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简析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0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计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计划是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合理配置轨道交通资源,提高运营效率,确保乘客出行满意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流预测
客流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计划的基础,通过对历史数据、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客流量。
准确的客流预测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运营策略,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客流分析
客流分析是对轨道交通客流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高峰时段、平峰时段、低谷时段的客流分布,以及各站、各线路的客流状况。
客流分析有助于发现客流拥堵、运力不足等问题,为运营管理提供依据。
三、运营策略制定
根据客流预测和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包括列车运行图调整、运力分配、换乘站疏导措施等。
合理的运营策略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降低乘客等待时间,提升出行满意度。
四、客流调控措施
针对高峰时段、特殊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期,制定相应的客流调控措施,如限流、引导客流等措施,以确保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应急预案制定
为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
轨道交通系统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失,保证乘客安全。
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计划的实际应用中,应不断评估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以提高其可读性和实用性。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轨道交通企业应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客流计划,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地铁客流分析总结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客流情况反映了城市的人口流动、经济活动和居民出行需求等多方面的特征。
对地铁客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优化地铁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等。
以下将对地铁客流的相关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
一、地铁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1、时间分布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差异:在工作日,地铁客流通常呈现明显的早晚高峰,早上上班时段和傍晚下班时段客流量较大,而中午和下午相对较少。
非工作日则没有明显的早晚高峰,全天客流量相对较为平稳,但在节假日或特殊活动期间,可能会出现特定时间段的客流高峰。
季节性变化:不同季节对地铁客流也有影响。
例如,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地铁出行;冬季则可能因天气寒冷,出行意愿有所降低。
此外,旅游旺季和淡季也会导致客流的波动。
小时分布:除了早晚高峰,其他时间段的客流也有一定规律。
例如,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之间,通常是购物、休闲出行的时段,客流量相对较为稳定;而晚上 7 点至 10 点,可能是娱乐、社交活动的高峰期。
2、空间分布线路分布:不同地铁线路的客流量差异较大。
通常,连接城市主要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作区的线路客流量较大,而偏远地区或新开通的线路客流量相对较少。
站点分布:地铁站点的客流量也不均衡。
换乘站、商业中心附近的站点、大型居民区附近的站点往往是客流集中的地方,而一些位于郊区或功能单一区域的站点客流量较小。
区域分布:城市不同区域的地铁客流也有所不同。
中心城区的客流量一般较大,而城市边缘地区或新开发区域的客流量相对较少。
二、影响地铁客流的因素1、城市规划与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中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的分布和规模,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需求和方向,从而影响地铁客流。
城市扩张: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新的区域开发和人口迁移会改变地铁客流的分布。
2、经济活动就业机会:工作岗位的集中区域会吸引大量通勤客流。
商业活动:购物中心、商务区等地的商业活动频繁,会带来大量购物、休闲客流。
城市轨道交通XXX的客流与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与管理一、引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现代快速、高效的交通方式,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情况及其管理进行探讨。
二、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现状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是指通过轨道交通系统进行出行的人数。
首先,我们可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总体现状,包括客流量的增长趋势、高峰期客流分布、线路间客流差异等方面。
其次,我们可以详细分析不同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情况,包括客流密度、进出站分布等。
三、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析方法为了有效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需要利用科学的客流分析方法。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客流分析方法,如调查问卷、智能卡数据分析、摄像头监控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管理措施为了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列车数量、加密运行间隔等方式扩大运输能力。
其次,可以采用客流引导、换乘优化等手段来调整客流分布,减少高峰期的拥堵现象。
此外,还可以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来优化调度和运营,提高整体效率。
五、国际经验与案例分析本节将通过对国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经验和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客流管理的成功经验。
例如,东京地铁、伦敦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客流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六、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管理的挑战与发展趋势最后,本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面临更多的客流压力,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手段,以满足乘客的需求。
七、结论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与管理进行论述,总结了客流现状、分析方法、管理措施以及国际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管理是提高交通效率、优化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相关问题。
地铁客流分析总结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客流情况反映了城市的人口流动、居民出行规律以及城市发展的特点。
对地铁客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优化地铁运营、提升服务质量,并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有力依据。
一、地铁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一)工作日与周末的差异在工作日,地铁客流呈现出明显的早晚高峰。
早上 7 点至 9 点,大量上班族涌向地铁站,形成早高峰;下午5 点至7 点,下班人群返程,构成晚高峰。
而周末的客流则相对较为平稳,高峰时段不那么集中,且全天客流量通常低于工作日。
(二)节假日的特殊情况在法定节假日,如春节、国庆等,地铁客流会出现较大变化。
节前通常会有出城的客流高峰,节后则是回城高峰。
此外,一些特定的节日活动场所附近的地铁站,客流量也会大幅增加。
(三)不同时间段的客流波动除了高峰时段,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段客流也有一定规律。
上午 9 点至下午 5 点之间,客流相对平稳但仍保持一定水平;晚上 7 点以后,客流逐渐减少,但在一些商业中心或娱乐区域附近的地铁站,可能会在夜间有较小的客流高峰。
二、地铁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一)线路之间的客流差异不同地铁线路的客流量存在差异。
连接城市主要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作区的线路往往客流量较大,而一些偏远或服务区域较小的线路客流量相对较少。
(二)站点之间的客流差异地铁站的客流量也因所处位置和周边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位于市中心、大型商业区、交通枢纽的站点客流量通常较大,而位于郊区或功能单一区域的站点客流量相对较小。
(三)换乘站的客流特点换乘站是地铁客流的重要交汇点,客流量较大且人员流动复杂。
换乘站的设计和运营效率对整个地铁系统的顺畅运行至关重要。
三、影响地铁客流的因素(一)城市发展和规划城市的规模、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都会影响地铁客流。
新的商业区、住宅区的开发,以及城市的扩张,都可能导致客流的变化。
(二)票价政策地铁票价的调整会对客流产生一定影响。
票价上涨可能导致部分乘客选择其他交通方式,而票价优惠则可能吸引更多人乘坐地铁。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了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之一。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情况对于城市运行和交通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现状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在大多数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网络,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随着轨道交通线路的不断扩展,客流量也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
以北京为例,截至2020年,北京的地铁客流量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每天约800万人次。
而在上海,地铁客流量更是高达每天约1000万人次。
城市轨道交通的高客流现象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所导致的,更多是因为轨道交通的优势。
相比于其他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具有快速、便捷、安全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市民的选择。
此外,随着支付手段的便利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乘客购票和进出站都变得更加方便,也进一步提高了轨道交通的客流量。
二、1. 客流高峰期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早晚高峰期是客流最为集中的时间段。
一般来说,早高峰期主要是市民上班或上学的时间段,而晚高峰期则是市民下班或放学回家的时间段。
这两个时间段是轨道交通客流压力最大的时刻。
高峰期的客流高峰主要是由于人口流动的集中和时间的限制导致的。
大多数上班族和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需要前往特定的地点,这就导致了部分线路和车站在高峰期客流集中,而其他时段客流较为稀少。
2. 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分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不同线路和不同车站之间的客流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压力最大,客流量也最高。
这是因为市中心区域是商业、办公、旅游等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群聚集。
此外,在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规划中,还需要考虑到居民区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居民区的人口密度较高,也需要相应的轨道交通支持。
而重要的交通枢纽如火车站、机场等,也需要与城市轨道交通建立良好的衔接。
简述城轨交通客流的特点
城轨交通是指城市内部的铁路交通系统,通常由地铁、轻轨和城市铁路组成。
城轨交通客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峰时段客流集中:城轨交通客流通常呈现出高峰时段客流量大、集中的特点。
在早晚上下班时间,乘坐城轨交通的人数会急剧增加,导致车厢拥挤和站台拥堵。
这种高峰时段客流集中的情况给城轨交通的运营和管理带来了挑战,需要合理安排车次和增加运力来满足乘客的需求。
2. 城市中心区域客流密集:城轨交通通常在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繁华商业区设置站点,这些区域的客流密集,尤其是在工作日和购物季节。
这些地区的乘客数量巨大,需要提供足够的车辆和设施来保证顺畅的运营。
同时,这也需要交通管理部门合理规划站点和路线,以便乘客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3. 客流分布不均衡:城轨交通客流通常呈现出站点之间客流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一些主要站点和换乘站点的客流量大,而一些次要站点的客流量相对较少。
这就需要运营方合理调配车辆,调整列车停站策略,确保乘客能够平衡地分布在各个站点,避免拥挤和滞留。
4. 乘客流动性较大:城轨交通乘客的流动性较大,很多人会在不同的站点上下车或换乘。
这就要求运营方提供方便快捷的换乘服务和信息,如换乘导引、车站标识和实时列车信息等,以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和满意度。
总之,城轨交通客流的特点是高峰时段客流集中、城市中心区域客流密集、客流分布不均衡和乘客流动性较大。
对于城轨交通的运营和管理来说,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调度来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简述城轨交通客流的特点城轨交通客流的特点是指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乘客出行的数量和分布的一种表现形式。
城轨交通客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峰集中特点:城轨交通客流具有高峰集中的特点,即在一天的特定时间段内,乘客数量急剧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工作、学校等日常活动的时间规律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早上和下午是城轨交通客流高峰期,人们出行集中在上下班时间段,这也是城轨交通系统运力需求最大的时候。
2. 方向偏向特点:城轨交通客流具有方向偏向的特点,即由于城市中心商业区、办公区等区域的吸引力,乘客出行方向呈现明显的偏向性。
一般来说,早上高峰期乘客主要是由郊区向城市中心方向流动,而下午高峰期则相反,乘客主要是由城市中心方向返回郊区。
这种方向偏向特点对城轨交通线路的规划、运营和调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3. 分时段差异特点:城轨交通客流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早上和下午是城轨交通客流的高峰期,而其他时间段则相对较低。
在高峰期,城轨交通车厢内的乘客密度相对较大,车站人流量也相对较大;而在低峰期,乘客数量较少,车厢内相对宽敞,车站人流量也较小。
4. 空间分布不均特点:城轨交通客流的空间分布存在不均匀性。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区域和主要交通枢纽周边是城轨交通客流最为集中的地区,乘客数量较多;而城市郊区和偏远地区的乘客数量相对较少。
这种空间分布不均特点对城轨交通线路的布局和运营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5. 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城轨交通客流还受到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节假日和长假期间,城轨交通客流通常会有所增加,因为人们外出旅游、探亲等出行需求增加;而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城轨交通客流可能会减少,因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出行方式。
总的来说,城轨交通客流的特点包括高峰集中、方向偏向、分时段差异、空间分布不均以及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城轨交通系统的规划、运营和调度,提高城轨交通的运力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概述引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交通需求的增加,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组织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组织进行概述,并探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优化车站的客流。
客流组织的重要性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组织对于确保乘客流畅出行和安全非常重要。
合理的客流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车站的运行效率,减少拥堵和延误,提升乘客的体验。
客流组织的目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组织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提供高效、安全和舒适的乘车环境。
具体目标包括: - 减少乘车排队时间和候车时间,提高乘车效率; - 分流高峰期的客流,减少车站拥堵; - 保持车站内秩序,防止拥挤和突发事件的发生; - 提供良好的乘车体验,提高乘客满意度。
常见的客流组织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通常采取一系列的客流组织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铁道分隔通过铁道的分隔,将到站和离站的乘客分开,减少交叉和混合的情况,提高乘车效率。
根据车站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分隔方式,如设置候车站台、设立屏蔽门等。
为了减少高峰期的客流压力,车站可以采取分流措施,如设置不同的出入口、按照目的地或车厢设置不同的候车区域等。
这样可以将客流分散,减轻车站压力。
人员引导在车站设置充足的工作人员进行乘客引导和管理,以维持站台秩序和保证乘车安全。
工作人员可以引导乘客站稳、有序上下车,并及时发布车次信息和其他重要提示。
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车站的客流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车站运行模式。
数字化管理可以提高运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和客流变化。
车站内应设置足够的信息发布设备和系统,及时向乘客提供车次信息、票价信息、车站内部情况等。
乘客可以根据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提前做好乘车准备。
客流组织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组织面临一些挑战,如高峰期的客流压力、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设计与研究上海轨道交通运营客流简析周 淮 王如路(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摘 要 上海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已超过10年,2号线、3号线投入使用近5年。
10多年来,上海轨道交通逐步建立起一套安全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
根据历年客流数据结合实际运营生产情况,对客流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影响客流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对客流研究的结果既可以为运营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又可为轨道交通的规划管理部门及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资料。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客流量 分析 预测图1 轨道交通1,2,3号线走向示意图1 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概况上海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于1995年4月10日开通,运营时间已经超过10年。
10年间,上海轨道交通整体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运营线路从开通之初的1条发展到目前4条,累计输送乘客23亿人次,到2005年年底运营线路将达到5条线,运营里程也将从开通之初的16.365km 达到112km ,日均客流量也从开通之初的24万人次,提高到现在的160多万人次。
除5号线(5号线有11座车站约17km ,日均客流2万多人次)外,目前3条运营线路长达77.4km 计57座车站,线路布置示意图见图1。
1号线北延伸于2004年年12月28日开通,在车辆严重匮乏、发车间隔12min 的情况下,北延伸日均客流仍保持15万人次以上。
“五一”期间,3条线(1、2、3号)的最大日客流超过203.3万人次。
自进入2005年以来,3条线路的客流量继续稳定增长,与2004年相比,日净增客流30多万人次。
客流稳定高速增长使3条线的运营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早晚高峰时间段列车超载严重,据现场测算,每节车辆乘客超过450人,列车满载率超过130%,1号线北延伸部分区间的满载率甚至达到161%以上,车厢内已经变得十分拥挤,一列六节编组的列车在1号线早高峰时间段的载客可达2500人以上。
这种拥挤状况近期尚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只有在列车数量充足,实施大编组、小间隔的客运组织后,高峰时间段的拥挤状况有望得到较大改善和缓解。
由于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比,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环保等特点,随着人们对地铁这一新型交通工具认识的不断加深、运营设施的完善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出行者会选择地铁这一安全畅达交通工具,它现已成为市民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大容量轨道交通的重要性和优势正初步显现。
10多年来逐日客流分布情况见图2。
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安排,在2007年将建成230km 的轨道交通线路,2010年将建成410km 的线路,预计日客流将达到600万人次以上,轨道交通客运量在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达到35%以上。
届时,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与纽约、伦敦等城市的规模并驾齐驱,超过巴黎、莫斯科、东京、波士顿、马图2 1995年~2005逐年日客流分布情况德里等城市,客流量也将仅次于莫斯科地铁。
在轨道交通基本路网形成后,线路间将形成换乘和部分设施空间的共享,以实现线路之间的方便换乘和资源共享。
但当个别线路因故处于非正常运营状态后,换乘站和不同线路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并有可能将一条线路上的故障放大到其他线路上。
为确保建成后的大规模轨道交通网安全高效运转,应及早进行这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对客流分布特点的分析,不断完善客运安全管理体系。
轨道交通的发展引导着城市布局,改变着市民出行的习惯,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针对客流量以及对客流影响的因素分析研究,不仅对客流预测和组织,加强客流管理,提升客运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更深入地进行投资回报分析,为交通规划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资料,提高客流预测的准确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同时,客流分析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2 客流分布特点及分析根据对过去10多年来地铁客流的统计分析,上海轨道交通客流分布有许多明显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规律和特点有7个方面,下面逐一介绍。
2.1 地铁运营以来客流变化趋势总体来讲,10年来上海地铁呈稳步快速增长趋势,但因票价调整因素,客流曾在长达一年多时间里出现明显走低现象。
根据地铁客流量与时间的关系,可将10年来的客流发展情况大致分成三个大阶段,见图3。
图3 十年来逐年日均客流发展情况 第一阶段:1995年的地铁1号线开通~1999年2月,持续约4年时间。
在此期间,客流量总体上呈稳步小幅度上升的态势,处于缓慢上升通道,日均客流从20万人次缓慢增加到40万人次左右。
第二阶段:1999年3月~2000年底,持续约22个月的时间。
总体上,客流呈下降趋势。
1999年的客流比前两年都低,日客流从年初未调价前两个月的36.4万人次,很快地下降到调价后的28.86万人次,与之前相比,客流下降了7.7万人次。
第三阶段:2000年12月~现今,这一阶段已经持续了5年的时间。
在此阶段的客流绝对增长量和增长速率远大于第一阶段。
随着2、3号线开通,轨道交通局部网络优势初步形成,客流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日均客流从2000年上半年的27.49万人稳步增加到现在的160多万人次。
今年客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7.5%,在线路进行增能后,预计客流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若无调价或其他重大情况的改扮,据此推算,今年的客流量预期将达到5.8亿人次。
2.2 新老线路客流分布特征刚投入使用和运营多年的线路,其客流分布特征截然不同。
当一条新线路投入使用的当年,正式投入使用前后的客流会有较大差异,全年的客流一般呈双峰分布。
开通前,客流量围绕一个较低的期望值上下波动;正式开通后,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吸引客流,客流逐步呈稳步上升态势,开通年的客流波动较大,可达20%~30%。
当线路投入运营几年后,客流一般呈稳定增长的特点,年内的客流量一般近似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客流不均衡系数一般小于15%。
1995年4月1号线开通,2000年6月2号线开通后,2号线的全年客流和1、2号线全年总客流明显呈双峰分布,见图4a 和4b ,而其他年份的客流多近似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
2.3 客流波动周期客流波动周期与现行工作制度紧密相关,在全年客流分布中存在着一个近似7d 的客流波动周期,2005年第3、4月份3条线路的客流变化情况见图5。
图中较低客流为星期日,较高客流为星期五,7d 为一个小得客流量波动周期非常明显。
在没有新线路投入的情况下,日常客流波动(σ/μ)一般在10%~15%之间。
1995年地铁开通之初,周末客流量明显高于日常,星期天的客流量最大,但自1999年之后,星期五的客流量最大,比平均客流超出10%以上,反而周末客流较低,星期日的客流成为最低,比平均客流低8%~15%,星期一至星期四的客流量不相上下,见图6。
图5 2005年第3、4月份3条线客流变化情况图6 历年来一周的客流变化历时曲线2.4 客流高峰、低谷与客流密度一年中,上半年的客流量一般比下半年低,1、2、6月份的客流量与其他月份相比较低,但在7月份之后,客流量开始明显持续走高,直到年底。
下半年客流一般约占到全年总客流量的52%~55%。
全年最大月度客流基本发生在10月份,年中最高日客流基本上是在“十一”期间创下的。
一年中的最小客流基本发生在春节期间,农历年三十往往会是一年中的客流量最低点(2003年非典期间除外)。
“五一”和“十一”的长假期间客流量增加较明显,比日常增加20%~40%的客流量。
由于众多原因和客观因素,电动列车的数量不足,列车的运能和时间间隔不能及时满足乘客需要。
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时间段,列车车厢内已变得十分拥挤,不少乘客不能及时登乘上列车而被滞留在站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在目前车辆不足和发车间隔的情况下,3条线在早晚高峰单向断面客流已达到4.18万/h 、3.18万/h 、1.96万/h ,早晚高峰时间段4个小时的客流量约占全天客流量的40%,3条线的单线最大日客流已经达到109.5万(1号线33.4km )、66万(2号线19.2km )、35万(3号线25km ),线路最大客流密度已经达到3.28万人次/km 、3.44万人次/km 、1.4万人次/km ,线路平均客流密度达到2.44万人次/km 、2.64万人次/km 、1.1万人次/km ,2号线的线路客流最大。
在目前列车发车间隔为3min 、3.5min 、5.5min 的情况下(设计最终发车间隔为2min ),断面客流和客流密度已经赶上或超过世界地铁发展成熟城市的数据,正与香港地铁和莫斯科地铁靠近。
据线路实地统计计算,早高峰时间段1号线北延伸部分区间单节车辆的乘客竟达到500人左右,所载乘客数量远超过车辆设计超员定员410人的水平。
2.5 轨道交通网络效应单一线路不能对客流形成很好的吸引。
在2000年前,地铁刚开通之际,客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增加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较小。
在2、3号线投入运营后,线路间形成了有效换乘,线路之间出现相互推动效应,路网对客流量的提升和推动效应开始显现。
2001~2004年虽然没有新增线路,但年客流量平均增加了6400万人次,年平均增幅超过20%。
2001年之前,1号线单线最大客流为1.08亿人次,2004年1号线客流量已达到2.28亿人次。
线路成网后,对客流增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4年来的客流迅速攀升,2004年3条线路的客流量已超过4.7亿多人次,网络效应日趋明显,尤其是2、3号线对1号客流的推高更为明显。
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4年来,1号线的客流量几乎严格地等于2、3号线客流量之和,逐年客流攀升情况及3条线客流关系见图7和图8示。
2.6 客流构成根据6年来对乘客的随即抽样调查分析得知,乘坐轨道交通的乘客主要构成为青壮年。
年龄段在21~40岁的乘客约占到总客流的70%以上,41~50岁的乘客约占到10%以上,余下的由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构成,约占15%左右。
乘坐地铁的主要目的:上下班的占37%,因公办事的占31%,上学的占11%,余下的20%左右主要是私人购物、访亲观图7 逐年客流量发展情况图8 3条线路客流比例关系光和其他。
上下班和上学的这两部分乘客占总客流量的近50%。
历年所作的抽样调查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乘客,与实际客流构成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多次随即抽样表明上述比例变化不大。
1、2号线客流既有生产性客流,又有生活性和观光性客流,3号线基本上属于生产性客流,在工作日客流比较大,但在节假日的客流反而较低。
2.7 一卡通与单程票比例根据AFC 统计计算,从2001年开始,乘客使用一卡通的比例逐年增高,使用比例由当年的14%左右快速提高到2005年的50%~60%。
由于一卡通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磁卡,公共交通都可使用,用途广泛,使用方便,进入地铁节时可省不少买票时间,越来越受到乘客的认可,经常乘坐地铁的乘客中使用一卡通票的乘客占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