+a-b=1,g′(1)=-a-1-b=1,解得a=-1,b=-1。
(2)证明:由(1)知,g(x)=-错误!+错误!+x,则f(x)+g(x)≥2x⇔1-错误!-错误!-错误!+x≥0.令h(x)=1-错误!-错误!-错误!+x(x≥1),则h′(x)=-错误!+错误!+错误!+1=错误!+错误!+1.因为x≥1,所以h′(x)=ln xx2+错误!+1>0,所以h(x)在[1,+∞)上单调递增,所以h(x)≥h(1)=0,即1-错误!-错误!-错误!+x≥0,所以当x≥1时,f(x)+g(x)≥错误!。
第一章证明(二)复习一、本书作为证明的公理:1、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SAS4、ASA5、SSS6、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7、等式的性质:(基本性质1, 2;等量代换等)8、不等式的性质:9、两点确定一条直线10、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二、等腰三角形:1、定义:2、性质:( 1)等边对等角已知:求证:证明:(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为什么?)还有很多,如:a)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b)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c)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
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3、判定:( 1)定义:( 2)等角对等边:经典课本练习已知:如图, A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且BD=CD ,求证: AB=AC4、等边三角形:(1)定义:(2)已知:如图,△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 M 、N 分别在 BC、AC 上,且 BM=CN ,AM 与 BN 相交于点 O,求∠ BOM 的度数。
(3)如图,点 B 、C、E 在同一直线上,△ ABC 和△ 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 AE 与 BD 相交于点 Q,AC、BD 相交于点 M,AE 与 CD 相交于点 N。
求证: a) △ BCD ≌△ ACEb)△ ACN ≌△ BCM ,△ DCM ≌△ ECNc)∠ AQB=60 Od)△ MCN 是等边三角形三、直角三角形1、定义:2、性质:( 1)两锐角互余(2)勾股定理(3) 30o角所对的直角等于斜边的一半(4)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a)三个正方形如图放置,面积分别为S1、 S2、 S3,则S1、S2、 S3之间的关系为 ___________。
b)如图, AC 为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 DE ∥ AC ,且CE=AC ,求∠ ACE 的度数。
c)如图, BE、 CD 是△ ABC 的高,点O 是 BC 的中点,点G 是 DE 的中点,求证: OG ⊥ DEd)如图,在△ ABC 中, AB=AC ,∠ BAC=90 o,点 D 为 BC 的中点,点E、 F 分别在 AB 、1AC 上,且 DE⊥ DF,求证: DE=DF3、判定定理:已知:如图AB=AC , DB=DC ,点 P 在直线 AF 上。
求证: BF=CF联想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定义:五、角平分线2、性质定理:1、定义;尺规作法( 1)在△ ABC 中, AB=AC ,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 D2、性质定理:①若∠ BAC=80 o,求∠ ADC 的度数(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 BC,∠ A= ∠ B=90 o,∠ ADC 和∠ BCD 的平分线交于②若 AB=a , BC=b ,求△ ADC 的周长点E,且点E在AB上。
( 2)已知:直线L 与 L 同侧的 A 、 B 两点用直尺和贺圆规在L 上求作点 P,使 PA=PB①求证:DC=AD+BC②若∠ A ≠ 90o,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
( 3)已知直线L 和 L 异侧两点, A 、 B ,在直线上求一点P,使 PA+PB 最小。
( 4)已知直线L 和 L 同侧两点 A 、 B ,在直线L 上求一点P,使 PA+PB 最小。
(2)如图,AD是△ ABC的角平分线,且AB=AC+CDA求证:∠ C=2 ∠BBD C( 5)5P31做一做。
( 6)已知线段a、 b,求作:菱形ABCD ,使 AC=a , BD=b3、判定定理:( 7)已知线段a、 b、 h,求作:等腰梯形ABCD ,使 AD ∥BC , AD=a , BC=b ,高 AH=h 。
2四边形第一节平行四边形考点导航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 ____________ 相等, _____________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 ________________ .(3)平行四边形是 ________________ 对称图形.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识别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 ____________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2)两组对边分别 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条对角线 ______________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 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两组对角分别 ________________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考点例析1、如图,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AB ≠ BC ,过 O 点作 OE⊥ AC 交 BC 于 E,如果△ ABE 的周长为b,那么ABCD 的周长是 ()A . b B. 1.5b C. 2b D. 3b2、如图所示,ABCD 中, E、 F 分别是 AB 、CD 的中点.求证: (1) △ AFD ≌△ CEB ;(2)四边形 AECF 是平行四边形.3、如图,在ABCD 中,点 E、 F 是对角线AC 上两点,且AE=CF.求证:∠ EBF= ∠ FDE4、如图,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 和AB C 和△ ABC 关于 AC 所在的直线对称,//BC相交于点 O,连接 BB .(1) 请直接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不添加字母);(2)求证:△ AB/O≌△ CDO5、如图,在ABCD 中, AB=6 , AD=9 ,∠ BAD 的平分线交 BC 于点 E,交 DC 的延长线于点F, BG ⊥ AE ,垂足为G,BG=4 2 ,则△CEF的周长为()A. 8B. 9.5C. 10D. 11.56、请在下列四个关系中,选出两个恰当的关系作为条件,推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并予以证明(写出一种即可)关系:① AD ∥ BC② AB=CD③∠ A=∠C④∠ B+∠ C=180o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 __________________;求证: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第二节矩形、菱形和正方形考点导航1.矩形的基本性质(1)具有 _____________ 所有的性质;(2)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_______________ ;(3)矩形的对角线_______________ ;(4)矩形既是 _________对称图形,又是____________ 对称图形.2.菱形的基本性质(1)具有 ______________所有的性质;(2) 菱形的 _____________ 相等;(3)菱形的两条对角线_____________ ,每条对角线 ______________ ;(4)菱形既是 ___________对称图形,又是___________对称图形.3.正方形的基本性质(1)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所有性质;3(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_____________ ,四条边都 ______________;(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____________,并且互相 ___________,每条对角线平分_______;(4)正方形既是 __________对称图形;又是___________对称图形.4.矩形的判定(识别 )(1)两条对角线 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有一个角是 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_______________ 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5.菱形的判定(识别 )(1)____________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____________ 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 ____________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4)对角线互相垂直且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菱形.6.正方形的判定(识别 )(1)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______________ 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2)有一组 _______________ 的矩形是正方形;(3)有一个角是 _______________- 的菱形是正方形;(4)对角线 ___________________ 的矩形是正方形;(5)对角线 ___________________ 的菱形是正方形.考点例析:1、如图,矩形ABCD 中, AB=8cm ,CB=4cm , E 是 DC 的中点,BF= 1BC,则四边形DBFE 的面积为 ____________。
42、如图,在△ABC 中,点 D 、E、 F 分别在边BC、 AB 、 CA 上,且 DE ∥ CA ,DF ∥ BA ,下列四种说法:①四边形 AEDF 是平行四边形;②如果∠ BAC = 90o,那么四边形AEDF 是矩形;③如果 AD 平分∠ BAC ,那么四边形AEDF 是菱形;④如果 AD ⊥BC 且 AB = AC ,那么四边形ACDF是菱形.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 只填写序号 )3、如图,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点 E 是边 BC 的中点.∠ AEF = 90 o,且 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分线 CF 于点 F.求证: AE =EF.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 M ,连接 ME ,则 AM = EC,易证△ AME ≌△ ECF,所以 AE = EF.4、如图 4,正方形纸片 ABCD 的边长为 8,将其沿 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 ________________ 。
5、如图 5,将矩形ABCD 纸片沿 EF 折叠,使D点与 BC 边的中点D/重合,若BC=8, CD = 6,图 5则 CF=____________图 46、四边形 ABCD 中, E、 F、 G、 H 分别是 AB 、 BC、 CD 、 DA 的中点.(1)请判断四边形 EFGH 的形状 ?并说明为什么.(2)若使四边形 EFGH 为正方形,那么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应具有怎样的性质 ?7、若从矩形一边上的点到对边的视角是直角,则称该点为直角点.如图所示的矩形ABCD 中,点 M 在 CD 边上,连AM 、 BM ,∠ AMB = 90o,则点 M 为直角点.(1)若矩形ABCD 一边 CD 上的直角点M 为中点,问该矩形的邻边具有何种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点 M 、 N 分别为矩形ABCD 边 CD、 AB 上的直角点,且AB = 4,BC = 3 ,求 MN 的长.8、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矩形 ABCD) 按如图方式折叠,使顶点 B 和点D 重合,折痕为 EF.若 AB=3 cm ,BC=5 cm ,则重叠部分△ DEF 的面积是 _______________cm 2.49、在边长为2cm 的正方形ABCD 中,点 Q 为 BC 边的中点,点P 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连接PB、 PQ,则△ PBQ 周长的最小值为 ____________cm( 结果不取近似值 ) .10、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点G,E 分别是边 AB 、BC 的中点,∠ AEF = 90o,且 EF 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 于点 F.(1)证明:∠ BAE =∠ FEC(2)证明:△ AGE ≌△ ECF(3)求△ AEF 的面积.第三节梯形考点导航1.等腰梯形的性质(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 _____________ 相等.(2)等腰梯形的两条 ________________ 相等.2.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梯形的中位线 ____________ ,并且等于上、下两底和的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