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冰鉴》原文及译文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65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一、【榜首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力,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榜首。
文言解析:俗语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大米,依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掉。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涵精力状况。
俗语义说:「山岳外表的泥土尽管常常掉落丢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儿所说的「镇石」,适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力状况,首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首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人、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涵精力状况,又要调查他们的体势神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首要看他们的精力状况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力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瑰宝物品,调查人们的精力和骨骼,就适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天然能够发现里边的瑰宝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力和骨铬,是观人的榜首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态;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弄清到底。
静若荧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他人而沉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行不辨。
文言解析: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讨、调查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纯洁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纯洁与昏浊是比较简单差异的,但因为纯洁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简单分辩。
要调查一个人是奸邪仍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态两种状况下的体现。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慈祥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
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目中无人。
冰鉴(清)曾国藩《清史稿·曾国藩传》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第二刚柔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
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内容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
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冰鉴》作者为曾国藩的存疑《冰鉴》,传闻为曾国藩所作,实非。
下页有毛笔刻印的《冰鉴》影印文件,末尾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署名为‘南海吴荣光荷屋氏’。
又题名‘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时间是‘道光己丑年仲春’。
该年是公元1829年,时曾国藩19岁,尚未科举,亦未到京(23岁才去)。
那个时代,文章从写成到流传,再刻印成书,需要很长时间,显非少年曾国藩所为。
曾国藩名闻天下,是50岁以后的事。
南怀瑾先生推崇曾国藩13套本领,《冰鉴》是其一,但未肯定地说《冰鉴》作者是曾国藩。
《冰鉴》题释1、《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分7章。
2、古代盛冰之器。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
”3、鉴,镜子。
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
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4、指月。
元稹《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摘要:一、曾国藩与《冰鉴》二、《冰鉴》的内容与价值三、《冰鉴》的识人用人原则四、结语正文:一、曾国藩与《冰鉴》曾国藩,清朝末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在曾国藩的众多著作中,有一部名为《冰鉴》的书,是他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
这本书因其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二、《冰鉴》的内容与价值《冰鉴》一书共分七章,从神骨、刚柔、气质、精神、才学、德行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识人、用人。
书中曾国藩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
他认为,人才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德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
在《冰鉴》中,曾国藩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人才选拔方法,如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神骨、气质、德行等,来判断他是否具有治国之才。
三、《冰鉴》的识人用人原则在《冰鉴》中,曾国藩提出了许多关于识人用人的原则。
首先,他强调了神骨的重要性。
他说:“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骨骼品相决定了他的命运和成就。
其次,曾国藩认为刚柔并济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他说:“柔者处世,刚者立业。
”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强调要注重德才兼备,他说:“有德无才,不能成事;有才无德,必败大事。
”这些观点在当今仍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冰鉴》是曾国藩对人才学的独特贡献,是他一生识人用人经验的总结。
这部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人才选拔方法,还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
在当今社会,人才已成为一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曾国藩识人宝典《冰鉴》以冰为鉴——解读曾国藩《冰鉴》中国文化讲究博大精深,西方文化讲究统筹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主导课程,在现今社会运行过程中应用广泛,但对于现今的纷繁管理模式,其严谨的模型构建在主导理念和统筹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便显得相形见绌。
冰鉴——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水可鉴事务之清浊,以示鉴人之透彻!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无不因奸邪而误国;每一次推动历史进步的变革,无不因忠者心藏天下而兴起;朝代中途叛乱,无不因英雄出现而力挽狂澜。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国家大计,首推留心人才”;“商业一诺为重。
在各类事务中,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败笔,而在决策失误中用人失误乃是最大的失误。
”本书深度透彻分析了鉴别人才的九大特征,为选人用人提供了有效方法。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家庭、个人,无不因人而成败。
而识人、用人、辨人就成为重中之重。
国家因贤才而壮大,企业因贤才而发展,个人因贤才而成就。
人在江湖,欲成事业,必有人相助,孤家寡人何以能创造价值?《冰鉴》的智慧是综合了曾国藩和三国刘勋《人物志》与传统相法精华而成,从理论到实践,并结合了大量的引证,了解周围的人才,团结可以团结的所有人才,去愚才而识贤才,辩邪正而识忠奸。
从《冰鉴》的现今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需求的关键点,如何辨别人才,凸显人才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于是用《冰鉴》的智慧解读人生,体悟世情,自鉴明镜!是非常有实用效力的良方。
曾国藩的识人口诀是: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识人术”的核心就是: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
特别是在管理重要的高层人员方面,曾国藩自有一套:1、选拔人才。
“拣选将才,必求智略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着兼全,乃为上选”。
曾国藩认为挑选高层次人才必须要有深谋远虑的眼光,又要有严明的纪律,同时,要吃得苦中苦,且耐得注寂寞,三者如能兼顾,则为最佳的配比方式。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一章总论神骨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二章神分清浊邪正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三章“神”存于心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四章观骨察人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五章骨之色与质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六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一章总论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二章外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三章内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四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一章总论容貌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二章论容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三章论貌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四章论目鼻口齿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一章总论情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二章论恒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三章论时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四章曾国藩“情态”鉴智慧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一章总论须眉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二章论眉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三章论须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四章曾国藩“须眉”鉴智慧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一章总论声音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二章论声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三章论音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四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一章总论气色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二章气色的类型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三章气色与文人的关系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四章青色和白色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曾国藩《冰鉴》中的识人术:以容止观人
曾国藩《冰鉴》里的识人奇术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曾国藩《冰鉴》相人术原文地址:曾国藩《冰鉴》相人术作者:大宗师曾国藩《冰鉴》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耳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义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铬,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译文: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
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
冰鉴解读冰鉴乃是我祖曾国藩所著之面相书,被封为宫廷派的面相学,论断要点在一个人的正气与否,能否担任国家栋梁,和一般江相派不同,身为曾氏子孙,自然有推广之必要『冰鉴』全书只2269个字,言简意赅,将宫廷派面相学的重点全写在里头,书内共分七张,乃「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说它篇篇重要实不为过。
冰鉴--神骨章(上)语云:「脱谷为鏮,其髓斯存?」神之所谓也。
「山骞不崩,为石为镇。
」骨之所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相家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敌.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二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时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舒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茍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以上原文)子玄注解:(1)神相对於形,只得是人内在的精神状态,这个人看上去很神气,这是一种感受,并非从外表看来看。
「神」为形之表,又蕴含在「形」之内,犹如光之於日月。
(2)这里的骨并不是泛指全身骨头或骨髓,而是专指人头上的九骨,又称九龙骨。
一般指得是「颧骨」、「驿马骨」、「将军骨」、「日角骨」、「月角骨」、「龙宫骨」、「伏犀骨」、「巨鰲骨」和「龙角骨」。
(3)「脱骨为糠、其髓斯存?」这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或动物,活著的时候精神洋溢,在外在身体没有变化的情况之下,如果这个人或动物死了,它的外在形体并无改变,但是却一点生气也没有,那种样子就是失「神」了,这种好像没有稻谷的糠,内里没有精髓了。
这是开宗名义告诉你,一个人没有了「神」,就什麼都没有了。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分7章。
冰鉴内容简介《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它是中国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鉴。
”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
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
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
为使冰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
《冰鉴》识人、用人之“相术”: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
曾国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人《冰鉴》智慧修炼“冰鉴”智慧,融东方《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谋略学为一体。
它通过对一个人外在的情态、精神、须眉、骨骼、气色、刚柔、声音、容貌的全面观察总结,进而深层次探秘其内在的思想、信念、意志、行动力、人际、气质、能力、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然后量材而用,人尽其才。
它不同于一般低埋、庸俗、机械、片面、宿命的江湖相术,是一门极其复杂的人才测评、选拔艺术,堪称中国古代人才战略、人才选拔智慧的大乘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