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在数学课堂中飞扬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原来这么奇妙!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数学是理性的代表。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原来,认真学好古诗,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呢!小学数数数字诗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他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
数学找规律杂数诗百鸟归巢图宋•伦文叙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
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数字隐藏诗断肠迷宋•朱淑真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
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一字诗题秋江独钓图唐•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半半歌清•李密庵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以下是一些赞美数学的诗:
1. **“数学如诗,逻辑之美”**
世间万物皆可诗,唯有数学无对错。
纵横千里皆在我,指点江山不用笔。
2. **“数之殿堂,千古不朽”**
几何空间构曲线,代数变化藏玄机。
数之殿堂千古存,皆因智慧无边在。
3. **“数学之美,犹如花之香”**
加减乘除显神通,四海八荒我独行。
数学之美犹如花,香飘四海皆知闻。
4. **“数学之海,深不见底”**
数字海洋深不见,代数变换似云烟。
几何世界多奇妙,数学之海深不见底。
5. **“数学之美,在于其理”**
加减乘除显真理,几何代数藏奥妙。
数学之美在于理,智慧之光照四海。
6. **“数学之韵,如诗如画”**
数字世界藏诗意,几何图形似画廊。
代数变化如音乐,数学之韵如诗如画。
7. **“数学之美,在于其严谨”**
数学之美在严谨,逻辑之高无以攀。
世间万物皆可数,唯有数学真不虚。
8. **“数学之歌”**
数字世界藏奥秘,代数变换藏玄机。
几何空间多奇妙,数学之歌响四海。
让数学课堂氤氲诗意的美好作者:胡加玉来源:《学子·上半月》2016年第02期数学家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教师要勤于修炼内功,积累文化底蕴,用生动有趣的、形象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的思维,去向更深处。
弗赖登塔尔称数学是“冰冷的美丽”,这是因为数学教学内容都是经过抽象以后的“形象化”材料。
但正是因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大多数学生只感受到数学的“冰冷”,却无法领略它的“美丽”,从而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而数学如果与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的语言,经典贴切的古诗词结合在一起,却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灵动飞扬、美丽无限。
一、精心导入,营造诗意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
如果我们每一名都能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语言的魅力,那么这样的课堂,该是一种怎样的风景?教师要善于修炼内功,积累文化底蕴,用形象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的思维,去发现、思考和畅想……如四下“我们去春游”的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春风放纸鸢。
这是我们童年时最快乐的记忆了,阳春二月,春风拂面,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姹紫嫣红,多么美好的春色满园啊!现在,让我们乘上时空的小飞船,一起驶向那美丽的风景地吧!再如,因为高年级的孩子对《哈利·波特》系列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仿造书上的情节设计,让孩子扮演聪明伶俐的小哈利,来一次寻找魔法石之旅。
教师先出示一排一模一样的魔法石,根据提示确定要从左往右数,再接着出现一个魔法石的方阵图,让孩子在思考、探索、辨析等活动中明确确定列和行的方法。
二、古诗新用,激昂灵动思绪。
碧空如洗映秋光,教研之花满园香。
数海泛舟寻真谛,思维翱翔展宏图。
丹青妙手绘数图,翰墨飘香抒意趣。
几何图形展翅飞,函数曲线舞翩跹。
春华秋实育英才,数韵流觞聚一堂。
课题研讨激荡脑,智慧火花熠熠放。
千里之行始于足,教研之路谱华章。
探索未知披荆棘,携手同行共成长。
漫步数海逐浪高,研习之途逐梦遥。
匠心独运展风采,锐意进取扬帆航。
悠悠岁月谱新篇,数韵流觞映课堂。
教学相长谱华章,砥砺前行共辉煌。
谈笑风生论数理,笔走龙蛇绘精彩。
思维碰撞火花闪,智慧火花熠熠生。
教坛英姿耀我国,教研活动映辉煌。
交流互鉴共进步,桃李满园香飘扬。
启迪智慧指航标,砥砺前行谱华章。
数韵流觞聚一堂,共话教育谋发展。
繁星点点映夜空,数韵流觞照心房。
数学之美尽展露,教研之光熠熠亮。
高谈阔论论教学,数海泛舟觅真知。
思维碰撞生火花,智慧光芒照心扉。
浩渺星空探奥秘,数韵流觞映心房。
教研之途逐梦远,砥砺前行共成长。
春暖花开教研日,数韵流觞映芳华。
思维火花绽放时,桃李满园香飘洒。
砥砺前行谱华章,数韵流觞共成长。
探索未知披荆棘,携手同行共辉煌。
教育之舟破浪行,数韵流觞映辉煌。
桃李满园香满园,教研活动展风华。
数学之美尽展露,教研之光熠熠亮。
谈笑风生论数理,智慧火花熠熠放。
研思并举共进步,数韵流觞映心房。
砥砺前行谱华章,桃李满园香飘扬。
悠悠岁月谱新篇,数韵流觞映课堂。
匠心独运展风采,锐意进取扬帆航。
思维碰撞火花闪,智慧光芒熠熠生。
教研之花满园香,桃李满园香飘扬。
砥砺前行谱华章,数韵流觞共成长。
探索未知披荆棘,携手同行共辉煌。
教育之舟破浪行,数韵流觞映辉煌。
桃李满园香满园,教研活动展风华。
悠悠岁月谱新篇,数韵流觞映心房。
匠心独运展风采,锐意进取扬帆航。
谈笑风生论数理,智慧火花熠熠放。
思维碰撞火花闪,教研之光熠熠亮。
砥砺前行谱华章,数韵流觞共成长。
探索未知披荆棘,携手同行共辉煌。
教育之舟破浪行,数韵流觞映辉煌。
桃李满园香满园,教研活动展风华。
悠悠岁月谱新篇,数韵流觞映心房。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韵节奏:诗词的音韵节奏与数学中的音阶、旋律等有关。
诗人通过运用音韵和节奏,可以创造出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这种美感与数学中的和谐、比例等概念相呼应。
2.数量关系:诗词中经常涉及到数量关系,例如数字的运用、比例的调整等。
这些数量关系可以表现出诗词的细腻之处,同时也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相联系。
3.空间形式:诗词中常常包含对空间形式的描述,如《山村咏怀》中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这种描述不仅具有文学性,也具有数学性,因为它们都涉及到点、线、面等数学概念。
4.对称性:许多诗词都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在数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例如,《咏雪》中的“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呈现出对称性。
5.比例关系:诗词中经常涉及到比例关系,例如《雪梅》(明)林和靖的“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比例关系在数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比例和平衡。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数学之美体现在音韵节奏、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对称性和比例关系等方面。
这些数学概念和诗词的美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诗词的独特魅力。
让数学拥有“诗情”作者:刘菜治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4期【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60-02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学科资源,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性。
在数学中进行诗化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且避免了“哼……啊……”等陈词滥调的乏味枯燥,契合了学生好奇求趣的心理,并且间接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怎样让数学拥有“诗情”呢?我是这样做的:一、导入法——“数”趣横生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采用诗一样美的语言,对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优美的情境,能更深层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四年级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入:师:宋代的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梅花》,大家会背吗?生齐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圈出“数”字):大家想象一下,“数”枝梅可能是几枝梅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学习王安石,也用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那几枝梅花?再引出课题。
接着让学生把字母代入古诗,朗诵全诗。
通过创设具有“诗情”的语言情境,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
再如,在学习“倒数”时,我自编了:“中国文字真有趣,上下颠倒还成字,不信你来试一试。
”再出示“吴、杏”两字,学生很快说出,两个字上下颠倒后分别是“吞、呆”。
接着,学生利用迁移主动地学习了“倒数”知识。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感悟法——“诗”到渠成教师在讲解时应采用诗一样美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描绘,能更深层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更好地感知教材,以达到由表及里之目的。
但应用诗一样美的语言描绘讲解时,既要体现诗歌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又要蕴涵数学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数字1—5”时,可引导学生想象1—5分别像什么,教师可编出:1像筷子细长条,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彩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秤菜。
数学探究ShuXueTanJiu教师·TEACHER0512019年3月Mar.2019在语文的天地里,我们可以纵贯古今、细数落花,寻找诗和远方。
可在数学的宇宙中,只有单调的数字、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符号,还有纷繁复杂的公式和定理……然而,著名作家王蒙却一语道破天机:“最高的诗是数学 。
”他认为:数学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情感,充满了挑战。
数学课堂理应精彩洋溢、智慧迸发,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数学的芬芳,那些抽象枯燥的符号后面蕴含的是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数学原来也可以如此浪漫,如此让人回味。
如何打造生机盎然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们能挡住当今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还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数学呢?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那就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和滋润,诗意语言的智慧表达,在诗意的情境中发现数学冰冷外表下的美丽,把数学严谨的学术形态转化成形象生动的诗情画意,让数学的抽象变成艺术化的生命形态。
一、情境导入,营造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诗意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
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才能让学生遨游在数学的海洋中。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是以图片的形式导入的,教师常常会这样对学生发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学生总会东扯一句,西凑一句,抓不到要领。
但我们如果换一种语态,这样问学生:“图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小故事?”这样的设问,可以让学生把情境图中的场景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完整地发掘图中的数学信息。
其实,诗情画意的故事导入,有时候会给数学课堂带来奇妙的效果。
数学课堂也讲究诗意摘要从素材“简约而丰富”、过程“灵动而智慧”、内容“真实而自然”、结尾“余味无穷”等四个方面,略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诗意美”及其意义。
关键词数学课堂诗意美教学活动好的数学课堂就像演绎一首优美的诗歌,精彩洋溢、智慧飞扬、富有创造性,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这就需要我们让数学课堂成为一道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线,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使他们在“诗意”的数学课堂里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诗意的课堂简约而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让简单的素材呈现出丰富的研究内容。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以师生的年龄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将字母表示数的抽象的数学意义,以贴近学生生命特征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出来。
学生思考的焦点也自始至终地集中在数的表示上。
教师问学生:“老师和小华相差25岁,小华1,2……岁时,老师分别是多少岁?”当学生体验到“每人说一句,黑板装不下”时,对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的理解就自然生成了。
最后通过讨论,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又得到深化: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字母表示数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的。
通过这一数学活动的探究,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本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收到了“一材多用,呈现本质”的效果。
二、诗意的课堂灵动而智慧诗歌之美美在灵动,灵动需要智慧。
叶澜:“我们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可见诗意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交流长方体的特征时,一位学生说长方体有24条棱,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但教师给他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机会。
学生说:“我原来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一共就有24条棱。
现在我发现自己错了,长方体应该有12条棱。
”教师及时启发引导说:“那么问题出在哪呢?”“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也就是说长方体的每条棱都是公共边,所以,长方体棱的条数应该是6×4÷2=12。
数学课堂中的“诗和远方”数学课堂的“诗和远方”福建省福州市金桥学校曾明人们常说:把自然的人打造成社会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书中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我认为数学课堂上,学生常常要对数学知识背景,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推导,知识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解与掌握,而这种抽象的系统的数学知识,单靠记忆定理是没办法完成的。
每个知识点都可能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也根本无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身的认知能力。
因此,学生,才是数学学科和数学知识认知双边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他们才是认知的主体。
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想让他们学好数学,真正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实现高效课堂,就要求课堂变革为由传统的教师讲授走向师生的合作,教师就得引导学生自主的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表现自己。
而这一要求就促使“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
十多年的教学摸索,生本课堂的如火如荼,于我来说,这不是形式化,而是一种习惯,我对生本课堂的认识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疑------探-----思------论------写------讲------理------结。
孔子有言:疑,思之始,学之端。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自己探究,独立思考,积极与人交流的习惯是很关键的。
而这种个体的认识需要通过活动来促进,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中,学生才会对活动有亲自性和参与性,才会让主动参与成为一种自然的状态。
在生本教学的尝试中,我比较注重的是学生的主动性。
去年九月份,我接手高二一班和高二二班的教学工作,两个班的孩子对我是很期待的。
我觉得我接受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期盼与责任。
通过几天的接触,我发现两个班孩子都很热情,也很想把数学成绩提升,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形成基本的数学思维,缺乏严谨的解题习惯,习惯于灌输式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同时还不懂得规划数学学习时间。
数学中的诗意——诗词中寻找数学的美姓名: 杨昊(专业:科学与技术班级:2班学号:03140230)摘要:数学和诗一样,都充满了想像,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
数字入诗,显示出奇妙的美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数字入联,增添意境美。
“世事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言简意核,归纳人世百态、宇宙万物。
关键词:古诗词、成语、语言文化所谓先秦文化,魏晋风范,临安风骨,唐宋遗风,明清志异,中国的古代文化作品中从来就不缺少数学的身影。
这些神奇的数字,或者是由此而转化的各种数学题目,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
有可能,聪明的你会惊诧于古人的深奥智慧,擅用数学与语言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令后世惊叹、流传千古的绝句!现在让我们一起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数学的影踪,共赏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所闪耀的数学魅力!一、数学给诗增韵味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
请看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
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
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
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二、成语中数学的运用数,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但运用在成语中的数词并不完全是代表它所指事物的确数,往往只是一般的虚指。
这不仅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将数学的多元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成语中的有关数字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类:1、数目相同,描述强调。
如“一唱一和”、“十全十美”。
2、数目相近,语义联贯。
活力课堂精彩瞬间诗性教育的先行者柳袁照先生认为:“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
充满人文与诗意的数学课堂是诗性教育的一种价值体现,它浸润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婉约细腻的教育情怀。
以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诗性课堂为载体,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与生机的“智力场”,是数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
数学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造的,数学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诗意呢?下面从课堂教学的几个案例感受充满活力的数学诗性课堂。
1、几个成语让学生倍感亲切。
从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中引入函数的单调性。
如:波澜壮阔的海宁潮的潮起潮落;生活中描述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规律的成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此起彼伏。
引导学生用初中学过的函数进行对照分析,让学生用朴素的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请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进而得出:“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数值y随x 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呈逐渐下降趋势⇔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从而得出严格的数学定义。
一段情境和几个成语,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气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起点的设定也比较恰当,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2、一段视频让学生激动不已。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师在课前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李勇主持的娱乐节目“价格风暴”: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主持人的提示猜测商品的准确价格。
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游戏中两位选手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思考怎么做可以提高猜测价格的准确率?在游戏中主持人的提示“高了”“低了”有什么作用?从中体会二分法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在视频游戏的启发下,轻松愉悦地掌握了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一般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等价转化、数形结合、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
3、一首小诗让学生难以忘怀。
对于空间中存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在讲完这一概念后,留给同学们一首我关于“异面直线”的小诗——异面直线的爱情。
当数学与诗歌相遇,开出别样的美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库里的瑰宝。
在诗歌的花园里,有些诗和数学相遇开出别样的花朵,如把数字融入诗歌中。
如宋朝邵雍的《蒙学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把数字一到十融入诗中,写出不一样的诗歌。
诗歌和数学一样,都充满激情、充满想像、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创造、充满灵感,都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数学与诗歌的家结合,让我们可以在诵读诗歌过程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得到了美的享受!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
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联之中,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
当你在读联吟诗之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浅尝数学之美。
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将进酒》中的“将进酒,杯莫停”,表达了喝酒人之间热情的劝酒音。
李白这首《山中与幽人对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两人对酌”表达对趣味相同的“幽人”欣喜,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接连重复三次“一杯”,让我们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
用简单的数字表达诗人随心所欲,恣情纵饮,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很多时候很多人认为数学很抽象,枯燥无味,这种偏见的造成,是很多人把“数学=计算”基础上形成的误解。
数学与诗歌相融合造就数学诗,这样的诗歌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空间,欣赏了美学,增长了数学见识。
清代著名才子纪晓岚,一次跟随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随乾隆帝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
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纪晓岚不愧是才子,把数字和诗歌完美结合,即映衬了景物,也表达了情态,显得那么自然贴切,富有韵味。
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能抒情言志,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让我们得到真正美的享受。
第1篇一、墨香纸韵展风采,课题研讨映辉煌。
1. 题目:探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解决”策略摘抄诗句:“难题面前不退缩,策略探究共前行。
思维碰撞火花现,数学课堂更生动。
”2. 题目: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研究摘抄诗句:“携手共进学无涯,合作学习绽新花。
思维碰撞生智慧,教学相长共辉煌。
”二、教学相长谱新篇,研讨交流共提升。
1. 题目: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摘抄诗句:“高效课堂众人行,教学相长共提升。
方法创新无止境,智慧教育谱新篇。
”2. 题目:探究数学教学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摘抄诗句:“因材施教显智慧,差异化教学绽新姿。
学生个性得尊重,教学成果更丰硕。
”三、数学之美映眼前,创新思维共探索。
1. 题目: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摘抄诗句:“创新思维展翅飞,数学之美映眼前。
激发潜能共探索,教育创新谱新篇。
”2. 题目: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教学策略研究摘抄诗句:“游戏教学乐趣多,数学课堂更精彩。
寓教于乐共成长,智慧教育谱新篇。
”四、教研成果共分享,教学智慧传万家。
1. 题目:数学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摘抄诗句:“教研活动成果丰,智慧交流共分享。
反思总结促成长,教学智慧传万家。
”2. 题目: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摘抄诗句:“教师成长路漫漫,数学教研共相伴。
专业发展谱新篇,智慧教育传天下。
”五、展望未来共奋进,数学教育再腾飞。
1. 题目:新时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摘抄诗句:“新时代数学教育,创新驱动共奋进。
展望未来再腾飞,智慧教育谱新篇。
”2. 题目:数学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摘抄诗句:“教研活动育英才,教师成长路更宽。
专业发展谱新篇,数学教育再腾飞。
”以上摘抄诗句共计1500字,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数学教研活动的风采和成果,希望能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第2篇一、序章教研春风拂校园,数学魅力舞翩跹。
同舟共济探奥秘,携手同行共成长。
二、破题立意1. 智慧之光,照亮教研路数学教研,如同一束智慧之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诗意在数学课堂中飞扬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课堂的主角地位还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
因此,数学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意的的,数学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诗意呢?
一、适时“放手’,_一课堂是精彩的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这是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堂课的片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47(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圆、写汉字,教者认真地颀赏着他们的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你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
的!(教师竖起了大拇指,同学们高兴地折着)
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了黑板)
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他一些分数吗?试试看!
(不久,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师:“还有吗?”(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颀赏着孩子们) (随后,
同学们又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
[感悟]《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上述案例中,吴老师没有一味包办,而是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下来,整块黑板只看到教者很少的字迹,几乎都是学生零乱的作品和并不工整的字迹。
然而,正是这样看起来“乱糟糟”的板书,才真正赋予了黑板新的生命力,体现了教者全新的教育理念。
多么精彩的课堂!
二、善待“差错”——课堂是智慧的
[案例]《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片断
在学生学会了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一般解法是:288—36×5=108(台),可有一位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288÷36。
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连这道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他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脸胀得通红)
这位老师很有经验,微笑着对大家说:大家都觉得他做错了,其实他没有做错,只是还没有做完呢!
(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愣住了……)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的是总时间,现在装了5小时,还要装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就是36×3=108(台)。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稍过片刻后,教室里渐渐地充满了“噢、喷……”的声音,“说得对!”“真聪明”……教师由衷地赞赏了同学的回答,并请板演的同学把题目继续做完了,他也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座位。
[感悟]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
上述案例中,教者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点拨,扭转了学生的原有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一种解法。
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从而使课堂成为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三、巧抓“意外99——课堂是创造的
[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67。
(学生操作,但学生只有20根小棒,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操作)
突然,生1举手报告:老师,李明不和我们合作,他还玩彩笔!
(李明不仅没生气,还趴在桌上窃笑)
师(亲切地):李明,有什么高兴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李明先摇摇头,看到老师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他站了起来) 李明:老师,我不用合作就能摆出67来。
师(好奇地):是吗?把你的摆法给我们讲讲!
李明:我用1根彩笔表示十,用1个小棒表示一,6根彩笔和7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7。
师:这样摆,行吗?(同学们议论开了……)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好!”生异口同声)
师:李明,你真了不起,创造出了假设的方法,用手中仅有的小棒,表示了很大的数。
下面大家再来表示98。
生2:我有两种颜色的小棒,我用白色的小棒1根表示十,黑色的小棒1根表示一,9根白色的小棒和8根黑色的小棒合起来就是98。
生3:我左手的每一根小棒都表示十,我拿了9根;右手里每一根小棒都表示一,拿了8根,合在一起就是98。
生4:我折断了4根小棒,我用9根长的小棒表示9,8根短的小棒表示8,这样我就不用那么多的小棒了。
[感悟]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
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针对各种有价值的“意外”,没有敷衍了事、置之不理或呵斥指责,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
上述案例中,教者面对李明同学的“纪律问题”,没有指责或置之不理,而是而是用亲切的笑容鼓励他,让他敢于敞开心扉,在教师的耐心倾听和满怀期待中,学生们共同享受了李明独特的思路,这是课堂中意外的生成,是教者预设之外的,教者放弃了原有的教案,而是以赏识的态度,顺应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也使得课堂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因此,我们在追寻课堂诗意的同时,千万不能只图其表,为诗意而“诗意”,以致偏离了学生正常发展的轨道,时时刻刻我们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失其“本性”而又诗意盎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