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方言
- 格式:pptx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41
十大古方言
1. 晋语:晋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和陕西省北部。
晋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2. 鲁语:鲁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
鲁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3. 闽南语:闽南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潮汕地区、海南省等地。
闽南语属于闽南语系,发音清脆、抑扬顿挫,有7个声调。
4. 粤语:粤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
粤语发音拖长、细致,有6个声调。
5. 客家话: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客家话属于汉语官话次方言,发音比较复杂,有7个声调。
6. 赣语:赣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境内。
赣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比较精细,有7个声调。
7. 吴语:吴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语属于吴语系,发音柔和、多变,有4-5个声调。
8. 湘语:湘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境内。
湘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9. 川语:川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重庆市。
川语受到了古代汉语和藏缅语族语言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
上表现出特点。
10. 西北官话:西北官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西北官话发音粗犷、豪放,有4个声调。
山西方言大全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
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
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
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
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
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
《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
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
“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
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
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
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
恶,是“醜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
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
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
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
“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
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
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
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
晋语包含在这个地区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长治、晋城(泽州县南部除外)、临汾(部分县区)等,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部分县区)、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以及河北张家口和邯郸县区、河南济源、新乡(部分县区)、焦作县区、安阳(部分县区)。
陕西榆林、延安等地。
运城和临汾一带的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与同属中原官话的关中片相近,但比关中方言更加存古,中古时期西北方言的面貌保存较好,因此要比关中方言更加远离官话;分三小片:平阳小片,绛州小片,解州小片。
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运城地区和临汾地区,另外还有陕西省渭南地区的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部分),河南省三门峡地区的灵宝市。
广灵话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蔚县话接近,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片涞阜小片,该小片诸县大多位于太行山脉以西,清初以前曾属山西省,至今该片大多方言点深臻曾梗通五摄合流(也即不分前后鼻音),与北部晋语高度一致,但由于入声今已舒化,因为向北方官话过渡,故被学界划入冀鲁官话保唐片。
山西话中常用的词:NIA:二声,从“人家”两字念快了合并而来。
意指“他,她,他们”等第三人称例子:你别看NIA长得丑,NIA还觉得可美了哇。
山西话里“ 圪” 字用的特别多圪垯:粗粮主食,面疙瘩、疙瘩汤。
稻、麦、高粱、竹子等茎上分枝长叶的地方。
泛指长条形东西的一段:这根棍子断成三圪节了。
圪蹴的意思,一般指蹲的动作。
例句:① 老刘圪蹴在门前石凳上听广播。
② 去门口圪蹴嘚睡吧~!圪老:动词,指用针状或者棍状物掏或者撬例子:1你家马桶堵了?不用叫维修的,拿个木棍圪老圪老就通咧(掏)2啥了?咱家防盗门让小偷给圪老开了?我藏得光盘没丢哇?(撬)圪拉、圪捞捞:旮旯、角落例子:这没你说话的份,圪捞捞里蹲的去圪倒:“鼓捣”、谈论例句:你在圪倒啥里?例句:和他圪倒半天,事还是没成。
圪僚:不对劲,不正常,故意别扭,也指一些不常见的事物例句:你这个人咋这么圪僚了?。
山西十大土话方言
1.晋语:山西省的官方语言,以太原话为标准,流行于省会和周边地区。
2. 晋中话:流行于晋中地区,与晋语有些许差别,但仍然属于晋语范畴。
3. 晋南话:流行于山西省南部,与晋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但互相可以理解。
4. 绛州话:绛州是晋中的一个县,绛州话在晋中地区也比较流行,与晋中话相似。
5. 忻州话:忻州是山西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忻州话在当地比较流行,与晋语有些差异。
6. 吕梁话:吕梁是山西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吕梁话在该地区流行,与晋语也有一些差别。
7. 运城话:运城是山西省中部的一个地级市,运城话在该地区比较流行,与晋语有一些差异。
8. 大同话:大同是山西省北部的另一个地级市,大同话在当地比较流行,与晋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9. 临汾话:临汾是山西省中部的一个地级市,临汾话在该地区比较流行,与晋语也有一些差异。
10. 晋普话:晋普话是山西省的一种方言,也称为山西方言,是以晋语为基础,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方言而形成的。
- 1 -。
国语晋语范文子
晋语是我国汉语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中南部。
晋语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是研究汉语方言及其演变规律的重要资料。
以下我试着以晋语写一篇范文子:
家乡话
我咱老家话儿个叫做晋语,是中原大地边上儿个一种乡音。
这晋语嘛,讲起来腔调浓浓噻,耐人咋听哩。
晋语有好多词儿词汇跟普通话不一样,好多词意含蓄,让人听着舒坦。
比如“糊涂”儿,晋语里头就意思“迷糊”,又比如“炕”儿,指暖和的炉子,在北方可是家家户户都有咧。
我老家是个小山村,村里头人们讲的全是晋语。
我从小就听惯老乡的乡音话儿,觉得好亲切好温暖。
晋语里头含着故乡的味道,有着难以割舍的乡愁。
每每我离家在外头日子,想起老家的晋语,就觉得心头暖洋洋的。
这老家的乡音话儿,将我跟家乡联系到一块儿,让我在异乡里也感受着亲情的力量。
我深深希望能继承发扬我们老家的这种语言文化。
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晋语承载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明和智慧。
我们要好好学习晋语,将它发扬光大,传承给子孙后代。
也希望越来越多人能懂晋语,让这种古老的乡音流传开来。
我敢肯定,听到晋语的人都会被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
姚妮娜: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
晋城话属于晋语上党片,其中的语气词非常独特。
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如:“吗”“吧”“啊”“了”“的”“么”等在晋城话中几乎不用。
晋城话常用的语气词有唻、咾、哇、昂等,这些语气词含义非常丰富:有的相当于普通话中一个或多个语气词的用法,如“哇”“昂”,有的只包含普通话中相近语气词的部分含义,但却含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呢”。
本文将对晋城话中的若干单用及连用语气词等进行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作出比较。
:晋城话语气词功能意义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辖泽州、阳城、沁水、陵川、高平(县级市)、城区六个县市区。
其中泽州县原称晋城市郊区,因距离市区较近,因此方言与晋城市市区区别不大。
文中所说的晋城话主要指晋城市市区与泽州县大部分地区所用的方言。
晋城话属于晋语上党片,其中的语气词非常独特。
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如:“吗”“吧”“啊”“了”“的”“么”等在晋城话中几乎不用。
晋城话常用的语气词有唻咾、哇、昂等,这些语气词含义非常丰富:有的相当于普通话中一个或多个语气词的用法,如“哇”“昂”,有的只包含普通话中相近语气词的部分含义,但却含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呢”。
本文将对晋城话中的若干单用及连用语气词等进行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作出比较。
“了?”是晋城话中非常有特色,且是最常用的一个语气词之一,在晋城方言中发音为,有的研究者记作“(口兰)”字。
“了?”皆有时态助词和语气词的功能:作1 时态助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如:“他看了?我一眼然后把头扭了过去。
”这里的“了?”字只表示动作的完成不表达说话人的语气;“了?”作语气词时,通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末尾,表示情况有了变化或即将出现新的情况,有成句作用。
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作语气词时“了?”的用法。
郭锐先生将语气词的功能总结如下:1、置于句尾,这是语气词最常见的功能。
2、有些语气词可以置于句中停顿前。
3、置于另一语气词前。
”1在此先对语气词“了?”的前两种功能进行分析说明,第三种功能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即语气词连用部分中进行分析讨论。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晋语简介晋语指⼭西及毗邻地区有⼊声的⽅⾔,分布于⼭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治区等五省区的174个县市,使⽤总⼈数达到5000多万⼈。
其中⼭西78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中原官话汾河⽚)、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
1996年世界107种主要语⾔排名,晋语位列第22位。
晋语列为中国第⼗⼤汉语⽅⾔,源于1986年中国社科院和澳⼤利亚共同主编的《汉语⽅⾔地图集》⾥⾸次把中国著名语⾔学家李荣先⽣提出的中国第⼗⼤汉语⽅⾔“晋语”列⼊,从此晋语脱离了“官话”(俗称“北⽅话”),成为与官话、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徽语、客家话、平话相并列的⼗⼤汉语⽅⾔之⼀。
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北京话的语⾔特点古⽼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话中的⼭⾥话”。
按李荣先⽣的分类,晋语可以进⼀步分为下⾯⼋⽀∶并州⽅⾔∶分布在⼭西中部,包括太原。
吕梁⽅⾔∶分布在⼭西西部与西北部。
上党⽅⾔∶分布在⼭西南部。
五台⽅⾔∶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同-包头⽅⾔∶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张家⼝-呼和浩特⽅⾔∶分布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
邯郸-新乡⽅⾔∶分布在⼭西东南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
志丹-延川⽅⾔⼆、对晋语分⽚的质疑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晋语作了深⼊研究。
⽐较突出的是利⽤⽹络论坛开办的研究,最为好的是“潇涂轩晋语论坛”,⽹址为/。
现将对晋语分⽚的⼀些不同意见作⼀说明:⽬前学术界根据调类将晋语划分为以上⼋⽚。
这样的划分简洁明了,看似也很有规律性。
但是⼀通过具体的⽅⾔⽐较,这种划分⽅案就问题较多。
1.按照这种划分,原本相近的⽅⾔被划为两⽚,⽽差别很⼤⽅⾔反⽽被归到⼀起。
最为明显的就是⼤包⽚这个⽅⾔分区,与⼤同话最为相近的阳原、丰镇话都被划到了张呼⽚,⽽与⼤同话差异甚⼤的河套⽅⾔反倒和⼤同话放到了⼀起。
晋源方言趣谈开讲前,我先给大家读一段朋友发来的微信,名称叫:啊么的晋源话:晋源的喜欢叫待见,晋源的家叫过舍,晋源的女孩叫供女,晋源的男孩叫后生,晋源的街道叫道儿,晋源的巷子叫各拉儿,晋源的树叫富儿,晋源的车叫滴滴;晋源的工作叫做的;晋源的热闹叫红滑;晋源的讨厌叫方祖;晋源的可怜叫西或;晋源的朋友叫伙计;晋源的馒头叫馍馍;晋源的玉米叫玉交子;晋源的麦子叫灭子;晋源的高粱叫交子;晋源的西红柿叫西番柿;晋源的豆角叫豆绝绝;晋源的灌肠叫灌张;晋源的稀饭叫稀粥;晋源的逛街叫游旺;晋源的蜂窝煤叫脱脱;晋源的背心叫要要;晋源的太阳叫日豆夜;晋源的月亮叫月迷油;晋源的星星叫西秀。
方言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之言”。
即同属于一种语言环境中,但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区别的,只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使用和交流的语言,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只要一个地方的人能听得懂,能流传开就行。
比如普通话,其实也是方言,不过是推广普及开来,成了通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罢了,普通话的定义是这样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的标准语。
为什么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就是因为北方方言(类同官话方言)在中国各方言中,它在中国大陆分布地域最大,使用人口占中国总人口很大部分,使用人口大概超过6.5亿人,分为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东北官话等,这里不细说了。
普通话是在现代确定的语言,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地区称为“国语”,而相对于非汉语的语言又常被称为“中文”或“华语”。
各地都有许多外地人听不懂的词儿,如晋源方言:“阿勒圪呀.”,“茅只勒”“锅舍”“派调”“大大”“圪呆”等等。
如果不做翻译,不仅外省人听不懂,恐怕附近县分的人们也不大听得懂是“去那里呀”,“厕所”,“房屋里”,“摆架子”,“哥哥”,“对小孩子的亲昵叫法”等。
从山西方言看丰富多彩的山西文化认识山西晋方言晋方言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无论就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
研究晋方言对了解晋文化、汉民族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丰富的晋方言以及晋方言所承载的晋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不加紧调查整理就有绝迹的可能,而且这种“化石文化”消失后将无法复原。
山西省语言学会与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担负起了这项重担,他们的研究团队早于十年前就积极组织力量对各县方言进行全方位研究整理,目前,已自筹资金出版了16本各县市方言研究。
晋方言是全国十大方言之一,作为北方方言中最具价值的方言理应作为晋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受到足够的重视。
晋方言这个名称早在60年前就有人提出,当时叫晋语,其方言范围与今天的理解略有不同。
作为学术概念正式提出是20年前的事。
中国社科院的李荣先生首次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晋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其他九大方言是: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粤方言、平话、徽方言)。
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
晋方言区共176个县市,面积仅小于官话;使用晋方言的人口约4500万,仅次于官话、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晋方言区的人以山西省居民为最多。
晋方言目前分作八个片:并州(晋中)片、吕梁片、上党(晋东南)片、五台(忻州)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川)片。
并州片是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其次是吕梁片、五台片、志延片,其余是晋方言的边缘地区。
山西省南部20多个县市今属中原官话区,称汾河(晋南)片,一般不包括在晋方言内。
汾河片在历史上与晋西北方言接近,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汾河片实为晋方言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区。
所以与晋方言核心地区并州片有较多共同点,为称述方便,一般所说的“晋方言”,大体上也包括汾河片。
山西夸人的方言
山西人的方言在普通话中被称为“晋语”,是我国方言中的一支重要分支,被广泛地使用和传承。
山西方言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如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首先,山西方言的音有着独特的特点。
例如,“爿子”(pánzi)就表示一般汉语中的“碗子”,“锅子”(guōzi)则被发音为“权子”。
在山西方言中,重音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规律,通常都放
在第二个音节上。
比如,“马铃薯”在山西方言中就叫做“麻科欧”,其中的“科”音就是重音所在。
其次,山西方言的词汇也具有其自己的特点。
例如,“慢阳”指
的是矮马,而“豆包子”(dòubāozi)则是指包子;而“开文”,
则是指白天。
“慢阳”和“开文”这样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用,但在山西方言中却被广泛使用。
最后,山西方言的语法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在普通话中,“吃饭了吗?”的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吃了”,但在山西方言中,
常说“吃了个东西”,或者“喫过了”。
此外,在表达否定的时候,山西方言会使用“噫”这个词来代替“不”,如说“噫是呢”就是说“不是呢”。
除了这些特点,山西方言还有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
例如,“床榻之侧,别有洞天”这句话表达的是睡觉的美好感受;而“或水清,或山灵,或古朴,或秀美”的描述,则是对美的表达。
总的来说,山西方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该地区的风土人情。
在现代的社会中,保持方言并传承方言已经变得尤为重要,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太原历来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太原方言是“晋语”核心地带一种有代表性的方言。
生活用语服饰袄儿:上衣。
夹袄儿:夹袄扶。
絮袄儿:棉袄。
主腰儿:一种裹肚。
衫子:单上衣。
套衫:贴身穿的内衣。
袍子:中式长衣服。
大夹祆:夹袍。
坎肩儿:套在长袍外面的背心。
腰腰:贴身背心。
搂肚:系在腹部衣襟之下,裤子之外的布兜,上有口袋,可装体己之物,多为老年男子着用。
布袋袋:衣服上的口袋。
扣门儿:扣襻。
扣眼:襟前穿套扣子的小眼儿。
搂腰带:系在衣外的布腰带。
肚肚:兜兜。
屎布:尿布。
裤衩:短裤。
帽壳儿:瓜皮小帽。
沿毡帽:老汉戴的棕色毡帽。
腰裙:做饭时围的裙子。
络络:老年妇女罩在发髻外的发网,网兜儿。
罩头:汗巾。
片片:手绢儿。
革及鞋:一种纳得很密的布鞋,其前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此鞋又称搬尖鞋、屹儿鞋。
猫头鞋:一种鞋面上缀绣有猫、虎形象的童鞋。
踏拉板:木屐,亦称板板鞋。
高崾鞋:高鞋帮的鞋。
低崾鞋:低鞋帮的鞋。
捎码码:搭裢。
饮食大早饭:早饭。
晌午饭:午饭。
黑夜饭:晚饭。
米:专指小米。
大米:南方稻谷脱壳后的米。
软大米:江米、糯米。
粥儿:小米干饭。
干粥:小米稠粥。
散面粥:小米加面粉熬成的稠粥。
捞饭:小米煮至八成熟,再放入铁锅焖熟的干饭。
和子饭:小米与面、菜熬在一起的稠粥,因此,和子饭又称菜稀饭、调和饭。
拌汤:圪瘩汤。
拨鱼儿:亦称溜尖,是将白面或绿豆面和好后放在盘、碗之中以专用工具剔入锅中的食物。
片儿场:一种面食,用和好的面擀成薄片,断或切成小块入沸水中煮熟。
捐片子:面片儿。
抿区子:用特制的抿槽压制而成的高梁面食,抿区子又称抿尖尖。
擦尖尖:用特制的擦子擦制而成的高梁面条。
剔剥股:用铁铲剔制而成的高梁面条,剔剥股又称剔尖面。
晋中旅游景点:常家庄园: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车辋村常家,是商贾巨户,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望族。
常家的祖先们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用他们独特的文化破解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循环,天才地创造出“学而优则贾”的治家家训,并且代代恪守,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人才辈出,儒商兼融,占尽风流,堪称中国儒商第一家。
榆次老城: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榆次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
三多堂:曹家大院俗称三多堂,按照中国古训,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
三多堂、建筑物又形成了另外一种风格。
这组建筑群座北面南,占地达6468平方米,院落南北长98米,东西宽66米,呈“寿”字形结构。
院落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了三个穿堂大院。
它的建筑风格为“高耸、厚重、古朴”。
平遥古城:平遥是山西省晋中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260平方公里,人口49万,县人民政府驻古陶镇。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平遥牛肉、推光漆器等。
平遥古城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寿阳方山:神福方山,地处山西省寿阳县城东二十五公里,寿、盂交接之地。
1992年国家林业部200号文件批准成立“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3580公顷,其中旅游风景区面积115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7%。
最高海拔1532米,最低海拔1220米,年平均气温7.4℃,夏季平均气温17℃,是盛夏避暑好地方。
晋中小吃:汤锅类饺子、馄饨、拉面、猫耳朵、削面、刀拔面、揪片。
烙烧类烙饼、葱花饼、脂油糖饼、脂油千层、合子。
烤制类擦酥糖饼、糖干炉、成干炉、切饼。
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太原历来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太原方言是“晋语”核心地带一种有代表性的方言。
生活用语服饰袄儿:上衣。
夹袄儿:夹袄扶。
絮袄儿:棉袄。
主腰儿:一种裹肚。
衫子:单上衣。
套衫:贴身穿的内衣。
袍子:中式长衣服。
大夹祆:夹袍。
坎肩儿:套在长袍外面的背心。
腰腰:贴身背心。
搂肚:系在腹部衣襟之下,裤子之外的布兜,上有口袋,可装体己之物,多为老年男子着用。
布袋袋:衣服上的口袋。
扣门儿:扣襻。
扣眼:襟前穿套扣子的小眼儿。
搂腰带:系在衣外的布腰带。
肚肚:兜兜。
屎布:尿布。
裤衩:短裤。
帽壳儿:瓜皮小帽。
沿毡帽:老汉戴的棕色毡帽。
腰裙:做饭时围的裙子。
络络:老年妇女罩在发髻外的发网,网兜儿。
罩头:汗巾。
片片:手绢儿。
革及鞋:一种纳得很密的布鞋,其前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此鞋又称搬尖鞋、屹儿鞋。
猫头鞋:一种鞋面上缀绣有猫、虎形象的童鞋。
踏拉板:木屐,亦称板板鞋。
高崾鞋:高鞋帮的鞋。
低崾鞋:低鞋帮的鞋。
捎码码:搭裢。
饮食大早饭:早饭。
晌午饭:午饭。
黑夜饭:晚饭。
米:专指小米。
大米:南方稻谷脱壳后的米。
软大米:江米、糯米。
粥儿:小米干饭。
干粥:小米稠粥。
散面粥:小米加面粉熬成的稠粥。
捞饭:小米煮至八成熟,再放入铁锅焖熟的干饭。
和子饭:小米与面、菜熬在一起的稠粥,因此,和子饭又称菜稀饭、调和饭。
拌汤:圪瘩汤。
拨鱼儿:亦称溜尖,是将白面或绿豆面和好后放在盘、碗之中以专用工具剔入锅中的食物。
片儿场:一种面食,用和好的面擀成薄片,断或切成小块入沸水中煮熟。
捐片子:面片儿。
抿区子:用特制的抿槽压制而成的高梁面食,抿区子又称抿尖尖。
擦尖尖:用特制的擦子擦制而成的高梁面条。
父亲叫爷的方言晋语客家话父亲叫爷是晋语客家话中的一种称呼方式,它体现了晋语客家话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传统。
晋语客家话是中国的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它是晋语和客家话的结合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晋语客家话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方言,其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结构独特,具有很高的可理解性。
父亲叫爷这种称呼方式在晋语客家话中非常常见,它体现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在这种称呼方式中,父亲被称为爷,爷在晋语客家话中的意思是父亲的意思。
这种称呼方式既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情厚意。
晋语客家话作为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
它的语音系统相对复杂,其中包含了普通话所没有的音节和音变。
晋语客家话的音变规律复杂多样,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
然而,晋语客家话的发音规则并不规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因此,在不同地区的晋语客家话中,父亲叫爷的发音方式也有所不同。
除了在父亲叫爷的称呼方式上,晋语客家话还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使晋语客家话成为一门富有韵味的方言。
晋语客家话中的词汇丰富多样,有很多词汇是普通话所没有的。
这些词汇不仅与晋语客家话地区的特色文化相关,还体现了晋语客家话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这些独特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魅力。
晋语客家话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晋语和客家话的结合体,不仅继承了两种方言的特点,还融合了两种方言的文化内涵。
晋语客家话中的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与晋语客家话地区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晋语客家话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晋语客家话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晋语客家话地区人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晋语客家话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方言,父亲叫爷是晋语客家话中常见的称呼方式。
它体现了晋语客家话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传统,丰富了晋语客家话的语言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