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办志愿者 词语辨析
- 格式:pdf
- 大小:91.91 KB
- 文档页数:7
一、拼音1.马丁给了他姐姐一束花。
2.昨天我在商店买了一件俄罗斯大衣。
3.越南跟我国离的很近。
4.我们都非常认同刘小姐的方案。
5.我去西安出差。
6.我最喜欢吃天津大麻花儿。
7.我想跟朋友去延安旅游。
8.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
9.天气这么热,你还穿棉袄吗?10.女孩拒绝了他的求婚。
11.护士亚娜一点儿也不急躁。
12.我们喜欢杜甫和柳宗元。
13.这儿的人都喜欢穿皮袄。
14.我是乘火车来西安玩儿的。
15.孩子们超额完成了任务。
二、偏误分析1.“他比我大三岁”和“他比我三岁大”哪句正确?为什么?2.“我找了他三次”和“我找了三次他”哪句正确?为什么?3.“我去找过你一次”和“我去找过一次你”哪句正确?为什么?4.“我的家乡很多下雪”和“我的家乡很少下雪”哪句正确?为什么?5.“如果明天没有上课,我们就去咖啡馆。
”和“如果明天不上课,我们就去咖啡馆。
”哪句正确?为什么?6.“这件衣服你洗得干净洗得不干净?”正确吗?为什么?7.“请把那本书拿来我看看一下。
”正确吗?为什么?8.“我很漂亮”和“我是漂亮”哪句正确?为什么?9.“我们正在公园散散步呢!”和“我们正在公园散步呢!”哪句正确?为什么?10.“我出发早上八点。
”正确吗?为什么?三、词语辨析1.“又”和“再”2.“的”“地”“得”3.“死”和“去世”4.“参观”和“考察”5.“宫”和“殿”6.“小心”和“当心”7.“逐步”和“逐渐”8.“处处”和“到处”9.“以后”和“后来”10.“恐怕”和“害怕”11.“风险”和“危险”12.“优秀”和“优异”13.“旁边”和“附近”14.“离”和“从”15.“但是”和“却”16.“收到”和“受到”17.“祝”和“祝贺”18.“偶尔”和“偶然”19.“富有”和“富裕”20.“北方”和“北部”21.“也许”和“可能”22.“对不起”和“抱歉”23.“想不到”和“不料”24.“偷偷”和“暗暗”25.“黑”和“暗”26.“对于”和“关于”27.“原来”和“本来”28.“一点儿”和“有点儿”29.“千万”和“万万”30.“刚才”和“刚”31.“出席”和“参加”32.“已经”和“曾经”33.“旅游”和“游览”34.“顺手”和“顺便”35.“重要”和“重大”36.“会”和“能”四、试讲1.越来越……2.买东西、有字句3.不A不B4.讲解“又”5.裤子、裙子、鞋、衣服……6.形容词叠加7.球类8.一……就……9.时间10.把字句11.了12.……以后13.现在几点?14.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15.鞋16.别+动词17.问路18.小红和小明一样高19.我是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才到的家。
语法项目两大类,一类是词语的使用,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也包括各种短语(如介宾短语)、结构等的使用。
另一类是句法项目,包括各种句子形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
这两大类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后者是又词语充当句子成分使用上的偏误。
(一)遗漏偏误如:宁可……,[也]无论……[都]除了……以外,[都]……除了……以外,[也]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意义比较“虚”。
同是关联词语,出于句首的那些,地位突出,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一般不会漏掉的。
与学生的母语相比,这些词语一般是不会出现的。
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
“besides、except”对应“除了……以外,也……”在使用那些英语时是没有与“也”相对应的成分。
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而造成遗漏偏误。
2.同类词语种用法特殊者容易被遗漏。
如“天、星期、月、年”是一个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系列,其中“天、星期、年”被认为具有量词性,直接跟数词“一天、一(个)星期、一年”;“月”是这个系列中的特殊者,在与数词连用时,中间一定要像普通名词一样用量词,说“一个月、两个月”,量词“个”不能省略。
但是外国学生不知道“月”在这个系列中的特殊性,说出“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中文两[ ]月”这样带有遗漏偏误的句子。
3.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1)我看书[ ]了一整天。
2他有书,也[ ]报。
3)李老师教文学,也[ ]历史。
第一句话在结构上需要重复动词;后两句因为“也”是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这里应该重复“有”和“教”。
造成此类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
前两例是因为英语中没有汉语这样的形式而造成遗漏。
本次考试分成三个部分:综合能力面试、英语测试、心理测试。
半天内必须完成这三项测试,工作人员会引导我们参加测试。
考前我们需要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的考号和姓名。
根据工作人员的安排,有些同学先进行综面或者外语测试,我首先进行的是心理测试,40分钟完成200多题,凭自己的第一感觉选择答案,这项测试有测谎试题,同一个意思的问题会换好几种说法反复问,所以不要多想,选择第一感觉的答案。
心理测试结束后我还是在候考室等待工作人员的安排。
上一批进行综面和外语测试的同学回到候考室后我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进行其他项目的考试。
综面主要测试专业知识、应变能力、教学技巧、中华才艺等。
进入综面考场先把之前写有姓名和考号的白纸对准考场里的摄像机,表示是你本人来参加考试,接下来主考老师开始进行面试。
老师都很和蔼可亲,面带微笑和我们打招呼,瞬时我缓解了之前紧张的心情,开始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一题:写出“去西安做生意了”的拼音,注意首字母大写、词与词之间分开写,还有就是最重要的隔音符号要记得写。
第二题,写出“安”的笔顺。
第三题,词语辨析,“满意”与“满足”有什么区别?第四题,老师给出两个句子,哪一个句子可以说,哪一个句子不能说。
“我写了20分钟的汉字。
”和“我写着20分钟的汉字。
”第五题,说课和模拟课堂,这一环节老师会模拟成学生,有各种突发情况。
我所要说课和试教的是一个语法点“动词+过”。
这一部分结束后,负责文化交际的老师开始提问: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2你想要组织一次活动,但是学校的经费不够,你怎么办?3让学生了解十二生肖,设计一个课堂教学。
回答问题时不要紧张,尽量说的有条理和全面,老师也会引导你如何回答,所以不用担心回答不出问题。
这几个问题回答完毕后第三位老师开始提问。
他首先问的是你有什么才艺展示?我的才艺展示是剪纸,事先已经剪了几幅作品(鸳鸯并蒂莲、鲤鱼荷花和“喜”字)带入考场,老师看了以后说,你的剪纸很精美,但是过于复杂了,你如何教自己的学生呢?我的回答是先教学生简单的剪纸,于是我展示了我剪的“喜”字。
1.“一点儿”和“有点儿”旳异同2.“刚刚”和“刚”旳异同3.“忽然”和“忽然”旳异同4.“本来”和“本来”旳异同12月1日对外经贸大学笔面试回忆流程不固定, 我是上午面试下午笔试。
我旳考号比较靠后, 因此先面旳英语, 再做心理测试, 最背面综合。
也有同学先面综合再考别旳。
一、综合面试(20分钟)1....自我简介。
2....写拼音。
护士亚娜一点儿也不急躁。
(句首大写、人名大写、儿化、分词连写、没有考到隔音符号, 但隔音符号也是常见考点)写中文“躁”(注意笔顺)3....近义词辨析: 对不起&抱歉(我同考场有考“想不到&不料”旳)4....偏误分析:这件衣服你洗得洁净洗得不洁净?(我同考场有考“请把那本书拿下来我看看一下。
”)5....试讲: 目前几点? .你旳电话号码是多少?(我同考场旳有讲“鞋”旳)(1分钟讲思绪, 5分钟试讲, 包括讲解和练习。
)6....跨文化交际: 假如你在国外, 你常常邀请你旳同事朋友到你家玩, 告诉他们“欢迎你们随时来我家玩”, 不过他们却没有人来, 你觉得这是为何?7....假如你要向某些小学生做一场有关中国旳历史名城旳讲座,你讲怎样开展?(忘了从好吃旳切入了, 小孩子应当都对好吃旳东西感爱好, 老师企图引导我来着, 我没说出来。
)8....假如你旳学生来中国旳时候只到过上海和北京, 觉得这俩都市已经很发达了, 因此问你为何中国明明很发达了为啥还把自己叫发展中国家, 你怎么回答?9....有什么才艺?来给我们比划两下。
10..边打太极拳边回答问题:你觉得你能适应艰苦旳环境吗?你会做菜吗?那假如让你开一门中华美食旳课你怎么办?二、外语口试(10分钟)1....自我简介。
2....你怎么看待外语教学与学习?3....你朋友眼中旳你是什么样旳?4....下个假期你有什么打算?三、心理测试(40分钟)这个不用紧张, 就按第一感觉选。
只要不是心理变态就行。
四、笔试(180分钟)120道选择题, 共180分;n道大题, 共120分。
志愿者面试样题
一、 汉语基础知识
(一) 用汉语拼音写一个句子,并写出括号中的汉字。
1. 这zhè个g e
yì'议案àn 很hěn 不b ú错cuò。
(案)
2. pí'皮āi'埃尔ěr 是shì 德d é国guó人rén 。
(德)
3. 他t ā 的d e 爱ài 好hào 是shì 画huà画huà儿r 和h é 练liàn 习x í 书shū法f ǎ。
(练)
命题要求:拼音正确,三道题难度基本一致。
(二) 词语辨析
1. 帮助----帮忙
2. 刚刚----刚才
3. 还是----或者
命题要求:三道题难度基本一致。
可结合初级汉语水平外国学生的学习情况出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三) 偏误处理:下面A 句和B 句都可以说吗?请加以解释。
1. A :这个房间有一点儿小。
B:这个房间一点儿小。
2. A :他走进教室去了。
B:他走进去教室了。
3. A :他个子比我高多了。
B:他个子比我非常高。
命题要求:三道题难度基本一致。
请给出参考答案。
二、 教学能力(讲课)
1. 提示:假设你在赴任国教的学生是大学生/中学生,他们学过三个月中文。
今天的教学内容之一是“还”,课文中的句子如下: “今天下午我看了电影,还去了商场。
”
请做一个六分钟的试讲。
汉教中国志愿者面试复习汉语部分现代汉语基本知识部分第一章绪论现代汉语定义狭义上指现代汉语共同语,广义上还包括方言。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
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第2章语音第一节普通话的辅音和元音*普通话语音方面的特点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语音四要素音高(发音体震动)、音强(震动幅度)、音长(震动持续时间)、音色(最根本特征)*发音器官肺、气管、喉头、声带、口腔、鼻腔*音素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从音质角度划分的,分成元音(10)和辅音(22)一、辅音的发音辅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成阻,二是持阻,三是除阻。
(一)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
辅音发音部位的七类双唇音b、唇齿音f、舌尖前音z、舌尖中音d、舌尖后音zh、舌面音j、舌根音g。
(二)辅音的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
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五类1)塞音(爆破音)b、p、d、t、g、k 2)擦音f、s、sh、r、x、h 3)塞擦音z、c、zh、ch、j、q 4)边音l 5)鼻音m、n、ng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
1)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 2)浊音m、n、ng、l、r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
1)送气音p、t、k、c、ch、q 2)不送气音b、d、g、z、zh、j 二、元音的发音分析元音的性质有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头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形状)(一)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
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
1.舌面元音i(前高不)、u(后高圆)、ü(前高圆)、a(央低不)、o(后半高圆)、e(后半高不)、ê(前半低不)2、舌尖元音-i[没勾](前高不),z、c、s后面;-i[有勾](后高不)zh、ch、sh、r后头3、卷舌元音er(央中不)(二)复合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合元音。
老师点评:答案解析:这道题考查了第二单元第二节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需求申请表填写注意事项,具体内容可参见课程第三单元课件第二节第10页“填表温馨提示”。
2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取的成绩有客观题满分:5分得分:5分A增加了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B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C受到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国内外的广泛赞誉D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正确答案:B;C;D学生答案:B;C;D老师点评:答案解析:这道题考查了第二单元第二节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作用,具体内容可参见课程第三单元课件第二节第25页“成绩和作用”。
3下列关于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英语口语面试的说法,正确的有:客观题满分:5分得分:5分A可随意表达自己对志愿者外派事业的见解B会英文拼写自己的专业和学历对于面试中才艺环节要有备而去了解赴任国的基本情况正确答案:B;C;D学生答案:B;C;D老师点评:答案解析:这道题考查了第二单元第三节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英语口语面试,具体内容可参见课程讲义第三单元第三节第一点“英语口语面试”。
4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面试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客观题满分:5分得分:5分心理测试B才艺测试英语口语面试专业面试正确答案:A;C;D学生答案:A;C;D老师点评:答案解析:这道题考查了第二单元第三节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面试方式,具体内容可参见课程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节开头语。
5志愿者派出前,国家汉办根据《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大纲》将组织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客观题满分:6分得分:6分志愿精神涉外教育跨文化交际与赴任指导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正确答案:A;B;C;D学生答案:A;B;C;D老师点评:答案解析:这道题考查了第二单元第二节汉语国际教师志愿者培训,具体内容可参见课程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节“培训考核”。
6汉语国际教育的就业路径主要有客观题满分:6分得分:6分培训机构国际学校继续深造外派志愿者正确答案:A;B;C;D学生答案:A;B;C;D老师点评:老师点评: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第1空分值:1分第2空分值:1分第3空分值:1分正确答案:文学;文学;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答案:文学;文学;远程开放教育老师点评:答案解析:这道题考查了第三单元第一节培养方案解读中第五点“证书授予”,具体内容可参见课程讲义中第二单元第一节第五点第一段。
社区工作者行测备考:词语辨析的方法词语辨析是社区工作者考试行测逻辑填空中经常会考到的内容,辨析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快速找到符合文段表达意思的选项。
掌握词语辨析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题目的作答。
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分析发现,词语辨析的方法基本分为五种。
一种是语素联想法;一种是遣词造句法;一种是尺度把握法;一种是色彩分析法;一种是逆向推导法。
具体的内容为:语素联想法是通过分析语素对词语进行辨析并积累词汇的方法。
语素是很小的语言单位,很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短语、词、语素。
通过分析不同语素的侧重含义,进而找到词语间的区别。
比如,“修葺”与“修理”。
“修葺”指房屋、庄园等建筑或林木、花圃的修补、修缮;“修理”指的是使损坏的东西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作用,修剪。
这两个词语,不同的语素是“葺”和“理”,因此,二者在表达的侧重点出现了差异。
通过这两个语素的差别,我们可以迅速判定空格中所要填写的内容哪一个是我们要选择的内容。
遣词造句法指的是分别对所给词语进行造句,来确定词语间的区别的方法。
造句要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不能凭空捏造,而是要按照汉语的语法要求去造正确的句子。
比如,“禁止”与“制止”。
“禁止”可以造句为禁止出入,“制止”可以造句为无人制止。
通过将词语置身于我们所熟悉的语言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词语,从而选择正确选项。
尺度把握法指的是通过分析词语间程度轻重以及范围大小而达到区分词语间差别的方法。
尺度有大有小,范围有广有窄。
正是词语间存在尺度上的差异,因此,通过尺度把握法能够选择出与语境侧重很为相符的词语。
比如,“破坏”与“摧毁”。
“破坏”与“摧毁”相比,无论从手段上或者结果上,“摧毁”所表述的程度更深。
色彩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词语的色彩义而进行词语辨析的方法。
词语的色彩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谦敬色彩与时态色彩。
文段的内容能够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语体风格等。
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篇: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管理办法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汉语教师志愿者(以下简称“志愿者”)管理工作,保证志愿者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国家汉办选派的志愿者。
第三条国家汉办负责志愿者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每年定期发布下一年度志愿者工作实施计划,国家汉办设立“志愿者中心”,专门负责志愿者工作。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部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选派单位”)受国家汉办委托,负责本地区和本学校志愿者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选派单位须与国家汉办签订《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执行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志愿者主要从在职教师、在读研究生、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中选拔。
优先派出具有教学经验人员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
志愿者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热爱祖国,志愿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具有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品行端正, 无犯罪记录;(二)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三)掌握汉语、中华文化、当代中国国情和教学理论知识,具备较好的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外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中华才艺专长;(四)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水平;英语达到大学英语四级以上水平;(五)年龄一般在22岁至50岁之间。
确属工作必需的,年龄可适当放宽;志愿者选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志愿者选派单位应严格遵守《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执行协议书》中规定的选拔程序,认真做好选拔工作。
第六条志愿者派出前须接受综合能力培训和拓展训练。
培训工作由国家汉办直接或委托选派单位组织,参照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和《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大纲》,结合志愿者派往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实施。
培训结束后,由国家汉办统一组织对志愿者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国家汉办颁发《汉语教师志愿者资格证书》。
第七条志愿者派出前,选派单位须与志愿者签订《汉语教师志愿者出国任教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面试复习资料四勤思教育隆重推出《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辅导,为广大考生提供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考试时间、考试科目、考试流程等考试常识,帮助大家一次性通过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一、普通话语法方面的特点:1.语序与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语法意义的类别叫语法范畴,语法形式的类别叫语法手段。
最常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虚词。
2.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都有主谓、动宾、偏正、联合、补充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同一个词类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反之也可。
4.量词系统丰富,有语气词:数词和名词结合,中间一般要用量词。
语气词主要用来表达语气差异。
二、语法概说:1.语法的特点:1)高度的抽象性 2)强大的递归性 3)严密的系统性 4)较高的稳固性 5)一定的民族性2.语法单位: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既是词汇单位,又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词是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词组又叫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前后都有语音停顿、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语法与语音、词汇、语境、逻辑的关系:1)语音:语法现象也表现为语音差别(轻重音不同导致语法差别:想起来了)2)词汇:某些特定词语会造成句法上的差异(长2米、短2米)3)语境:在特定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一张动物园-我要买一张去动物园的票)4)逻辑: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有些约定俗成(好热闹=好不热闹)第二节词汇一、词类:词的语法性质的聚合类。
(一)如何划分词类:汉语词类划分以语法功能为主要依据,有时也参考词的形态和类别意义,注意兼类问题。
1.词的语法功能:根据能否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有些可以重叠。
虚词:不能。
(一)汉字的结构分析可分为两种类型,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3分)汉字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种:独体和合体。
象形、指事字多是独体字;会意、形声字多是合体字。
如:日、月、上、下是独体字,景、岩、江、河是合体字。
(二)什么是“永”字八法?(3分)现代汉字笔形主要可分为横、竖(ㄧ)、撇(丿)、点(、)捺(ㄟ)、挑、钩、折八种,书法上用“永”字作为代表概括这八种主要笔形,因此有“永字八法”之说。
(三)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
(2分)好:撇点,撇,横,横钩,弯钩,横。
晚:竖,横折,横,横,撇,横折撇,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四)给下列词语中斜体的字注音(用汉语拼音方案)。
(2分)漂.浮piāofú 漂.洗piǎoxǐ和平..hãpínɡ附和..fùhâ1.普通话的声母共有多少个?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请举例说明。
(6分)普通话的声母共有21个,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七类,即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根音ɡ、k、h。
2.给下列词语填上正确的汉字,并给所填的字注音。
(4分)如:兴高(采)(cǎi)烈(1) 飞扬(跋)(bá)扈(2)既往不(咎)(jiù)(3)直(截)(jiã)了当(4)情不自(禁)(jīn)3.辨析下列两组词的意义和用法(1)再又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再唱一个(待重复,还没有唱)又唱一个(已重复,唱了)(2)兴趣乐趣兴趣:喜好的情绪。
包含、发出兴趣的主体是人。
乐趣: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
包含、发出乐趣的主体是人所从事的事。
5.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10分)(1)他把这些酒能喝得完。
1.语序不当。
助动词“能”应当放在“把”字前面。
2.“能”后面是动作、行为的结果,结果补语不应当带有“得”。
一、语素语素(morpheme):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是构词单位。
如“民、息、大、沙发、巧克力、克隆”等。
练习:指出下列单位是不是语素:咛,喇,睡,考虑,摩登,狰,椅子,彷徨,弯曲,花儿,朦胧。
二、词1.词(word):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给词下定义很难,以下是一些语言学家下过的定义:法国语言学家梅耶(1913):“词是一定的意义和一定的语言组成互相关联的结果。
它具有一定的语法用途。
”英国语言学家斯威特(1875):“词是终极的独立的意义单位。
”美国萨丕尔(1921):“词是从句子分解成的,具有孤立意义的,最小的,叫人满意的片段。
”美国布龙菲尔德(1926)“一个词是一个最小的自由形式。
”瑞士索绪尔“对词下任何定义都是徒劳的。
”练习○1美国布龙菲尔德(1926)“一个词是一个最小的自由形式。
”请对这个定义进行分析、评价。
答案:一个好的定义应该对内具有普遍性对外具有排他性。
布这个定义排他性很好,他把词组和语素都排除在外了,但对内没有普遍性,按照这个定义,象汉语的“了”“也”“着”等,英语的“in”“on”“ of”等都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它们都不能单说。
因而不是自由形式,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它们是词。
布氏的定义,只考虑到了实词,而没有照顾到虚词。
】【离合词离合词又称“可分离词”,指意义上具有整体性,但结构上可扩展的语素组合。
如“睡觉”意义具有整体性,但结构上可扩展:“睡一下午觉”。
离合词很多,以动宾、动补两种结构为最常见,如,“打仗,革命,鞠躬,毕业,见面,帮忙,考试,登记,走路,问好,领情,冒险,打针,打赌,上班,下班,打倒,上当,种田,签名,示威”等。
(据李大忠(1989)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1971版)3025个动宾格式中,有离合字组2079个(拼音分写),有词946个(拼音连写)。
他对这946个词逐个考察,发现“实际上真正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的,为数极少,仅有322个”。
第二语言教学法1、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对外汉语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参考《怎样教》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能力。
2、教外国人汉语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参考《怎样教》教外国人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1)以培养学生汉语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3)汉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5)课堂教学要创设情景。
6)听说读写全面要求。
3、什么是母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参考《怎样教》《简论》按国家界限来划分,母语指本民族的语言。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4、什么是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参考《怎样教》语言能力: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关于其母语的知识和技能。
语言交际能力:5、什么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参考《简论》迁移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甚至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也可以称为干扰。
6、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参考《怎样教》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极大,是教与学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
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
他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运用者和创造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在“主”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时间的主人。
7、对外汉语教学有哪些主要原则?实践性原则要求教师应该怎样做?参考(《怎样教》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原则有:实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形容志愿者的四字成语吃苦耐劳、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助人为乐一、吃苦耐劳[ chī kǔ nài láo ]【解释】:耐:禁受得住。
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出自】:近代周恩来《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而我们新四军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
”二、不辞劳苦[ bù cí láo kǔ ]【解释】: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
不逃避劳累辛苦。
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出自】: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译文】:今天的事,请不逃避劳累辛苦的完成。
三、任劳任怨[ rèn láo rèn yuàn ]【解释】:任:担当,经受。
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权》:“夫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怨劳。
”【译文】:为君者吃的是人民劳动来的食物,应该以人民的担忧为自己的担忧,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四、勤勤恳恳[ qín qín kěn kěn ]【解释】:形容勤劳踏实。
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译文】: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育以顺应于连接物,推举贤良进士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意志坚定勤劳踏实。
五、助人为乐[ zhù rén wéi lè ]【解释】: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自】: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1、舍己为人[shě jǐ wèi rén]: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出处:《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备考】国家汉办外派教师考试—词语辨析【备考】国家汉办外派教师考试—词语辨析A“按照”和“按”(1)作为动词时,两个词语相同,表示根据(2)表示介词时,根据后面所接词语的多寡选择,比如我们说“按期完成”,但是不说“按照期完成”。
B1.“巴不得”和“恨不得”(1)前者所希望的事情能够做到,后者所希望的事情做不到;(2)前者的宾语可以被否定,后者不能;(3)前者可用数量短语作宾语,后者不能;(4)前者可以加“的”修饰名词,后者不能。
2.“被”“叫”“让”(1)“叫和让”当介词时,用法基本上和“被”一样,只不过“被”更为正式;(2)“叫和让”作介词时,后面如果是指人的名词,可能跟动词用法混淆,产生误解,“被”没有这个问题。
(3)“被”可以放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的助词。
“叫”很少这样用,“让”没有这种用法。
3.“不必”“甭”“无须”(1)“无须”不可以单独使用,前两者可以;(2)“无须”可以放在主语前面,前两者不可以。
4.“必然”“势必”(1)用“势必”的地方都可以用“必然”,但是“必然”只有两种情况可以替代“势必”:a.必然+动词/形容词;b.必然+助动词;(2)后者多用于社会生活方面,式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5.“毕竟”“终究”在表示总归的义项的时候,二者相同,但是表示最终的义项的时候,只能用“终究”。
6.“边”“一边”表示两种以上的动作同时进行,前者只用于同一个主语,后面可以用于不同主语。
7.“遍”“次”前者强调从头到尾,后者则不一定。
8.“不”“没有”“没”(1)“没有”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不”用于主观愿望,可以指过去现在和将来;(2)“不”可用在所有的助动词前面,“没有、没”只限于“能、能够、要、肯、敢”等少数几个。
“不”和“助动词+动”有五种形式:不能吃、能不吃、不能不爱、能不能吃、能吃不能?“没有、没”只有一种形式:没能吃。
9.“不比”“不如”(1)作比较时,“不比”只是强调差异,强弱不明;(2)“不如”后面可以不带宾语,“不比”一定要带宾语。
10.“不必”“未必”“未必”是“必定”的否定,表示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表示不需要、用不着。
11.“不得了”“了不得”(1)前者一般没有名词性主语,后者一般有;(2)前者通常不作定语,后者可以;(3)前者不能做“有”(没有)的宾语,后者可以;(4)后者可以表示“超乎寻常”,后者不可以;(5)两者接在“形容词+得”后,意思没有什么差别。
12.“不管”“无论”“不论”(1)“不管”常用于口语;(2)“不管”常用于“形+不+形”格式,“无论、不论”这种格式中间常加“还是、跟、与”。
13.“不管”“尽管”前者后面表示假设,后者表示事实,不能接任指。
14.“不管”“任凭”“无论”“不管、无论”后面常接表示选择的并列成分,“任凭”则一般不用;15.“不过”“只是”表示补充、修正上文的意思时,两者用法相近,“只是”的转折语气比较舒缓,后面不能停顿。
16“不及”“不如”(1)前者用来表示人或事物,前后都是名词,后者还可以表示权衡利弊,因此前后还可以是动词;(2)后者还可以用于“不及+动”和“动+不及”,前者没有这样的用法。
17.“不免”“难免”“未免”“不免、难免”表示客观上的不可避免,“未免”表示某种过分情况的评价、不以为然。
C1.“才”“再”前者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只是比较晚。
后者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后来的某个时间实现。
2.“采取”“采用”前者的使用对象较为抽象,后者的对象较为具体;后者只能带名词宾语。
3.“参加”“参与”前者主要是加入某组织或者对某事提出意见;后者是指参加了计划、讨论或处理等活动。
4.“曾经”“已经”(1)前者表示有过某种行为或者情况,后者表示事情完成,从时间上来说,前者较远;(2)前者所说的活动可能已经结束,后者所说的活动可能还在继续;(3)前者常接“过”,后者常接“了”。
5.“常常”“往往”(1)前者表示动作的重复,可用于主观意愿,不呈现规律性,可用作将来的事情;后者是对以前情况的总结,不用于主观意愿,有规律性,不用做将来的情况;(2)后者要指明情况、条件或者结果,后者没有这种限制。
6.“常常”“通常”前者指频率较高,后者多用于带有规律性的动作或行为。
7.“朝”“向”(1)后者可以替换前者;(2)前者不能用在动词后面,后者可以;(3)引进指人的名词时,前者用于具体动作,后者不能。
8.“朝”“往”(1)前者强调面向,后者强调移动;(2)表示移动时,两者可以互换;(3)单纯指移动时用后者,单纯指面向时用前者;(4)前者可以直接跟人或物的名词组合,后者不可以。
9.“除非”“只有”(1)表示强调某条件是唯一先决条件的时候,两者通用,但是除非从反面强调,语气更重;(2)前者可以用在“是......”前,后者不能;(3)“除非...,才...”可以说成“除非...,不...”,后者不能。
10.“从而”“进而”前者强调进一步行动,后者强调因果。
D1.“但是”“而”表示转折时,二者相当,前者多用于关联词语,后者不受限制。
2.“当”“在”(1)表示时间时,二者相当,但“当”不能跟单独的时间词组合;(2)表示处所时,前者只能跟少数名词组合,不能跟处所词、方位词组合,后者反之。
3.“到底”“终于”(1)后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口语、书面语都常用;(2)前者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带“了”,后者不受此限;(3)到底可用于问句或表示“毕竟”表示强调,后者不能。
4.“倒”“却”(1)前者有责怪意味,后者没有,语气较轻;(2)前者后面多用积极意义的词或短语,后者不限;(3)前者可以表示让步、舒缓语气、催促或者追问,后者不可以。
5.“点”“些”(1)前者常用于不可数名词,后者常用于可数名词;(2)前者表示少量,后者不一定;6.“对”“双”(1)除眼睛、翅膀外,跟肢体、器官无关的东西不能用“双”,只能用“对”;(2)前者有儿化音,后者没有。
7.“对于”“关于”(1)表示对象用前者,表示关联用后者;(2)作状语时,前者在主语前后均可,后者只用于主语前面。
E“二”“两”后者用在量词前。
F“非常”“十分”(1)前者可以重叠ABAB,后者不可以;(2)后者可以接在某些否定词后面表示程度降低,后者不可以。
G1.“刚才”“刚刚(刚)”(1)“刚才”和“刚”意思相近,但词类不同,“刚”是副词,只用在动词前;(2)“刚、刚刚”可以接时量短语,“刚才”不行;(3)“刚才”和“刚刚”后可以用否定词,“刚”不行。
2.“每”“各”(1)前者侧重于集体当中的个体,后者侧重于普遍的个体;(2)前者和量词配合才能加在名词前,后者可以直接加在部分名词前;(3)前者后面可以用各种量词,后者后面只能用一部分量词。
3.“根据”“据”(1)后者可以跟单音词组合,前者不可以;(2)后者可以构成据说、据传等,前者不可以;4.“跟”“同”“和”“与”(1)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多用“同”。
用作连词时,使用频率为“和>跟>同”;(2)“与”多用于书面语,尤其是在书名、标题中。
5.“更加”“越发”后者用于两种事物的比较,前者仅限于同一事物的进一步变化。
6.“固然”“虽然”(1)前者侧重确认某种事实,后者侧重让步;(2)前者很少用在主语前,后者则比较自由。
7.“过”“了”(1)前者不能加在动词重叠中间,后者可以;(2)A.“动词+过”表示已有经验,总是与过去的时间相联系;“动词+了”表示完成,与过去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B.“动词+过”所表示的动作不延续到现在,“动词+了”所表示的动作可能延续到现在;C. “动词+了”表示有一定结果,“动词+过”则不一定。
H1.“还”“又”都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是前者表示没实现的动作,后者表示已经实现的动作。
2.“好在”“幸亏”前者表示有利条件本来就存在,后者表示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不良后果。
3.“和”“以及”“及”(1)“及”只能连接名词性成分;(2)“以及”前能停顿,“及”前不能;(3)“以及、及”所连接的常常前面比后面重要;(4)“以及”可以连接小句,其余二者不可以。
4.“忽然”“突然”(1)“忽然”同副词“突然”,一般可以换用,但“突然”更强调情况发生得迅速和出人意料。
(2)“忽然”很少用在主语前。
5.“互相”“相”(1)前者不限,后者多用于书面语;(2)后者多修饰单音节动词,后者一般不修饰单音节动词;(3)前者不限,后者修饰双音节动词受限制;(4)“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互相”不能。
6.“会”“能”(1)前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后者的能力往往是自然获得的;(2)具备某种能力,二者大致相同。
但表示达到某种效率,只能用后者。
(3)表示有可能,可以互换。
7.“或者”“要么”都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前者可以连接句子,也可以连接名词性词语,后者一般只连接句子。
8.“或者”“还是”前者用于陈述句,后者用于疑问句。
J1.“既然”“因为”后者比前者客观。
2.“即使”“尽管”“虽然”(1)后两者的情况是事实,前者的情况一般是假设;(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3.“进行”“举行”前者不能加名词宾语,后者可以。
K“可以”“能”(1)前者表示可能性,后者表示能力;(2)能表示客观的可能性;O“偶然”“偶尔”前者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后者跟“经常”相对,表示频率。
Q1.“恰好”“正好”前者作副词时与后者用法相同,比后者更强调事情的巧合性。
前者一般不能作补语或谓语。
2.“千万”“万万”(1)前者多用于祈使句,后者多用于否定句;(2)后者语气比前者强烈。
3.“前后”“先后”前者用于空间,后者用于时间。
R1.“认为”“以为”(1)前者一般用于正面判断,后者多用于与事实相违背的判断;(2)前者前面用“被”,后者前面用“让”。
2.“如何”“怎么”(1)前者多用于书面语;(2)作代词时,后者用于句首表示惊讶,前者用于句末表示征求意见。
S1.“始终”“一直”(1)多数情况下,后者可以替换前者;(2)后者接动词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前者不能;(3)前者不能表示将来,后者可以。
2.“丝毫”“一点儿”(1)前者只用于否定式,后者比较自由;(2)前者一般不修饰具体名词。
3.“所有”“一切”(1)前者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带“的”,后者直接加名词;(2)前者着重强调数量,后者着重强调类别;(3)前者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后者只能修饰可以分类的事物。
Y1.“也”“又”(1)前者表示和其他人动作等同,后者表示和自己的动作等同;(2)都可以表示两种动作、状态同时存在。
前者既可以用形容词也可以用动词,后者一般只能用动词;(3)主语不同用前者,主语相同用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