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的平面设计风格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9
日本平面设计师秋山孝海报作品探析作者:叶露露李戎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5期摘要:秋山孝是日本当代著名平面设计师、插画家。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海报作品,善于运用动感短线条元素,使画面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作品色彩明亮饱满,对比强烈,充满视觉冲击力;善用幽默的漫画艺术形式准确表达海报主旨,画面气氛轻松活泼,更易于受众接受与理解。
秋山孝在海报设计方面有着独特视觉语言,形成他自己的画面风格,对中国海报设计师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秋山孝海报漫画插图一、二战后的日本平面设计概况二战结束后的五十年间,日本海报设计在世界范围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海报设计虽受到西方设计的影响,但并未随波逐流,开始将西方现代设计的风格流派同日本传统艺术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海报风格。
在此期间产生几代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日本平面设计师,共同筑成日本现代海报设计细腻、精致、简约、大气的艺术魅力。
如龟仓雄策、福田繁雄、田中一光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今,日本现代设计已经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占领重要地位,并反过来影响国际设计。
在当代影响较大的日本现代平面设计师中,秋山孝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因此,通过对秋山孝海报作品的探析,学习其海报特点和优点,对我们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海报设计,来促进国内海报发展,提升设计师自身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秋山孝概况秋山孝1952年在日本新泄省长冈市出生,是日本当代著名平面设计师、插图画家,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名誉艺术博士。
秋山孝许多作品在国际赛事中获奖,如非洲自然保护海报突尼斯大使馆奖、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金奖、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荣誉奖、纽约ADC国际展铜奖、纽约艺术节银奖、铜奖、联合国奖等国际大奖。
另外分别担任了墨西哥、赫尔辛基、意大利、乌克兰等海报展的国际审查员。
因50年代时,手冢治虫创造了铁臂阿童木,这个漫画形象对秋山孝青年时期影响深刻,从此开始对漫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十五六岁时,又被海报美的魅力深深打动,因此二十多岁时,他想当画家又想当设计师,思想斗争非常激烈,还因此受到老师严厉的批评。
论平面设计中“构成思想”的美学表现——以战后日本平面设计为例摘要:构成主义运动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其构成理念在包豪斯时期被引入到现代主义设计中。
二战后,日本设计师将欧洲“构成思想”与本土文化精髓相融合,奠定了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基础,其中,龟仓雄策和田中一光为集大成者。
对“构成思想”在日本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梳理与分析,在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构成思想;平面设计;日本;风格一、“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发展概况“构成”一词源于20世纪前期的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1]“构成主义”, 亦称“结构主义”属于哲学的范畴,它有具体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
引入到艺术范畴,成主义提倡“机械的美”,反对用艺术来模仿其他事物,力图切断艺术与自然现象的一切联系,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和一种“纯粹的”或“绝对的艺术形式”。
[2]排斥艺术的思想性和形象性以及民族传统。
主张依靠长方形、圆形和直线等表现的单纯性、自由的单纯结构、功能的表现的探索以及结构自身的表现为终极目标,[3]构成“没有表现对象”的艺术。
它原为雕塑上的一种形式,以平面、立面为基本形式追求的空间构成的形式美,[4]后来影响到绘画、版画及工艺美术等方面,依赖点、线、面、色彩和肌理等抽象艺术形式构建画面新秩序,显现了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在艺术形式上,构成就是研究对象世界诸要素的分解与组合,使其产生新功能和特性,是创造形态的方法;研究如何创造形象、组织“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及形态排列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形态的科学。
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改变了世界设计浪潮的发展,包豪斯的教员们总结了“构成主义”的历史,汲取了构成主义运动的积极思想,将构成主义合理的思想与形式融入到设计中,将设计发展的历史推进到现代设计阶段。
在包豪斯设计学院,“构成”的概念被吸收分解,根据设计教学的需要最终形成约翰-伊顿色彩体系分析教学,康定斯基开设的“自然的分析与研究”、“分析绘画”等教学课程,其教学模式被世界各国纷纷引进学习,尤其是日本更将其发展成完善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影响着世界现代设计教学体系的发展。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惟一的东方国度,它从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以后开始接受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经历了巨大变革,逐渐进入工业化时代并成为现代化经济、技术强国、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与德国关系密切。
在德国工作同盟等现代主义设计组织影响下,日本也曾出现过一些类似的民间设计团体,探索借鉴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发展日本现代设计的途径。
由于第二世界大战前日本实行对军事扩张政策,全部精力投注于扩张军备等事项,国家、企业和民众的设计意识十分淡薄,设计只是处于设计师个人探索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与经济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而迅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其工业设计的同步发展使日本很快成为现代设计大国之一。
日本工业恢复时期(1945—1952)的重要目标是使经济恢复到站前的水平。
日本政府对重建极为关注,美国当局也提出援助计划,越来越多的企业回复了生产。
随着经济带逐步复苏,日本设计也开始有所发展。
学习欧美是日本工业设计起步时期的主要方法,日本设计界创办刊物、举办展览,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介绍欧美国家的生活文化和设计文化,为日本设计师带来十分有益的启迪。
与此同时,涉及教育也开始兴办,日本千叶大学、艺术大学等院校相继成立了工业设计系。
1951年日本政府邀请美国极富声望的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赴日讲学,并为日本工业设计界亲自示范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此举使日本设计师得以了解世界最新的工业设计理论与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设计的进步。
1952年发生的两件事对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这就是日本工业设计协会(JIDA)的成立;以及同时举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新日本工业设计展。
尽管日本工业设计仅处于启蒙阶段,产品大多由工程师设计,但它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协会的成立和展览的举办标志着日本工业设计从恢复进入了成长期。
日本工业的成长期(1953—1960)期间,其经济与工业都得到持续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新突破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需求。
日本设计师风格和理念特点
日本设计师风格和理念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约而高效:日本设计师倾向于追求简约、功能性和高效性。
他们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希望设计能够解决问题并提供便利。
日本设计师通常使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避免过多的装饰。
2. 自然与人文:日本设计师深受自然和人文的影响,他们希望设计能与自然环境融合,营造舒适自然的空间。
他们倾向于使用自然材料,如木、竹、石头等,并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 和谐与平衡:日本设计追求和谐与平衡,注重整体的统一性。
他们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追求流动感和灵活性,通常采用开放式布局和简化的空间划分,使整个空间显得开阔且通透。
4. 技艺与传统:日本设计师对传统工艺和技艺十分尊重,并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他们传承和发扬了日本古老的传统工艺,如陶瓷、木工、纺织等,并在其中加入现代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日本风格。
5. 美学与细节:日本设计师注重细节和美学的追求。
他们注重每个细节的精致和完美,倡导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空间变得美观、实用和舒适。
他们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
6. 创新与实验:尽管日本设计师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和文化影响,但他们也非常开放于实验和创新。
他们不断尝试新的材料、
技术和方法,并致力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创造出独特的设计作品。
总体而言,日本设计师的风格和理念特点可以概括为简约、高效、自然、人文、和谐、平衡、传统、美学、细节、创新和实验。
这些特点使得日本设计师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品质,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赏。
日本二战后海报设计风格探析作者:徐暕文王芙亭徐丕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3期摘要:日本真正的现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从1953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之后开始。
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设计的一个转折期,海报设计虽然受到了西方风格的影响,但它并没有失去自我,坚持强调自己的文化传统,特别是美学传统,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中精神含义的和式风格,这个时期对于日本海报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酝酿准备阶段。
关键词:日本;二战后;海报设计;风格探析[中图分类号]:U21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01-01一、二战后海报设计“日本风格”的形成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西化”是一种带有强制色彩的政治行为,设计受到战胜国英国和美国的直接影响。
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战后日本招贴设计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日本设计师融合了日本传统艺术的表现技法与创作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传统理念与现代元素及构成手法相结合的日本招贴设计风格。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日本海报从各种西方海报设计艺术流派中广泛吸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有益成分:法国卡桑特尔英雄主义风格强骨霸悍的章法构成,瑞士苏黎世派和马塞尔派冷抽象主义严谨、秩序、简约的风格,以及波尔·兰德为代表的美国本土设计的生辣、自由与不羁等等,这些,都为以后日本海报设计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50年代对日本海报设计来说可谓一个转折期,尽管在海报设计的章法结构等方面仍受制于西方,但他们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融会了大量的日本传统视觉文化因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如强调平面性,注重留白,追求平淡内敛的阴柔美的意境等,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
因此,这个时期的设计既有强烈的国际语言和时代感,又蕴含着深邃的东方文化精神。
我们从日本设计大师龟仓雄策、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佐藤晃一等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深厚的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人文精神的火花。
战后北欧、德国、意大利、日本的设计特点分析战后初探北欧、北欧、德国、意大利、意大利、日本的设计特点时有人说,北欧、德国的平面设计给人感觉是稳重、理性的事业型男子的大气;意大利的平面设计给人感觉是个性张扬的时尚少女的冲击力。
意大利、日本的平面设计给人感觉是心平气和、参禅悟道的老人的静心。
也有人认为,北欧、德国的平面设计如同渴了,喝杯白开水,明确、直接,它的内容、信息就像水一样清澈,使人一看便明了;意大利的平面设计如同感受可乐的刺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总是带给你无限的激情,文化、艺术、商业完美相结合;意大利、日本的平面设计,如同细细品尝一杯茶,回味无穷。
以上看法,虽然有些片面,以偏概全,不科学,但是也隐隐约约抓住了一些大概的感觉。
北欧、德国的设计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发起国之一。
平面设计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受功能主义、理性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它的平面设计趋向理性风格。
设计师追求的是阅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平面设计的文字或图形,以获得最高的准确性和最低的误差率。
它的色调以灰白占较多面积,整体看来具有明快、直接、简单、明确、高度理性化的特点。
"设计的理性、健康、秩序及运用最单纯明确的形色以求得最迅速、直接、突出的传达是北欧、德国现当代设计的最主要特征。
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成为北欧、德国设计’非凡’的标志。
在众多的表现形式与设计意念中,’严谨、精致’通过奇迹般的感知力,无声地显示出北欧、德国设计强烈的特征和与众不同的地方。
"总的来说,意大利设计的核心是人的力量,抛弃低劣的人性,恢复、高扬明晰的审美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是意人利设计追求的美好境界。
意大利、日本的平面设计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其典型的"意大利、日本化"设计风格是征服东西方受众的最重要原因。
"意大利、日本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本十化、个性化和民族化,意大利、日本美学文化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不仅具有静、虚、空灵等传统的东方韵味,还具有西方实用的、繁琐的特征,更有本身所具有的爱好优雅、纯洁的特征。
浅谈日本的平面设计[摘要] 日本的平面设计在世界平面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无论在书籍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都表现出很高的艺术设计水平。
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除了吸收外国设计的精华,并将这些精华加以消化,同时特别注意挖掘本国传统的设计元素。
保持了高度的民族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日本设计风格”在很多国家都有较高的影响力。
[关键词] 日本平面设计二战后,日本进入一个和平发展的阶段,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这对产品设计和广告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1年松下电器公司老板松下幸之助访问美国后便提出“日本将进入设计的时代”。
经济的高度发展也给日本的设计界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随着现代设计的逐步完善,设计师们发现融合日本民族艺术传统语言的设计作品更能引起世界的关注。
1951年龟仓雄策,原弘,山名文夫等人在东京成立了日本宣传美术会(日宣美),日宣美的成立是为了提高日本的设计水平,挖掘年轻设计师为目的,这给很多设计师以施展才华的机会,田中一光、永井一正、福田繁雄杉、浦康平浅、叶克己、腾井三雄、横尾忠则、松永真石、冈英子、小岛良平等一批设计师诞生。
每年一次的《日宣美展》使日本设计师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1952年东京ADC(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成立,1953年《IDEA》杂志发行了第一期,同年龟仓雄策在东京近代美术馆举办了个展,并在日本首次指出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一词,并被广泛使用。
1950年代日本关于设计的信息资讯很少,设计师要想获得信息资讯就必须自己去挖掘和消化。
这个时期也正是日本设计的转折期,日本设计虽然受到西方设计风格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失去自我,坚持其平面性追求平淡内敛简洁的日式风格,这个时期也正是日本设计的酝酿期。
1960年“世界设计会议”在东京举行,这给当时的日本设计界提供了一个与世界设计界交流并获取信息资讯的好机会。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大阪世博成为当时以龟仓雄策为首的日本设计团队的重要工作,在这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龟仓雄策凭借1964年东京奥运会标志设计和海报设计使日本设计在世界平面设计舞台上崭露头角。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一、背景:19世纪末叶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
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1、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
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设计与机械生产相结合为宗旨”,在1927年创办《帝国工艺》杂志。
1928年成立了“国立工艺指导所”进行图案、木工、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的研究工作,寻找日本工艺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1933年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陶特来到日本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现状提出批评,强调新材料和标准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把包豪斯的一些思想介绍到日本。
战前这40年日本的设计艺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之中,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目的传统工艺现代化两者之间徘徊,主体处于传统手工业上,对现代设计处于模仿阶段。
2、缓慢恢复发展阶段(20实际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二战后,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对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政府、产业界、设计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
1947年举办“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工艺新闻》专辑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活动;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洛威访日;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设计美学)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一、背景:19世纪末叶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
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1、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
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设计与机械生产相结合为宗旨”,在1927年创办《帝国工艺》杂志。
1928年成立了“国立工艺指导所”进行图案、木工、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的研究工作,寻找日本工艺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1933年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陶特来到日本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现状提出批评,强调新材料和标准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把包豪斯的一些思想介绍到日本。
战前这40年日本的设计艺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之中,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目的传统工艺现代化两者之间徘徊,主体处于传统手工业上,对现代设计处于模仿阶段。
2、缓慢恢复发展阶段(20实际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二战后,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对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政府、产业界、设计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
1947年举办“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工艺新闻》专辑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活动;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洛威访日;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