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玉米区域种植及产量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376.34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引言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在国内消费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国产玉米的市场分析,揭示其生产、消费、进出口等关键数据,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国产玉米生产概况1. 生产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9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为6.12亿亩,产量为2.58亿吨。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约为22%,位居世界第二。
2. 产区分布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淮海等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成为我国玉米产量最高的地区。
3. 品种结构国产玉米品种繁多,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饲料玉米、食用玉米等。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优质饲料玉米和食用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三、国产玉米消费市场分析1. 消费总量我国玉米消费总量逐年上升,2019年消费量为2.57亿吨。
其中,饲料消费占比最高,约为60%;食用消费占比约为25%;工业消费占比约为15%。
2. 消费结构(1)饲料消费: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饲料玉米需求量不断增长。
其中,猪饲料对玉米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家禽饲料。
(2)食用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玉米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玉米食品主要包括玉米粥、玉米饼、玉米面条等。
(3)工业消费:玉米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玉米淀粉、玉米酒精、玉米油等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
四、国产玉米进出口数据分析1. 出口情况近年来,我国玉米出口量逐年下降。
2019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为254万吨,主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
2. 进口情况我国玉米进口量相对较小,主要进口国为美国、阿根廷、乌克兰等。
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量基本保持稳定。
五、国产玉米价格走势分析1. 价格波动国产玉米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产成本、供求关系、政策调控等。
近年来,国产玉米价格波动较大,2019年价格较2018年有所上涨。
一、我国地区春玉米种植地区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春玉米的主要种植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春玉米的种植,土地肥沃,降水充沛,特别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是东北地区春玉米的主要产区。
2.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也是我国春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适宜春玉米的生长。
山东省、河北省和河南省是华北地区春玉米的主要种植地区。
3.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也有部分地区适宜春玉米的种植,尤其是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独特,适合春玉米的生长。
二、我国地区夏玉米种植地区1.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我国夏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温暖湿润,适宜夏玉米的生长,有利于夏玉米的丰收。
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是华南地区夏玉米的主要种植地区。
2. 长江流域地区长江流域地区也是我国夏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夏玉米的种植,土地肥沃,降水充沛,特别是湖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是长江流域地区夏玉米的主要产区。
3.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也是我国夏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多雨多云,适宜夏玉米的生长。
云南省、四川省和贵州省是西南地区夏玉米的主要种植地区。
总结:我国地区春玉米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而夏玉米主要集中在华南、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玉米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玉米种植来说,选择种植地区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地区春玉米和夏玉米种植地区四、我国地区夏玉米种植地区的特点1.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我国夏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温暖湿润,适宜夏玉米的生长。
华南地区的雨量充沛,气温适中,阳光充足,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夏玉米的生长。
尤其是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这些地方,夏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也比较丰富。
在这里,农民们利用丰富的水资源,通过旱地种植和水稻轮作,实现了夏玉米的大面积种植,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了我国夏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
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有哪些
经多年的规划与调整,目前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有以下六大区域:
我国北方春播玉米主产区
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宁夏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的一部分地区。
一年一熟,旱地为主,面积8000万亩左右,占全国玉米面
积的26.67%。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主产区
包括山东与河南全部,河北、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江苏、安徽北部。
一年两熟,水浇地与旱地并重,面积13000万亩左右,占全国玉米面积的43.4%。
我国西南山地玉米主产区
以四川、云南、贵州全部,湖南与陕西南部及广西西部丘陵地为主。
一年一熟、二熟、三熟并存,水旱田交错,面积6000万亩左右,占全国玉米面积的20%。
我国南方丘陵玉米主产区
包括广东、江西、福建、浙江、上海、台湾、海南全部,广西、湖南、湖北东部及江苏、安徽南部。
水田旱地并举,一年三熟,玉米有春、秋、冬播,面积l500万亩左右,占全国玉米面积的5%。
我国西北灌溉玉米主产区
包括新疆全部和甘肃河西走廊。
一年一熟或二熟,水浇地为主,面积1300万亩左右,占全国玉米面积的4%。
我国青藏高原玉米主产区
包括青海、西藏全部。
一年一熟,旱地春播单作,面积300万亩左右,占全国玉米面积的1%。
国内玉米产量和种植面积
从种植面积的角度来看,玉米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尤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主要产区。
而从产量来看,中国的玉米产量一直在稳步增长,这得益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然而,与全球其他主要玉米生产国相比,中国的玉米单产水平仍有差距,这也是未来中国玉米种植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此外,玉米产量和种植面积的数据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政策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未来中国玉米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变化也将受到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的影响。
因此,对于玉米产量和种植面积的数据,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生产经营计划,从而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玉米种植一、引言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在农业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玉米种植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面对全球化、气候变化等带来的挑战,我国玉米产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玉米种植业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
二、我国玉米种植业现状1.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254万公顷,产量达到2.61亿吨。
玉米种植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品种及种植技术在我国,玉米品种繁多,涵盖了粮用、饲用、加工用等多种用途。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品种不断涌现,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种植技术的改进,如精准农业、节水灌溉等,也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基础。
三、挑战与问题1.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大。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2.生产成本上升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导致玉米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这使得我国玉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3.产业链发展不完善我国玉米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深加工产业占比偏低,导致玉米产品附加值不高。
此外,玉米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也对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培育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品种,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
2.发展绿色农业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完善产业链条加强玉米产业链建设,提高深加工能力,拓展玉米产品市场,提升产业附加值。
同时,优化流通渠道,降低市场风险。
我国玉米大豆种植现状及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和大豆是我国的两大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分别介绍我国玉米和大豆的种植现状,并提出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玉米的种植现状: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巨大,栽培区域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每年玉米种植面积约为6000万公顷,总产量约为2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3左右。
为了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效益,减少土壤资源的利用率,农民和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栽培技术。
间作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农作物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的方式,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使农作物之间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总体产量。
间作玉米和大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壤养分,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间作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选择玉米和大豆的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好的玉米和大豆品种。
这样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耐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控制玉米和大豆的适宜密度:间作时,要根据不同作物的株行间距和株行数,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一般来说,玉米的株行间距可以适当放宽,增加大豆的种植数量,以获取更好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
3. 土壤调理和养分供给:合理施肥是提高间作种植效益的关键。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量元素,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
要重视土壤调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4. 合理病虫害防治措施:在间作玉米和大豆的过程中,要注意病虫害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及时采取药剂处理和生物防治措施,确保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玉米生态区划分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此将玉米种植区域进行生态区划可以更好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粮食生产。
一、华北玉米生态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其中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比较干旱,光热条件适宜,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是中国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之一。
二、东北玉米生态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这一地区天气寒冷、降雨时段较短,但由于蒸发量小、土地肥沃,故这里的玉米产量和品质也比较高。
三、黄淮海玉米生态区:以安徽、江苏、河南、山东为主,这里的水稻和玉米双季生产比较有优势,夏季降雨充足,适宜玉米生长。
四、长江中下游玉米生态区: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降水充足,是玉米种植的理想区域之一。
通过生态区划分,不仅可以促进玉米生产的合理布局和调整,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玉米在中国布局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玉米种植带,这一带状区域集中了中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和产量的90%。
吉林、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陕西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中吉林、河北、山东的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10%以上。
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分布图2、我国玉米产量情况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玉米种子的优化史。
改革开放以来,玉米品种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产量增长亦经历了两个阶段:(1)70-90年代单产增幅较大,涨幅超过50%,但面积增加较小,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为推动单产增加的第一要素;根据各地调查春季玉米螟基数情况,今年东北大部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偏东地区、西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
其中,黑龙江、吉林大发生,辽宁、内蒙古偏重发生,新疆、黄淮和华北大部中等发生,江淮、西北其他地区、西南大部偏轻发生。
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6亿亩。
全国大部地区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较常年接近或偏晚1-3天(具体数据见表1)。
预计6月中下旬至7月末,江淮、黄淮、华北、西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
一、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以东北3省和内蒙古虫量较高。
与常年平均值比,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重庆偏高10%以上,山西和河南偏高近7%,黑龙江和河北等10省(区、市)偏低;与上年相比,内蒙古、山西、河北和陕西等10省(区、市)偏高,其余9省(区、市)偏低(具体数据见表2)。
各地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统计表二、玉米种植和生长情况对玉米螟发生有利今年全国春玉米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3亿亩。
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摘要:一、中国玉米种植面积概述二、中国玉米产量概述三、2021 年度中国玉米产量及种植面积统计分析四、2022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调研五、结论正文:一、中国玉米种植面积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消费国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等地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供需环境的变化,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呈现出波动态势。
二、中国玉米产量概述中国玉米产量也受到种植面积、天气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虽然玉米种植面积波动较大,但总体产量呈现出增长趋势。
2019 年中国玉米产量止跌回升至2.608 亿吨,2021 年中国全年玉米产量为2.725 亿吨。
三、2021 年度中国玉米产量及种植面积统计分析2021 年受玉米价格上涨因素影响,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相较2020 年增长5%。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725 亿吨。
玉米产量不仅受种植面积的影响还受天气、技术水平的影响。
四、2022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调研根据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2022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6.03 亿亩,较2021 年下降0.79%。
分省份来看,东北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变化较大,其中黑龙江和辽宁面积分别下降8.12% 和2.84%,吉林和内蒙古面积分别增加0.6% 和0.68%。
华北产区种植面积保持稳中有增,山东、河南和河北分别增加0.86%、3.43% 和0.49%。
2022 年玉米产量为2.59 亿吨,较2021 年下降680 万吨。
五、结论综合以上分析,近年来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出波动态势,受政策调整、市场供需环境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2021 年玉米产量有所增长,但2022 年受到种植面积下降和天气等因素影响,玉米产量出现下降。
长治玉米种植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本报告对长治地区的玉米种植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了解长治地区玉米种植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长治地区玉米种植的总体情况1. 长治地区是山西省玉米主产区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大。
2. 玉米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种植户众多。
3. 玉米品种多样化,包括黄色玉米、白色玉米和甜玉米等。
二、长治地区玉米种植面临的挑战1. 土地资源受限:长治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玉米种植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2. 水资源供给不足:长治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蓄水设施不够完善,玉米种植面临灌溉困难。
3.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长治地区农田机械化程度较低,玉米种植过程中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劳动。
三、长治地区玉米种植的发展机遇1. 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农业技术如智慧农业、遥感技术等可以应用于玉米种植中,提高生产效率。
2. 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提供贴息政策和技术指导。
3. 农业合作社的推广: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合作社带动玉米种植规模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四、长治地区玉米种植的发展策略1. 科技先导:加大对新型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推广智慧农业、遥感技术等,提高种植效益。
2. 资金支持: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贴息政策和贷款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
3. 农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建设,通过合作社带动玉米种植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减轻农民劳动负担。
4. 水资源管理: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投入,提高灌溉效率,缓解灌溉困难。
5. 市场拓展:积极拓宽玉米销售渠道,寻求新的市场机会,提高农民收益。
结论通过对长治地区玉米种植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长治地区玉米种植面临一些挑战,如土地资源受限、水资源供给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发展机遇,如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农业合作社的推广等。
中国玉米产区分布图中国玉米产区分布图全国玉米分为六个种植区:*北方春播玉米区,以东北3省、内蒙古和宁夏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650多万公顷,占全国36%左右;总产2700多万吨,占全国的40%左右。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以山东和河南为主,种植面积约6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32%,总产约2200万吨,占全国34%左右。
*西南山地玉米区,以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主,面积约占全国的22%,总产占18%左右。
*南方丘陵玉米区,以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和江西为主。
种植面积为全国的6%,总产不足5%。
*西北灌溉玉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一部分地区。
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5%,总产约占3%。
*青藏高原玉米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海拔高,种植面积及总产,都不足全国的百分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号玉米生产大国,年产量亿余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同时,我国也是玉米的头号消费大国,消费量的90%以上靠国内生产。
在过去五年,我国有两年进口玉米,有三年出口玉米。
尽管进出口量每年在数百万吨到一千余万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第二的位置,但占国内的消费量,一般在5%一10%。
我国传统的玉米出口市场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传统的玉米进口来源国是美国、阿根廷等。
东北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其中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的第一大玉米主产省。
1996年吉林省产玉米175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
其次是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产量分别为1600万吨和1450万吨。
河北、河南两省也有千万吨的年产量。
国际上,美国既是我国玉米出口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我国玉米进口最主要的来源国。
美国玉米年产量大致在2.4亿吨,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
当我国的玉米供不应求时,我们进口美国玉米。
例如,1995年我国进口美国玉米500万吨;当我国玉米供过于求时,我国玉米与美国争夺亚太市场。
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目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我国玉米生产现状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2.玉米品种和品质3.玉米生产技术水平4.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二、我国玉米发展目标1.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2.优化玉米种植结构3.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4.应对挑战和问题正文一、我国玉米生产现状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
据统计,2021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5.38 亿亩,总产量为 2.65 亿吨。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新品种的推广,玉米亩产量逐年递增。
2.玉米品种和品质我国玉米品种繁多,涵盖了粮食、饲料、鲜食等多个类型。
在粮食用途方面,主要以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为主;在饲料用途方面,以高蛋白、高能量等特性为主;在鲜食方面,以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为特点。
总体来说,我国玉米品质不断提高。
3.玉米生产技术水平我国玉米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育种、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得玉米品种不断更新,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
种植技术的推广,如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使得玉米生产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4.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尽管我国玉米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造成玉米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其次,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少并且分散,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玉米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再次,玉米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二、我国玉米发展目标1.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我国将继续推进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通过加大育种研发力度,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的品种,提高玉米单产水平。
2.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我国将进一步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提高玉米产业的效益。
通过调整种植布局,发展绿色、生态、高效的玉米生产模式,提高玉米的产值。
3.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我国将继续加大玉米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
玉米亩产量一般是多少公斤,附玉米的种植方法南方地区一般最高亩产可达900公斤以上,东三省春玉米区亩产量一般可达500-700kg,黄淮海夏玉米区亩产量一般可达600-800kg,新疆地区亩产量最高可达700-900kg,具体亩产量与玉米的品种、种植地的地理环境、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有关。
想要取得高产量,应精选优质良种,一般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具有高产潜力、耐密紧凑、大穗型的中晚熟品种,保证抗倒性比较强、抗病性能好,并要完善种植栽培管理。
一、玉米亩产量一般是多少公斤1、品种、地理环境、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玉米产量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南方地区最高亩产可达900公斤以上,东三省春玉米区亩产量一般在500-700kg,黄淮海夏玉米区亩产量一般在600-800kg,新疆地区亩产量最高可达700-900kg。
2、玉米是一种抗旱、高产、经济价值高的粮食作物,一般光热条件好、优质丰产抗病品种、规范化栽培种植的产量高。
二、玉米的种植方法1、选种催芽精选优质良种,一般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具有高产潜力、耐密紧凑、大穗型的中晚熟品种,保证抗倒性比较强、抗病性能好。
种子在播前要先晒种,放在太阳光下晒3-4个小时即可。
然后在温水中浸泡催芽,水温控制在50-55°C,浸泡大约15分钟。
泡好后冷却6-8小时,用清水冲洗1-2次即可播种。
2、选地整地玉米是喜肥水、好温热、需氧多、怕涝渍的作物,在播种过程中,过酸、过粘和贫瘠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不良,因此最好选择排灌方便、便于管理、PH6.5-7、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
在表层施入有机肥作为底肥,然后挖沟起垄,将土壤晾晒1-2天。
3、播种入土播种时,要保持行距65cm、株距18cm的间距,然后点播玉米种子,播种深度为5cm。
玉米种植后,要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让其正常发育生长。
4、田间管理(1)间苗、定苗:遵循“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其产量情况我国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
根据我国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不同,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尤其是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份。
河北省是我国玉米种植的重要区域之一、河北省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玉米生长。
尤其是沧州、邯郸、石家庄等地,玉米产量较高,是全国玉米种植的重要基地之一、根据统计数据,河北省每年的玉米产量约为1500万吨左右。
山东省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玉米产量最高的省份。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山东的土壤条件较好,有助于玉米的生长。
青岛、济南、淄博等地的玉米种植面积很大,产量较高。
据统计,山东省每年的玉米产量超过3000万吨。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个省份,也是我国玉米种植的重要区域。
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夏季温暖,适宜玉米的生长。
辽宁省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和鞍山等地,而黑龙江省的玉米主要种植在佳木斯、哈尔滨等地。
吉林省的玉米主要种植在长春、吉林等地。
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也非常高,每年超过2000万吨。
此外,我国其他地区也有玉米种植,如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份。
陕西省的玉米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和渭南等地,甘肃省的玉米主要分布在兰州和天水等地,四川省的玉米主要分布在成都和广元等地。
这些地区的玉米产量虽然不如北方地区高,但也有一定规模。
总体来说,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使得玉米能够得到良好的生长。
我国每年的玉米产量较高,不仅满足了国内人民的需求,还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
玉米种植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国玉米种植区情况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的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地区。
以下是对全国玉米种植区情况的详细介绍。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玉米种植区之一、该地区气候寒冷,冬季长,夏季短,适宜玉米生长。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玉米产区。
这些地区以黑土地带为主要农业土壤类型,土壤肥沃,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东北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为玉米的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一直在我国各地保持较高水平。
华北地区也是我国的重要玉米种植区之一、该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
华北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条件良好,适宜于玉米的生长。
尤其是河北和山西等地的平原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
此外,华北地区的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玉米的耕种和灌溉。
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另一个重要的玉米种植区。
该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气候条件也各异。
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盆地的平原地带适宜于玉米的生长。
此外,贵州的一些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山地也适宜于玉米的种植。
西南地区的玉米品种较多,适应性强,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较高。
长江流域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也是玉米的重要种植区。
该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
长江流域的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玉米的生长。
特别是江淮平原地区的黑土地,被誉为我国最适宜玉米种植的区域之一、长江流域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除了以上主要的玉米种植区外,其他地区也有玉米的种植。
例如,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也具有一定的玉米种植面积。
此外,近年来,北方一些地方政府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农民种植玉米上提供政策支持,从而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玉米种植发展。
总的来说,全国各地的玉米种植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这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不同的环境。
在政府的支持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玉米种植的规模和产量不断增加,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1. 当前玉米生产的现状1.1 玉米的种植面积与产量说到玉米,大家都知道这可是咱们国家重要的粮食作物,真是家喻户晓。
你知道吗?在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得让人吃惊,大约有四千多万公顷,产量也是个天文数字,每年能生产超过两亿吨的玉米,简直是金玉满堂!而且,很多地方的农民靠种玉米养家糊口,真是辛苦不易,活生生的“农民伯伯”呢!1.2 地区分布与主要产区尤其在东北、华北,甚至西南地区,玉米可就像春天的花儿,处处开放。
每到秋天,玉米成熟,那金黄的颜色,简直好看到爆。
像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真是玉米的“故乡”,收割时,田野里一片欢腾,那场景,真让人感动。
2. 玉米生产的技术与挑战2.1 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说到种植,现代技术可是大大的提升了玉米的产量。
无人机、精准农业、智能喷灌……这些词听着耳熟吧?它们纷纷登场,让农民们的腰包鼓鼓。
就像篮球场上的“战术”,农民们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真是稳抓稳打,收成自然不会低。
2.2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不过,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丰收,挑战也不少。
气候变化、病虫害、市场波动,真是让人绞尽脑汁。
有时候,你明明照顾得好好的,结果却被一场意外的暴雨给打了个措手不及,心里那个酸啊,真是不言而喻啊!再说,市场价格也是有起有落的,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玉米,到了市场上,有时候连打个平手都难,真是让人心疼。
3. 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3.1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然而,不能光着急,咱们也得放眼未来。
发展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必然趋势。
比如说,采用轮作制度,合理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让土壤更健康。
就像人一样,饮食均衡,身体才好,对吧?而且,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支持也是越来越好,农民的积极性也是时刻高涨,大家伙儿都在琢磨如何能种得更好。
3.2 市场需求与产业链的拓展再者,市场需求变化也给玉米产业带来了不少机会。
你看看,玉米不仅是粮食,那些零食、饲料、甚至生物燃料,结构越来越丰富。
11.1国内玉米区域种植概况
玉米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型玉米栽培带。
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
我国玉米种植形势多样,主要以春玉米和夏玉米为主,春玉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全部玉米种植区。
河北、陕西两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和甘肃省部分地区。
西南诸省的高山地区,西北地区,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维度及海拔高度的原因,积温不足,难以实行多熟种植,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为主。
相对于夏播区,大部分春播区玉米生长期更长,单产水平也更高。
夏玉米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全省、山东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西南地区也有部分面积。
图表1.国内玉米种植区域划分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11.1.1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变化
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呈递增趋势):国内玉米播种面积整体上呈递增趋势,增幅在近十年尤其明显,2000年国内玉米总播种面积为3458万亩,2012年播种面积为5265万亩,增幅为52.2%。
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省份依次是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等,这8个省份玉米播种面积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66%。
图表2.1950-2012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图表3.2012/13年度国内玉米分省播种面积分布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近几年,国内玉米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当属东北地区,黑龙江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多的省份,2012/13年度玉米播种面积达8600万亩,较2006年上涨133%;与此同时,国内总面积增幅为30%。
图表4.2000-2013年我国玉米主产区播种面积及变化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11.1.2国内玉米单产变化
单产变化(近十年波动范围不大):引用《玉米产量潜力与实现的限制因素评估》一文的研究结论:50年代主要是总结和推广农民丰产经验,由于整体科技水平低,技术传播体系不健全,种植品种以农家种为主,产量较低,加上化肥用量甚少,病虫草害防治不力,耕作栽培管理粗放以及受农业“大跃进”的影响,玉米单产处于徘徊与缓慢增加阶段。
60年代增产的主要措施包括大面积推广双交种,一般比农家品种增产20-30%;精细整地,改良土壤,改善农田条件;合理密植,由每亩约1800株增加到2500株;增施肥料,化肥开始较大面积应用等,玉米单产明显增加。
70年代玉米单产提高较快,主要原因:一是玉米杂交种的快速推广,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1966年全国杂交种面积仅占玉米总面积的10%,1971年增至28%,1979年扩大到69.8%,达10455万亩;二是化肥施用量剧增。
三是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坡地改梯田、改良盐碱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和贯彻“以粮为纲”过程中特别强调“突出抓好粮食”,对玉米生产均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80年代以后玉米进入大发展时期,也是玉米单产增速最快的时期。
主要原因:一是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玉米生产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收购价格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国家继1979~1984年粮食收购价年均上涨12.1%,1986~1989年又上涨14.9%之后,1992~1996年年
均再次上涨23.3%。
二是确立了玉米在饲料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玉米发展为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需求量大增拉动生产。
三是技术创新和扩散在玉米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采用抗病、高产杂交种,提高种子纯度;增施肥料,主要是化肥用量大增,肥料品种更加齐全,施肥技术优化;
50 -90年代是玉米单产增长率最大的阶段,这也见证了国内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2000 -2012年玉米单产增长幅度比较缓慢,近十年的平均单产在344kg/亩左右;进一步讲,目前单纯依靠改善外界条件(土壤、化肥、农药、机械化等),我国玉米单产继续提升的空间有限,若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玉米种子进行改进更为有效。
对比国内玉米单产与美国玉米单产,美玉米单产高出我国玉米单产 2.5-5吨/公顷,这也预示国内玉米单产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表5.1950-2013年我国玉米单产变化及增幅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图表6.2000-2012年我国玉米单产与美玉米单产比较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11.1.3国内玉米产量变化
产量变化(产量持续性增长):玉米产量增长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0-90年代,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单产的大幅提高;第二阶段2000年之后,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播种面积的提高。
国内玉米产量较大的地区依次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称东北主产区,玉米总产量在6500万吨左右,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5%);山东、河南、河北(称华北主产区,玉米总产量在5421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9.3),其次玉米产量较高的省份有山西(706万吨),陕西(568万吨),云南(585万吨),四川(694万吨)。
图表7.1952-2012年我国玉米总产量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图表8.2000-2012年我国玉米主产区产量及变化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图表9.2011/12年度我国玉米区域产量分布地图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