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必修三 文化生活_第九课_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_第一框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25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议用时:40分钟)1.康有为指出,“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义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
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由此可见,康有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批判继承,古为今用C.坚持文化复古主义D.全盘否定封建礼教C[根据材料中“保旧俗,存礼教”可以断定,康有为坚持文化复古主义,C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康有为的主X,排除。
]2.当前我国“红色经典”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改编,由于原作者的革命的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价值观被颠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价值参照系渗透进来,从而使“红色经典”改编出现了颇多问题。
这启示我们( )A.“红色经典”原作者的价值观面临被颠覆的危险B.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价值取向C.发展先进文化应该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D.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D[错误思想指导下的“红色经典”改编出现颇多问题,启示我们要坚持正确思想的指导来发展先进文化,D符合题意;A夸大了“红色经典”的现状,也不是从“启示”角度而言;B没有看到当今思想领域的主流;材料强调,“改编”导致文化乱象,而C强调文化多样性,与题意不符。
]3.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
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必须( )A.用先进文化引领我国经济建设的方向B.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C.把文化振兴作为提高国际地位的关键D.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D[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底蕴,提升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D说法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发展我国文化以适应我国国际地位,A、B、C与题意不符。
]4.某某文化资源灿若星辰,“鲁”字号金字文化招牌比比皆是:吕剧《苦菜花》,电视剧《闯关东》《南下》《沂蒙》等屡获大奖,享誉全国;《齐鲁晚报》位列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榜第22位,“好客某某”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叫响;孔子国际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文化节会品牌享誉国内外。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既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又借鉴了国外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更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求。
这表明文化创新需要( ) ①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并以此为根基②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③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④立足于新时代人民实践中形成的智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法律文化,表明文化创新需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并以此为根基,①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借鉴了国外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表明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②符合题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本题侧重于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还要立足实践,③不符合题意。
文化创新要立足中国国情,而不是“立足于新时代人民实践中形成的智慧”,④说法错误。
故选A项。
2.中国在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启示我们要( )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文化复兴的营养②弘扬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④固守传统文化的基因,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中国在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启示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文化复兴的营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①③正确;材料强调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弘扬民族精神,②不选;对于传统文化既要批判继承,又要推陈出新,所以“固守传统文化的基因”的说法错误,④不选。
第九课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人教版政治必修3 高二第四单元授课教师:所属学校:授课时间:11月13日第3节课授课地点: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简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课3《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
因此本课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回顾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让学生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的意义,知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知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因此,本课是从国家层面,讲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道路,明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同时,让学生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经过了对文化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已经掌握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途径,也领略了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于第四单元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但本课理论性较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点时较难达到知、情、行的统一,所以必须在回顾文化历史和展望文化未来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过去的知识和生活常识总结分析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原因,新时期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增强民族自尊感,自信心,自觉担当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传播者。
(三)研究问题从我校构建“四步活学课堂”以来,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推进。
注重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政治课程的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能力目标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活化了的知识和能力的积淀和升华。
而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学使命注定了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习目标:识记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及指导思想学习重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学习难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习范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课标识说明:★代表试题的难易程度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讨论、举例,展示、查阅资料课前诵读:课本第96页第三、四段,由政治科代表领读自主学习任务(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1.曲折的道路思想,奉告“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________________为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________的前进方向。
3.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_____ ___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________、面向________、面向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____________相适应,与我国深厚________相匹配。
2.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_____________决定的,是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3.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建设“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全册配套: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案设计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课标解读本标准要求学生明确,在近代中国,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知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我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能够自觉坚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落实策略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
课堂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创设适当的情景,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
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发挥,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整节课都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路。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案例导入(课件展示材料)在20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如何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国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材料一:全盘西化论: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
它认为百事不如人,物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它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材料二: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
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