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山水
- 格式:ppt
- 大小:36.55 MB
- 文档页数:218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二章山水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中国旅游文化》第二章“山水文化”的内容。
具体包括:第一节“山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山水诗、画的艺术表现”,第三节“中国著名山水景区介绍”。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表现,了解我国著名山水景区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山水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山水诗、画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水画作品、诗歌朗诵音频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我国著名山水景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引发他们对山水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本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a. 讲解第一节“山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山水文化的演变过程。
b. 分析第二节“山水诗、画的艺术表现”,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山水诗、画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c. 介绍第三节“中国著名山水景区介绍”,让学生领略各大景区的美丽风光。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山水诗和一幅山水画,指导学生如何鉴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山水诗、画的鉴赏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山水文化a. 起源与发展b. 山水诗、画的艺术表现c. 中国著名山水景区介绍2. 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山水诗,谈谈你的感受。
b. 鉴赏一幅山水画,描述画中的意境。
2. 答案:a. 诗句:略b. 画作: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我国著名山水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推荐一些关于山水文化的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第四章山水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文水体、气象气候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天然形成的环境资源。
它们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事业能否发展的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资源基础,因此,我们往往以“得天独厚”来形容某些自然资源特别优美的风景名胜区。
各种自然要素完美而和谐的天然配置可以形成各种奇美的景观。
名山大川、奇洞怪石、江湖瀑布、奇花异兽等可供游览、观赏;温泉矿泉、海滨沙滩、湖边草地、山间森林可供度假、疗养、激流险滩、悬崖雪原、沙漠戈壁、“野人王国”等可供人们探险、健身。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动植物繁多,形成了美丽如画、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区。
安徽黄山烟云变幻,山东泰山雄伟壮观,西岳华山巍峨险峻,杭州西湖妩媚多姿,桂林山水优雅秀丽,长江三峡如天造地设的山水画廊,内蒙古大草原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①毛泽东:《沁园春·雪》。
第一节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失意官宦,无不游历名山大川,寄情抒怀,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一、山水景观的形式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比,自然山水的形式美是其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
换言之,山水美主要以形式美取胜。
形式美主要包括构成山水景观的物质材料(质地、线条、形态、色彩、声音等)和形式结构(对称、均衡、和谐等)两部分,它们的完美结合作用于人们一定的心理结构,最终呈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各种形式美,从而使观赏者产生崇敬、愉悦、振奋、温柔、心旷神怡等美的功效与魅力。
山水景观虽然以形式美取胜,但对形式美的理喻仍然离不开人们健全而正常的心理机制。
也就是说,“山水景观的形式美是通过人们的心理对应机制而获得审美价值的。
”很明显,直线是趋向一致的点的轨迹,呈现出物质运动的方向性和确定性,它常常对应于生活中坚硬的东西,显得挺拔刚直、英俊潇洒,例如壁立万仞的悬崖峭壁、顶天立地的长白松等。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二章山水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山水文化。
该章节详细阐述了我国山水文化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绘画、哲学等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1.山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与鉴赏;3.名山大川的地理特点与文化内涵;4.山水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山水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2.学会欣赏山水诗、山水画,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山水诗、山水画的鉴赏;重点:山水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地域特色以及旅游资源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展示山水诗、山水画、名山大川等图片和视频;2.教材:人手一本《中国旅游文化》;3.笔记本、笔:记录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山水风光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山水文化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3.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山水诗、山水画,并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4.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著名的山水诗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5.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山水诗,并进行交流分享;6.新课导入:介绍我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分析其地理特点与文化内涵;8.课堂延伸: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山水文化。
六、板书设计1.山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山水诗、山水画的鉴赏;3.名山大川的地理特点与文化内涵;4.山水旅游资源保护。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请以“我心中的山水”为主题,创作一首山水诗或一幅山水画,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
答案示例:山水诗:《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思路:以泰山的雄伟壮观为主题,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课后阅读:《中国山水诗精选》或《中国山水画欣赏》。
山水旅游文化第一节人类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与审美2.1.1崇拜自然的价值观自然崇拜产生的原因?自然即天然,非人为的,这里主要指日、月、山、川、动物、植物等。
早期的人类崇拜大自然,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人类以动植物为衣食之源,离开了大自然不能生存。
他们感觉自己和某种自然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就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同族;或者对某种凶悍的动物感到特别恐惧,也会奉若神明,于是就把它作为该氏族的徽号、标志和象征。
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艰巨性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不理解,产生了对各种自然物的崇拜,除了动植物崇拜以外,还有对日、月、山、川等非生物的崇拜。
自然崇拜的价值?图腾崇拜使动植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们用它的形象美化生活。
自然崇拜产生了美丽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学艺术。
中国很多神话传说表现了人和动物互相转化的亲情关系,在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
2.1.2寻奇探幽的价值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游人有极强的吸引力,因为它具有以下两种价值:科学考察的价值:自然万物都具有文化属性,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启发人的思维,激励人们去探索其奥秘。
探险猎奇的价值:寻求美的事物、美的感受,是人们外出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而险峰绝处的无限风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2.1.3保护自然的价值观自然资源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旅游自然文化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深刻感受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不合理的开发不仅危及旅游业,也危及人类的生存。
建设部新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从2006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2.2 山文化在上古时代,人类对山就不陌生,山的天然洞穴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原始人在山上采集打猎获取食物,维持生存,以大山为衣食父母。
第二章旅游山水文化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
神州大地美丽富饶的山山水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宝库与精神家园。
在我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人们普遍观赏的审美对象,山水首先进入人们的视域,成为人们心神向往的审美客体,并形成了由深远的历史积淀与广博的文化内容相结合的山水文化。
第一节山水文化概述一、山水与文化我国山水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为山水旅游景观的开发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面上看,山水是山川大河的代名词,其实不然。
广泛意义上讲,它的范围更广,还应该包括花草树木,雨露云雾、溪泉烟岚等。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画语录》的一番描述概括了山水的内涵:“山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在石涛这里,山川、山水泛指包括亭阁泉石在内的广义的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人工与造化结合的综合体。
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所谓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是指山水地貌景观比较特别,具有地质上的特殊价值。
如我国近年新开发的武陵源风景游览区,具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
3103座石英砂岩柱从平地、溪边、半山腰拔地而起,甚至从山峰自身分出来,粗如城堡,细似长鞭,或劲峭如峰,或如剑刺天,或列成方阵庄严肃穆,或势成峰海呼啸而来,阴晴雨雪名成趣,春夏秋冬换奇装。
一位外国地质学家看后不禁慨叹:“武陵源大峰林是峰林之钰,是稀世珍宝,是不可多得的国宝!”所谓生态环境优良,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依然维持着它形成年代的地质地貌特征。
所谓具有一定文化积淀,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积存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遗存。
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这样说过:“我国的名胜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风景绚美,固然是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
旅游山水文化概述引言旅游是一种体验文化、探索自然的方式,而山水地区作为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地域,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游客的注意。
本文将从山水地区的旅游背景、特色景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旅游山水文化进行概述。
1. 山水旅游背景山水旅游是以山水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为主题的旅游方式。
山水地区常常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壮丽的山脉、秀美的河流和湖泊。
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观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诱惑,而且由于山水地区多是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地带,所以游客可以通过山水旅游来寻求心灵上的宁静。
2. 特色景点2.1. 山水奇观山水地区经常能够提供壮丽的自然奇观,如险峻的山峰、壮丽的瀑布和奇特的峡谷等等。
这些景点将山脉和河流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2.2. 文化古迹山水地区的文化古迹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这些古迹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游客可以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2.3. 特色村落山水地区的村落常常保存着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
游客可以在这些村落中体验原生态的农耕文化,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饭菜,与当地居民亲近交流。
3. 文化内涵山水旅游不仅仅是欣赏自然景观和体验当地风情,更是一种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探索。
山水地区通常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传统艺术,如山水画、民歌、舞蹈等等。
游客通过参观山水地区的博物馆和民俗村,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
4. 山水旅游的意义4.1. 文化传承与保护山水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旅游,游客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将以自己的方式去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
4.2. 经济发展山水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当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山水地区的就业和财富的增加,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3. 提升生活品质山水旅游的发展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旅游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同时还能享受到旅游带来的便利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二章山水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山水文化”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朝代的演变;名山胜水的地理分布及特点;以及山水文化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哲学中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名山胜水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对山水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山水文化在文学、艺术和哲学中的体现。
重点: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名山胜水的地理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水画,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之美,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历史地位。
(2)介绍名山胜水的地理分布及特点。
(3)分析山水文化在文学、艺术和哲学中的体现。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庐山为例,让学生了解庐山在中国山水文化中的地位,并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1)例题1:分析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体现的山水文化。
(2)例题2: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及其在艺术领域的地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水诗,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山水文化起源与发展名山胜水地理分布文学、艺术、哲学体现2. 实践情景:庐山3. 例题解析:王维《山居秋暝》中国山水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山水诗,阐述其体现的山水文化。
(2)了解并介绍一个你感兴趣的名山胜水。
2. 答案:(2)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介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实地感受山水文化。