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的治疗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773.50 KB
- 文档页数:23
54特别关注急性脊髓炎有哪些特征?怎样预防和治疗?周勇 (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巴中 636000)急性脊髓炎,主要是指各种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改变,又被称为是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若患有急性脊髓炎,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导致死亡。
下文详细介绍急性脊髓炎的特征、预防和治疗。
1急性脊髓炎有哪些特征?1.1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该类急性脊髓炎起病较急,通常在数 h到2~3 d发展成为完全性截瘫。
该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其中青壮年较为常见,没有性别差异,散在发病。
病前数日或1~2周常常伴随发热,全身不适,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可有外伤、过劳、受凉等因素引起。
发症状大多是双下肢麻木无力和病斑节段束带感或者是根痛,进而发展成为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其中胸髓是最常受累的。
病斑水平以下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
早期常见脊髓休克,具有截瘫、肢体、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征。
休克期大多为2~4周或者是更长,脊髓损害较为严重、合并肺部和尿路感染并发症、褥疮者较长。
在恢复期,肌张力慢慢提升,腱反射亢进,存在病理征,肢体肌力从远端慢慢恢复。
(2)感觉障碍。
病变阶段以下缺失所有感觉,在感觉消失水平上缘会有感觉过敏区,或者是束带样感觉异常。
随着病情恢复感觉平面也慢慢下降,但是和运动功能相比恢复较慢。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早期尿便潴留,没有膀胱充盈感,呈现出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过度充盈会出现充盈性尿失禁,随着脊髓功能恢复,膀胱容量变小,尿液充盈在300~400 ml时会自主排尿,属于反射性神经性膀胱。
损害平面以下无汗或者是少汗,皮肤脱屑、水肿、支架松脆、角化过度。
1.2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该类型起病急骤,病变在数 h或者会在1~2 d内迅速上升,瘫痪从下肢迅速波及到上肢、延髓支配肌群,存在呼吸肌瘫痪、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甚至会导致死亡。
急性脊髓炎护理常规一、概述急性脊髓炎是指非化脓性且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症。
炎症累及脊髓不同部位,以上胸髓最多见。
[临床表现]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发病前 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病史。
发病急骤,常先有背部酸痛、胸腹部有束带感、双下肢麻木、无力。
在数小时或数日发展至完全瘫痪,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
在受损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减退、缺失,大小便潴留,皮肤无汗或少汗、苍白、干燥,趾(指)甲松脆等表现。
颈段脊髓受损,上、下肢都可瘫痪,甚至呼吸困难。
瘫痪的肢体,在病程早期为弛缓性瘫痪,亦称软瘫。
经 1~3 周后,逐渐转变为痉挛性瘫痪,亦称硬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阳性。
[特殊检查] 腰椎穿刺作压颈试验、脊椎X线。
[治疗要点] 以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对症治疗为主,积极预防并发症和早期康复锻炼。
二、护理诊断1、生活自理缺陷与截瘫有关。
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截瘫有关。
3、感知改变与脊髓损害、感觉传导通路损害有关。
4、尿潴留: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5、完全性尿失禁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感觉障碍、肢体瘫痪有关。
7、有感染的危险与侵入性插管、抵抗力下降、排痰不畅有关。
8、有损伤的危险与肢体瘫痪有关。
9、有窒息的危险与呼吸肌麻痹有关。
10、知识缺乏缺乏疾病、饮食、药物、检查、治疗、康复的知识。
11、焦虑与病程长,生活不能自理,经济、工作压力有关。
12、便秘与不习惯床上排便、长期卧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低纤维素饮食有关。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评估病人运动和感觉障碍的平面是否上升;加强对呼吸情况的观察,是否存在呼吸费力、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
2、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给予足够热量和水分,多吃蔬菜、水果促进肠蠕动,减轻便秘和肠胀气。
3、活动与休息:给病人及家属讲解活动的重要性,帮助和指导家属为病人瘫痪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主动运动。
一、引言脊髓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脊髓的炎症反应,导致脊髓功能受损。
脊髓炎的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自身免疫、药物、毒素等因素。
根据病因的不同,脊髓炎可分为急性脊髓炎、慢性脊髓炎等类型。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和病程进行个体化制定。
本文将介绍脊髓炎的常见治疗方案。
二、急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早期诊断与治疗(1)完善检查: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查体、影像学检查(MRI、CT)、实验室检查(血液、脑脊液等)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
(2)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性脊髓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2. 神经功能支持治疗(1)维持呼吸、循环、泌尿等生命体征稳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泌尿支持等治疗。
(2)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3)言语治疗:对于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三、慢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免疫抑制剂治疗(1)糖皮质激素:对于慢性脊髓炎,糖皮质激素仍是首选药物。
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直至病情稳定。
(2)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时,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
2. 免疫调节剂治疗(1)甲氨蝶呤:对于慢性脊髓炎,甲氨蝶呤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2)生物制剂:如干扰素、利妥昔单抗等,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情。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常规
1、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观察患者感觉、运动、自主神
经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的改变,注意病变的部位、水平面的变化及二便情况。
3、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功能位,做好功能锻炼,促
进血液循环,轻症患者可根据病情适当在室内活动。
4、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肌麻痹等情况,提
示上升性脊髓炎的发生,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
备。
5、遵医嘱给药,注意观察激素、免疫球蛋白、镇静药的药
效及不良反应。
6、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富含钾、
钙的蔬菜水果,戒烟酒。
7、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安慰及支持,指导患者放松心
情,减轻心理负担。
8、指导或协助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多饮水,做好皮肤及管
道的护理,防压疮、失禁性皮炎、冻伤、烫伤以及尿路感染。
9、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跌倒/坠床、管
路、深静脉血栓及误吸风险,给予相应的照护,落实安全护理措施。
10、指导患者出院后稳定情绪,减少疲劳和创伤,防止复
发。
遵医嘱服药,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拟定人:王**审核人:修订日期:2020年月拟定日期:2020年8月。
急性脊髓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急性脊髓炎是一种严重的病症,常见于小儿,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对急性脊髓炎患者进行护理时,病情观察尤为重要。
以下是针对急性脊髓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的一些要点。
病情观察1. 神经系统症状急性脊髓炎患者常常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如肌肉无力、感觉异常、疼痛等。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以及疼痛的程度和部位。
2. 呼吸情况由于急性脊髓炎累及脊髓神经控制呼吸功能的部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
3. 温度变化急性脊髓炎患者因为神经系统受损,可能出现体温异常,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热或低热的情况。
4. 情绪变化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等情况,护理人员需要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护理措施1. 定期翻身急性脊髓炎患者通常需要卧床休息,长时间不动会增加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因此需要定期帮助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 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安排饮食,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3. 床上护理需要保持患者床铺的清洁干燥,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及时更换床单、枕头套等物品,防止细菌滋生。
4. 科学用药根据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及时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和疗效。
综上所述,急性脊髓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急性脊髓炎诊疗指南一、概述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自身免疫反应(多为感染后诱发)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改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为病损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
二、病因急性脊髓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也可能与疫苗接种、遗传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EB 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此外,支原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如狂犬病疫苗、牛痘疫苗等)、受凉、过劳、外伤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三、症状1、运动障碍急性脊髓炎发病迅速,常在数小时至 2 3 天内发展为完全性截瘫。
脊髓休克期,肢体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脊髓休克期一般持续2 4 周,之后肢体逐渐变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
2、感觉障碍脊髓损害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消失,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深感觉等。
感觉缺失平面上缘常有感觉过敏带或束带感。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尿潴留,膀胱无充盈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
随着病情的恢复,膀胱容量逐渐缩小,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此外,还可出现大便秘结,损害平面以下皮肤干燥、无汗等。
四、诊断1、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包括肢体的运动、感觉、反射等。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和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影像学检查(1)脊柱 MRI:有助于明确脊髓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
(2)脊髓造影:对于 MRI 检查禁忌或结果不明确的患者,可进行脊髓造影检查。
4、电生理检查包括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有助于判断脊髓的功能状态。
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措施
一、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二、脊髓炎患者的疾病诊断三、脊髓炎患者的治疗
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措施1、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呼吸运动,呼吸速率、节律,肺部啰音。
上升性脊髓炎症变位置较高,可引起肋间肌与腹肌功能低下,肠胀气和膈上升,使呼吸与咳嗽活动受限,且长期卧床,易导致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如有呼吸困难,即给予吸氧,并报告医生,可以得到及时处理。
2、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之排尿功能障碍的护理
对于尿潴留者应放置导尿管,注意保持尿道通畅,2~4小时放尿一次,以利训练膀胱排尿功能。
并注意无菌操作规程,定期更换导尿管及无菌接尿袋。
保持会阴部清洁。
活动锻炼时取坐位,以利于膀胱功能恢复,并注意尿颜色、量、性质。
3、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之药物护理
大剂量使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倾向,观察大便颜色,必要时作大便隐血试验。
4、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之饮食护理
日常生活饮食以高纤维、低脂肪、低油、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饮食摄取上应避免高热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点、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红茶饮料等。
煮食烹调时应避免使用猪油,另外应减少蛋黄、内脏类、过量的海鲜等高胆固醇之食物,而应增加的是高纤维类食物如:蔬菜、谷类、水果与。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急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胸3~5节段受累最为常见,其次是颈段和腰段。
主要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各种感觉缺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较常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过度疲劳和外伤、受寒可能为其发病诱因。
发病前1~2周常有病毒感染(如EB病毒),疱疹、流感、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常为其前驱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也可伴脊髓炎。
本病的可能发病机制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病毒直接侵犯脊髓及自身免疫性脉管炎。
病理证实急性脊髓炎可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以胸段最常见。
(三)临床表现1. 前躯症状病前数天或1~2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症状,或有疫苗接种史。
伴或不伴有发热,少数病人可在数小时内发展为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2. 典型表现起病急,多在数小时至2~3天内发展至高峰。
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并可出现病变相应部位的背痛,病变节段有束带感,病损平面以下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早期为双下肢弛缓性截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缺失,病理反射阴性,大小便潴留。
病变节段以下的皮肤干燥、不出汗,颈段脊髓受损可出现霍纳综合征。
常见并发症有压疮、泌尿道感染和坠积性肺炎。
约2~3周后随着脊髓休克期的恢复,瘫痪肢体出现腱反射、病理反射阳性,肌张力逐渐增高,肌力逐渐恢复,感觉恢复较慢。
3. 上升性脊髓炎是本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病变迅速上升并波及高位颈段脊髓甚至延髓的结果。
起病急骤,感觉障碍平面常于1~2天内甚至数小时内上升至延髓,瘫痪也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甚至延髓支配的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呼吸肌瘫痪,常可引起死亡。
(四)辅助检查急性期周围血中白细胞增多;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脊髓造影或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脊髓水肿和脊髓腔不完全梗阻的判断。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
【观察要点】
1、急性期病情不稳定,需严密观察呼吸变化。
2、由于损害水平面以下出现肌无力、截瘫、感觉缺失,所以需观察大小便情况、皮肤完整性、四肢感觉、肌肉瘫痪情况等。
【护理措施】
1、按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生命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四肢感觉、肌肉瘫痪进展情况等。
如出现呼吸费力、吞咽困难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饮食护理:如有吞咽困难,可插胃管,鼻饲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且易消化的流质。
4、休息与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翻身及肢体运动的重要性,定时翻身,维持肢体运动功能及正常功能位置,鼓励患者生活自理活动。
5、心理支持:关心体贴患者,给予精神鼓励,以积极配合治疗;恢复期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特点,促进恢复。
6、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7、尿潴留的护理:多饮水,训练自行排尿。
若排尿困难可留置导尿管,每4小时放尿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防止尿路感染,观察尿液颜色、量、性质。
【健康教育】
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2、加强肢体锻炼、促进肌力恢复;锻炼时加强保护,防止跌伤。
3、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