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4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
了解常见物质的导电性能,能够列举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实例。
掌握影响物质导电性能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经历对不同物质导电性能的比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及特点。
影响物质导电性能的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物质导电的微观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电池、灯泡、导线、开关、金属片(如铜片、铁片)、塑料片、橡胶棒、玻璃棒、石墨棒、半导体材料(如硅片)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设备,如电灯、电视、电脑等,提问学生这些电器设备能够正常工作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电的传输)接着展示一段电线,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线能够导电,而其他一些物质却不能?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2、讲授新课(1)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将电池、灯泡、开关和导线连接成一个简单的电路,分别将金属片(如铜片、铁片)、塑料片、橡胶棒、玻璃棒接入电路中,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能够使灯泡发光的物质(如金属片)是导体,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物质(如塑料片、橡胶棒、玻璃棒)是绝缘体。
介绍半导体的概念,如硅、锗等材料,其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2)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实例。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常见的导体有金属(如铜、铝、铁等)、人体、大地、盐水等;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常见的半导体有硅、锗、砷化镓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学科领域: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导电性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不同。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导电性能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4. 让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5.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实验探究。
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线、灯泡、电阻、电源、各种材料(如木头、塑料、金属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安全措施: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远离电源,操作规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导电性能的思考。
2. 讲解导电性的概念讲解导电性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存在差异。
3. 实验探究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每组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测试。
2.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确保实验过程中只有一个变量发生变化。
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 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导体和绝缘体应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7. 安全用电教育讲解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安全用电。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导电性的概念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能否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3. 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掌握情况如何?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注意安全?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导电性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 学生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物质导电,科学启航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物质的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千差万别。
其中,导电性能就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
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对于我们理解电学现象、应用电子技术以及探索科学的奥秘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导电。
简单来说,导电就是指物质允许电流通过的能力。
而电流,其实就是电荷的定向移动。
物质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内部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在众多物质中,金属是一类常见的良导体。
以铜、铝、银等为例,它们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往往比较活跃,容易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能够自由地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电线大多由铜或铝制成。
银虽然导电性能更好,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通常只在一些对导电性能要求极高的特殊场合使用。
与金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非金属物质通常是不良导体,甚至是绝缘体。
比如橡胶、塑料、陶瓷等。
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使得它们内部的电子被紧紧束缚在原子周围,难以自由移动。
因此,电流很难在这些物质中通过。
这一特性使得它们在电器绝缘、防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电线的外皮通常是由橡胶或塑料制成,以防止电流泄漏造成危险。
除了金属和常见的非金属,还有一类物质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我们称之为半导体。
半导体材料在现代电子技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等。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可以通过掺杂等方式进行调节,这使得它们能够被用于制造各种电子器件,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等。
以硅为例,纯净的硅晶体在常温下导电性能较差。
但当掺入少量的杂质元素,如磷或硼时,其导电性能会发生显著变化。
掺入磷原子后,会形成多余的自由电子,使硅成为 N 型半导体;掺入硼原子则会形成空穴,从而使硅成为 P 型半导体。
通过将 N 型半导体和 P 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可以制成二极管、三极管等重要的电子元件,实现电流的控制和放大等功能。
一、教案主题: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导电性,以及导电性的概念。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导电性的概念,以及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导电性的概念。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五、教学准备:1. 导电性实验器材:金属丝、石墨、盐水、柠檬、气球等。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示例: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将观察和分析金属丝、石墨、盐水、柠檬、气球等物质的导电性能,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二、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导电性,以及导电性的概念。
2. 实验一:金属丝的导电性实验。
将金属丝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石墨的导电性实验。
将石墨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三:盐水的导电性实验。
将盐水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5. 实验四:柠檬的导电性实验。
将柠檬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6. 实验五:气球的导电性实验。
将气球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7.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8.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导电性的概念和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三、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2. 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进行导电性实验,并简要说明原因。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学生对导电性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性能大比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从金属导线中电流的快速传导,到半导体在电子设备中的关键作用,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电学知识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导电性能。
简单来说,导电性能就是物质传导电流的能力。
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物质能够让电荷顺利移动的程度,就决定了它的导电性能的强弱。
金属是我们最常见的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物质。
以铜为例,它在电线、电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是因为金属内部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这些电子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自由行驶的车辆,能够迅速响应电场的作用而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而且,金属的晶体结构也有利于电子的传导。
金、银、铝等金属也都具有出色的导电性能,不过由于成本、性质等因素,它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的应用。
与金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塑料、玻璃等。
这些物质中的电子几乎被紧紧束缚在原子或分子周围,难以自由移动。
就好像道路被堵塞,车辆无法通行一样,电流也就无法在其中顺利传导。
绝缘体在保护我们免受电击、隔离电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电线外面的塑料包皮,就是利用了塑料的绝缘性能,防止电流泄漏造成危险。
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是半导体。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具有独特的特点,可以通过控制其杂质含量和外部条件来改变。
硅和锗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在纯净的半导体中,导电性能相对较弱,但通过掺入特定的杂质元素,可以显著提高其导电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半导体在现代电子技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制造晶体管、集成电路等。
除了上述常见的物质类别,还有一些特殊的导电材料值得一提。
例如,电解质溶液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导电。
当盐类等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时,离子可以在溶液中自由移动,从而传导电流。
这一原理在电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电池的工作就依赖于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导电。
另外,超导材料是一种在特定低温条件下电阻几乎为零的神奇物质。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半导体世界导电新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半导体世界导电新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物质的种类繁多,而它们的导电性能也各不相同。
从常见的金属导体,到绝缘体,再到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导体,每一种物质都有着独特的导电特性,这些特性在现代科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导电性能。
简单来说,导电性能就是物质传导电流的能力。
电流的本质是电荷的定向移动,而物质能够让电荷顺利移动的能力,就决定了它的导电性能的强弱。
金属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良好导体。
像铜、铝、银等金属,它们的原子结构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就像是在一个宽敞的“高速公路”上自由驰骋的车辆,当施加电场时,它们能够迅速地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这就是为什么金属能够很好地导电。
而且,金属的导电性通常比较稳定,不受温度、光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太大。
与金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等。
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中,电子被紧紧地束缚在原子周围,很难自由移动。
就好像是道路被封锁,车辆无法通行一样,电流也就难以通过。
绝缘体在电路中常常被用来防止电流的泄漏和短路,起到保护和隔离的作用。
然而,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则处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显得更加有趣和复杂。
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等,在纯净的状态下,导电性能并不出色。
但通过掺入少量的杂质元素,其导电性能可以发生巨大的改变。
以硅为例,纯净的硅被称为本征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虽然也有一些电子能够参与导电,但数量相对较少。
然而,当我们向硅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如磷,就形成了 N 型半导体。
磷原子比硅原子多了一个自由电子,这些额外的自由电子大大增加了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提高了导电性能。
相反,如果掺入的是三价元素,如硼,就形成了 P 型半导体。
硼原子比硅原子少了一个电子,从而形成了“空穴”。
这些空穴可以看作是带正电的载流子,它们也能够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参与导电。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不仅可以通过掺杂来调节,还会受到温度、光照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材料展科学大观园《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材料展科学大观园》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物质的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千差万别。
其中,导电性能就是物质的一项重要特性。
从日常生活中的电线、电器,到高科技领域的电子设备、集成电路,导电材料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奇的科学大观园,探索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导电。
简单来说,导电就是指物质能够让电流通过的能力。
而电流,其实就是电荷的定向移动。
当物质中的自由电子或离子能够在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时,电流就能够通过,这种物质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在众多物质中,金属是最常见的优良导电材料。
以铜和铝为例,它们在电线、电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金属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是因为其原子结构的特点。
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比较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在金属内部可以自由移动,就像在一个“电子海洋”中一样。
当外加电场时,自由电子就会沿着电场的方向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然而,并非所有的金属导电性能都一样好。
一般来说,银的导电性能是最好的,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常见。
铜的导电性能仅次于银,而且价格相对较为合理,因此成为了电线等常用导电材料的首选。
铝的导电性能稍逊于铜,但它的密度较小,重量轻,在一些对重量有要求的场合,如架空输电线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金属,还有一些非金属物质也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能。
比如,石墨就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导电材料。
石墨的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这使得它能够导电。
虽然石墨的导电性能不如金属,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电池的电极材料、润滑剂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半导体材料中,硅和锗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在纯净的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数量很少,导电性能较差。
但通过掺杂等工艺,可以改变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从而大大提高其导电性能。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导电性能的差异。
2、帮助学生掌握影响物质导电性能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电路设计和材料选择。
二、作业内容1、知识回顾(1)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电学基础知识,如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2)提问学生: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列举一些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资料收集(1)安排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收集关于不同物质导电性能的资料。
(2)要求学生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物质的名称、导电性能的特点、应用领域等。
3、实验探究(1)提供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金属(铜、铁、铝等)、非金属(石墨、橡胶、塑料等)、溶液(食盐水、糖水等),以及实验器材(电源、导线、灯泡、开关、电流表等)。
(2)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这些物质的导电性能。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4、分析与讨论(1)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导电性能差异的原因。
(2)引导学生讨论影响物质导电性能的因素,如物质的结构、温度、纯度等。
5、实际应用(1)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电路问题,如家庭电路中的短路故障、电子设备中的电路板选材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中与物质导电性能相关的部分,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不同物质导电性能的知识总结,包括概念、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和实际应用。
(2)布置一些与导电性能相关的计算题,如根据电阻值计算电流、电压等。
2、实践作业(1)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使用不同的材料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验证物质的导电性能。
(2)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品,判断其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并记录下来。
四、作业评价1、知识掌握(1)通过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不同物质导电性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判断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第一章:导电性的基本概念1.1 电流与导电性电流的定义导电性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1.2 导电性的测量电阻的定义电阻的测量方法欧姆定律的应用第二章: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2.1 金属的导电性金属导体的导电原理不同金属的导电性能比较金属导体的应用实例2.2 非金属的导电性非金属导体的导电原理不同非金属的导电性能比较非金属导体的应用实例第三章:溶液的导电性3.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的定义与特点非电解质的定义与特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原理3.2 溶液的导电性能与离子浓度离子浓度对溶液导电性的影响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能比较溶液导电性的应用实例第四章:复合材料的导电性4.1 复合材料的概念复合材料的定义与特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原理复合材料的应用实例4.2 不同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比较影响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因素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应用实例第五章:导电性能的实验探究5.1 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步骤5.2 实验操作与结果分析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结果分析与结论第六章:人体和动物的导电性6.1 人体导电性原理人体组织中的电解质人体电阻的变化因素人体电击的原理与安全6.2 人体导电性的应用医学中的电诊断生物电现象的研究人体电安全标准第七章:大地导电性7.1 地球的导电性地球的电结构地球导电性的影响因素大地电位的应用7.2 地球导电性的研究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电性模型的发展地球导电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八章:电磁波与导电性8.1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电磁波的特性电磁波与导电性的关系8.2 电磁波在导电介质中的传播导电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特性电磁波在导体中的吸收与反射电磁波在绝缘体中的传播第九章:导电性的应用与技术9.1 电力系统中的导电性输电线路的材料选择接地技术的重要性电能表的原理与应用9.2 电子设备中的导电性电子元器件的导电材料电路板的设计与制造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9.3 导电性材料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导电塑料的制造与应用导电涂层的应用与技术导电纤维的开发与应用第十章:导电性能的测试与评估10.1 导电性能的测试方法直流电阻测量法交流电阻测量法电导率测试法10.2 导电性能的评估与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导电性能的评估指标导电性能改进的方法与策略10.3 导电性能测试仪器的使用电桥的使用方法四探针测量仪的操作非接触式电阻测试仪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电流与导电性的基本概念理解是学习导电性的基础。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性测试动手实践《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性测试动手实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无处不在。
从照明的灯泡到驱动各种电器的电源,电的传输和应用都离不开物质的导电性能。
那么,不同的物质在导电方面究竟有何差异呢?为了一探究竟,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来测试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实验器材。
常见的有电池盒、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以及各种待测试的物质,如金属丝(铜丝、铁丝等)、铅笔芯、塑料棒、玻璃棒、盐水、糖水等。
我们先来测试金属丝的导电性能。
将电池放入电池盒,连接好导线和开关,然后把一端导线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
再用另一条导线一端连接电池的负极,另一端连接一根铜丝。
最后,将铜丝的另一端与小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接触。
当我们闭合开关时,小灯泡瞬间亮了起来。
这表明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能够让电流顺利通过。
接着,我们换成铁丝进行同样的操作,小灯泡依然能够发光,只是亮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说明铁丝也能导电,但它的电阻可能比铜丝大一些。
接下来测试铅笔芯。
铅笔芯主要成分是石墨,它并不是金属,那它能导电吗?按照之前的连接方式,当铅笔芯接入电路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小灯泡也亮了,只是亮度相对较弱。
这说明铅笔芯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虽然不如金属丝那么强,但也能让电流通过。
然后是塑料棒和玻璃棒。
当我们把塑料棒接入电路,无论怎么操作,小灯泡都不亮。
同样,玻璃棒也无法让小灯泡发光。
这是因为塑料和玻璃通常被认为是绝缘体,它们几乎不允许电流通过。
再试试盐水和糖水。
将两根导线分别插入盐水中,闭合开关,小灯泡亮了。
而把导线插入糖水中时,小灯泡却不亮。
这是因为盐在水中溶解后会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够导电;而糖在水中溶解后,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所以不导电。
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金属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如铜、铁等;而像石墨这样的非金属物质,也有一定的导电性;绝缘体如塑料、玻璃等则几乎不导电;溶液的导电性能则取决于溶质在水中是否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
五、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六、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
七、变阻器
1、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体,全部是导体的一组是
(A)白行车轮胎、食盐水、塑料绳(B)玻璃、铁丝、油
(C)不锈钢汤勺、稀硫酸、人体(D)硬币、干木条、陶瓷
2、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绝缘体的是
(A)空气、塑料、人体(B)陶瓷、湿木材、橡胶
(C)空气、油、塑料(D)玻璃、油、大地
3、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A)盐水 B.铁块
(C)橡胶 D.铝线
4、北约曾用“石墨炸弹”使前南联盟的高压输电线路短路,这是利用
了石墨的( )
(A)可燃性(B)还原性(C)润滑性(D))导电性
5、电路中能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
(A)电路中有用电器(B)电路中有电源
(C)电路中有开关(D)电路中有电源,还要形成通路
6、如图所示电路,把两个金属夹子夹在下面哪个物体的两端,
闭合开关后小灯泡能发光( )
(A)铁钉(B)塑料尺
(C)橡皮(D)玻璃棒
7、下列几幅图涉及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制造它
们的材料中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的一组是( )
(A)用橡胶制成的电工手套和电工靴(B)硬币钢板尺
(C)电饭锅电工钳(D)滚珠轴承扳手
8、当温度一定时,比较两根铜导线电阻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导线的电阻大(B)若它们粗细相同,则长导线的电阻大
(C)细导线的电阻大(D)若它们长度相同,则粗导线的电阻大
9、一个电灯泡,在室温下用伏安法测一次电阻,在正常工作时再用伏安法测一次电阻,后
一次测得的阻值比前一次测得的阻值大10倍以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两次测量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不同(B)。
两次测量通过灯泡电流强度不同
(C)两次测量灯丝温度不同(D)两次测量室内温度不同
10、甲、乙、丙为三根锰铜合金线,甲、乙粗细相同,但甲较长;乙、丙长度相同,但丙较
粗.则这三根合金线的电阻值相比较( )
(A)甲最大(B)乙最大(C)丙最大(D)一样大
11、如图是家庭电路中常用的闸刀开关示意图,则以下闸
刀开关上的各部件中全部属于绝缘体的是
()
(A)胶木盖,保险丝 (B)手柄,闸刀
(C)瓷底,胶木盖 (D)进线座,出线座
12、关于导体的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长导线的电阻一定比短导线的电阻大
(B)粗导线的电阻一定比细导线的电阻大
(C)铜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铁导线的电阻小
(D)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是由它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决定的
13、将一根粗细均匀的铜导线均匀地拉长为原来的两倍,然后从正中间将拉伸后的导线截成
两段,再将这两段导线并联起来,则此时导线的总电阻与拉伸前导线的电阻相比( )
(A)变大了 (B)没变化 (C)变小了 (D)不能确定
14、一根锰铜线的电阻为R,要使这根连入电路的导线电阻变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减小导线两端的电压
(B)增大导线中的电流
(C)—将导线拉长后连入电路
(D)将导线对折后连入电路
15、安装照明电路所用的电线,其芯线是用金属做的,芯线外面包的是一层橡胶或塑料,这是因为金属是__________体,橡校或塑料是__________做.
16、给图中的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小灯泡发光.这表明
__________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17、物理学成果在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有一种称为石墨炸弹
的武器在战时被用来破坏敌方的供电设施,这种炸弹不会
造成人员伤亡,而是在空中散布大量极细的石墨丝,这些石墨丝是__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飘落到供电设备上会造成__________(选填“断路”或“短路”)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
18、在你家中有许多电器,以螺丝口灯泡和灯头为例,如图所示,在组成它们的材料中,是
绝缘体的有__________;是导体的有__________(各举两例)
19、用同样的导线从发电厂向商场、公园输电,发电厂距商场较近,距公园较远.哪一条输
电线路的电阻大?为什么?
20、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做“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采用
了控制变量的方法.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体的情况.选择C、F两根导体进行
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_________是否有关;选C和_______两根导体进行对比,是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
的两根导体是_________(填写导体的代号)。
21、请设计实验:用一个电源、一只开关,一只电压表(或电流表)比较两待测电
阻的阻值大小.
(1)用电压表比较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流表比较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如表中甲、乙、丙三根导体是用同种材料制成的,根据表中的数据,它们的电
阻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23、在做“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需要在电压相同的条件下,比较通过不同导线的
电流,发现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下表是几种实验用导线的参数.
(1)为研究电阻与导体材料有关,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C和导线.
(2)为研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C和导线.
(3)为研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A和导线.
2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作出猜想(假设) ③设计实验④收集、分析
数据(证据) ⑤得出结论与解释.甲同学对“导体的电阻只与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有关”的结论表示怀疑,他认为可能与温度也有关.就按上述过程进行探究,他把一个小电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灯丝温度,并记录数据如表,得到了导体电阻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1)甲同学研究的问题是——·
(2)如图是乙同学抄录的甲同学实验电路,但少画子一条线,请你帮他添上(画在图中).
(3)请对该探究过程提出一条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