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短视频】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孟母三迁
- 格式:pptx
- 大小:8.31 MB
- 文档页数:1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家的意味课时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道德修养: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家庭的好成员。
健全人格: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处理与家庭、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责任意识:提升他们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
教学重点:家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家风的重要性课前准备:预习第四课第一框内容,思考一个问题:家,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方法用具:无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讨1:家的重要性(1)观点讨论。
关于“家”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小李:家是地域——我的家在某省某县某镇某村。
小亮:家是住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
小红:家是一群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妹妹,还有……小燕:哪里有家人的关爱,哪里就是家。
从上述观点中得出: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
(2)明晰概念。
由家庭的含义(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判断家庭关系确立的不同情形:男女结婚成家、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婚姻关系;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血缘关系;养子女与养父围绕观点、生活实际、故事等,展开探究,回答问题。
从中细细品味家的意味,能够更加热爱家庭,更加孝敬父母和长辈。
同时,完成相应知识笔记。
通过设置观点讨论、明晰概念、故事分享等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既锻炼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又挖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攻破知识点——家的重要性:①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
②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
③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第一课时家的意味【教材分析】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父母是重要的陪伴和见证,引导学生关注与家人的关系,为下一节课让家更美好做好铺垫。
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家的含义;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家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家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自觉传承优良家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把优良家风发扬光大。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是一个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增强、思维能力发展快,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思想活跃,但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等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他们与父母亲人的关系,是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道德浸润作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七年级学生对家庭的结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践行家庭传统美德的能力,但尚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不同家庭结构确立的依据,不能准确认识家风的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确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明白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社会的作用,能够传承优良家风,自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识到“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形成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弘扬优良家风。
责任意识知道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践行良好家风的责任。
【教学重点】家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家,我们感受颇深,温暖、甜蜜和避风港;伤心难过时,想家;在外的游子,想家;劳累了一天,歇一歇的时候,想家;开心时,想与人分享,想家。
家人间那份浓浓的爱,家的温馨,让我们对家流连忘返。
那么,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家的意味。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测试卷一.选择题1.中国人历来看重邻里关系,在民间流传了()。
A.六尺巷的故事B.孟母三迁C.黄香温席2.关于“家乡人”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家乡人到外地工作,他们仍是我们的“家乡人”。
B.来到我们家乡生活的人是“家乡人”。
C.只有生在家乡的人才是“家乡人”。
3.“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
A.邻里间要互不理睬B.邻里间要谦让、体谅C.邻里间要无条件忍让4.与邻里之间有了矛盾,最好的解决方式是()。
A.不予理睬B.交流沟通C.用武力解决5.小杰的家乡在祖国的首都:()就是地图上标红色五角星的地方。
A.北京B.南京C.天津1.常言道远亲(),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常常伸出()之手。
2.我平时能多为()想一想就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3.(),生活和睦。
4.常言道,()不如近邻。
邻里之间要()。
5.家乡的(),家乡的人更美。
6.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
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常常伸出()。
邻里互助、生活和睦,让我们也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李叔叔家收西瓜缺人手,我们来帮忙;要下雨了,小毛家没人,我去帮他把晾晒的玉米和衣服收了,免得淋湿;王爷爷下到三楼就累了,我去扶他一把。
三.判断题1.三年级二班的同学在课余时间清理小区里的小广告。
()2.我们生活的地方虽然很好,但是也有需要改进地方。
()3.我是家里的宝贝,家里人都疼爱我,因此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4.被称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是新疆维吾尔族汉子。
()5.我们是小学生,家乡的建设与我们无关。
()6.保护公共设施是政府的责任。
()四.连线题1.连一连。
吐鲁番醋鱼杭州肉夹馍武汉火锅重庆热干面陕西葡萄1.请你列举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人。
2.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
让我们来当小导游,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吧。
你该做哪些准备,怎样介绍呢?3.介绍一下你家乡的某一处景点。
4.宣传家乡,热爱家乡。
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家不是一所房子,而是在房子里过的日子;家不是一尘不染的厨房,而是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家不是豪华的客厅,而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
由此可以看出,家()①是港湾——甜蜜温馨的地方②仅是居所——吃饭休息的地方③是驿站——暂时停留的地方④是依靠——互相关怀的地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下列图片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亲情之爱。
下列行为和想法能体现亲情之爱的是()①佳佳:爸爸妈妈不仅给了我生命,而且还为我们的生活操劳,我爱他们②莉莉:姐姐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姐妹之间的亲情并未终结③康康:妈妈是一位教学能手,还获得了“最美教师”称号,我为她自豪④小海:只有温馨和谐的家庭才存在亲情,磕磕绊绊的家庭没有亲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面漫画启示我们,构建和谐家庭需要()①兄弟姐妹相携相助,相互支持和帮助②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家庭建设作出贡献③共同分担家务,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④家人相互沟通,消除一切矛盾和冲突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5.2023年“最美教师”夏雪,通过远程直播教学辐射省内外4万余名学子,让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更多孩子;创新开展“每周谈话制”“每月面对面”等活动,帮助学生走出成长中的困境,是学生口中的“雪姐”“知心姐姐”。
这表明教师()①是人类文明的唯一传承者②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拥有更加渊博的知识③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④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陈立群老师退休后,到贵州台江民族中学义务支教,他心有大爱、无私奉献,始终把帮助困难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先后资助100多户苗族困难家庭。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素材变式练一、[教材P27探究与分享]变式1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了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故事。
这表明() A.古人有很多成功的家教经验,但已全部过时B.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C.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的观念根深蒂固D.我们要学习并完全照搬古人家庭教育的经验变式2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教子故事广为流传。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 A.父母在生活上抚养我们B.父母从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C.父母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D.父母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变式3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下列典故能体现“寸草心”的有()①岳母刺字②孟母三迁③黄香温席④哭竹生笋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变式4展示“家”的文化请完成关于中国“家”文化的常识题。
(1)体现“家”文化的节日有________、____________、重阳节。
(2分)(2)体现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
(2分)二、[教材P36探究与分享]变式1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有些方面的知识不通过老师也可以学到。
因此,小明认为现代社会不需要老师了。
下列哪些观点能作为反驳小明的依据()①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②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引导③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学习可以不用老师④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对我们的关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变式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学习知识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
那么,我们还需要老师吗?下面的回答你赞同的是()A.需要,只有老师才能让我们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B.不需要,未来智能机器人完全可以取代老师C.需要,老师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使人不犯错误D.需要,老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工程师三、[教材P39探究与分享]变式1 小奇喜欢文学创作,经常拿自己写的小说请语文老师指导,并得到语文老师的肯定与表扬。
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测试卷(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认真填空。
(32分)1. 是我们成长的天地。
2. 千万不要随便给开门。
3. 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吊销,依法追究,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4. 也能长本领,我们有许多本领都是在中学来的。
5. 中国人历来重视,吃“ ”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当来临,中国人都要与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 ”6. 在学校里,我们、、 ……学校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二、明辨是非。
(对的打“√”,错的打“×”)(20分)1. 爷爷种菜不是一种学习方式。
( )2. 父母关爱我是应该的,不必心存感激。
( )3. 小刚不听家长和老师的嘱咐,到野外的陌生水域游泳。
( )4. 小玲是个电脑迷,她说我在家利用电脑就能学习,不去学校也行。
( )5. 古语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父母的爱无处不在。
( )6. 活着,好好活着,然后才有机会,焕发更夺目的光华。
( )7. 在学校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
( )8.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一下子就成功,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才会取得成功。
( )9. 年夜饭上的“鱼”和“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
( )10. 当给自己限定了一个时间后,学习就比较有效率。
( )三、择优录取。
(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16分)1. 下列成员中是我们家一员的是( )。
A. 老师B. 校长C. 爷爷2. 下面( )故事不能体现父母对子女的爱。
A. 孟母三迁B. 孔融让梨C. 曾子杀猪3. 我们的生命和成长都倾注了( )无尽的关爱与呵护。
A. 医生B. 邻居C. 家人4. 每个学校的历史长短和学校情况( )。
A. 都差不多B. 各不相同C. 大同小异5. 下列小朋友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在学校才能学到知识B. 只有老师才能教我们知识C. 学习的途径很多,处处都可以学习6. 贝贝在小区里玩,一位拿着平板电脑的阿姨说,游戏可以让他玩个够,贝贝应该( )。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孟母三迁【故事】战国的思想家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他游说诸侯,试图推行自己仁政和王道的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因而一直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后来孟子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孟子家住在村落边上,附近是一片坟地。
一天,年幼的孟子看到一队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的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和小朋友一起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做死人埋了下去。
孟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里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便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有个大集市,人来人往。
有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在打铁。
孟子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铁匠的动作,玩得起劲呢!孟母想,这个环境还是不好,又搬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这次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隔壁不时传来读书声,调皮的孟子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见到儿子的样子,高兴极了,就把孟子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子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子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一声不吭,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在织机上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孟子吓得愣住了。
孟母对他说:你逃学不读书,就像这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匹了;织不成布匹,就没衣服穿;你不好好读书,整天只顾贪玩娱乐,荒废学业,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幼儿园大班品德教育教案《孟母三迁》品德培养与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孟母三迁》2.通过故事学会珍惜和追求良好的学习环境3.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自觉行为意识4.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孟母三迁》的故事,PPT/图片2.教学工具:音乐播放器,智力拼图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与故事情节相关的音乐,制造出故事氛围,并与孩子们分享感受。
2.引入话题:“孩子们,你们了解什么叫做品德呢?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好的品德呢?”引导幼儿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Step 2:讲故事(15分钟)1.教师向幼儿们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情节,让幼儿们了解孟子的妈妈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移家庭住所的故事。
2.教师通过图片或PPT展示故事情节,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
Step 3:讨论和思考(15分钟)1.教师提问:“孟母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行了几次家庭迁移?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和意义?”引导幼儿们思考孟母的行为背后的用意,并鼓励幼儿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2.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们思考如何在幼儿园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环境,让幼儿从小就明白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品德对个人的重要性。
Step 4:小组活动(20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由4-5名幼儿组成。
2.每个小组根据教师的引导,选择一个品德主题,例如:友爱、助人、尊重等,并讨论和分享这个品德主题的意义和实践方式。
3.每个小组设计并制作一个海报,表达他们对所选品德主题的理解和展示实践的方式。
可以使用图片、手工制作等来丰富海报的内容。
Step 5:汇报和讨论(15分钟)1.每个小组轮流展示和介绍自己的海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2.教师在展示结束后,引导幼儿们进行总结,概括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培养和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