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一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复习巩固第八十八篇
- 格式:docx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5
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第1题【单选题】为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北魏孝文帝A、①④B、①②C、①③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经过近3年的策划、筹备、创作,新编历史剧《北魏孝文帝》于2016年6月1日、2日晚在洛阳歌剧院试演,再现北魏孝文帝风采。
下列在历史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①独尊儒术②开发江南③迁都洛阳④实行汉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面两幅图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哪一事件相关联( )图一北朝汉人胡食画图二鲜卑人乐舞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C、汉代丝绸之路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古代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巨鹿之战④官渡之战⑤赤壁之战⑥淝水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答案】:【解析】:第7题【材料分析题】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1.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代表皇帝为拓跋珪,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2. 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法律制度。
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刑部等八个部门,由文武二官总理。
地方政府:上级是州、刺史,下级是县、县官,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法律制度:北魏制订了《魏律》和《魏书》,其中《魏律》是对官吏、百姓有关法律事项的规定和处罚。
3. 北魏的农业政策:北魏制定了“田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解决了大量的土地财产私有化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北魏的经济政策:北魏制定了军户制,实行屯田政策,提高了财政收入;设立钱庄,统一铸币,提高了流通性。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政治交融:北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融合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的策略,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部分。
2. 经济交融:北魏政府对外贸易活动的刺激,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关系,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文化交融:北魏在文化方面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以表现出北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4. 宗教交融: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深化,助力于「佛化北魏」这一现象的出现。
5. 军事交融:北魏打破了原有的“疆域政策”,加强了北方各民族的军事合作,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
6. 婚姻交融:为巩固与南朝的和平交流关系,北魏采用了通婚的方式,拓宽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1. 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和谐发展。
2. 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保卫了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安全。
3. 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促进和谐共处和人类的持续进步。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B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3.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D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朝代。
这个王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B )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 B )A.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D.册封鲜卑贵族6.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 C )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8.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一皇帝改革措施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C )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加快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9.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D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10.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后练习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右图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战争(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法比较合理的是( )A.对东晋来说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B.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5.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商鞅变法6.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把土地分给农民B.迁都洛阳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D.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8.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秦始皇传》B.《汉武帝传》C.《北魏孝文帝传》D.《汉高祖传》9.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10.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12.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北方民族交融B.江南经济开发C.中外之间交往D.北方政权分立胡人牛耕图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14.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3个核心知识精讲+5个高频考法剖析+7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个易错易混归纳】核心知识一:淝水之战1.背景(1)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2)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
核心知识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方出现民族交融大趋势;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3)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
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近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C.草木皆兵(2023上·海南海口·七年级统考期末)①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②颁布A.①②③【考法3】根据材料描述,认识料。
【例题讲解】(2023·福建漳州·统考二模)11.如图为某位历史人物专著的目录。
该历史人物应为(目录一、年幼登基(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一模)13.“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颁布诏书进行改革的是()A.北魏B.前秦C.西晋D.东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北方的政权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西晋短期统一全国。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是直接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2.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A.促进了民族交融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3.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变迁的一个标记。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孝文帝4.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5.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A.民族融合加强B.统治区域扩大C.对外交流频繁D.佛教影响削弱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B.增加财政收入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学习汉族文化7.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他是()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8.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论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9.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10.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1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A.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1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2.学情分析:初中生对战争史是比较喜欢的,本课在战争史的基础又讲述了北魏的改革及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中,提升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核心素养: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学过这首诗歌吗?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语。
它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
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分强大。
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学习目标】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孝文帝改革。
难点: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自学检测】1.淝水之战:【新课讲授】一、淝水之战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淝水之战形势图》,思考问题:请课前做好准备的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